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75)
- 2023(4059)
- 2022(3311)
- 2021(3031)
- 2020(2534)
- 2019(5441)
- 2018(5578)
- 2017(9752)
- 2016(5651)
- 2015(6416)
- 2014(6511)
- 2013(6019)
- 2012(5611)
- 2011(5098)
- 2010(5201)
- 2009(4653)
- 2008(4577)
- 2007(4191)
- 2006(3665)
- 2005(3309)
- 学科
- 济(16359)
- 经济(16328)
- 管理(13011)
- 业(10177)
- 企(8045)
- 企业(8045)
- 学(7895)
- 中国(6190)
- 农(5768)
- 制(5748)
- 体(5358)
- 财(4832)
- 方法(4814)
- 理论(4521)
- 地方(4014)
- 业经(3978)
- 银(3863)
- 银行(3842)
- 数学(3775)
- 行(3751)
- 教育(3731)
- 数学方法(3694)
- 融(3641)
- 金融(3634)
- 税(3573)
- 农业(3467)
- 税收(3333)
- 收(3300)
- 体制(3135)
- 和(3115)
- 机构
- 学院(76806)
- 大学(76513)
- 研究(31977)
- 济(24680)
- 管理(24302)
- 经济(23883)
- 中国(23785)
- 科学(22539)
- 理学(20127)
- 理学院(19799)
- 管理学(19202)
- 管理学院(19071)
- 农(18448)
- 京(17968)
- 所(17669)
- 研究所(16355)
- 农业(14486)
- 中心(14466)
- 业大(14248)
- 财(13226)
- 江(13133)
- 院(12330)
- 范(11911)
- 师范(11697)
- 省(11557)
- 北京(11505)
- 技术(11109)
- 室(10525)
- 州(10073)
- 研究院(9845)
- 基金
- 项目(53805)
- 科学(41073)
- 研究(37528)
- 基金(37113)
- 家(34863)
- 国家(34587)
- 科学基金(27647)
- 省(21620)
- 社会(21175)
- 社会科(19830)
- 社会科学(19827)
- 基金项目(19478)
- 划(19112)
- 自然(18910)
- 自然科(18437)
- 自然科学(18430)
- 自然科学基金(18059)
- 教育(17324)
- 编号(15570)
- 资助(14671)
- 成果(13462)
- 重点(13270)
- 课题(12073)
- 发(11843)
- 计划(11484)
- 部(11057)
- 创(10712)
- 科技(10699)
- 体(10598)
- 科研(10590)
共检索到121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顾丽 屈宏胜 王广儒 李卫忠
以黄土高原黄龙山林区典型的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油松针阔混交林木质残体的基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木质残体的总储量为10.73 t·hm-2,其中粗木质残体的储量为10.31 t·hm-2,占总储量的96.09%;细木质残体的储量为0.42 t·hm-2,占总储量的3.91%;在粗木质残体中,倒木占了绝大部分,其次为枯立木,大枝和树桩贮量很少.采用指数模型来模拟研究区主要树种木质残体的分解密度,曲线拟合度很高.拟合结果表明木质残体密度随着腐烂等级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木质残体的径级主要集中在20~30 cm与30~40 cm 2个径级,二者在株数与储量分布中占绝对优势.存在状态主要为中级腐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崇选 张刚龙 王明春 张宏利 杨清娥 杨学军
对渭北高原及陕北高原的一些林分进行次生林改造。经模型和ANOVA分析证明:改造后,林木被害程度随定植年限的变化总体遵从Logistic模型。其中,全面清坡模式林木被害程度最高,林下更新模式最低。鼢鼠对油松、侧柏和刺槐的危害年限依次为林木定植后11、9和6年,其中油松定植2~6年,侧柏1~4年,刺槐1~2年被害最严重。单个鼢鼠对油松和刺槐的危害强度主要取决于林木的定植年限,与改造模式和林地鼢鼠密度关系不大;而对侧柏的危害强度不仅取决于林木定植年限,也与林地鼢鼠密度和改造模式密切相关。林木定植年限和单个鼢鼠的危害强度是影响林木被害死亡率的关键因素,林地鼢鼠密度和改造模式是主要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金星 董林水 陈浩 张旭东 许炯心
