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39)
2023(6900)
2022(5843)
2021(5265)
2020(4341)
2019(9542)
2018(9458)
2017(17502)
2016(9614)
2015(10464)
2014(10440)
2013(10146)
2012(9098)
2011(8453)
2010(8515)
2009(8315)
2008(8220)
2007(7322)
2006(6722)
2005(6234)
作者
(27972)
(23551)
(23324)
(22370)
(14674)
(11275)
(10434)
(8873)
(8702)
(8302)
(8115)
(8052)
(7712)
(7389)
(7324)
(7176)
(6882)
(6798)
(6770)
(6763)
(5831)
(5789)
(5532)
(5340)
(5303)
(5237)
(5233)
(5184)
(4574)
(4571)
学科
(36592)
经济(36523)
管理(34837)
(27028)
(23080)
企业(23080)
方法(14082)
(11765)
环境(11747)
(11705)
(10947)
数学(10718)
数学方法(10611)
业经(10352)
中国(8806)
(8442)
(8330)
(8295)
地方(7515)
农业(7351)
体制(7126)
(6979)
财务(6961)
财务管理(6943)
(6653)
银行(6643)
(6635)
金融(6633)
理论(6627)
企业财务(6617)
机构
学院(142105)
大学(139817)
(56062)
经济(54822)
管理(53963)
研究(48381)
理学(46044)
理学院(45473)
管理学(44736)
管理学院(44470)
中国(36672)
科学(30201)
(29525)
(29325)
(23676)
财经(22681)
(22027)
中心(21943)
研究所(21422)
(21371)
(20419)
(19962)
师范(19777)
业大(19324)
北京(18595)
(17835)
经济学(17293)
(17264)
财经大学(16759)
农业(16250)
基金
项目(96746)
科学(77778)
基金(71918)
研究(70451)
(62984)
国家(62543)
科学基金(54190)
社会(47177)
社会科(44860)
社会科学(44850)
基金项目(39052)
(38124)
自然(34621)
自然科(33659)
自然科学(33652)
自然科学基金(33034)
(31677)
教育(31147)
资助(28483)
编号(26615)
(23770)
重点(22401)
(21293)
(21216)
成果(20893)
(20291)
国家社会(20134)
创新(19138)
课题(19039)
人文(18293)
期刊
(67332)
经济(67332)
研究(39121)
中国(27269)
(22857)
科学(21239)
学报(20396)
管理(20214)
(19811)
大学(15798)
学学(15173)
农业(13551)
(12073)
金融(12073)
业经(11549)
教育(11191)
财经(11119)
技术(10089)
(9542)
经济研究(9118)
资源(9014)
问题(8694)
(8652)
(7168)
科技(6982)
(6919)
(6560)
旅游(6560)
(6560)
现代(6189)
共检索到209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蔡超岳  陕颖颖  
全面揭示黄土高原旅游生态安全状况可为当地生态保护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黄土高原旅游生态安全的评价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趋势面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深入剖析了黄土高原2004—2019年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演进规律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时序演化上,旅游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其均值由0.093增长至0.225,但城市间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从等级变化来看,“恶化级”城市数量大幅收缩,“临近安全”及以上等级城市的比重自2014年以来逐渐扩大,但“风险级”和“敏感级”城市仍占据七成以上。2)在空间层面,旅游生态安全“低水平均衡”被长期锁定,但自2013年以来有所改观,西安、郑州、太原等省会城市已成长为相对高值区,且高低水平各自集聚的“马太效应”逐步彰显,冷点区由“零星散落”向宁夏和甘肃东部“连片扩张”,热点区则于2016年后向山西大部铺展。此外,黄土高原的东西向空间趋势面大体呈“倒U型”特征,南北方向的趋势面则相对和缓,但“中部塌陷”的倾向需十分警惕。3)驱动机制方面,旅游经济的相关要素驱动力最为显著,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的因子解释力普遍呈上升态势。总体来看,旅游生态安全系统是由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影响(I)和响应(R)各个子维度持续互馈的结果,它们均为系统的良性循环起到了关键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蔡超岳  陕颖颖  
全面揭示黄土高原旅游生态安全状况可为当地生态保护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黄土高原旅游生态安全的评价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趋势面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深入剖析了黄土高原2004—2019年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演进规律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时序演化上,旅游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其均值由0.093增长至0.225,但城市间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从等级变化来看,“恶化级”城市数量大幅收缩,“临近安全”及以上等级城市的比重自2014年以来逐渐扩大,但“风险级”和“敏感级”城市仍占据七成以上。2)在空间层面,旅游生态安全“低水平均衡”被长期锁定,但自2013年以来有所改观,西安、郑州、太原等省会城市已成长为相对高值区,且高低水平各自集聚的“马太效应”逐步彰显,冷点区由“零星散落”向宁夏和甘肃东部“连片扩张”,热点区则于2016年后向山西大部铺展。此外,黄土高原的东西向空间趋势面大体呈“倒U型”特征,南北方向的趋势面则相对和缓,但“中部塌陷”的倾向需十分警惕。3)驱动机制方面,旅游经济的相关要素驱动力最为显著,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的因子解释力普遍呈上升态势。总体来看,旅游生态安全系统是由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影响(I)和响应(R)各个子维度持续互馈的结果,它们均为系统的良性循环起到了关键作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兆峰   谢佳亮  
