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33)
2023(7997)
2022(7169)
2021(6664)
2020(5742)
2019(13594)
2018(13475)
2017(26609)
2016(14899)
2015(16865)
2014(17000)
2013(17031)
2012(16498)
2011(15045)
2010(15506)
2009(14460)
2008(14758)
2007(13776)
2006(12082)
2005(10927)
作者
(45184)
(38070)
(37800)
(36392)
(24278)
(18239)
(17411)
(14754)
(14170)
(13979)
(12895)
(12563)
(12268)
(12181)
(12173)
(11911)
(11771)
(11276)
(10980)
(10931)
(9655)
(9463)
(9440)
(8673)
(8596)
(8593)
(8587)
(8383)
(7820)
(7669)
学科
(64296)
经济(64239)
(43138)
管理(41663)
(33796)
企业(33796)
方法(28318)
数学(25093)
数学方法(24812)
(20542)
(16770)
中国(16190)
地方(16157)
(13903)
农业(13603)
(13391)
贸易(13386)
(12987)
业经(12954)
(12204)
(12025)
(10081)
(9909)
银行(9880)
(9800)
财务(9773)
财务管理(9746)
(9428)
环境(9268)
(9199)
机构
学院(221370)
大学(219616)
(93208)
经济(91170)
管理(83450)
研究(79170)
理学(70985)
理学院(70137)
管理学(68961)
管理学院(68523)
中国(59656)
科学(49274)
(47069)
(43152)
(42273)
(41978)
研究所(38070)
中心(36223)
(35049)
业大(34056)
财经(33525)
农业(33178)
(30153)
北京(30002)
(29337)
师范(29078)
(27979)
经济学(27966)
(27874)
经济学院(25342)
基金
项目(141339)
科学(109569)
研究(102910)
基金(100554)
(88252)
国家(87513)
科学基金(73037)
社会(62808)
社会科(59428)
社会科学(59407)
(55300)
基金项目(52981)
自然(47643)
(47290)
教育(47117)
自然科(46434)
自然科学(46416)
自然科学基金(45588)
编号(43004)
资助(42181)
成果(36077)
重点(32431)
(32119)
(31469)
课题(30148)
(28641)
科研(26999)
创新(26807)
(26694)
教育部(26371)
期刊
(105717)
经济(105717)
研究(65389)
中国(41721)
(38725)
学报(35485)
(33446)
科学(32880)
管理(29348)
大学(26086)
农业(25659)
学学(24687)
(22218)
金融(22218)
教育(22045)
技术(18578)
业经(17583)
经济研究(16583)
财经(16500)
问题(14389)
(14312)
(14158)
(12536)
技术经济(11621)
(10873)
国际(10703)
理论(10534)
资源(10433)
统计(10419)
现代(10251)
共检索到3343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彭镇华  董林水  张旭东  周金星  
以晋西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提出土石山次生林区应实行“封山育林为主,辅之以人工措施”植被恢复策略。在土层浅薄、坡度较陡的生态脆弱地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植被封育;在土层深厚而且坡度平缓地段,可适当辅之以人工措施,包括人工抚育,以及补植或补造有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等。当前土石山区次生林经营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林分质量,加强管护力度;黄土丘陵区应该实行封山禁牧或轮牧、围栏圈养以及陡坡地退耕等措施,这是植被恢复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对黄土丘陵区恢复和建设森林植被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指出只有转变农村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怀庭  刘兴昌  杨海娟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半个世纪治理的反思 ,认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是解决水土流失加剧及环境恶化的根本。同时 ,文章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总结 ,并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在区域综合发展、机制创新、资金筹措等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学霞  陈丽华  
水土流失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不能仅从单因子入手,而应该从景观水平上综合考虑,从中找出主要的生态影响因子,寻求减轻水土流失的途径和方法。该文以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域,以遥感解译的3期土地利用图、实地观测的水文泥沙数据为数据源,利用ARC/VIEW的景观格局分析模块,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流失过程受自然、人为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多样性大,均匀度高,破碎度低,稳定性高的景观格局有较高的水土保持效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明斌  董翠云  李玉山  
以黄土高原10个试区的攻关资料为基础 ,从区域旱作产量潜势、试区攻关水平和试区所在县的产量现状三个层次 ,详细剖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现状和增产潜力。结果指出 ,该区粮食增产潜力很大 ,目前整体产量水平仅达到试区攻关水平的74.7 % ,达到旱作粮食产量潜势水平的54.2 %。在黄土台塬区和丘陵区中 ,丘陵区的粮食增产潜力较台塬区大 ,前者尚有117.6 %增产能力 ,后者仅56.6%。但考虑到人口增长和坡耕地的退垦等因素 ,未来30年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粮食供需仍处于负平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贤赵  宿庆  
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有关各省区制定的退耕规划,分析了生态退耕对粮食生产产生的可能影响。(1)生态退耕将直接减少粮食147.92×104t,由此退耕还林还草可能会带来粮食产量的暂时下降。(2)从生态退耕的正面影响看,退耕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可以带来未退耕耕地粮食产量的增加;同时技术进步、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势必也对粮食生产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3)粮食需求预测表明,201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总量将达1 400.71×104t,在人均400kg,425kg和450kg水平下粮食需求分别为1 389.34×104t,470.37×104t和1 563.01×...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永红  高照良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但由于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固有的脆弱,长期以来,因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严重,资源被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两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文章总结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恶化生态环境、引发黄河水患、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危害农业生产、导致贫穷落后的危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艳萍  张晓萍  徐金鹏  马瞳宇  马芹  雷泳南  
