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07)
- 2023(7556)
- 2022(7042)
- 2021(6897)
- 2020(6013)
- 2019(14811)
- 2018(14648)
- 2017(27334)
- 2016(15239)
- 2015(17751)
- 2014(18189)
- 2013(18049)
- 2012(16905)
- 2011(15503)
- 2010(15916)
- 2009(15060)
- 2008(14987)
- 2007(13288)
- 2006(11333)
- 2005(10181)
- 学科
- 济(68175)
- 经济(68125)
- 管理(38550)
- 业(38366)
- 方法(35844)
- 数学(32721)
- 数学方法(32130)
- 企(30143)
- 企业(30143)
- 农(18250)
- 中国(16254)
- 学(15870)
- 财(14761)
- 地方(14273)
- 贸(12786)
- 贸易(12781)
- 易(12385)
- 业经(12042)
- 农业(12004)
- 制(10550)
- 理论(10314)
- 和(10006)
- 融(8920)
- 金融(8917)
- 银(8871)
- 银行(8828)
- 环境(8813)
- 务(8699)
- 财务(8661)
- 财务管理(8633)
- 机构
- 大学(224560)
- 学院(224479)
- 济(89812)
- 经济(87889)
- 管理(84268)
- 研究(79223)
- 理学(72685)
- 理学院(71779)
- 管理学(70071)
- 管理学院(69673)
- 中国(59515)
- 科学(52643)
- 京(48869)
- 农(44625)
- 所(42817)
- 研究所(39390)
- 财(39003)
- 业大(37835)
- 中心(36250)
- 农业(35460)
- 江(33413)
- 北京(31111)
- 财经(31089)
- 范(29809)
- 师范(29493)
- 经(28093)
- 院(27928)
- 经济学(27222)
- 州(27060)
- 科学院(24854)
- 基金
- 项目(151064)
- 科学(116712)
- 基金(108149)
- 研究(104294)
- 家(96800)
- 国家(96088)
- 科学基金(80151)
- 社会(62709)
- 省(59324)
- 社会科(59302)
- 社会科学(59281)
- 基金项目(57167)
- 自然(55032)
- 自然科(53703)
- 自然科学(53689)
- 自然科学基金(52686)
- 划(51397)
- 教育(49239)
- 资助(46234)
- 编号(42918)
- 重点(35321)
- 成果(34592)
- 部(33013)
- 发(32575)
- 创(30596)
- 计划(30266)
- 课题(29957)
- 科研(29792)
- 创新(28753)
- 大学(27630)
共检索到3291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游松财 邸苏闯
论文应用Vrsmarty水量平衡模型模拟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水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土壤、植被、高程、温度、太阳辐射、水汽压、风速和降雨等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模型运行的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在1961—2000年期间是一种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该地区6月的平均土壤水分从1960s的42.3 mm降低到了1990s的38 mm;10月的土壤水平均值从1960s的93.9 mm降低到了1990s的56.7 mm,这种变化的原因是降雨量不断减少,年平均降水从1960s的443 mm降低到了1990s的406 mm,同时潜在蒸发量也在不断减少,月最大潜在蒸发量从1960s的19...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爱生 刘思春 吕家珑 权定国 郭文龙 赵懿
采用土壤张力计和土壤吸力平板仪测定了黄绵土、黑垆土、黄墡土和(?)土4种土壤的原状土样和 扰动土样的水分特征曲线,并研究了4种土壤水分能量状况。结果表明,在20℃条件下,4种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 皆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当土壤含水量在170-280 g/kg时,土壤水势大小顺序为黄绵土>黑垆土>黄墡土>(?)土。 田间原状土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扰动土有较大差异,当土壤含水量在170-280 g/kg时,在土壤含水量相同条件 下,原状土的土壤水势大于扰动土,土壤水势在0--90 kPa时,原状土的含水量小于扰动土,原状土与扰动土土壤 水势的差异大小为(?)土>黄墡土、黑垆土>黄绵土。土壤水势为0--2...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军 王立祥 邵明安 樊廷录
分析了作物生产潜力常规研究方法的不足 ,探讨了作物生长模型模拟方法的优势 ,在模型验证和气象、土壤和作物数据库组建的基础上 ,应用DSSAT3中的CERES小麦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28个代表点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 ,统计计算了各点小麦产量潜力多年平均值、标准差、最高值和最低值 ,分析了潜力值年际变异与地区分布差异 ,并计算了小麦的水分满足率。黄土高原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水分满足率分别为7970~8647kg/hm2、2219~7545kg/hm2 和0.278~0.872 ,春小麦分别为7436~9127kg/hm2、0~7598kg/hm2 和0.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学春 李军 王红妮 郝明德