提高文旅融合发展效率是关乎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背景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有效把握其动态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对推动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及其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分析框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基于松弛变量的超效率测度模型、空间马尔科夫链和面板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剖析中国2011—2019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在9年间仅提升3.4%,距离最佳生产前沿面还存在至少17.3%的潜力空间,4大区域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格局,并且仅天津、上海、广东与云南4个省份常年达到最佳生产前沿面,其他省份还存在至少6.7%~33.9%的潜力空间;2)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大致呈现“东南沿海高值集聚,西北内陆低值集聚”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与马太效应现象,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增长,但当与高效率的省份为邻时,本地省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向上转移概率有所提升;3)产业结构与交通水平是提高本地省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主要因素,但对邻近省份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科技创新、消费需求和政府调控促进了邻近省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效率,但对本地省份的推动作用尚不显著,服务队伍抑制了本地省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效率,但对邻近省份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新成  高楠  王琳艳  宋晓  
文章尝试从理论认知、指标构建、实证检验3个层面探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评价、驱动机制及培育路径,旨在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基于产业融合的自组织过程视角构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评价体系,运用Bayesian时空层次模型探究了2008—2019年31个省(区、市)两个产业融合质量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并运用多案例定性比较和典型案例网络文本分析提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驱动机制及培育路径。研究发现:(1)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水平呈现阶段性上升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差异明显,是空间非均衡差异的主要来源。(2)东中西三大地区局部时空趋势的线性演化速度符合马太效应特征,热点地区发展速度最快,多数温点区呈现由负转正的上扬周期,部分温点和冷点区整体增长速度缓慢。(3)多案例地驱动机制分析可知,内部驱动力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提升的充分必要条件,发展要素是内生力,发展效应是内源力,发展环境是调控力。外部驱动力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创新发展是核心力,协调发展是集聚力,绿色发展是共生力,开放发展是影响力,共享发展是支撑力。(4)长三角典型个案的内容分析提炼出了推进融合目标的高质量顶层设计,强化融合载体的规模集聚效应,聚焦融合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引领,优化融合主体的内部结构,拓展融合业态的交叉领域,激发融合环境的正外部性效应共六大关键培育路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白凯  吴成基  苏慧敏  马彦飞  姚宏  
窑洞不仅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孕育了黄土高原浓重的民俗民情、体现了人地和谐发展观的文化形式;窑洞文化是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深度开发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文章结合陕北旅游发展实际,全面分析了旅游开发面临的机遇和问题,进一步提出了陕西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应当抓住陕北红色旅游热这个发展契机,采取依托延安、深挖窑洞文化内涵、将窑洞旅游与其它旅游项目捆绑推出等策略和建议,使窑洞文化旅游成为发展陕北旅游的新亮点。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人龙  董亚娟  
针对目前旅游新业态驱动机制研究的薄弱环节,从旅游供给、旅游需求、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相结合的视角,采用系统归纳的方法,构建旅游新业态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深入剖析旅游新业态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旅游新业态是在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由旅游需求方面的拉力、旅游供给方面的推力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助力联合驱动下产生和发展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勇  张瑞  任洁  
县域生态效率是支撑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元。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依托多源数据构建县域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EBM模型进行测度,并借助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动态特征,进一步将时空跃迁类型与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嵌套以探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于2005~2018年显著提升,其空间分布凝聚力较强且具备较高路径锁定特征,各县域单元存在一定跃迁惰性,“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周边县域单元生态效率局部空间特征动态性更强,在空间依赖方向上,丰城市具备最大波动性,长沙市市辖区具备最大稳定性;经济-气候驱动、产业-资源制约、经济-资源驱动、产业-降水制约等4种驱动/制约模式呈现出自“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至“环长株潭城市群”由制约向驱动转化的演进格局,各自蕴含不同的驱动机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如友  黄常州  
运用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2001—2012年江苏省旅游经济时空格局的演进过程。江苏省旅游外汇收入重心持续北上,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则先南下、后北上,旅游总收入重心的演化路径与国内旅游收入较为相似;江苏省旅游外汇收入重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和旅游总收入重心都明显偏离几何中心,但呈缓慢趋同态势;旅游外汇收入重心与入境旅游客流重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与国内旅游客流重心、旅游总收入重心与旅游客流总量重心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离特征。从资源开发、政策支持、经济基础、对外开放和事件影响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江苏省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关键驱动因素,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是旅游经济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宪锋  胡宝怡  任志远  
