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20)
- 2023(5395)
- 2022(4657)
- 2021(4284)
- 2020(3872)
- 2019(8789)
- 2018(8639)
- 2017(16286)
- 2016(9177)
- 2015(10327)
- 2014(10043)
- 2013(9941)
- 2012(9412)
- 2011(8728)
- 2010(8864)
- 2009(8170)
- 2008(8033)
- 2007(7210)
- 2006(6444)
- 2005(5915)
- 学科
- 济(38878)
- 经济(38837)
- 管理(21665)
- 业(20604)
- 方法(20574)
- 数学(18321)
- 数学方法(17909)
- 企(17195)
- 企业(17195)
- 学(13140)
- 中国(9179)
- 农(8643)
- 财(7367)
- 业经(6829)
- 理论(6641)
- 地方(6438)
- 贸(6226)
- 贸易(6221)
- 制(6204)
- 易(6011)
- 和(5793)
- 农业(5734)
- 融(5327)
- 金融(5326)
- 银(5163)
- 银行(5124)
- 行(4961)
- 环境(4944)
- 策(4802)
- 划(4728)
- 机构
- 大学(135360)
- 学院(132300)
- 研究(56116)
- 济(50610)
- 经济(49534)
- 管理(45972)
- 中国(40572)
- 理学(39496)
- 科学(39212)
- 理学院(38954)
- 管理学(37602)
- 管理学院(37399)
- 农(33077)
- 所(32034)
- 京(30729)
- 研究所(29643)
- 农业(26378)
- 业大(26080)
- 中心(24318)
- 财(21974)
- 江(21276)
- 院(20886)
- 北京(19774)
- 省(19308)
- 室(17562)
- 范(17476)
- 科学院(17397)
- 财经(17206)
- 师范(17128)
- 研究院(16518)
- 基金
- 项目(94686)
- 科学(72932)
- 基金(69109)
- 家(65733)
- 国家(65308)
- 研究(59231)
- 科学基金(52915)
- 自然(38729)
- 自然科(37870)
- 自然科学(37856)
- 自然科学基金(37158)
- 省(36802)
- 基金项目(35578)
- 社会(35411)
- 社会科(33467)
- 社会科学(33456)
- 划(33166)
- 资助(30500)
- 教育(27418)
- 重点(23191)
- 计划(21763)
- 编号(21367)
- 部(20280)
- 发(20156)
- 科技(20060)
- 科研(19534)
- 创(19133)
- 创新(18004)
- 成果(17520)
- 专项(16673)
共检索到2036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美玲 上官周平
Caloric value and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 of dominant plant species of six natural secondary plant communities of the Loess Plateau were investigated. The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the gross caloric value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Populus davidiana,Betula platyphylla,Pinus tabulaeformis,P. tubulefor...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海鑫 曾全超 安韶山 白雪娟 王宝荣
论文以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4种林分(侧柏、油松、辽东栎、刺槐)的绿叶、凋落物(凋落叶、枯枝、果实)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N、P含量及化学计量学特征,并计算养分再吸收率,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建设及人工林合理种植规划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植物叶片凋落前N、P均发生营养转移,油松N养分再吸收率最高(44.73%),刺槐P养分再吸收率最高(41.10%);刺槐相比于其他3种林分,绿叶C含量(413.94 g·kg(-1))略低,且其4个组分N含量略高于其他林分的相应组分,绿叶、果实P含量相对较高;4种林分的枯枝C∶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海鑫 曾全超 安韶山 白雪娟 王宝荣
论文以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4种林分(侧柏、油松、辽东栎、刺槐)的绿叶、凋落物(凋落叶、枯枝、果实)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N、P含量及化学计量学特征,并计算养分再吸收率,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建设及人工林合理种植规划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植物叶片凋落前N、P均发生营养转移,油松N养分再吸收率最高(44.73%),刺槐P养分再吸收率最高(41.10%);刺槐相比于其他3种林分,绿叶C含量(413.94 g·kg~(-1))略低,且其4个组分N含量略高于其他林分的相应组分,绿叶、果实P含量相对较高;4种林分的枯枝C∶N、C∶P值最大,碳蓄积功能较强;叶片N∶P值均小于14,表明生长旺盛期林分主要受N限制。油松、刺槐养分再吸收能力强,是黄土高原森林区适宜植被恢复的造林树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韦兰英 上官周平
为揭示柴松林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采用土钻法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天然柴松林细根垂直分布特征和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松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和比根长都集中分布于0~20 cm土层,总体上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柴松林地最大细根生物量分布在10~20 cm土层,最大的根长密度、比根长和根表面积均分布在0~10 cm土层;最小比根长分布在20~30 cm土层,最小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均分布在60~7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柴松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细根生物量与>5 mm和
