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96)
2023(8426)
2022(7013)
2021(6846)
2020(5903)
2019(13652)
2018(13557)
2017(25410)
2016(14268)
2015(16228)
2014(15933)
2013(15528)
2012(14042)
2011(12554)
2010(13017)
2009(12236)
2008(12228)
2007(11382)
2006(10131)
2005(9248)
作者
(44244)
(36550)
(36390)
(34799)
(23343)
(17663)
(16537)
(14487)
(14011)
(13449)
(12638)
(12588)
(12068)
(12015)
(11612)
(11388)
(11024)
(10944)
(10635)
(10549)
(9414)
(9172)
(9119)
(8362)
(8354)
(8352)
(8305)
(8040)
(7797)
(7372)
学科
(53432)
经济(53386)
管理(46977)
(40086)
(36480)
企业(36480)
方法(26960)
数学(23332)
数学方法(22741)
(14945)
(13770)
(13114)
中国(12513)
业经(12094)
(11552)
理论(11286)
(10388)
财务(10334)
财务管理(10302)
企业财务(9677)
(9360)
(9229)
(9099)
(9066)
银行(9013)
农业(8482)
地方(8417)
(8415)
经营(7976)
(7964)
机构
学院(197238)
大学(197032)
管理(76315)
(70869)
经济(68989)
研究(68669)
理学(63437)
理学院(62717)
管理学(61108)
管理学院(60770)
中国(54103)
科学(47135)
(45171)
(40029)
(37161)
业大(35574)
(34212)
研究所(34040)
(32341)
中心(31500)
农业(31315)
北京(29147)
(26262)
财经(25737)
(25635)
(25588)
技术(24633)
(24446)
师范(24088)
(23262)
基金
项目(132084)
科学(100505)
基金(92282)
研究(89339)
(84202)
国家(83566)
科学基金(69418)
(53995)
社会(51811)
自然(49365)
社会科(48966)
社会科学(48944)
自然科(48177)
自然科学(48158)
基金项目(47463)
自然科学基金(47236)
(45541)
教育(42301)
资助(40906)
编号(35850)
重点(30660)
成果(28414)
计划(27268)
(27218)
(27154)
(26587)
课题(26573)
科研(26126)
创新(24956)
科技(24944)
期刊
(83883)
经济(83883)
研究(55100)
中国(43652)
学报(39140)
(35020)
科学(34994)
管理(32898)
大学(29338)
(29143)
学学(27823)
教育(23686)
农业(23432)
技术(20336)
(17930)
金融(17930)
(15120)
业经(14386)
林业(13454)
经济研究(12856)
财经(12714)
统计(11539)
(11172)
业大(11163)
(10956)
科技(10723)
技术经济(10583)
(10385)
问题(9982)
决策(9474)
共检索到307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效文  贠小琴  贾黎明  高云昆  宋立洲  蔚金柱  吴晓辰  
黄栌(Cotinus coggygria var.cinerea)是北京市秋季山地旅游的品牌观赏树种,为北京深秋旅游的一张响亮的名片。每年深秋季节,大量的游憩者慕名进入北京山区,除了登高望远、愉悦身心,更能欣赏到绚烂山体的黄栌红叶,感悟天高云淡下的森林景观。随着近几年"彩叶造林工程"的推进,郊区各山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易紫玥   李俊杰   孙海龙   陈美晴   李爽   向玮  
【目的】为分析气候变化对针叶树种径向生长的影响,揭示针叶混交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经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中的3个针叶树种为研究对象,建立3个针叶树种的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分析3个树种的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明确该地区显著限制其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并用层次分割法量化气候因子对各树种树轮宽度变化的贡献率。【结果】在95%的置信区间下,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显示:红松和臭冷杉的径向生长同时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与生长季初期气温正相关;鱼鳞云杉的树轮宽度主要受气温影响,与秋冬季节气温负相关,与降水量的整体相关性较低。3个树种均受到上一年气候因子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滑动相关分析表明,本研究3个主要针叶树种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负相关性呈增强趋势。3月平均气温对红松的贡献率最高,为34.56%,4月最低气温对臭冷杉的贡献率最高,为22.29%,对鱼鳞云杉的贡献率为60.89%。【结论】层次分割分析法能够有效量化气候因子对各树种树轮生长的贡献率,分析结果可为制定该地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经营管理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立祥  刘晓博  任利利  石娟  骆有庆  
