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54)
2023(18251)
2022(15317)
2021(13918)
2020(11661)
2019(26404)
2018(25948)
2017(49633)
2016(27156)
2015(30299)
2014(30253)
2013(30355)
2012(28474)
2011(25870)
2010(26461)
2009(24642)
2008(24806)
2007(22757)
2006(20482)
2005(18540)
作者
(83598)
(70327)
(69997)
(66005)
(44412)
(33955)
(31659)
(27677)
(26433)
(25242)
(23980)
(23316)
(22474)
(22422)
(21971)
(21404)
(21355)
(20643)
(20316)
(20150)
(17935)
(17319)
(17183)
(16003)
(15870)
(15855)
(15705)
(15672)
(14339)
(14121)
学科
(123610)
经济(123473)
(101642)
管理(83691)
(82294)
企业(82294)
(49903)
方法(48902)
数学(39217)
数学方法(38892)
业经(36475)
(33263)
农业(33229)
中国(33211)
地方(29743)
(24529)
(23400)
贸易(23381)
(23307)
(22675)
(22530)
财务(22495)
财务管理(22455)
技术(22221)
企业财务(21278)
(20102)
(18902)
银行(18834)
(18594)
理论(18520)
机构
学院(404146)
大学(396880)
(169505)
经济(166162)
管理(154066)
研究(140621)
理学(131911)
理学院(130396)
管理学(128335)
管理学院(127582)
中国(108684)
(88956)
科学(88320)
(84259)
(76026)
(73993)
农业(69275)
业大(67693)
研究所(67012)
中心(65002)
(64500)
财经(59934)
(54246)
北京(52810)
(50937)
经济学(50724)
(50631)
师范(50329)
(49537)
(47616)
基金
项目(264782)
科学(207631)
基金(190729)
研究(189173)
(168572)
国家(166996)
科学基金(141704)
社会(121309)
社会科(114756)
社会科学(114717)
(107044)
基金项目(101669)
自然(92151)
自然科(89963)
自然科学(89934)
(88762)
自然科学基金(88374)
教育(84178)
资助(76334)
编号(75846)
(62571)
重点(59930)
成果(59886)
(57457)
(57324)
(53777)
创新(53170)
课题(52638)
科研(50655)
国家社会(49945)
期刊
(199643)
经济(199643)
研究(114564)
(86759)
中国(83991)
学报(68963)
科学(63680)
(60391)
管理(58221)
农业(58198)
大学(51339)
学学(49145)
(40961)
金融(40961)
业经(38273)
教育(36688)
技术(34400)
(31684)
财经(29823)
经济研究(29802)
问题(27245)
(25826)
技术经济(22251)
(21508)
世界(20078)
(20010)
商业(19898)
科技(19790)
现代(18965)
资源(18810)
共检索到6161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会静  姜志德  王继军  
在安塞县农户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基于多层线性模型方法,从地块和家庭两个层次对发展农业后续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地块特征和家庭特征虽然都可以用来解释农户发展后续产业行为,但是二者不宜等量齐观,其中地块特征起决定作用,而家庭特征对发展后续产业决策只具有间接影响;农户一般选择水利条件好、交通便利、面积较大的地块发展后续产业,且水利条件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其重要性在各家庭之间变异不大;家庭层次特征变量通过影响地块层次特征变量对发展后续产业的决策发挥作用,从总体上加强了地块层次特征变量对该地块是否发展后续产业的影响程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慧敏  乔颖丽  
本文采取规范分析方法系统地构建出农户发展后续产业的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并将农户调查数据引入二项Logisi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意愿进行了较深入的计量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农户发展后续产业的影响机理。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珂  张丽娜  周荣伟  
以辽宁省为例,利用对彰武、北票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参与后续产业的预期,并通过二分类Logistic模型对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参与后续产业预期不高;农户参与后续产业既受到地块特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户主受教育程度等家庭因素的影响,农户的决策行为表现为有限理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博文  姚顺波  李桦  刘广全  
运用DEA分析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测算了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表明该地区在退耕还林(草)后,农业规模收益处于递增阶段,规模效率呈波动性变化,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变化一致,呈提高趋势,但综合效率有效性仍不足。为了确保退耕还林(草)工程已取得的绩效,可以通过调整土地资源配置、农业人力资源配置和充分合理利用投入的农用物资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儒  徐婵娟  邓悦  姜志德  
基于碳效应视角分析归纳了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户的现实农业生产模式,通过深入剖析不同模式之间碳效应的差异,再次明确了低碳农业生产模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核心理念。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促使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户逐渐分化为粮食作物主导型、设施经济作物主导型、经济林木主导型、家禽家畜主导型4种类型;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不同生产要素进行筛选、组合,逐步形成了11种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同模式之间碳效应、碳密度存在明显差异,退耕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儒  徐婵娟  邓悦  姜志德  
基于碳效应视角分析归纳了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户的现实农业生产模式,通过深入剖析不同模式之间碳效应的差异,再次明确了低碳农业生产模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核心理念。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促使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户逐渐分化为粮食作物主导型、设施经济作物主导型、经济林木主导型、家禽家畜主导型4种类型;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不同生产要素进行筛选、组合,逐步形成了11种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同模式之间碳效应、碳密度存在明显差异,退耕任务对不同模式的碳效应和碳密度具有明显的影响,退耕规模是影响不同模式碳排放密度差异的重要因素;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黄土高原退耕区不同类型农户农业生产模式的碳效率比较分析,最终农户的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显化为种养复合循环生产模式、设施有机生态生产模式、旱区节水生产模式、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4种类型。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桦  姚顺波  郭亚军  