关键词:
柴松 细根特征 垂直分布 黄土高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希彪 周天林
以黄土高原子午岭1∶25000植被图为基础,利用GIS手段和缓冲区分析技术,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子午岭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子午岭森林景观以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山杨(Populusdavidiana)林为主体,但因人为破坏等原因,灌木林和非林地景观类型亦占较重要地位。人类活动的强弱与景观破碎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人类作用强的地区平均斑块面积较小,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人类作用弱的地区斑块面积较大,破碎化程度较低。人为干扰增加了景观的异质性,从而使森林景观多样性增加,优势度指数下降,均匀度指数增加,破碎度指数增加。表明人类活动是导致子午岭森林景观破碎化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索安宁 熊友才 王天明 寇晓军 葛剑平
以子午岭南部的三水河流域为例,选择年径流深度、最大月径流量、侵蚀模数和河流平均含沙量等作为水文过程参数,基于流域降水和各水文参量的变化趋势分析降水变化和森林破碎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利用1976年以来的4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林地面积与水文过程各参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降水和林地面积两种因素的水文过程统计模拟模型。结果表明:1976年以来,由于森林破碎化,尤其是上游连片分布的森林景观斑块化,使流域年径流深度增加了62.85%,侵蚀模数增加了90.76%,最大月径流量和河流平均泥沙含量分别增大了58.36%和63.21%,其中林地面积的减少对年径流深度的贡献率为72.35%,对最大月径流量的贡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党鹏 王乃江 王娟婷 章文佳 黄耀
【目的】揭示子午岭林区不同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油松人工林的地力维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方法,在甘肃省正宁县中湾林场,以荒坡为对照,测定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油松人工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养分含量,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油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含水量变化不明显;成熟林阶段土壤体积质量和孔隙度明显优于荒坡和其余各发育阶段林地;随林龄的增长,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pH逐渐下降,速效磷、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呈波动变化;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pH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其中有机质与全氮极显著正...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土壤性质 黄土高原 子午岭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党亚爱 李世清 王国栋 邵明安
以阐明黄土高原典型区域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储量及微生物碳(Mc)含量随土壤类型、土层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异规律为目的,研究了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的干润砂质新成土(神木)、黄土正常新成土(延安)和土垫旱耕人为土(杨凌)等典型土壤的SOC含量和储量及Mc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层SOC和M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土壤类型SOC和Mc含量在0~60cm随土层深度增加下降很明显,60~120cm土层有轻微下降,120cm土层以下低而稳定,同层次土壤从南到北,SOC、Mc和SOC储量含量显著下降,均以土垫旱耕人为土最高,黄土正常新成土次之,干润砂质新成土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碳 剖面分布 黄土高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党亚爱 王国栋 李世清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主要典型区域不同土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分布特征。【方法】根据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从黄土高原南北不同典型区域分层(0—10、10—20、20—40、40—60、60—80、80—100、100—120和120—140 cm)采集96个土壤样品,用Bremner法测定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结果】从北到南,土壤中有机氮及各组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各组分占酸解全氮的比例相对稳定,而酸解全氮占全氮比例在0—40 cm土呈下降趋势,40 cm以下土层趋于稳定;从南到北同层次、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氮各组分均表现为0—40 cm土层迅速下降,40—80 cm土层缓慢下降,80 cm以下土...