【目的】研究混交林内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及与受松树蜂危害的樟子松优势内生真菌的差异,从微观角度揭示不同树种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与松树蜂危害的关系。【方法】以松树蜂入侵后混交林中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红松、红皮云杉4种针叶树健康木(未受松树蜂危害)的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鉴定方法。【结果】从4种针叶树树干内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22属35种,其中:樟子松9属13种,红松7属13种,兴安落叶松8属17种,红皮云杉15属20种。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的数量:兴安落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启亮  董希斌  
在大兴安岭低质阔叶混交林中建立不同宽度的带状改造试验区和不同面积的块状改造试验区,选取生物多样性、枯落物持水特性、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碳通量和更新苗木生长状况等33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改造模式的改造效果。结果表明:顺山带状皆伐改造模式优于块状改造模式,对于带状改造样地,不同带宽的改造效果依次为10 m带宽>6 m带宽>18 m带宽>14 m带宽,对于块状改造样地,不同面积的改造效果依次为100 m2>25 m2>225 m2>400 m2>900 m2>625 m2,其中10 m带宽顺山带状改造模式和100 m2块状改造模式最适宜大兴安岭阔叶混交低质林,其改造效果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沈海龙  王龙  林存学  丛健  杨文化  张鹏  张群  范少辉  
以阔叶红松人工天然混交林为对象,以林下红松个体开敞度(K)为主要数量控制指标进行群落结构量化调整,研究调整后6年间上层阔叶树直径和树高生长及树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量化调整明显促进了保留阔叶树的直径生长和树高生长,各处理累计的定期生长量均高于对照,且随调整时期延长差异不断加大;K=1.5和K=2.0水平的年生长量与对照林分的差异基本都达到显著水平;量化调整改善了上层阔叶树树种组成,水曲柳、黄檗和胡桃楸等珍贵阔叶树种比例上升,白桦和山杨等先锋树种比例下降;量化调整使阔叶树物种丰富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或差别不大,生态优势度降低或差别不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文福  蔡道雄  贾宏炎  温恒辉  
对马尾松分别与红椎等3种阔叶树种及与杉木混交试验林的6年生和11年生林分生长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年生林分,混交小区及纯林小区中马尾松的平均树高为4.6 4.9 m,平均胸径为6.0 7.4 cm,不同混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但在马尾松×米老排混交组合中马尾松生长不良;11年生林分,不同处理对马尾松平均胸径和蓄积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照(马尾松纯林)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最大,分别为12.6 cm和121.05 m3.hm-2;马尾松×米老排混交组合中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最小,分别为8.7 cm和43.18 m3.hm-2。(2)11年生林分各树种平均树高顺次为:米老排(14.3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飞  樊后保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通过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马尾松林下栽植阔叶树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并以马尾松纯林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中,林木各组分氮含量表现为叶>枝>根>皮>干;混交林各土层的氮含量普遍高于纯林,尤其是表层土壤(0~20 cm);混交林生态系统氮的平均总储量为11 431.00 kg/(hm2.a),年平均存留量为51.24 kg/(hm2.a),年平均归还量为56.79 kg/(hm2.a),分别是纯林的1.15、1.93和2.65倍;混交林林木对氮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铁牛  郑小贤  田格日勒  
研究以河北塞罕坝人工落叶松795株、内蒙古的苏格河人工落叶松45株、红花尔基沙地天然次生樟子松49株、那日斯太山地人工樟子松20株为例,对日本井上昭夫、黑川泰亨推导出的针叶树理论材积式进行适用性验证。从理论材积式和经验材积式计算的材积与实际材积之间的误差和精确度来看,理论材积式优于经验材积式。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理论材积式的适用范围的广泛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冬至  张冬燕  李永宁  张志东  李大勇  黄选瑞  
