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11)
2023(5052)
2022(4354)
2021(3945)
2020(3497)
2019(7583)
2018(7790)
2017(13931)
2016(8309)
2015(9523)
2014(9784)
2013(9241)
2012(8947)
2011(8109)
2010(8279)
2009(7528)
2008(7533)
2007(7071)
2006(6286)
2005(5812)
作者
(28112)
(23405)
(23276)
(22356)
(15147)
(11423)
(10704)
(9208)
(9024)
(8555)
(8175)
(8129)
(7997)
(7805)
(7781)
(7168)
(7131)
(6983)
(6904)
(6733)
(6283)
(6009)
(5774)
(5434)
(5409)
(5288)
(5276)
(5181)
(4991)
(4976)
学科
(24628)
经济(24578)
管理(18071)
(15881)
(12176)
企业(12176)
(11669)
(8642)
方法(8431)
中国(8348)
(8051)
(7224)
数学(6673)
(6546)
数学方法(6476)
理论(6274)
地方(5838)
教育(5784)
(5666)
银行(5636)
(5470)
业经(5462)
(5440)
金融(5432)
农业(5240)
(4853)
(4658)
(4482)
贸易(4481)
税收(4341)
机构
大学(118212)
学院(117315)
研究(49856)
(37963)
经济(36710)
管理(36387)
中国(36155)
科学(35313)
(30788)
理学(30019)
理学院(29471)
(29029)
管理学(28510)
管理学院(28296)
(27767)
研究所(26772)
农业(24575)
业大(22709)
中心(22097)
(20870)
(19829)
(18782)
(18571)
(18045)
北京(17956)
师范(17703)
技术(16936)
(16066)
(15836)
农业大学(15082)
基金
项目(79426)
科学(59052)
研究(54284)
基金(53482)
(50500)
国家(50045)
科学基金(39162)
(32387)
社会(29704)
(28456)
社会科(27727)
社会科学(27722)
基金项目(27606)
自然(27107)
自然科(26446)
自然科学(26434)
自然科学基金(25900)
教育(25402)
资助(22849)
编号(22438)
成果(20149)
重点(19393)
课题(17654)
计划(17545)
(17419)
科技(16884)
(16576)
科研(15750)
(15711)
创新(14807)
期刊
(46315)
经济(46315)
研究(35368)
中国(29452)
学报(29445)
(27707)
科学(23083)
大学(20452)
学学(19236)
教育(18996)
农业(18647)
(15214)
管理(13240)
(10211)
金融(10211)
(9998)
技术(9504)
业大(8567)
(7631)
业经(7523)
图书(7227)
林业(7079)
农业大学(6971)
经济研究(6943)
财经(6895)
科技(6404)
(5936)
问题(5916)
职业(5639)
(5534)
共检索到1893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春洋  王文波  董婧  王燕青  周泓  孙明  鹿志创  于旭光  
以北部湾采捕黄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 vanhoffen,1888为亲体,通过人工繁殖的方法获得浮浪幼虫。在实验室培育条件下,对浮浪幼虫、螅状幼体、横裂幼体、碟状幼体和幼水母等多次变态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阶段形态变化。首次报告了这个种的生活史,并比较了几种钵水母类螅状体的形态特征。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顶海  张继红  陈四清  方建光  燕敬平  刘春胜  张明亮  高亚平  
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2条件下,初生碟状体(伞径2~3mm)经过20 d的培养,棒状附着器形成,发育成为幼蜇(15~20 mm)。测定分析了人工培养的初生碟状体到幼蜇的摄食量和生长规律(伞径和体重),2~20 mm的海蜇幼体伞径日生长率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2.748 8e0.101 8x,体重与伞径的关系式为y=6×10-5-0.5x3.547 5,摄食量与伞径呈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茂  许振祖  黄加祺  王春光  