本文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陕西省吴起县和甘肃省华池县不同退耕规模农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小规模退耕农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技术效率改善,大规模退耕农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技术进步。进一步分析影响农业技术效率的因素发现: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年龄、家庭成员农牧业劳动总时间、退耕规模对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都具有正效应。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桦  姚顺波  
本文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陕西、甘肃不同退耕规模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退耕规模与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变化呈反向趋势,农户技术效率提升的空间较大。进一步分析技术效率损失影响因素发现,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年龄、种子和地膜的投入成本对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都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家庭成员从事非农产业有负效应。黄土高原今后退耕还林的空间是未退耕农户和小规模退耕还林农户,同时应采取加强农村中老年人力资本投资、加大良种和地膜"三农"补贴优惠政策投资力度、急需修建当地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以及促进县域非农产业发展等措施,既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当地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若凝  
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都产生重要影响。以洛阳市为例,从不同方面分析了退耕还林对农村经济的阶段性影响,提出了针对性完善措施;认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发展后续产业和多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是退耕还林持续经营的关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胡俊  
北京郊区的退耕还林工程涉及7个区县,近60万山区农民,其成果能否巩固,后续产业如何发展,关系到能否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总结了北京山区退耕还林的成效和模式,阐述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对策。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何家理  马治虎  陈绪敖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一定要从当地的资源优势出发,与当地的实际相吻合。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顺应时代要求进行生态建设的政府行为,政策设计的生态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后续产业获得的收入替代所退耕地的收入的目标尚未实现。在第一个补偿周期期满后,发现不能解决退耕户生活来源,又按第一次补偿标准减半再补偿一个周期,延长补偿后发现仍无法解决退耕户生计问题,又推出后续产业政策,再扶持8年。同种粮相比,经济作物的生产具有周期长、技术性高、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前景影响大、用途单一等特点。由于政府退耕管理经验缺乏和退耕户被动完成任务心态的原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目标分散,缺乏科学论证等因素导致后续产业的发展偏离了当地资源禀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贤赵  宿庆  
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有关各省区制定的退耕规划,分析了生态退耕对粮食生产产生的可能影响。(1)生态退耕将直接减少粮食147.92×104t,由此退耕还林还草可能会带来粮食产量的暂时下降。(2)从生态退耕的正面影响看,退耕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可以带来未退耕耕地粮食产量的增加;同时技术进步、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势必也对粮食生产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3)粮食需求预测表明,201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总量将达1 400.71×104t,在人均400kg,425kg和450kg水平下粮食需求分别为1 389.34×104t,470.37×104t和1 563.0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安周  张安兵  刘海新  刘焱序  王贺封  王冬利  
基于GIMMS NDVI3g(the third generation of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辅以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识别了1982—2013年及1982—1999、2000—2013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1982—2013年及1982—1999、2000—2013年期间黄土高原生长季NDVI分别以0.019/10 a(P<0.001)的速率增加;2)除1999年以前林地外,所有植被类型的生长季NDVI均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2000—2013年尤为明显;3)黄土高原生长季NDVI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1982—2013年及1982—1999、2000—2013年NDVI显著上升的面积分别占74.94%、24.26%和53.34%,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和中部地区;4)研究区未来生长季NDVI呈持续性和反持续的比重分别为33.32%和66.68%,其中持续改善和由改善变为退化的面积分别占31.08%和61.88%;5)2000年以后降水增多与生长季NDVI上升相对应,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建设对2000—2013年生长季NDVI增加有重要影响。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龚直文  姚顺波  党晶晶  
根据陕北志丹县19972006年(退耕前,退耕后)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采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利用对应年份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建立社会经济驱动力模型,分析引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是该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实施,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居民用地和耕地类型之间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其中主要是耕地和林地之间发生双向转化,且主要是在于19992006年间。人口和经济是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自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该地区土地利用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龚直文  姚顺波  党晶晶  
根据陕北志丹县1997~2006年(退耕前,退耕后)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采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利用对应年份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建立社会经济驱动力模型,分析引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是该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实施,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居民用地和耕地类型之间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其中主要是耕地和林地之间发生双向转化,且主要是在于1999~2006年间。人口和经济是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自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好转,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