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13)
- 2023(4092)
- 2022(3454)
- 2021(2992)
- 2020(2397)
- 2019(5542)
- 2018(4955)
- 2017(8555)
- 2016(4984)
- 2015(5466)
- 2014(5344)
- 2013(5017)
- 2012(4659)
- 2011(4039)
- 2010(4234)
- 2009(3812)
- 2008(3792)
- 2007(3509)
- 2006(3088)
- 2005(2604)
- 学科
- 济(18694)
- 经济(18673)
- 业(13492)
- 管理(13139)
- 企(10919)
- 企业(10919)
- 方法(7822)
- 数学(6890)
- 数学方法(6759)
- 农(6143)
- 中国(5670)
- 学(5222)
- 地方(4707)
- 财(4647)
- 农业(4372)
- 业经(4329)
- 环境(3439)
- 和(3154)
- 划(3036)
- 生态(2993)
- 森(2899)
- 森林(2899)
- 发(2894)
- 务(2886)
- 财务(2876)
- 林(2870)
- 财务管理(2866)
- 技术(2813)
- 贸(2775)
- 贸易(2768)
- 机构
- 大学(69529)
- 学院(68148)
- 管理(27056)
- 研究(26485)
- 济(26378)
- 经济(25845)
- 理学(23075)
- 理学院(22813)
- 管理学(22374)
- 管理学院(22261)
- 中国(18450)
- 科学(17705)
- 京(16028)
- 农(13781)
- 所(13753)
- 业大(12984)
- 研究所(12735)
- 中心(11767)
- 财(11519)
- 院(10862)
- 北京(10750)
- 江(10142)
- 农业(10017)
- 范(9744)
- 师范(9670)
- 省(9218)
- 财经(9167)
- 研究院(8456)
- 经(8364)
- 经济管理(8046)
- 基金
- 项目(51097)
- 科学(39497)
- 研究(36374)
- 基金(35540)
- 家(33683)
- 国家(32956)
- 科学基金(26609)
- 社会(22157)
- 社会科(20975)
- 社会科学(20962)
- 省(20732)
- 基金项目(18522)
- 划(17456)
- 自然(17438)
- 自然科(16949)
- 自然科学(16943)
- 自然科学基金(16609)
- 教育(16016)
- 资助(14547)
- 编号(13875)
- 重点(12209)
- 发(11399)
- 成果(10971)
- 部(10441)
- 课题(10399)
- 计划(10018)
- 科研(10010)
- 创(9966)
- 科技(9556)
- 创新(9371)
共检索到103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乃江 张文辉 同金霞 范少辉 陆元昌 Callie Jo Schweitzer
在综合考虑林分结构、群落演替特征和林地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方法,以陕西延安市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为例,构建天然次生林森林质量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得到油松林、辽东栎林、白桦林、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油松-白桦混交林和辽东栎-白桦混交林的综合质量评分值。结果表明:采用森林结构、演替趋势和林地生产力3大类8个评价指标(郁闭度、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枯枝落叶厚度、乔木蓄积量、灌草生物量、幼苗数量及优势种幼树幼苗与乔木数量之比)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该地区次生林质量状况,森林结构对森林质量影响较大,群落演替状况次之,林地生产力影响较小,评价指标对森林质量的贡献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分郁闭度0.356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鹏祥 赵臻 郝红科
【目的】对黄龙山蔡家川林场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计算,为该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86和1997年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以及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碳密度的关系,对该林场主要森林类型(柏木(Cypress)林、杨树(Populus)林、桦木(Betula)林、栎树(Quercus)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杂木林(Nonmerchantable woods))的碳储量、碳密度进行推算和分析,并与全国及西北五省(区)相同森林类型碳密度进行了对比。【结果】1986和1997年,该林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智奇 董金玮 徐新良 赵国松 陈炜 周岩
为了评价黄土高原森林破碎化程度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本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7期(1980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森林破碎化模型分析了黄土高原35年的森林面积和森林破碎化程度的基本特征和时空格局,并在区域尺度及县级尺度分析了森林破碎化的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的森林面积比例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特点;森林破碎化程度总体随时间呈现"先加剧后减缓"的演化特征;在空间格局上,森林破碎化呈现"斑块森林为主导,内部森林分布集中"的特点;在区域尺度上,水土流失较轻、自然条件较好的土石山区和河谷平原区的森林破碎化程度和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更加明显;在县级尺度上,陕西和内蒙古的破碎化程度相对较大,山西的森林破碎化程度相对较低。总体来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后,黄土高原森林面积显著提高,森林破碎化程度有效缓解,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希彪 周天林
以黄土高原子午岭1∶25000植被图为基础,利用GIS手段和缓冲区分析技术,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子午岭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子午岭森林景观以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山杨(Populusdavidiana)林为主体,但因人为破坏等原因,灌木林和非林地景观类型亦占较重要地位。人类活动的强弱与景观破碎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人类作用强的地区平均斑块面积较小,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人类作用弱的地区斑块面积较大,破碎化程度较低。人为干扰增加了景观的异质性,从而使森林景观多样性增加,优势度指数下降,均匀度指数增加,破碎度指数增加。表明人类活动是导致子午岭森林景观破碎化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钦孝 赵鸿雁 韩冰
采用人工模拟与天然降水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了枯枝落叶层保持水土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黄土高原常见坡度 2 5°和暴雨雨强 1~ 2 mm/m in的条件下 ,该地区油松和山杨林枯枝落叶层保持水土的有效厚度为 0 .9~ 1.0 cm,低于这个数量 ,将明显降低其蓄水减沙效益
关键词:
枯枝落叶层 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鸿雁 吴钦孝 刘国彬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chanism of vegetation has been explained through analysing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at different layers on rainfall. The vegetation cause the result of reduction of runoff amount,runoff energy and runoff carrying sediment. and vegetation improving soil to make a great ...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森林植被 水土保持 机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玉山
论文从土壤水文学科视角来研究和分析黄土高原森林水文作用的两个重大问题, 即对总径流量和对地下水转化的影响。联系黄土高原与水循环有关的生态属性, 系统阐述了林地土壤下伏干层的发现、 分布、 水文性质及其生物学成因。重点分析了干层因其巨大水分亏缺量阻隔重力水下渗, 阻止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作用。指出森林因其显著拦蓄径流作用, 蓄积水分又难以转化为地下水, 因而具有减少林地出境总径流量的作用。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森林 水循环 干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索安宁 熊友才 王天明 寇晓军 葛剑平
以子午岭南部的三水河流域为例,选择年径流深度、最大月径流量、侵蚀模数和河流平均含沙量等作为水文过程参数,基于流域降水和各水文参量的变化趋势分析降水变化和森林破碎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利用1976年以来的4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林地面积与水文过程各参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降水和林地面积两种因素的水文过程统计模拟模型。结果表明:1976年以来,由于森林破碎化,尤其是上游连片分布的森林景观斑块化,使流域年径流深度增加了62.85%,侵蚀模数增加了90.76%,最大月径流量和河流平均泥沙含量分别增大了58.36%和63.21%,其中林地面积的减少对年径流深度的贡献率为72.35%,对最大月径流量的贡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明斌 康绍忠 李玉山
分析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森林小流域和自然草地小流域的水文效应,并利用实测资料和模型计算结果比较了两流域的水循环特点,结果发现在郁闭度相同的情况下,森林小流域较自然草地小流域有较小的径流量、较大的蒸散量和较低的3m土层平均含水量,也就是说森林的覆盖增强了水分小循环,削弱了水文大循环,并导致土壤含水量降低。同时也发现森林的上述水文效应仅当其郁闭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表现出来。通过比较两类生态系统植物生长的土壤水分环境条件和水分利用率,认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在大力发展林业时应以沟谷为主
关键词:
水文行为,小流域,黄土高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鸿 刘广全 李文华 马松涛 吕延琴
对黄土高原南部的渭北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后的昆虫区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试区有鳞翅目森林昆虫31科174属253种,其中蛾类26科137属197种,蝴蝶类5科37属56种;古北界、古北-东洋跨界种类是该试区鳞翅目昆虫区系的主要组成类群;试验区鳞翅目昆虫区系组分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植被类型的影响。
关键词:
昆虫区系 鳞翅目 黄土高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彦辉 于澎涛 张淑兰 熊伟 徐丽宏 左海军 王晓
[目的]定量评价黄土高原地区造林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指导林水协调的林业发展和森林管理。[方法]综合分析多年在黄土高原、泾河流域、六盘山区开展的森林产流影响的多尺度研究结果。[结果]在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林地平均年径流(16 mm)比非林地(39 mm)减少59%;在典型流域尺度(泾河干流上游流域),森林年均产水量(76 mm)比自然草地减少51%,其中,半湿润土石山区的森林年均产水量(88.8 mm)比自然草地减少58%;在典型小流域尺度(半湿润的香水河小流域),完全覆盖森林后的年均产流比无森林覆盖情景减少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空间尺度 森林 流域 产水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强 许明祥 赵允格 高丽倩 张金 张晓伟
黄土高原坡耕地沟蚀广泛而严重。科学评价沟蚀土壤质量是侵蚀环境下土壤保育和利用的重要基础。论文以沟间土壤为对照,分析了坡耕地沟蚀对土壤质量单因子的影响并建立了沟蚀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加权和法对黄土高原坡耕地不同沟蚀深度下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沟蚀对坡耕地不同土壤质量因子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沟蚀导致土壤硬化,pH值增加,而土壤团聚体和养分含量(除全磷)随着沟蚀深度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近似呈"W"型变化规律。②沟蚀深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可以用幂函数y=0.866 8 x-0.142(R2=0.877)较好地拟合。微度侵蚀(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沟蚀 坡耕地 黄土高原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石山
以实施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黄土高原的战略决策为宗旨,介绍了50年代以来围绕黄土高原建设方针而进行的讨论和争论,总结了黄土高原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深入剖析了目前治理黄土高原的难点和阻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天兴 王晶晶
河岸带植被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过渡区环境变化的敏感指标。利用样方法对黄土高原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主沟道中部海拔1020~1240m范围内的河岸带植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内河岸带植被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结构较单一、物种丰富度较低,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且长势良好;植物总的丰富度和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而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而灌木层却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出较复杂的变化趋势;乔木层的均匀度也随海拔的变化而呈现出波浪式变化。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敏敏 魏天兴 李信良 葛海潮
为了给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cacia人工林恢复状况评价以及植被配置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选取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照当地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进行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刺槐人工林林下物种共有37种,包括灌木8种,草本29种,灌木层以蔷薇科Rosaceae植物为主,草本层以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2)刺槐人工林林下α多样性小于天然次生林,与油松人工林之间的差异较小。(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