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55)
2023(5346)
2022(4915)
2021(4516)
2020(4222)
2019(10008)
2018(9945)
2017(19680)
2016(11103)
2015(12782)
2014(13128)
2013(13296)
2012(12550)
2011(11477)
2010(11574)
2009(11023)
2008(11154)
2007(10299)
2006(8770)
2005(7682)
作者
(34905)
(29616)
(29429)
(28167)
(18432)
(14234)
(13523)
(11865)
(10951)
(10471)
(10020)
(9809)
(9439)
(9422)
(9326)
(9292)
(9182)
(8632)
(8492)
(8399)
(7551)
(7289)
(7261)
(6847)
(6616)
(6601)
(6531)
(6480)
(6046)
(5978)
学科
(50171)
经济(50127)
(30322)
管理(30156)
方法(27508)
数学(24788)
数学方法(24590)
(24349)
企业(24349)
(13122)
(12549)
(12511)
中国(11074)
地方(9808)
(9696)
贸易(9696)
(9370)
业经(8734)
农业(8586)
(8185)
(7744)
财务(7729)
财务管理(7705)
(7698)
企业财务(7282)
环境(6725)
(6699)
(6691)
金融(6689)
理论(6678)
机构
大学(169714)
学院(167456)
(68781)
经济(67317)
管理(64012)
研究(57383)
理学(55542)
理学院(54889)
管理学(53818)
管理学院(53530)
中国(42514)
科学(38026)
(36511)
(33847)
(30966)
(30345)
业大(29702)
研究所(28497)
农业(26408)
中心(26332)
(25270)
财经(24585)
北京(23365)
(22211)
(21487)
师范(21264)
经济学(21242)
(20756)
(19916)
经济学院(19422)
基金
项目(112069)
科学(86608)
基金(80732)
研究(77457)
(72067)
国家(71517)
科学基金(59365)
社会(47504)
社会科(44939)
社会科学(44920)
(43887)
基金项目(43575)
自然(40291)
自然科(39308)
自然科学(39293)
自然科学基金(38570)
(37508)
教育(35953)
资助(34077)
编号(31016)
重点(25716)
(24983)
成果(24886)
(23786)
(22434)
科研(22424)
计划(21988)
课题(21525)
创新(21025)
教育部(20901)
期刊
(72609)
经济(72609)
研究(44701)
学报(31573)
(29071)
中国(28486)
科学(28121)
(24180)
大学(23225)
学学(22181)
管理(20246)
农业(18964)
教育(14109)
技术(13845)
(13060)
金融(13060)
业经(12822)
财经(12210)
经济研究(11376)
问题(10753)
(10673)
(10421)
林业(10355)
技术经济(9187)
(9126)
统计(8984)
科技(8327)
商业(8307)
理论(8146)
(8086)
共检索到239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崇选  张刚龙  王明春  张宏利  杨清娥  杨学军  
对渭北高原及陕北高原的一些林分进行次生林改造。经模型和ANOVA分析证明:改造后,林木被害程度随定植年限的变化总体遵从Logistic模型。其中,全面清坡模式林木被害程度最高,林下更新模式最低。鼢鼠对油松、侧柏和刺槐的危害年限依次为林木定植后11、9和6年,其中油松定植2~6年,侧柏1~4年,刺槐1~2年被害最严重。单个鼢鼠对油松和刺槐的危害强度主要取决于林木的定植年限,与改造模式和林地鼢鼠密度关系不大;而对侧柏的危害强度不仅取决于林木定植年限,也与林地鼢鼠密度和改造模式密切相关。林木定植年限和单个鼢鼠的危害强度是影响林木被害死亡率的关键因素,林地鼢鼠密度和改造模式是主要因素。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顾丽  屈宏胜  王广儒  李卫忠  
以黄土高原黄龙山林区典型的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油松针阔混交林木质残体的基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木质残体的总储量为10.73 t·hm-2,其中粗木质残体的储量为10.31 t·hm-2,占总储量的96.09%;细木质残体的储量为0.42 t·hm-2,占总储量的3.91%;在粗木质残体中,倒木占了绝大部分,其次为枯立木,大枝和树桩贮量很少.采用指数模型来模拟研究区主要树种木质残体的分解密度,曲线拟合度很高.拟合结果表明木质残体密度随着腐烂等级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木质残体的径级主要集中在20~30 cm与30~40 cm 2个径级,二者在株数与储量分布中占绝对优势.存在状态主要为中级腐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金星  董林水  陈浩  张旭东  许炯心  
对晋西黄土高原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乔灌层优势种组成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本植物优势种组成受海拔梯度影响明显,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升高而呈下降趋势,总体上灌木的丰富度比乔木高,且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存在明显差异,乔木树种在海拔较高地段丰富度较大,而灌木树种则是在海拔较低地段丰富度较大;乔木层α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而递增,而灌木层α多样性指数则随海拔升高呈缓慢下降趋势。采用Cody指数和Whittaker指数计算了各海拔群落的β多样性指数,得出各海拔群落的β多样性指数多以相邻海拔群落的指数值最小,群落间海拔差异越大指数值越大,其中在海拔高度1 650 m左右β多样性指数变化最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鹏祥  强建华  张会儒  陈国领  
