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11)
- 2023(14569)
- 2022(12742)
- 2021(11863)
- 2020(9742)
- 2019(22187)
- 2018(21569)
- 2017(41170)
- 2016(22544)
- 2015(24667)
- 2014(24326)
- 2013(24039)
- 2012(21834)
- 2011(19677)
- 2010(19338)
- 2009(17406)
- 2008(16622)
- 2007(14360)
- 2006(12415)
- 2005(10486)
- 学科
- 济(88434)
- 经济(88339)
- 管理(60315)
- 业(59081)
- 企(45848)
- 企业(45848)
- 方法(40586)
- 数学(35659)
- 数学方法(35292)
- 农(26845)
- 中国(22266)
- 地方(21661)
- 学(21236)
- 财(20399)
- 业经(19639)
- 农业(19157)
- 贸(16011)
- 贸易(16005)
- 易(15481)
- 环境(14942)
- 技术(13687)
- 和(13609)
- 理论(13430)
- 制(13419)
- 务(12357)
- 财务(12299)
- 财务管理(12282)
- 划(11995)
- 地方经济(11840)
- 企业财务(11637)
- 机构
- 大学(316134)
- 学院(314926)
- 管理(123834)
- 济(119741)
- 经济(117153)
- 理学(109299)
- 理学院(107951)
- 研究(107710)
- 管理学(105899)
- 管理学院(105359)
- 中国(76245)
- 科学(72700)
- 京(66826)
- 农(60541)
- 所(55011)
- 业大(54632)
- 研究所(51244)
- 财(50740)
- 中心(48218)
- 农业(47905)
- 江(44216)
- 范(42863)
- 师范(42351)
- 财经(42027)
- 北京(41306)
- 院(39509)
- 经(38408)
- 州(36036)
- 经济学(35295)
- 师范大学(34613)
- 基金
- 项目(232191)
- 科学(181580)
- 基金(168298)
- 研究(162319)
- 家(150574)
- 国家(149333)
- 科学基金(126704)
- 社会(102109)
- 社会科(96717)
- 社会科学(96690)
- 省(91517)
- 基金项目(91066)
- 自然(85339)
- 自然科(83329)
- 自然科学(83304)
- 自然科学基金(81780)
- 划(78045)
- 教育(73696)
- 资助(67490)
- 编号(65034)
- 重点(52591)
- 成果(50593)
- 发(49954)
- 部(49515)
- 创(48256)
- 创新(45085)
- 科研(44965)
- 课题(44704)
- 计划(44498)
- 国家社会(42045)
- 期刊
- 济(124007)
- 经济(124007)
- 研究(85380)
- 学报(59882)
- 中国(54709)
- 农(54475)
- 科学(52705)
- 大学(43643)
- 学学(41548)
- 管理(41301)
- 农业(37729)
- 财(35178)
- 教育(32482)
- 技术(24465)
- 融(21890)
- 金融(21890)
- 业经(21687)
- 经济研究(19849)
- 财经(19084)
- 业(18938)
- 科技(17563)
- 业大(16648)
- 问题(16609)
- 版(16559)
- 经(16221)
- 图书(16128)
- 资源(16046)
- 技术经济(14345)
- 理论(14225)
- 商业(13773)
共检索到433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静 张军 代文 张海平 周蕾
借鉴空间贫困研究的基本理论,以2017年的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对国务院扶贫办认定的贫困县进行标识,探讨黄土高原县域贫困格局及其受地形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贫困县沿太行山、吕梁山、六盘山三座山脉和毛乌素沙漠一带聚集分布,呈现"三山一带"的空间分布格局。(2)贫困县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人口、GDP、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大相径庭,在人均GDP较高的鄂尔多斯地区也出现了贫困县的集中分布,说明仅靠社会经济因素不能很好地解释贫困县的空间分布。(3)地形环境对贫困县的空间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地形环境越恶劣的地方,贫困县分布越多。68%的贫困县分布在15°~25°高坡度范围内,76%的贫困县位于50~105 m的较大地形起伏度范围内。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国明 姜莹莹 孙晓兵 刘文琦 黎春
科学准确地刻画贫困空间格局并揭示其影响机制是制定区域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以县域为单元,在对黑龙江省贫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量化贫困程度的影响因素,揭示县域贫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均值为3.92%,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均值分别为8.98%和1.19%,县域贫困发生率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干旱盐碱区、漫川漫岗区、低山丘陵区和偏远农业区。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影响因素包括县域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平均温度、坡度、水田比率、耕地质量等别、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垦殖率和中小学在校生比例,其中,前6项指标呈负相关,后3项呈正相关。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经济因素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与短期性,而气候和地貌等自然地理状况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间接性与长期性。因此,黑龙江省应结合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状况,充分挖掘贫困县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措施,确保扶贫工作能够切实有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温晓金 杨新军 刘焱序 刘宪锋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长改善情况已被广泛证实,评价县域季节尺度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影响因素有助于针对性识别植被改善时空效果。本文基于2000-2012年MODIS NDVI数据和SeN+MaNN-KeNDall模型,对陕西省长武县季相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2年长武县的NDVI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0.064/10a,其中2000-2004年增加最为明显;(2)长武县植被覆盖总体增加,呈减少趋势区域主要分布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县城周边;平缓波动趋势区域在空间分布上较集中于北部耕地;(3)2000-2012年间长武县夏季植被改善情况最为显著;秋季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英