对晋西黄土高原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乔灌层优势种组成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本植物优势种组成受海拔梯度影响明显,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升高而呈下降趋势,总体上灌木的丰富度比乔木高,且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存在明显差异,乔木树种在海拔较高地段丰富度较大,而灌木树种则是在海拔较低地段丰富度较大;乔木层α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而递增,而灌木层α多样性指数则随海拔升高呈缓慢下降趋势。采用Cody指数和Whittaker指数计算了各海拔群落的β多样性指数,得出各海拔群落的β多样性指数多以相邻海拔群落的指数值最小,群落间海拔差异越大指数值越大,其中在海拔高度1 650 m左右β多样性指数变化最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有燕 张文辉 周建云 何景峰 李彦华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丘陵区文冠果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种子成苗、实生苗生长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阐明该区域文冠果种群实生苗更新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文冠果种群恢复及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固定样地调查,对黄土高原丘陵区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3种生境下的文冠果天然种群种子幼苗转化率、幼苗数量、幼苗生长状况、幼苗生物量分配及环境因子对文冠果实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各坡向均有1年生文冠果实生苗,但不同坡向实生苗平均数量不同,阳坡生境1年生实生苗相对较多(632株·hm-2),而半阴坡相对较少(484株·hm-2);各坡向文冠果种子幼苗转化率均较低,3个坡向文冠果种子幼苗转化率表现为半阴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妍妍 金光泽
以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大面积固定样地(9hm2)为对象,分析粗木质残体(CWD)的物种组成及数量特征、径级结构、存在形式、腐烂等级,揭示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CWD的基础特征。结果表明:9hm2典型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内共计有胸径≥2cm的CWD3418株(由于高度腐烂鉴别不出种的CWD有864株,占总个体数的25.3%),CWD的密度、胸高断面积和体积分别为380株.hm-2、15.80m2.hm-2和90.1m3.hm-2;花楷槭和枫桦是阔叶CWD的主要组成树种,红松和冷杉是针叶CWD的主要组成树种;针叶树种的胸高断面积(9.12m2.hm-2)和体积(57.68m3.hm-2)分别达到总体C...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韦兰英 上官周平
为揭示柴松林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采用土钻法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天然柴松林细根垂直分布特征和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松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和比根长都集中分布于0~20 cm土层,总体上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柴松林地最大细根生物量分布在10~20 cm土层,最大的根长密度、比根长和根表面积均分布在0~10 cm土层;最小比根长分布在20~30 cm土层,最小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均分布在60~7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柴松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细根生物量与>5 mm和
关键词:
柴松 细根特征 垂直分布 黄土高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文君 丁访军 周凤娇 刘延惠 吴鹏 崔迎春
以贵州西部林龄10 a的光皮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养分元素积累与分配及生物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皮桦天然次生林各组分营养元素含量总的序列是草本层>树叶>凋落物层>灌木层>枝>根>干,乔木层中各元素含量为N>K>P;营养元素(N、P、K)总积累量为512.04 Kg/hm~2,乔木层、林下层植被、凋落物层分别占46.12%、32.66%和21.22%,乔木层养分积累量较低;养分年吸收量、归还量、留存量分别为94.52、74.80、19.72 Kg/(hm~2·a),循环系数、利用系数和周转时间分别为0.79、0.40和3.16 a,循环速率依次为N>K>P。该林分循环速率快,周...
