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25)
2023(7700)
2022(6802)
2021(6337)
2020(5587)
2019(13178)
2018(13024)
2017(25628)
2016(14281)
2015(16295)
2014(16538)
2013(16619)
2012(15831)
2011(14437)
2010(14641)
2009(13327)
2008(13115)
2007(11849)
2006(10250)
2005(9063)
作者
(43291)
(36553)
(36232)
(34605)
(22942)
(17866)
(16585)
(14455)
(13611)
(12895)
(12417)
(12384)
(11642)
(11450)
(11395)
(11323)
(11259)
(10605)
(10537)
(10490)
(9181)
(8907)
(8829)
(8340)
(8252)
(8163)
(8143)
(8048)
(7431)
(7430)
学科
(60221)
经济(60165)
(35003)
管理(34635)
方法(26858)
(24993)
企业(24993)
数学(24067)
数学方法(23863)
(20218)
地方(15354)
(15342)
中国(14864)
(14102)
农业(14036)
业经(11413)
土地(10819)
(10755)
贸易(10752)
(10438)
(10353)
(8971)
环境(8703)
(7999)
财务(7977)
财务管理(7952)
(7834)
银行(7797)
(7676)
金融(7673)
机构
大学(205277)
学院(204483)
(80537)
经济(78619)
管理(75403)
研究(72784)
理学(64590)
理学院(63670)
管理学(62504)
管理学院(62095)
中国(55503)
科学(48297)
(45308)
(43951)
(38952)
(35815)
研究所(35694)
业大(35633)
农业(34913)
中心(34473)
(32884)
(28759)
师范(28488)
财经(28407)
北京(28115)
(26110)
(25616)
(25434)
经济学(24589)
(24467)
基金
项目(137518)
科学(106183)
基金(97802)
研究(97650)
(87128)
国家(86406)
科学基金(71771)
社会(59468)
社会科(56098)
社会科学(56077)
(54653)
基金项目(53063)
自然(47904)
(46839)
自然科(46660)
自然科学(46645)
自然科学基金(45777)
教育(44183)
编号(40429)
资助(39316)
成果(32723)
重点(31581)
(30566)
(30142)
课题(28075)
(27787)
科研(26948)
计划(26882)
创新(26128)
大学(25149)
期刊
(89573)
经济(89573)
研究(55898)
中国(43624)
(39576)
学报(36675)
科学(33918)
(28873)
农业(26334)
大学(26008)
学学(24389)
管理(23234)
教育(19255)
(16968)
金融(16968)
技术(16688)
业经(15053)
(14827)
资源(13676)
财经(13540)
经济研究(13126)
问题(12905)
(11669)
(11445)
图书(11371)
技术经济(9863)
(9476)
理论(9467)
科技(9299)
业大(9054)
共检索到303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龚直文  姚顺波  党晶晶  
根据陕北志丹县1997~2006年(退耕前,退耕后)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采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利用对应年份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建立社会经济驱动力模型,分析引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是该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实施,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居民用地和耕地类型之间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其中主要是耕地和林地之间发生双向转化,且主要是在于1999~2006年间。人口和经济是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自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好转,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龚直文  姚顺波  党晶晶  
根据陕北志丹县19972006年(退耕前,退耕后)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采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利用对应年份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建立社会经济驱动力模型,分析引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是该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实施,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居民用地和耕地类型之间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其中主要是耕地和林地之间发生双向转化,且主要是在于19992006年间。人口和经济是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自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该地区土地利用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雅丽  王建军  
根据2000~2010年的志丹县逐月MODIS/NDVI数据,以乡镇为单元,结合志丹县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志丹县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从气候尺度上,气温对植被覆盖影响显著且与其呈负相关关系;从区域尺度上,志丹县各乡镇11年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均有所增加,其中张渠乡增加幅度最大,永宁镇增加幅度最小;从经济尺度上,农村经济总收入、农业科技水平以及政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显著且与之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各乡镇的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业科技水平,加强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能加快植被覆盖的增加,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德成  赵淑清  朱超  
退耕还林工程(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SLCP)可快速改变土地利用/覆被格局。论文以黄土高原典型沟壑区——陕西省安塞县为例,利用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研究区6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信息,通过统计模型,定量分析了研究区SLCP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影响。草地、耕地及林地为研究区三大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态势;整个研究时段内,耕地先增后减,整体减少38.4%;林地先减后增,整体增加4.36%;灌木林地和草地减少,而未成林造林地快速增加;SLCP显著加强了耕地的递减趋势,并大幅增加了未成林造林地面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安周  张安兵  刘海新  刘焱序  王贺封  王冬利  
基于GIMMS NDVI3g(the third generation of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辅以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识别了1982—2013年及1982—1999、2000—2013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1982—2013年及1982—1999、2000—2013年期间黄土高原生长季NDVI分别以0.019/10 a(P<0.001)的速率增加;2)除1999年以前林地外,所有植被类型的生长季NDVI均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2000—2013年尤为明显;3)黄土高原生长季NDVI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1982—2013年及1982—1999、2000—2013年NDVI显著上升的面积分别占74.94%、24.26%和53.34%,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和中部地区;4)研究区未来生长季NDVI呈持续性和反持续的比重分别为33.32%和66.68%,其中持续改善和由改善变为退化的面积分别占31.08%和61.88%;5)2000年以后降水增多与生长季NDVI上升相对应,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建设对2000—2013年生长季NDVI增加有重要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安周  张安兵  刘海新  刘焱序  王贺封  王冬利  
基于GIMMS NDVI3g(the third generation of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辅以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识别了1982—2013年及1982—1999、2000—2013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1982—2013年及1982—1999、2000—2013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博文  姚顺波  李桦  刘广全  