[目的]区域贫困识别一直是贫困研究中重点关注的课题。文章通过对贵州省县域贫困度进行等级划分以及空间格局特征分析,可为地方政府实施区域扶贫开发的优先顺序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方法]从自然、社会、经济维度,构建县域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各个县域综合得分,用以测度各县域贫困程度;运用ArcGIS的制图功能,呈现县域贫困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借以分析县域贫困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运用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划分县域贫困度等级。[结果](1)贵州省66个贫困县中,综合得分最高的威宁县贫困度最大,综合得分最低的铜仁市碧江区贫困度最轻;(2)县域贫困度可划分为极重度贫困、重度贫困、中度贫困、轻度贫困及轻微贫困5个等级;(3)县域贫困度与区域地貌类型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极重度贫困县及重度贫困县大多分布在省际边界地区。[结论]贵州省县域贫困程度差异较大;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如地貌是贵州县域致贫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贫困 贫困县 贫困度 贵州省 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蕾 熊礼阳 王一晴 周秀慧 杨莉
以90 m分辨率全国DEM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为基础,以中国贫困县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县域财富空间分布的地形环境动因。通过计算地面坡度、地形起伏度、河网长度与密度等,探讨地形因子与县域财富分布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贫困县主要位于我国三大地形阶梯的第二阶梯,以黄土高原、秦巴山地、云贵高原最为集中,该区域也位于胡焕庸人口分界线两侧附近。研究表明,复杂的地形条件对贫困县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当强度的正向驱动作用。其中,70%的贫困县位于地面平均坡度在10°以上的区域;72%的贫困县位于3×3邻域窗口内(27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玉龙 马俊杰 田萍萍 武征 孙愿
在阐述生态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生态规划文件,构建了黄土高原区县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并选取了较为流行的区划方法——聚类分析法。通过对吴起县的实证分析发现,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可用于黄土高原区县域生态经济区划。
关键词:
生态经济功能区划 县域 黄土高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明 赵忠 杨吉安 卢斌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不同县域山杏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电泳谱带的差异,为山杏种内分类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观测法,对黄土高原(陕西麟游和甘肃灵台、华池、庆城)山杏种质资源变异情况进行调查,从中筛选出形态类型典型的山杏,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和SDS-PAGE电泳法对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谱带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了37种山杏变异类型,其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山杏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丰富、多态、稳定、谱带清晰,主要由41.1,39.0,34.6,22.7,22.0和21.7 ku 6种亚基组成,其余亚基数量丰富但含量较少。...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山杏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福生 刘占雄
黄土高原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使扶贫开发建设进入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稳定持续发展、实施经济开发的新阶段。持续开发建设的重点要由温饱工程建设转向发展特色农业工程建设 ;由突出基本农田建设转向突出旱作农业综合建设 ;生产经营由分散型内部创新向外部创新带动内部创新转化 ;扶贫资源的组织传递由按行政区域、条块组织为主向按经济区域、综合协调与市场引导并重的扶贫机制转化。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贫困地区 持续开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习乐 吕昌河
基于280多个县(市)的18项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定量化评估体系,并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黄土高原区县域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黄土高原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综合发展指数在1.09~3.79之间,空间上表现为西北部和东南部高而中部较低的格局,区域间差距较小;之后的11年,综合发展指数均值由2000年的2.06上升到2011年的3.0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区域发展速度差异明显,西北部迅速,西南部迟缓;到2011年,西北部综合指数达5.18~7.05,东部和中部在3.01~4.89,西南部仅1.71~2.99,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即高值和高速区聚集,低值和低速区聚集,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应加强区域合作和对发展滞后县域的扶持力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静涵 刘梦云 张杰 张萌萌 曹润珊 曹馨悦