以黄土高原天然林典型分布地区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为研究对象,以1997年和2004年两期TM(专题制图仪)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同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支持下,研究了该林场天然林资源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7年至2004年之间,该林杨优势树种面积增加,其中栎类增加了1.8%,油松增加了8.4%,杨树增加了6.7%;同时,其水平空间分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6.9%;林地类型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变化,其中,55.5%的采伐迹地变成了油松林地,21.1%的采伐迹地变成了杨类林地。这些明显变化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彩霞  王斌瑞  
该文研究了不同集流措施对黄土高原坡面生长的林木组织水势、光合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以及对刺槐幼树高、径和树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拍光林地坡面及在拍光坡面喷涂有机硅防止雨水下渗的集水措施对改善林地土壤及林木水分状况、促进林木代谢活动、加速林木的生长是有效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秀萍  陈丽华  张心平  高振林  宋维峰  
该文以刺槐林、油松林固坡为例,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刺槐和油松林边坡的应力和变形特性,探讨不同根型树种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能将表层土体的应力通过根系传递到深层,起到弱化浅层土体应力的作用,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刺槐林边坡坡脚向土体内侧存在一个位移集中带,是边坡不稳定的主要部位;在边坡偏上部出现位移集中带,最大位移也出现在边坡偏上部,是边坡变形滑动时"滑出"的位置。油松林边坡未出现上述两种情况,说明油松林显著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油松根系的固土作用及增加边坡稳定性效果要好于刺槐林边坡。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长忠  黄宝龙  陈海滨  张荣平  家永康  
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次生植被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之关系,分别立地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阳坡上部的群落生物量最低,为0.693kg/m2,阴坡上、下部和半阴坡下部相近且较高,平均为1.228kg/m2。阴坡、阳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极显著;同一坡向不同坡位,相同层次的有机质趋于一致;阴坡各立地类型0~30cm土层内平均为24.15g/kg,阳坡相应层次均值为14.26g/kg。0~30cm、0~60cm土层内,有机质含量与地上草本植被生物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9.7+17.2x(r=0.66)和y=6.9+11.7x(r=0.62)。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于占辉  陈云明  杜盛  
应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于2008年4月26日至5月31日,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安塞县对人工林刺槐展叶期树干液流及其气象、土壤水分等6个指标进行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刺槐展叶期可分为芽期、展叶初期、中期和全叶期。在芽期,刺槐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无明显昼夜波动;在展叶初期至全叶期日变化呈现出从微弱波动逐渐增大到趋于平稳的剧烈波动;在展叶中期以后液流速率表现为上升快、下降缓慢的单峰曲线;在全叶期平均峰值约为0.0027cm.s-1;树干液流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大气温度、水蒸气压亏缺和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其相关程度依次为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大气温度>水蒸气压亏缺>相对湿度>风...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汪士为   吴伟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植被对气候因素的响应对于区域生态保护和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同时期气象因素和植被指标在区域尺度上的相互反馈,忽略了植被与气象因素之间的时间滞后效应。本研究利用MODND1T/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时间序列和温度、降水数据集,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对不同气候因素的时间滞后效应,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偏相关模型,确定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气候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区域的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和时间滞后效应都不同;(2)考虑时间滞后效应后,气候因素能够解释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变化的58.2%,相对于不考虑时间滞后效应的模型,这一解释程度提高了10%;(3)对于黄土高原MODND1T/NDVI在2000年至2018年期间具有显著变化趋势的区域(p < 0.05),主要的驱动因素是温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詹志明  彭云秀  王凯胜  