明确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和气温变化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对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冬小麦田间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验证EPIC模型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模拟精度的基础上,以历史气象数据为基础,设置TR1、TR2和TR3三个气候情景,采用作物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对降水和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1961—2010年黄土高原降水呈降低趋势,其年际间变化幅度和频率均有所增加。与1961—1970年相比,洛川、长武、运城和延安的年均降水量在2001—2010年间分别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学春 李军 王红妮 郝明德
明确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和气温变化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对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冬小麦田间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验证EPIC模型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模拟精度的基础上,以历史气象数据为基础,设置TR1、TR2和TR3三个气候情景,采用作物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对降水和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1961—2010年黄土高原降水呈降低趋势,其年际间变化幅度和频率均有所增加。与1961—1970年相比,洛川、长武、运城和延安的年均降水量在2001—2010年间分别降低了18.1%、13.6%、18.8%和24.9%,其变差系数分别增加了0.029、0.087、0.02和0.057。1961—2010年黄土高原气温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其中日最低气温增加幅度大于日最高气温增加幅度。与1961—1970年相比,日最高气温在2001—2010年间增加了0.30~0.84℃,而日最低气温增加了1.00~1.55℃。2)EPI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黄土高原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0~2.0 m土层土壤湿度观测值与模拟值间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值为6.0%~14.0%,R2和模型效率ME值分别为0.824和0.815。3)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的减少和最高气温的增加均不利于冬小麦生产,而最低气温的提高对冬小麦生产较为有利。洛川、长武、运城和延安冬小麦产量因年降水量的降低而分别减产了8.5%、7.6%、11.7%和12.3%;因日最高气温的升高分别减产了6.4%、6.8%、7.2%和-3.0%;因日最低气温的提高而分别增加了8.8%、10.2%、1.5%和12.0%。因此,为适应降水减少和日最低气温升高的趋势,黄土高原冬小麦生产区应适当调整冬小麦播期,研究并推广保水节水技术措施,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产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确保冬小麦的可持续生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游松财 邸苏闯 袁晔
研究应用土壤类型图和土壤剖面数据库,通过不同土壤质地标准转换,识别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质地类型。在此基础上,应用土壤转换函数法和土壤质地信息进行1 m深度内土壤田间持水量的计算,再根据土壤质地信息和植被类型数据进行有效土壤厚度的估算。结果表明,该参数在黄土高原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大体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西北部土壤田间持水量较低,大部分地区为200~300 mm;河套地区较高,为400~500 mm;中部地区为300~400 mm,少数的森林区域可以达到500~600 mm。东南部土壤田间持水量较高,大部分区域为400~500 mm;森林区域可以达到700~800 mm。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芹 张晓萍 万龙 马瞳宇 孙艳萍 徐金鹏 雷泳南
用88个气象站1957—2009年的月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日值资料,采用距平累积法、5 a趋势滑动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等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风速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异等特征。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1957—2009年多年平均风速为2.36 m/s,水蚀区、水蚀风蚀交错区和风蚀区年均风速分别为2.36、2.17、2.60 m/s,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08 4、-0.009 4和-0.018 8 m.s-1.a-1,并均通过了0.001的极显著性检验。3个区域均是冬、春季的平均风速对全年趋势演变贡献率较大,年均风速也均在1981年发生偏强转为偏弱的跃变,20世纪70年代以后...