关键词:
有机氮组分 剖面 黄土高原 分布特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慧敏 张建军 黄明 茹豪 徐佳佳 李民义
以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流域特征及河道特征,统计分析各特征值随流域面积尺度大小而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随流域面积增大,河道干流长度、干支流总长度、河道弯曲系数、流域形状系数均增大,河道不对称系数、流域平均高程均减小,河网密度、河道比降、平均坡度均先减小后趋于稳定;研究地区虽对洪水具有微弱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河道比降应该控制在6.1%以下,河网密度应控制在0.58km/km2以下,故面积小于10km2的小流域应为研究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核心区域;坡度在25°以上的土地面积约占整个流域面积的52%左右,易发生洪水,需大力加强水土保持。
关键词:
DEM 流域特征 河系特征 面积尺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党亚爱 王国栋 李世清 邵明安
为阐明黄土高原典型区域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和重组有机碳(HFOC)含量随土壤类型、土层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的干润砂质新成土(神木)、黄土正常新成土(延安)和土垫旱耕人为土(杨凌)等典型土壤剖面(0~200 cm)LFOC和HFOC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南到北,土壤LFOC和HFOC含量均显著下降(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崔伟 赵凌平 赵芙蓉
在多年生草地生态系统中,芽库在干扰后的种群补充和更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研究采用单位面积挖掘取样法,比较分析了封育和放牧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地上植被特征和芽库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典型草原芽库以分蘖芽为主,密度为8326 848芽·m(-2)。与放牧相比,短期封育显著提高了芽库总密度和禾草芽库密度,但显著降低了非禾草芽库密度(P<0.05)。封育和放牧对典型草原芽库密度的显著影响,主要来自根茎型、分蘖型和根蘖型牧草芽库的贡献。短期封育显著提高根茎型和分蘖型牧草的芽库密度,而显著降低根蘖型牧草的芽库密
关键词:
封育 芽库 典型草原 无性繁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凌平 谭世图 白欣 王占彬 程积民 王清义
【目的】研究封育和放牧管理措施对多年生草地繁殖更新的影响,为退化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在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选取封育23年草地和放牧地作为试验样地,采用单位面积挖掘取样法调查后代繁殖更新情况,分析比较了封育和放牧管理措施对地上植被盖度、密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后代繁殖更新密度、无性和有性繁殖密度及5种无性繁殖类型密度的影响。【结果】与放牧相比,长期封育显著降低了地上植被的密度、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而显著提高了植被盖度、枯落物厚度和枯落物生物量。黄土高原典型草原的植物更新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有性繁殖为辅。其中,多年生牧草主要依靠分蘖、根茎和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跃进 李沁谊 王好才 时伟宇
【目的】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典型群落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在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槽谷选取弃耕地(弃耕半年)、草地(5~10 a)、灌丛(15~25年)、灌乔林(30~40年)和乔木林(50~60年)作为一个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30、30~50、50~7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及碳氮比(C/N)和土壤pH值,估算各演替序列下土壤的碳氮储量,分析在自然恢复演替不同阶段的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植被自然恢复演替显著提高了土壤SOC和TN含量与储量(P <0.05),土壤TN储量与土壤S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01)。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文 黎明 陆佳
对湖南嘉禾九老峰石灰岩植物及典型植被群落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该地有石灰岩植物6 0科、106属、131种,种类较丰富,是滇黔桂或华南至西南石灰岩植物区系的一部分,特有种类较多。共有7类石灰岩植被类群,其群落外貌、种类组成及结构特征特殊,是亚热带湿热气候和岩性综合作用下发育的一类植被群落,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保护价值。本文还提出了石灰岩植被的封育与改造建议,这对湖南乃至全国的石漠化治理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植物区系 群落 石灰岩 九老峰 湖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