运用DEA分析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测算了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表明该地区在退耕还林(草)后,农业规模收益处于递增阶段,规模效率呈波动性变化,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变化一致,呈提高趋势,但综合效率有效性仍不足。为了确保退耕还林(草)工程已取得的绩效,可以通过调整土地资源配置、农业人力资源配置和充分合理利用投入的农用物资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颜景辰  雷海章  
“一退两还”即退耕还林还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的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内容。“一退两还”作为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不仅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良好作用。本文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志丹县为例,实证分析了“一退两还”背景下的农户畜牧业行为与其收入之间的关系,得出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一项能够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重要结论。这对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实施“一退两还”,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切实推进舍饲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彭可茂  祁春节  陈丹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益于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及石油征占补偿,志丹县农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这只是一种以要素密集投入为代价的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而有限的政策资源及自然资源不会带来长久的繁荣。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在资源枯竭之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发展志丹农业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摆万奇,阎建忠,张镱锂  
本文以1967年、1987年、2000年三期遥感资料和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多种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大渡河上游地区18665km2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结果显示:1967~2000年,研究地区以林地为主导的覆被格局转变为以草地为主。其中,有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发挥着关键作用。33年间,有林地面积减少了319774hm2,所占比例从30.92%下降为13.78%。通过对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的分析,尤其是有林地斑块在破碎化过程中规则性的增强,同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论证了政策因素在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文中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空间分析,在15个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因素中筛选出对不同地类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并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影响大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尼加提·伊米尔  满苏尔·沙比提  玉苏甫·买买提  麦丽开·艾麦提  
以精河绿洲为研究区,1997、2007和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气象和水文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动态度和时间序列追踪,探寻精河绿洲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归因。结果表明:1)1997—2016年,精河绿洲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低覆被度植被、其他覆盖向耕地的转化;耕地向高覆盖度植被的转化;中覆盖植被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呈现出越来越减少趋势,水体总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2)1997、2007和2016年土地覆盖类型中的其他覆盖、耕地和水体的面积和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分别为12.17%、5.30%和2.49%。高-中-低覆盖度植被,以及湿地呈减少趋势,其中低覆盖度植被减少速度最快,减幅达13.23%,中覆盖度植被前10年呈增加趋势,而后10年呈减少趋势。3)精河绿洲土地覆盖变化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山区和平原区之间的低覆盖度植被的生存,人文因素则是绿洲土地覆盖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汪小钦  王钦敏  励惠国  刘高焕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核心。本文利用黄河三角洲东营市1984年~2001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简要分析了黄河三角洲LUCC特征,重点研究其驱动力因子。在黄河三角洲,耕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双向转化最为频繁。海陆河流的交互作用使得黄河三角洲淤进蚀退变化占有较大的比重;淡水资源时空上的分布不均匀,使对平原水库的建设力度大为增加。对土地的盲目垦荒和粗放经营方式,是耕地与未利用地双向转换频繁的最主要原因;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增长,是居民地增多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效益,对耕地、灌草地、内陆水体和未利用地之间的结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未来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富程  王青  李国蓉  
利用1995年TM卫星照片和2005年IKONOS卫星照片作为遥感数据源,阐述了长江上游防护林重点建设区官司河流域1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官司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1995~2005年耕地和农村宅基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余类型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交通运输用地动态度最大,其次是有林地。在短期内,社会经济进步和宏观政策的制订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璐  许月卿  孙丕苓  
以张家口市为例,根据1989、2000和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景观指数以及GIS技术,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989—2010年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结构由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转变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耕地减少幅度增加,动态度指数由-0.27%变为-0.83%,林地增加幅度加大,动态度指数由0.56%变为1.39%,草地在数量上表现为减少。退耕前,耕地主要转为草地,退耕后,耕地主要转为林地,耕地转为林地的比例由退耕前的22...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民  赵士洞  周成虎  Peter H.Verburg  
通过综合考虑影响退耕还林还草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论文以通辽地区为例,介绍了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的方法和过程。根据对2010年模型模拟结果和2000年通辽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2000~2010年该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合适区域应该主要位于研究地区的中部、南部,以及北中部。研究地区中部属于科尔沁沙地的腹地,土地沙漠化最为严重,同时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分布较密,退耕还林还草是政府用于减缓风沙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危害程度的重要生态措施;而南部和北中部属于丘陵和山区,由于过度开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区域。此外,与退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