记述了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介螅水母科Hydractiniidae L.Agassiz,1862介螅水母属Hydractinia van Beneden,1841二新种,即螺旋介螅水母,新种Hydractinia spiralis sp. nov.和反曲介螅水母,新种Hydractinia recurvatus sp.nov.,兹将二新种主要鉴别特征描述于下:螺旋介螅水母,新种:伞无顶突;垂管长圆柱形,约为内伞腔深度2/3;口腕简单,末端具成束刺胞;生殖腺很大,呈椭圆形,几乎覆盖整个垂管间辐位,无水母芽;缘触手6条,4条主辐位,另2条仅在相对间辐位,基球延长锥状,同样大小,无眼点,触手长,近端2...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依据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监测数据,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两种大型食用水母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海蜇的年间数量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为海蜇的产量高峰期,1998年产量最高达43×104t,21世纪以来出现持续下降趋势,近年来的年产量在20×104t左右。随着近年来沙海蜇的持续爆发,该种类也成为主要的食用水母。根据近5年的监测结果,沙海蜇的年捕捞产量波动范围(11.03~55.22)×104t,年平均产量28.63×104t,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东海区的年产量维持在1...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翠华  王玮  王文章  
安朵仙水母在固着的无性繁殖螅状体和浮游的有性繁殖水母体间交替,其生活史中绝大多数环节并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受特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影响。静止水流和雌雄个体间的交互作用对于产卵和受精是非常重要的,受精卵在64h内可经浮浪幼虫阶段变态为4触手螅状体。螅状体能通过单碟型横裂产生水母体,但对温度和光照要求严格。出芽生殖是螅状体无性繁殖的唯一方式,出芽率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大多数碟状体在横裂的过程中生长出口腕,并在脱离螅状体12~24h内翻转为口腕向上、外伞向下的倒立形态。水母体可通过食物和体内的共生藻获得能量。人工条件下,螅状体可长期保存,水母体可以饲养两年以上。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孙明  董婧  赵云  付志璐  
针对每年春季在大型水母资源量初期调查工作中沙蜇与海蜇晚期碟状体(1~2 cm)阶段较难区分的现象,通过实验室培养观察,首次对沙蜇和海蛰晚期碟状体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比较,总结了二者的主要差异:沙蜇的生殖腺下腔较饱满,腔内空间较大,而海蜇的腔内空间较小,每个腔内外两侧边缘弧度相近,腔与腔之间的距离较大。沙蜇的胃腔内垂直排列着两列胃丝,长胃丝分别由4个生殖腺下腔内向胃腔壁下方的中央口延伸,而海蜇的胃丝分别分布在4个生殖腺下腔内,胃腔内壁上没有或仅有少量的胃丝。当处于紧缩状态时,沙蜇的口腕呈倒圆锥形,小触指分布错综复杂,而海蜇的口腕呈圆柱形,小触指有序地收缩在口腕柱内。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明  段妍  柴雨  董婧  王一彤  邢勤旺  李楠  
无性繁殖是水母螅状体有效补充种群数量及扩展栖息地的重要方式,为正确掌握海月水母的无性繁殖方式进而深入了解其生活史,在显微镜下常年观察并详细描述了海月水母螅状体进行匍匐茎生殖、芽体生殖、足囊生殖、纵向分裂生殖和繁殖体生殖等复杂无性繁殖方式的过程,发现繁殖体生殖可产生浮游态繁殖体芽,在水中漂浮并生长发育成螅状体,新发现一种破裂生殖方式,仅发生在螅状体极度食饱的状态下。对6种无性繁殖方式的行为特征和功能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匍匐茎生殖和破裂生殖有利于螅状体种群快速增加个体数量,芽体生殖和纵向分裂生殖有利于子代幼体生长,足囊生殖有利于种群抵御不良的环境条件,繁殖体生殖有利于种群随水流进行长距离迁移,以扩展或转移栖息地,不同的繁殖方式是海月水母应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繁殖对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玉龙  董婧  孙明  王彬  王文波  
由于钵水母类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缺乏以及不同时期形态变异较大等原因,对其分类鉴定比较混乱和困难。为弥补形态学分类的缺陷,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分布于黄海北部和辽东湾海域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海月水母(Aurelia sp.)、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4种大型水母的ITS-5.8S rDNA序列,同时利用Gen 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ITS1(the Ribosomal First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同源序列对其进行序列分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春光  黄加祺  许振祖  郭东晖  
在分析南海浮游生物样品时,发现了花水母亚纲(Anthomedusae Haeckel,1879)丝螅水母目(Filifera Kühn,1913)介螅水母科(Hydractiniidae L.Agassiz,1862)介螅水母属(Hydractinia van Beneden,1841)2新种:缢介螅水母(H.constrictura sp.nov.)和叶状介螅水母(H.phyllosoma sp.nov.)。缢介螅水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伞近球形,无顶突;垂管长,其中部有一圈凹缢,把垂管分为2个部分,上端为泡状组织,下端为胃部,上有水母芽,口有4个口腕,口腕末端为刺胞球;生殖腺位于垂管间辐位;4...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敏  马凌波  凌建忠  李建生  程家骅  