【目的】分析近25年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为黄土高原生态极其脆弱区的环境发展方向及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82-2006年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Mapping Studie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8km/15d分辨率数据,统计检验年、季节及月等不同时间尺度上NDVI的演变特征,在ArcGIS软件中表达10年尺度间NDVI均值的空间分布差异,并用面积累积频率曲线表达研究区NDVI值的整体分布及演变状况;同时用时间相关及空间对应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索安宁  赵文喆  王天明  袁飞  熊颖  葛剑平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近5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水土流失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揭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时空演化特征,该文选择了黄土高原中部4种典型地貌区域,以年径流深度和年侵蚀模数为水土流失过程参数,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周期和演化趋势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不同地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征及近50年来各地貌区域水土流失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近50年来,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无明显变化,黄土残塬沟壑区和水土流失较轻的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总体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持续减弱,而水土流失较轻的黄土山区则表现出总体递增的趋势.黄土高原各地貌区都存在2...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文辉  刘国彬  
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西北黄土区考察组获得的资料为依据,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策略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退耕还林和禁伐禁牧措施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质量已经呈现稳定提升的势态,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植被恢复措施优化,多元化投资与城镇化发展使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较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植被恢复投资力度不够;政策不稳定使农户无远期规划,政策不配套,使大户承包治理停滞;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人工经济林比例过大,生态功能不强;禁伐禁牧封禁措施缺乏技术支撑,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亟待解决。未来植被恢复策略包括:明确不同时期植被恢复目标和完善恢复途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力  张青峰  卫三平  王全九  
该文以陕北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调查煤田开发对流域居民收入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流域内主要植被的生长和土壤水分状况,探讨陕北特大型煤田开发基地的生态恢复模式,为煤田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调查表明,煤田开发明显改变了流域内农民的收入结构和数量,工农收入比由1.4∶1(1993年)变为26.5∶1(2007年),人均收入由830.0元增加为9 340.0元,增加了约10倍;收入的增加提高了流域农民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认知度,高达95%的群众对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持肯定态度;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方式有了明显变化,表现为种植业用地显著下降,由原来的31.3%下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建香  张勃  张华  张多勇  戴声佩  马中华  
应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析了黄土高原马莲河流域2000年和2007年的景观格局变化与水土流失。结果表明:马莲河流域的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方面近8 a发生了重要变化:①建设用地、水域、中高盖度草地以及林地面积增加,低盖度草地、耕地等面积减少,其中超过50%的低盖度草地补充为中高盖度草地;②斑块数量、斑块密度以及多样性指数在减小,说明斑块破碎化程度减小,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化,生态功能逐渐增强;③土壤侵蚀总量减小12 506.76 t,水土流失明显减弱,其变化原因与当地植被恢复、人类活动、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增加等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世行项目和国家退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泽凡  张学珍  
陆面过程在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土壤水文过程是陆面过程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陆面模式中土壤水力学参数仅依赖于土壤质地,并未考虑植被类型对其影响,这与自然过程不符,从而导致对大规模植被恢复的水文、气候效应认识不充分。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参数的影响,改进陆面模式中土壤参数的精度,论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已发表的植被恢复下土壤物理参数的测试分析数据,从中提取了采样点经纬度、土壤质地、植被类型、恢复年限、坡度、孔隙度等信息,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植被恢复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土壤黏粒含量,降低砂粒含量,显著提高土壤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和持水能力。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这种作用也增强,恢复至林地阶段达到最高,并且阔叶林的作用要强于针叶林。随林龄增长,土壤孔隙结构和入渗性能都明显改善,土壤的持水性得到增强。研究明确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参数的影响,为更好地研究大规模植被恢复对地表水分通量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奠定了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鸿雁  吴钦孝  刘国彬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chanism of vegetation has been explained through analysing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at different layers on rainfall. The vegetation cause the result of reduction of runoff amount,runoff energy and runoff carrying sediment. and vegetation improving soil to make a great ...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刚  李小曼  李锐  
通过科学分析,建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社会效益评价系统,并确定系统中各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定西地区为例确定评价指数权重,并对该区水土保持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定西地区水土保持社会效益的各项指标偏低,其中土地治理指数极差;劳动力结构相似指数一般;居住舒适指数较差;粮食安全指数评价一般;土地效率指数和劳动效率指数均在一般标准底线徘徊。但同时评价数据显示,近10年来定西地区水土保持社会效益各项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该区近年来水土保持取得了明显社会效益,向好的方向发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汪士为   吴伟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植被对气候因素的响应对于区域生态保护和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同时期气象因素和植被指标在区域尺度上的相互反馈,忽略了植被与气象因素之间的时间滞后效应。本研究利用MODND1T/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时间序列和温度、降水数据集,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对不同气候因素的时间滞后效应,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偏相关模型,确定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气候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区域的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和时间滞后效应都不同;(2)考虑时间滞后效应后,气候因素能够解释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变化的58.2%,相对于不考虑时间滞后效应的模型,这一解释程度提高了10%;(3)对于黄土高原MODND1T/NDVI在2000年至2018年期间具有显著变化趋势的区域(p < 0.05),主要的驱动因素是温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