关键词:
生物循环 林分养分 光皮桦 天然次生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宫川清 张津涛 李建军 吴斌 陈丽华
因篇幅和时间所限,本文图表均略,以后将以适当形式予以刊载.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耀全 邓长芳 罗珠珠 牛伊宁 李玲玲 蔡立群 谢军红 马欣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作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主要草种,其种植面积日益扩大。本研究依托布设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不同种植年限的苜蓿栽培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14、12、5 a)土壤温室气体(CO_2、N_2O和CH_4)排放特征的影响,同时从土壤温度、含水量及酶活性的角度探究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对以上温室气体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苜蓿地为CO_2和N_2O的排放源,CH_4的吸收汇;在测定期内CO_2排放速率表现为6月最高,1月最低;N_2O排放速率表现为7月最高,12月最低;CH_4吸收速率表现为7月最高,3月最低。CO_2累计排放量表现为5 a> 14 a> 12 a,5 a苜蓿地较12 a苜蓿地和14 a苜蓿地分别显著增加16.60%、13.01%(P 12 a> 5 a,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 0.05);CH_4累计吸收量表现为5 a> 12 a> 14 a,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分析综合增温潜势发现5 a苜蓿地增温潜势显著高于12 a和14 a苜蓿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CO_2排放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温度和水分(R~2=0.870),N_2O排放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温度(R~2=0.930),CH_4排放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温度和脲酶含量(R~2=0.962)。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宏飞 何洪鸣 白春昱 张闯娟
研究目的:基于黄土高原近30余年来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LUCC),分析该地区LUCC及其环境效应,为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地统计和趋势分析等。研究结果:(1)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整体上未发生变化,仍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但植被覆盖度提升显著;(2)黄土高原LUCC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影响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其中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主要由人类活动导致;(3)黄土高原LUCC对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土壤水分及碳循环等生态环境过程将产生长期的影响,植被恢复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消极的作用。研究结论:黄土高原植被生产力已接近水资源承载力阈值,提升人工植被稳定性、促进水资源平衡仍为现阶段促进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课题。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霞 李占斌 李鹏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值分别为13.33g·kg-1,4.69mg·kg-1和76.01mg·kg-1。在0~40cm范围土层内,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表层含量最高,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养分含量越来越小。坡耕地中的有机质与速效钾含量中等,速效磷的含量总体偏低。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坡耕地 有机碳 速效磷 速效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索安宁 赵文喆 王天明 袁飞 熊颖 葛剑平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近5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水土流失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揭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时空演化特征,该文选择了黄土高原中部4种典型地貌区域,以年径流深度和年侵蚀模数为水土流失过程参数,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周期和演化趋势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不同地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征及近50年来各地貌区域水土流失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近50年来,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无明显变化,黄土残塬沟壑区和水土流失较轻的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总体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持续减弱,而水土流失较轻的黄土山区则表现出总体递增的趋势.黄土高原各地貌区都存在2...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地貌区域 演化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姚玉璧 王润元 王劲松 王莺 杨金虎 李俭峰 雷俊
根据黄土高原7省区48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气候要素资料,利用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等级指数,分析了近50a黄土高原春季干旱10a际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黄土高原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呈东南向西北递增分布特征,且春季轻旱发生频率最大。以西北部为主的干旱南边界以(40~60)km/10a的速度由西北向东南扩展,近50a南边界向东南扩展推进了200~300km;干旱面积以4%/10a的速度增加,近50a干旱面积扩大到占高原面积的94%。以中部为主的黄土高原大部分区域春季干旱强度呈增强趋势,中部腹地干旱强度增强幅度最大,中部周边干旱强度增强幅度次之;东北部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荟 朱清科 秦伟 张英 安彦川 薛智德 刘中奇
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阳坡这种典型的困难立地进行因地制宜的植被恢复建设。本文选取甘肃西峰、山西吉县、陕西安塞、宁夏固原为研究区,采用25 m分辨率的DEM为数据源,基于GIS提取相关地形信息研究其干旱阳坡的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沟壑区干旱阳坡面积比例占45%~54%,表现为高塬沟壑区>过渡地带>丘陵沟壑区。②不同类型沟壑区干旱阳坡面积比例随坡度的变化规律不同,高塬沟壑区呈左偏态分布,其他样区均基本呈近似正态分布,且丘五区和过渡地带呈双峰现象。③不同类型沟壑区梁峁坡面积比例关系为:高塬沟壑区>过渡地带>丘陵沟壑区;沟坡面积比例为:丘陵沟壑区>过渡地带>高塬沟壑区;川台地面积比例为:丘五区>过渡地带>丘二区>高塬沟壑。④不同类型沟壑区各立地类型组所占的面积比例各不相同,除高塬沟壑区外基本呈阳向缓坡组>阳向陡险坡组>坡顶或沟底。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抗旱造林与植被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有燕 张文辉 何景峰 周建云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文冠果的种群特征,为文冠果人工林的天然化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文冠果天然林各6块并设置样地,通过实地调查,对黄土高原丘陵区文冠果的种群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文冠果种群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编制标准生命表及不同坡向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存活曲线。【结果】黄土高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年龄结构呈进展型,幼龄个体数多,中老龄个体数少。Ⅱ龄级文冠果死亡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大,死亡率降低;在Ⅴ、Ⅵ龄级,由于生理衰老再次出现死亡高峰。文冠果种群存活曲线呈DeeveyⅢ型。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聚集分布,以半阳坡种群聚集强度较大,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