【目的】在多树种多层次针阔混交林中,基于贝叶斯混合效应模型法构建树高与胸径关系的混合效应模型,以提高预测模型参数稳定性,为揭示混交林多树种生长规律、资源分配差异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和白桦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12块标准地(30 m×30 m)调查数据,选取6个包含不同林分因子的理论方程作为构建混交林不同树种树高与胸径关系的基础模型,选择出拟合精度较高的模型,分别采用两水平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和贝叶斯混合效应模型法构建立包含哑变量的多树种树高与胸径关系模型。【结果】包含林分优势高和林分断面积组合变量的Richards方程拟合效果最好,模型确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绝对误差(Bias)分别为0849 5、2378 6和0365 4;贝叶斯混合效应模型法拟合精度略高于传统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基于传统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的华北落叶松树高与胸径关系模型的RMSE和Bias分别为0930 4和0103 4,白桦树高与胸径关系模型的RMSE和Bias分别为0982 7和0112 6;基于贝叶斯混合效应模型法的华北落叶松树高与胸径关系模型的RMSE和Bias分别为0910 5和0096 8,白桦树高与胸径关系模型的RMSE和Bias分别为0963 3和0100 2。【结论】基于贝叶斯混合效应模型法构建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充分考虑混交林多树种树高与胸径关系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模型预测效果更具可靠性和稳定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郎漫  吴昌福  苏孝纯  李平  
[目的]为了解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土壤氮供应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寒温带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不同深度的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特征。[结果]林地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受林型、土壤深度及二者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无机氮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初级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2个林型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固定速率与土壤pH、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与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比值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对硝态氮的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结论]2种林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差异明显,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的硝态氮产生能力较强而无机氮固持能力较弱,容易发生硝态氮的淋溶风险,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氮矿化-固定过程耦合较好且硝化作用较弱,不易引发硝态氮的积累和淋溶风险。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曹永慧  萧江华  陈双林  吴柏林  吴明  张德明  
竹阔混交林是一种优良的竹类农用林业模式。以人为干扰较少的竹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竹阔混交林中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空间分布以及阔叶树对毛竹生长影响及竞争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阔叶树对周围不同环形带内毛竹立竹数以及新竹分布有较大的影响。阔叶树周围单位面积内毛竹立竹数随距离增加而快速增加,由1.5 m内平均0.27株.m-2增至5.7 m内平均0.42株.m-2。从立竹数而言,阔叶树对周围毛竹的影响范围最大可达6.0 m。②随距阔叶树基干距离的增加,新竹平均胸径迅速增加。阔叶树对毛竹胸径影响的最大范围可达到7.0 m,且7.0 m内新竹平均胸径为10.4 cm...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娄明华  张会儒  雷相东  李春明  臧颢  
【目的】考虑林木间的空间自相关,构建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林木胸径-树高模型,为可持续经营天然混交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天然蒙古栎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适宜的线性化林木胸径-树高模型为基础模型(BM),应用3个同步自回归(SAR)模型即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Durbin模型(SDM)研究该混交林的林木胸径-树高模型。同时,将Delaunay三角网(DT)矩阵、逆距离一次幂(ID1)、逆距离二次幂(ID2)、逆距离五次幂(ID5)、球状变异函数(SV)矩阵、高斯变异函数(GV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常旭  邱新彩  刘欣  彭道黎  程顺  