关键词:
平均风速 最大风速 黄土高原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军 邵明安 张兴昌
在EPIC模型介绍和模拟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利用EPIC模型对黄土高原旱塬地冬小麦水分生产潜力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中期(12a)和长期(30a)评价定量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在12a实时气象条件下的模拟时段内,旱塬地小麦水分生产潜力随降水量变化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3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也表现为剧烈波动性和逐渐下降趋势,土壤干燥化趋势明显;(2)在30a模拟气象条件下的模拟时段内,旱塬地小麦水分生产潜力呈现波动性轻微降低趋势,3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季节性和年际间波动性显著,但土壤干燥化趋势并不明显;(3)综合分析认为,在降水量减少幅度不显著的情况下,旱塬地麦田土壤干燥化只是一种短期现象,不会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丽华 落合博贵
该文对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滑坡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根据当地黄土滑坡的主要类型:滑坡与滑塌,分析了当地这两种不同类型滑坡产生的具体条件,并提出了减缓坡度、增加拦挡、改善水分条件等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 黄土滑坡 防治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彭文英 张科利 杨勤科
土壤碳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碳的源和汇具有很大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进行的大规模退耕还林必然会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对区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结合使用全国土壤普查及黄土高原地区其它土地资源数据资料,研究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有机碳量,并对实施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储量变化进行了预测。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49 kg/m2,仅为全国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的23.65%,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1 068 Tg,只占全国总有机碳量的1.16%。实施退耕还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将明显增加。分步优化实施退耕30年后,黄土高原土壤有机...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水土保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魏孝荣 郝明德 张春霞
采用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连续施用锌肥后锌的土壤化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经过17年连续施用锌肥,锌在土壤中有明显的累积。0~60cm各土层土壤全锌和有效锌(DTPA-Zn)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且表现出锌在表层土壤(0~15cm)累积和向深层土壤迁移的特点。土壤中的锌主要以矿物态锌存在,占土壤全锌含量的95.57%~99.11%。其次为松结态锌,约占全锌的0.82%~3.58%。其它形态锌占全锌的比例很小,不到1.00%。锌肥施入土壤后各形态锌的含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施入土壤中的锌有很大一部分转化为矿物态锌,只有一小部分进入土壤溶液,或与有机质、碳酸盐及氧化锰相结合。在土壤各形态锌中,交换...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秦廷松 李登武 吕振江 陈亚莉
采用萌发法和分粒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黄龙山地区白皮松Pinus bungeana林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垂直分布和多样性等群落生态因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黄龙山地区白皮松林地土壤种子库萌发期和落种期2个不同物候期的物种结构相似,全年土壤种子库共有物种44种,隶属34个属26个科;包括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4种类型。将土壤种子库分为0~5,5~10,10~15 cm等3个层次,不同土壤层次间种子个体数和物种数差异极显著(P中层(5~10 cm)>下层(10~15 cm)的趋势。研究的12个样地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严俊霞 秦作栋 李洪建 张义辉
2005—2008年用红外气体分析法测定柠条人工林地的土壤呼吸。结果表明:柠条林地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4:00左右,最低值出现在凌晨;柠条林地3—12月的土壤呼吸总量为814.9~1224.7gC·m-2,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正相关,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31~0.67,由拟合的指数方程系数计算出柠条林2005,2006,2007和2008年的Q10值分别为2.02,1.70,1.76和1.75,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Q10值分别为0.64和2.11;2005和2006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方程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秀英 冯学智 赵传燕
土壤水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主控因素,进行土壤水时空分布的模拟对黄土丘陵区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合理利用及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水量平衡的角度出发,采用GIS软件Arc/Info的GRID数据结构,对定西县安家沟小流域影响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要素:降雨、径流和蒸散(发)进行了空间分布的模拟,并利用实测土壤水分数据进行检验,合格率达到83.146%。结果表明,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并对参数进行一定的化简进行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模拟是可行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耀宗 张勃 刘艳艳 张多勇
[目的]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地区干湿区界线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利用1960—2013年黄土高原地区的76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降水、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潜在蒸散量,进而计算干燥度指数。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干燥度趋势进行了分析,运用反距离加权差值(IDW)研究了干燥度界线的动态变化格局。[结果]近54年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度指数呈微弱增加趋势,四季变化中春季呈上升趋势,冬季为减小趋势,夏、秋季变化不明显,空间上兰州以西,银川—太原一线北干燥度指数呈减小趋势;(2)干旱与半干旱区界线在107. 5°E,37. 5°N以东表现为经向变化,以西为纬向变化,近54年干旱区范围变化不明显;(3)半干旱与半湿润区界线南北方向波动变化明显,20世纪90年代向南扩张到华家岭—六盘山—平凉—庆阳—延安—三门峡—长治一线以南,半干旱区面积达到最大,比20世纪60年代的半干旱区范围扩大14%,比2000—2009年大5%左右。[结论]近54年黄土高原总体上地区呈干旱化趋势,半干旱区面积扩大,半干旱与半湿润区界线年代际南北波动频繁,变化范围大,半干旱区是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