【目的】明晰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刻理解生态恢复和气候变化双重背景下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与水文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趋势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2000—2014年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WUE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近15年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WUE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为0.02 g C·kg-1H2O·a-1(P<0.001),不同植被生态系统年内WUE主要呈"双峰"模式,峰值分布在4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庄元  薛东前  张茹茹  
基于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讨了生态补偿的发展现状及其内涵,主要从能源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补偿机制。重点分析了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的责任主体、途径、标准、资金来源和立法保障等方面。生态补偿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庄元  薛东前  张茹茹  
基于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讨了生态补偿的发展现状及其内涵,主要从能源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补偿机制。重点分析了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的责任主体、途径、标准、资金来源和立法保障等方面。生态补偿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玲  舒伯阳  王朝举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乡土情结和旅游情感动机进行维度划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依据322份问卷数据,借助AMOS软件展开实证分析得到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物质情结与人际情结对旅游情感动机的影响最为显著,文化情结与家园情结的影响稍弱。在乡土情结影响下,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仍然将景观和自然环境放在首位;其次,他们的出游动机也很容易受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继前  
黄土高原地区介于太行山和祁连山东端、秦岭和阴山之间,包括晋、宁两省区和陕、甘、青、豫及内蒙古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全区土地总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人口8400多万。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古文化的发祥地,地上地下遣存着多如繁星、价值连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包富华  陈瑛  
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已被证实,但二者在空间上有何关联?厘清二者的空间关联问题有助于深刻把握人流和物流的关系问题。文章基于系统论和发生学理论,利用重心及重心空间重叠性模型,分析1997—2016年我国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重心的时空耦合演变特征与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入境旅游和进出口贸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类重心具有明显的"形似"演变特征,整体形成了"H"形连接耦合状。(2)重心空间重叠性结果进一步证实二者之间存在较好的时空耦合关系;就耦合演变历程和演变形态而言,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重心之间经历了聚散交替并不断扩散的耦合演变历程,整体呈现"喇叭"+"X"形的演变形态。(3)就地带耦合差异而言,东、中、西部分别呈"喇叭"+"X"形"、X"形和倒"V"形的形变差异;就二者的耦合程度和稳定性而言,呈中>东>西的空间差异",反自然梯度"特征明显。(4)驱动机制分析表明,共同的经济目标是两类重心时空耦合的内驱力,人流与物流的需求差异是二者耦合演变的决定力,聚合力和离心力的交互作用造就了二者时空耦合演变的特征,东部优势是耦合演变格局形成的外推力,交通因素是"反自然梯度"差异产生的外动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斌斌  豆媛媛  贺舒琪  张爱霞  喻敏  刘丹  
文章立足数实融合背景,将共生理论引入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在深入阐释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1—202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对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化、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间存在持续稳定的共生条件与融合基础,其融合发展的共生系统由共生条件、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共同构成,其融合共生模式主要表现为以高新技术牵引为动能的内源互惠型融合共生模式和以产业链和产业功能拓展为导向的嵌入一体化融合共生模式。(2)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历程呈现动态演进特征,主要经历了4个融合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以资源管理为重点),第二阶段为初始期(以产品服务为主线),第三阶段为变革期(以市场需求为平面),第四阶段为重构期(以产业转型为主体)。(3)2011—2020年,31个省域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呈现梯度差异特征,形成了“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空间格局,且表现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和区域固化效应,其中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为融合发展引领区。(4)数字产业、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活力是促进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反而加剧了“数字鸿沟”与“融合壁垒”问题的凸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