【目的】基于土壤质量指数(SQI),研究华北落叶松林不同混交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为其合理经营和地力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该研究以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华北落叶松纯林(落叶松纯林)、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落桦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樟子松混交林(落樟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集和分析0~20 cm土层的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生物性质的调查研究,利用SQI法进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建立SQI包括3个步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最小数据集(MDS),利用非线性得分函数计算MDS指标得分,利用加权求和模型计算SQI。【结果】不同混交方式间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与落叶松纯林相比,落桦混交林的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质有了明显改善;落樟混交林的土壤理化状况较差,土壤生物性质与落叶松纯林没有明显差异。在17个土壤肥力质量指标中,MDS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全磷、氨氮3个指标组成。不同混交方式间SQI差异显著,表现为落桦混交林(0.59)>落叶松纯林(0.47)>落樟混交林(0.39)。【结论】土壤肥力质量在不同混交方式下差异显著,塞罕坝机械林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利用指数法建立SQI进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可为其他树种或其他地区的森林土壤质量评价提供借鉴。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超凡  冯林艳  何潇  张会儒  雷相东  卢军  张晓红  王卓晖  
[目的]探讨目标树经营对针阔混交林单木生长的影响,为针阔混交林群落生态恢复演替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区分不同径级和不同树种,使用方差分析判断目标树经营与对照间、不同自由生长空间(FTG)之间目标树的胸径、材积生长量差异。[结果]1)与对照相比,除径级Ⅲ的材积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外,目标树经营下的各径级目标树的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均差异显著,随着径级的增大,目标树的生长提升效果下降明显;2)目标树经营对先锋树种目标树生长的提升或抑制作用不显著,但能显著促进顶级树种和伴生树种目标树生长,且顶级树种更优;3)随着自由生长空间的增加,不同径级目标树的生长量均增大,但径级Ⅲ的材积生长量差异同样不显著;各径级胸径生长量在自由生长空间为4时(FTG4)最大,材积生长量在自由生长空间为3时(FTG3)最大;与经营前相比,最少需要多释放出2个方向的自由生长空间才会显著促进目标树生长;4)紫椴适合疏开2~3个生长方向,臭冷杉适合疏开2~4个生长方向,红松和鱼鳞云杉适合疏开3~4个生长方向。[结论]目标树经营可以显著促进目标树的生长,且有利于群落的恢复演替;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目标树经营应重点关注中小径级,其次是大径级;目标树应按照不同树种的适宜性,释放2~4个方向的自由生长空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嘉麒  邓海燕  张港隆  胡中洋  莫晓勇  
【目的】探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桉树-红椎混交林林分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探索最佳桉树-红椎混交模式。【方法】在广东雷州半岛石岭林场种植了4种不同混交比例的桉树-红椎混交林:桉树与红椎带状混交3∶3,桉树与红椎带状混交3∶1,桉树与红椎行间混交1∶1,桉树与红椎带状混交5∶1,以桉树纯林(CK)作为对照,经过5 a生长后,对林木生长因子和林地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4种不同比例桉树-红椎混交林林分保存率均比桉树纯林高,且带状混交3∶3和行间混交1∶1桉树-红椎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养分;带状混交3∶3、带状混交3∶1和行间混交1∶1桉树-红椎混交林均可有效促进桉树生长,带状混交5∶1桉树-红椎混交林抑制桉树生长;各混交林中红椎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大小表现为带状混交5∶1>带状混交3∶3>行间混交1∶1>带状混交3∶1;4个林分间桉树和红椎胸径、树高、冠幅和单株材积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各林分类型中,桉树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为纯林(CK)>带状混交3∶1>带状混交5∶1>行间混交1∶1>带状混交3∶3;红椎单位面积蓄积量为带状混交3∶3>行间混交1∶1>带状混交3∶1>带状混交5∶1,林分单位面积总蓄积量以带状混交3∶1桉树-红椎混交林最大,带状混交3∶3桉树-红椎混交林次之。【结论】带状混交3∶3桉树-红椎混交林的营造模式可作为种植桉树-红椎混交林推荐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