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91)
2023(14255)
2022(12143)
2021(11267)
2020(9560)
2019(21563)
2018(21570)
2017(41817)
2016(22564)
2015(25308)
2014(25077)
2013(25164)
2012(22757)
2011(20389)
2010(20437)
2009(19187)
2008(18978)
2007(16953)
2006(15121)
2005(13257)
作者
(65561)
(54725)
(54281)
(51445)
(34542)
(26211)
(24441)
(21591)
(20630)
(19427)
(18570)
(18410)
(17325)
(17181)
(16578)
(16441)
(16273)
(16083)
(15569)
(15443)
(13711)
(13332)
(13141)
(12600)
(12342)
(12216)
(12154)
(12057)
(10976)
(10888)
学科
(96328)
(95451)
经济(95333)
(78609)
企业(78609)
管理(76995)
(47646)
方法(42381)
数学(33312)
数学方法(32962)
业经(32174)
农业(31783)
(28026)
中国(22342)
(20725)
财务(20667)
财务管理(20646)
企业财务(19545)
技术(19234)
(18642)
(18056)
(18016)
地方(17927)
理论(17053)
环境(17048)
(17039)
(16521)
(16140)
贸易(16133)
(15683)
机构
学院(328957)
大学(322485)
管理(138512)
(133286)
经济(130614)
理学(120183)
理学院(119007)
管理学(117288)
管理学院(116713)
研究(103519)
中国(80143)
(68111)
(66969)
科学(64689)
(58529)
业大(54249)
(51448)
农业(51111)
(48764)
中心(47961)
财经(47255)
研究所(46816)
(42953)
北京(42367)
(40305)
师范(40005)
(39253)
经济管理(38260)
经济学(37698)
(36998)
基金
项目(224855)
科学(178057)
研究(166863)
基金(163757)
(141452)
国家(140121)
科学基金(122075)
社会(105958)
社会科(100060)
社会科学(100028)
(89493)
基金项目(88360)
自然(79263)
自然科(77357)
自然科学(77340)
自然科学基金(75972)
教育(73590)
(73192)
编号(69478)
资助(65560)
成果(53994)
重点(49185)
(49144)
(48813)
(48655)
课题(45441)
创新(44739)
(44626)
国家社会(42936)
科研(42457)
期刊
(154515)
经济(154515)
研究(91300)
(67346)
中国(58795)
管理(50803)
学报(49733)
科学(48064)
农业(45707)
(45245)
大学(38361)
学学(36708)
业经(32239)
教育(29012)
技术(28552)
(28186)
金融(28186)
(23485)
财经(22285)
经济研究(21318)
问题(20674)
(18971)
技术经济(18058)
科技(16774)
(16562)
现代(16385)
资源(15769)
理论(15458)
商业(15356)
世界(14765)
共检索到4750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西宁  吴普特  冯浩  汪有科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在中国旱作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是制约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因素。水保农业和径流农业两种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已趋于成熟,但对天然降水调控利用能力低下,难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集雨补灌生态农业是在继承水保农业和径流农业成功技术基础上,对降雨调控利用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它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实现降雨径流的富集叠加,能充分发挥环境资源与水肥光热因子的协同增效作用,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同步缓解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双重目标。集雨补灌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模式和战略性措施,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法稳  尚杰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类型和重要的农业区域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频繁的干旱是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在分析雨水利用可行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集水型生态农业 ,它不仅适应于当地的雨水等自然资源条件 ,更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易于在农户水平上推广 ,并且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是实现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同时也为“退耕还林 (草 )”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思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锋瑞  
本文结合甘肃近年来发展集雨节灌农业的实践,对集雨节灌与我国半干旱区农业水利化建设问题进入了深入的理论分析,阐明集雨节灌是我国半干旱区农业水利化建设的重要实践途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积民  万惠娥  杜锋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灌草植被退化严重的关键问题 ,进行了长期的定位研究 ,提出了灌草植被封育、改良、立体配置等快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 :主要草地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适宜封育期为 3~ 5a ,产草量可提高 5 1~ 7 5倍。大针茅适宜封育期为 5a ,产草量可提高 1 5~ 5 0倍 ;改良草地最佳组合荒山穴播为本氏针茅 +杂类草、达乌里胡枝子 +本氏针茅群落 ,产草量提高 6 1~ 6 4倍。撂荒地开沟种植为本氏针茅 +冷蒿、本氏针茅 +红豆草、本氏针茅 +达乌里胡枝子群落 ,产草量提高 4 6~ 4 8倍。荒山隔带耕翻种植为芨芨草、本氏针茅 +紫花苜蓿、本氏针茅 ...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兴国  张旭东  杨启国  
经过对坡度为5°和15°,集水面分别是塑料、水泥、三合土、夯实土和自然土等5种表面的车道型雨水径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径流系数与降雨强度和坡度均有一定的关系;塑料、水泥面的平均径流系数为72%~77%,三合土、夯实土、自然土的平均径流系数为5%~18%。根据计算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垄膜沟植雨水集蓄试验研究,表明增产效果比较明显。根据设计降雨量、平均径流系数和小麦生育期需水量,估算了西峰、环县和天水等代表站集水面与耕种面积之比,其值在0.5~0.8之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天恩  高世铭  朱润身  何宝林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传统旱农研究成效的显著性与有限性分析,提出靠微生境理论和降水资源可叠加富集原理,实现由被动防旱向主动抗旱的技术路线转移。通过试验资料分析,确认缺水农田有限供水对产量增进具有跃迁效应。据此,提出了集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框架,认为可建立旱地工程生物农艺学,为促成21世纪旱地农业研究的新突破服务。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于法稳,尚杰  