近年在东黄海形成大规模暴发的大型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在大量文献中常被等同于口冠水母(Stomolophus meleagris)的同物异名,为澄清沙海蜇与口冠水母之间一直混淆不清的分类关系,现首次从分子遗传学水平进行辨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东黄海沙海蜇的18SrDNA(核糖体18 SrRNA的编码基因)进行扩增,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结果经比对拼接校正后,获得沙海蜇的18 SrDNA片段序列,长度为1 758 bp;碱基T、C、A、G平均组成分别为27.2%、20.1%、26.6%和26.2%,其A+T含量(53.8%)与G+C含量(46.2...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史登福  张魁  陈作志  
渔业资源评估是开展渔业资源管理,维系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要统计产量、资源丰度指数甚至年龄结构等大量数据,由于调查经费和数据的缺乏,全球仅1%的鱼种进行过系统性的资源评估。近年来,在数据有限(data-limited)条件下如何开展资源评估已日益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本文将基于生活史特征的评估方法分为仅需要生活史参数,需要产量数据和生活史参数,需要产量数据、生活史参数及体长或年龄数据等3大类,分别从方法、数据要求、输出结果及局限性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提供了关于生活史特征参数的常见估算方法,并就其中两种模型对北大西洋大青鲨(Prionace glauca)的可持续渔获量进行了初步评估与比较。最后,对数据缺乏模型的使用及模型在中国近海渔业资源评估中的运用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春胜  庄志猛  陈四清  燕敬平  刘长琳  陈昭廷  
为探讨中国近海常见大型钵水母对鱼类资源补充的影响,本实验利用清除率法比较研究了伞径4 cm的3种大型水母幼体—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仔稚鱼的捕食量。结果表明,3种水母均可捕食牙鲆和许氏平鲉仔稚鱼,其捕食率随仔稚鱼生长而降低,其中海月水母可捕食规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赵艳芳  段元慧  尚德荣  翟毓秀  盛晓风  宁劲松  
为了研究贝类中砷的含量及其形态特征,实验采用HPLC-ICP-MS联用技术结合体外全仿生消化模型分析了我国几种重要经济贝类中砷的形态特征及4种主要有毒砷形态的含量。结果显示,缢蛏中总砷含量最高,浓度为5.68 mg/kg,毛蚶4.83 mg/kg,栉孔扇贝、牡蛎和鲍鱼的含量为2.26~2.70 mg/kg,且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菲律宾蛤仔和贻贝中总砷含量较低,分别为1.35和1.57 mg/kg。砷甜菜碱(AsB)是所有贝类水提液和胃肠全仿生消化液中砷的主要形态,尤其对于毛蚶,AsB是唯一的砷形态。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和缢蛏水提液中分别检测到0.025、0.008和0.300 ...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彬  董婧  刘春洋  孙明  于旭光  刘修泽  李轶平  李培军  
根据2005~2007年6月上旬和7月上旬在辽东湾海蜇放流区进行的大型水母调查及同期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大型水母及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点以及海区中浮游动物的生态类型和优势种,并且试图寻找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与大型水母的数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小型桡足类及桡足类幼体: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桡足类幼体、无节幼体。大型水母主要有: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泽宇  李晓丽  宋玲君  魏海霞  由学策  
于2006年3-5月在大连沿海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Lyngbye)Link]的繁殖期内,采集具有多室配子囊的成熟萱藻,采用阴干刺激方法获得配子并在室内培育形成盘状体。观察结果显示,在20℃和15℃下,盘状体表面细胞生长出丝状体和叶状体。叶状体经生长后沿藻体纵轴裂开又形成了丝状体。丝状体上与基质接触的细胞进行放射状分裂形成盘状体,未与基质接触的细胞在继续分裂增加藻体长度的同时,在丝状体上形成了许多节状细胞团,节状细胞团与基质接触后向周边分裂又形成了盘状体。由丝状体形成的盘状体在15℃和10℃下培养2个月后形成了单室孢子囊。单室孢子囊成熟后经阴干刺激可放出游孢子,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