了解表层土壤有机质与全量养分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能够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带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参考。基于王东沟的93个野外采样点,综合多种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空间变异大小依次为全磷>全氮>有机质>全钾,均由结构性因素主导;有机质、全氮较全磷、全钾变异尺度小、空间自相关性弱、空间复杂程度高。有机质、全氮的分布格局为南高北低,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海拔、坡度、曲率和土地利用;全磷呈现相反的北高南低分布,海拔、坡度、土地利用、土壤机械组成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大;全钾则为内部高四周低,分布较破碎,坡向和土壤机械组成作用较强。据此建立了9个环境因子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回归预测模型,以期为研究区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温腾飞 石育中 杨新军 王婷
[目的]以地处黄土高原半干旱脆弱区的甘肃省榆中县为例,运用生计恢复力理论框架,对该地区农户应对环境变化和风险扰动的适应和恢复能力进行研究。[方法]文章采用甘肃省榆中县604份农户家庭调查数据,基于生计恢复力理论框架,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3个维度构建农户生计恢复力测量指标体系,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不同乡镇农户生计恢复力建设水平的差异,识别影响农户生计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生计恢复力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官营镇>马坡乡>中连川乡。在所有村落中,生计恢复力指数最高的是夏官营镇的夏官营村,最低的是中连川乡的大湾村。(2)从单因素方差分析得知,各乡镇在缓冲能力和自组织能力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P=0.001),而在学习能力维度上,3乡镇农户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980)。(3)家庭存款、人均收入、家庭教育投入、户主教育程度、粮食自给能力和社会网络这6个因子是影响该地区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的核心因素。[结论]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恶化和生计胁迫下,保障金融资本、提高教育水平和完善社会网络结构是该地区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建设的重要内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建虎 常鸿莉 魏琪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内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为养分精确管理和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位于黄土高原的陕西彬县红岩河小流域为例,于2011年结合GPS共采集了121个田间土样,对其土壤养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进行测定,并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土壤养分含量半方差函数模型及其参数进行了确定,用普通克里格插值(Kriging)绘制了研究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统计分析高程、坡度、坡向、坡形等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并进行了插值结果检验。【结果】陕西彬县红岩河小流域土壤碱解氮的空间变异性很弱,有机质、速效磷和有效钾具有强烈的空间变异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杜国明 冯悦 于佳兴
深度贫困县是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客观分析深度贫困县贫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扶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研究区,基于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探索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核心的贫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作为深度贫困县,海伦市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均具有不平衡性,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格局既具有关联性,又具有差异性;②海伦市贫困村集中分布在150~250 m地形过渡地带,呈现多核心带状式分布态势;③海伦市贫困人口分布格局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及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及社会福利因素是直接影响贫困人口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建议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社会保障水平、降低致贫返贫风险,优化居民点体系、推动乡村各类要素的空间重组、结构重塑、功能重调等方面加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
关键词:
深度贫困县 贫困村 贫困格局 海伦市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萍 赵娜 郭诗琪
本文通过人均GDP单一指标以"中心—外围"理论及其测度方法测算山西省县级地区贫困格局,以因子—聚类分析法探析影响山西省县级地区贫困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16年山西省非国家级贫困县级地区数量攀升,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明显好转,贫困县级地区呈现从东北向中西部再向南、东南方向连绵拓展态势。(2)县级地区经济贫困的首要影响因子是工业,低山、中低山地形和吕梁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等主要山脉对贫困县级地区经济影响也比较明显。(3)山西省贫困县级地区可分为"三弱山区"型、"农业盆地"型、"农业山地"型贫困县,2016年的数量比为75%∶15%∶10%。
关键词:
贫困 县级地区 中心—外围 山西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建香 张勃 张华 张多勇 戴声佩 马中华
应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析了黄土高原马莲河流域2000年和2007年的景观格局变化与水土流失。结果表明:马莲河流域的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方面近8 a发生了重要变化:①建设用地、水域、中高盖度草地以及林地面积增加,低盖度草地、耕地等面积减少,其中超过50%的低盖度草地补充为中高盖度草地;②斑块数量、斑块密度以及多样性指数在减小,说明斑块破碎化程度减小,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化,生态功能逐渐增强;③土壤侵蚀总量减小12 506.76 t,水土流失明显减弱,其变化原因与当地植被恢复、人类活动、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增加等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世行项目和国家退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