集水型生态农业是适应西北半干旱区自然资源特点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结合点。通过采取使两者同时受益的关键措施,不但可以实现农民的脱贫,而且还可以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与重建,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县永平  
文章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典型——甘肃省定西市农村生态环境薄弱的现状,将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利用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以沼气发酵生产为纽带核心,把种植、养殖联结起来,充分利用干旱半干旱区的雨水集流,建立起"种草+养畜+水窖+沼气+太阳灶+高效农业"能源生态型良性循环体系,从而在半干旱区达到农村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废物资源化、生活用能再生化,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文学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这是人类生存与前进的一个永恒主题。但不同的农业战略选择和农业发展道路,表现出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吕梁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属黄河中游区,土地广阔,资源丰富,劳力充足。由于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致使农业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十分脆弱,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温腾飞  石育中  杨新军  王婷  
[目的]以地处黄土高原半干旱脆弱区的甘肃省榆中县为例,运用生计恢复力理论框架,对该地区农户应对环境变化和风险扰动的适应和恢复能力进行研究。[方法]文章采用甘肃省榆中县604份农户家庭调查数据,基于生计恢复力理论框架,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3个维度构建农户生计恢复力测量指标体系,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不同乡镇农户生计恢复力建设水平的差异,识别影响农户生计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生计恢复力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官营镇>马坡乡>中连川乡。在所有村落中,生计恢复力指数最高的是夏官营镇的夏官营村,最低的是中连川乡的大湾村。(2)从单因素方差分析得知,各乡镇在缓冲能力和自组织能力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P=0.001),而在学习能力维度上,3乡镇农户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980)。(3)家庭存款、人均收入、家庭教育投入、户主教育程度、粮食自给能力和社会网络这6个因子是影响该地区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的核心因素。[结论]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恶化和生计胁迫下,保障金融资本、提高教育水平和完善社会网络结构是该地区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建设的重要内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军红  柴强  李玲玲  张仁陟  牛伊宁  罗珠珠  蔡立群  
【目的】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有限降水持续高效利用为目标,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连作玉米(Zea MayL.)的产量表现和水分利用特征,揭示其增产机理,明确不同覆膜方式下有利于土壤水分持续高效利用的连作年限,为试区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玉米连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量化连作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的年际平衡关系、产量稳定性;以持续高产和收获期不发生土壤干燥化为依据,确定适用于不同覆膜方式的玉米连作年限。【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具有良好的保墒、提高土壤水分有效性,利于协调关键生育时期土壤-作物的水分供需关系,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与半膜平作处理相比,全膜双垄沟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永辉  赵世伟  黄占斌  宋松柏  刘娜娜  曹丽花  
针对黄土丘陵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特点,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实地试验监测相结合,初步建立了反映宁南山区小流域集雨补灌旱作农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及雨水利用效率提高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集雨补灌工程建设与集雨补灌技术示范,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雨水利用效益及综合效益分别提高了27.9%、27.4%、66.7%、54.7%、41%,尤其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雨水利用效益,达到的中级及良好水平,体现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法稳  陈保东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农牧业区之一 ,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西北地区问题。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工业的污染 ,而是农业生产活动的破坏。因此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 ,必须将生态环境的重建与当地农民的脱贫、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采取适应地区特点的集水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实现西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和重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尹准生  孙长忠  赵明扬  
利用2008—2011年定位观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与林外降雨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研究,并运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冠截留量(I)与林外降雨量(P)可用非线性模型I=a Pb进行回归模拟,回归方程为I=0.584P0.576;该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且拟合方程参数稳定性良好,经检验,方程均达到显著性要求,可在该区域油松人工林应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尹准生  孙长忠  赵明扬  
为建立合适的枯落物截留雨量预估模型,利用2008—2011年定位观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油松人工林枯落物对降雨的截留与林外降雨量(P)、林内穿透雨量(TF)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研究;运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枯落物截留与林内外降雨量均可用非线性模型Ic=a Pb进行回归模拟,回归方程分别为Ic=0.499P0.627和Ic=0.717TF0.513。该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且拟合方程参数稳定性良好,经检验方程均达到显著性要求,可用于预估该区域油松人工林的枯落物截留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