采用田间持水量差额与土壤最大有效含水量的比值作为干旱指数,描述了黄土高原的干旱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年干旱月数,把黄土高原地区划分为5 种干旱型,并提出了各干旱型的农业生产防旱和抗旱措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鹏祥  强建华  张会儒  赵有贤  
以黄土高原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TM(专题制图仪)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对该地区天然林林地类型信息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TM影像的6个波段(除热红外波段6)进行主成分变换,以减小特征间的相关性,并将变换后影像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分量进行RGB(红、绿、蓝通道)合成,这样得到的影像可以更好地表达地面信息;然后参考先验知识纯化样本,以建立比较精确的分类器,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监督分类,获取了研究区域各地类的面积。结果表明,最终分类精度可以达到92%,K appa值达到0.906。说明在该地区天然林区林地信息的提取中,利用TM作为数据源,经过图像处理和监督分类能够达到较...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震  姚顺波  
针对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政策存在的不足,运用黄土高原地区陕西吴起、定边及甘肃华池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运用收入增长法及征地法确定更为合理的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及其补偿年限;同时基于现实的考虑,应在原有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政策基础上适当降低补偿标准,延长补偿年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飞  曹秀文  刘锦乾  齐瑞  赵阳  张涛  陈学龙  李波  杨静  白青蒙  王若鉴  要静  
[目的]以青藏高原东缘甘肃南部3种主要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优势种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辽东栎、红桦和糙皮桦种群,各设置8块40 m×40 m的样地,对样地内所有树木进行每木检尺,以测定的胸径数据为基础,以径级代替龄级,将胸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鸿雁  吴钦孝  从怀军  
用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人工油松林枯枝落叶的截流量及其截留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枯枝落叶的截流量年均为49.3mm ,截留率为12.5%。枯枝落叶截留的动态过程受大气降水和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 ,也与其自身湿润程度有关。在次降水过程中 ,其截留的过程是当降水开始时 ,截留量增加迅速 ;降水持续到一定时间后 ,截流量的增量变小 ,达到最大值后 ,截流量在此处上下增减。枯枝落叶截留的动态过程可用直线和正弦函数的组合描述 ,且该函数能揭示枯枝落叶截留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对其过程的影响。该模型在计算森林水文及其水土保持效应评价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安周  张安兵  刘海新  刘焱序  王贺封  王冬利  
基于GIMMS NDVI3g(the third generation of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辅以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识别了1982—2013年及1982—1999、2000—2013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1982—2013年及1982—1999、2000—2013年期间黄土高原生长季NDVI分别以0.019/10 a(P<0.001)的速率增加;2)除1999年以前林地外,所有植被类型的生长季NDVI均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2000—2013年尤为明显;3)黄土高原生长季NDVI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1982—2013年及1982—1999、2000—2013年NDVI显著上升的面积分别占74.94%、24.26%和53.34%,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和中部地区;4)研究区未来生长季NDVI呈持续性和反持续的比重分别为33.32%和66.68%,其中持续改善和由改善变为退化的面积分别占31.08%和61.88%;5)2000年以后降水增多与生长季NDVI上升相对应,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建设对2000—2013年生长季NDVI增加有重要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