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70)
- 2023(9109)
- 2022(8319)
- 2021(7949)
- 2020(6636)
- 2019(15491)
- 2018(15591)
- 2017(29802)
- 2016(16496)
- 2015(18426)
- 2014(18440)
- 2013(18240)
- 2012(16566)
- 2011(14885)
- 2010(14566)
- 2009(13065)
- 2008(12478)
- 2007(10540)
- 2006(9009)
- 2005(7545)
- 学科
- 济(59737)
- 经济(59672)
- 管理(44774)
- 业(42680)
- 企(35979)
- 企业(35979)
- 方法(30201)
- 数学(26108)
- 数学方法(25811)
- 农(15806)
- 学(15481)
- 中国(14387)
- 财(14259)
- 业经(13294)
- 地方(12458)
- 理论(10687)
- 和(10679)
- 农业(10588)
- 贸(10577)
- 贸易(10572)
- 易(10257)
- 环境(10000)
- 技术(9987)
- 务(9541)
- 财务(9482)
- 财务管理(9466)
- 制(9436)
- 企业财务(8968)
- 教育(8811)
- 划(8643)
- 机构
- 大学(228807)
- 学院(227581)
- 管理(92075)
- 济(81803)
- 理学(80928)
- 理学院(79989)
- 经济(79868)
- 管理学(78501)
- 管理学院(78127)
- 研究(76035)
- 中国(53091)
- 科学(52432)
- 京(48971)
- 农(43416)
- 业大(40057)
- 所(39388)
- 研究所(36692)
- 财(35384)
- 农业(34587)
- 中心(33615)
- 江(30979)
- 北京(30805)
- 范(29759)
- 师范(29430)
- 财经(29367)
- 院(27412)
- 经(26775)
- 州(26069)
- 技术(25395)
- 师范大学(23879)
- 基金
- 项目(167074)
- 科学(129027)
- 基金(119574)
- 研究(117569)
- 家(106828)
- 国家(105967)
- 科学基金(89199)
- 社会(70418)
- 社会科(66564)
- 社会科学(66542)
- 省(66236)
- 基金项目(65007)
- 自然(61425)
- 自然科(59952)
- 自然科学(59936)
- 自然科学基金(58809)
- 划(56839)
- 教育(53178)
- 资助(48942)
- 编号(48002)
- 成果(38113)
- 重点(37575)
- 部(35627)
- 发(35274)
- 创(34935)
- 计划(32971)
- 课题(32807)
- 创新(32544)
- 科研(32480)
- 大学(30445)
共检索到3121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军红 柴强 李玲玲 张仁陟 牛伊宁 罗珠珠 蔡立群
【目的】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有限降水持续高效利用为目标,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连作玉米(Zea MayL.)的产量表现和水分利用特征,揭示其增产机理,明确不同覆膜方式下有利于土壤水分持续高效利用的连作年限,为试区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玉米连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量化连作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的年际平衡关系、产量稳定性;以持续高产和收获期不发生土壤干燥化为依据,确定适用于不同覆膜方式的玉米连作年限。【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具有良好的保墒、提高土壤水分有效性,利于协调关键生育时期土壤-作物的水分供需关系,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与半膜平作处理相比,全膜双垄沟播...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哲 孙占祥 张燕卿 郑家明 郝卫平 司鹏飞
为促进东北半干旱区旱作农田持续增产以及秋覆膜技术的推广,以玉米郑单958为试材,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的定位试验地,设置了裸地种植(B),春季覆膜种植(SM)和秋季覆膜种植(AM)3个处理,研究覆膜处理对玉米的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能促进玉米的生长,提高籽粒产量,其中,AM处理优势明显,可以增加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促进干物质积累;2014年的籽粒平均产量达14 280 kg/hM2,较SM处理和B处理分别高18.76%和14.51%,增产的原因是穗长、穗粗、粒数、百粒重均大于其他2个处理;2015年的籽粒平均产量达12 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孔军 刘天鹏 何继红 任瑞玉 张磊 许岩 杨天育
【目的】探明黄土高原旱作区不同覆膜方式中的土壤水温效应及糜子增产机制。【方法】2015—2016年,以陇糜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全膜双垄沟留膜免耕穴播(A1)、全膜双垄沟穴播(A2)、全膜平铺膜上覆土穴播(A3)、全膜平铺穴播(A4)、露地等行距条播(CK)5个处理,研究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糜子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露地条播(CK)相比,两年间在糜子生育期内,A1、A2、A3、A4处理5—25 cm土层平均温度变化及土壤平均温度日变化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温效果。糜子生育期内,丰水年份(2015年)A1、A2、A3、A4处理较CK贮水量分别提高94.7、67.9、58.0、21.0 mm,而耗水量表现为CK>A1>A4>A2>A3,且各处理在不同土层、不同生育阶段耗水均衡;严重干旱年份(2016年)A1、A2处理较CK贮水量提高83.9、57.4 mm,而A3、A4较CK降低27.1、25.3 mm,耗水量表现为A3>A4>A1>A2>CK,其中,A3、A4、A1、A2较CK依次加强了对80—100 cm土层水分的利用,且播种至苗期4种覆膜方式较CK耗水量降低,均衡调控了拔节至成熟期的耗水强度;基于4种覆膜方式间土壤水热环境的不同和对糜子生育期内耗水特性的差异,A1、A2、A3、A4处理较CK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3.9、5.2—5.5、3.4—3.5、4.1—4.2 kg·hm-2·mm-1,增产9.0%—43.3%、34.8%—58.2%、20.8%—49.4%、29.0%—52.9%,且干旱年份的增产幅度更高。【结论】4种覆膜栽培均改善了糜子生育期内的土壤水热环境,调节了其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强度,显著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增产潜力依次为A2>A4>A3>A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继兵 孙占祥 蒋春光 刘志 郑家明 冯良山
【目的】春玉米是辽西地区的主要作物,其整个生育期需水量较多,但该区降水资源短缺且降水变率大,时空分布不均,有限降水难以满足春玉米高产稳产所需。垄膜沟种可有效汇集天然降水,提高降水资源化程度,开展相关研究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该区有限的自然降水,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促进玉米稳产高产。【方法】2007—2013年在辽宁朝阳地区进行玉米垄膜沟种微集雨种植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垄膜沟种(沟内不覆盖,T1)、垄膜沟覆秸秆(T2)、垄膜沟覆膜(T3)和传统种植(CK)4种处理,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传统种植为垄沟种植,行距50 cm,垄膜沟种方式为沟垄相间...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邓浩亮 张恒嘉 肖让 张永玲 田建良 李福强 王玉才 周宏 李煊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水热效应及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陇中旱作农业区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环境,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在甘肃省榆中县石头沟省级旱作农业示范点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平地全膜覆盖(WM)、平地半膜覆盖(HM)、隔沟覆膜垄播(MRM)、全膜双垄沟播(WRF)、秸秆覆盖(SM)和露地平播(CK)6种种植方式,测定分析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层剖面水热状况、物候特征、不同生长阶段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收获后春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与露地平作(CK)相比,地膜覆盖处理较CK具有增温效应,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增温2.42℃,而SM处理表现为降温效应,平均降温0.36℃,且该调节效应主要表现在苗期,随后温度调节效应逐渐减弱;MRM、WRF、HM和SM处理在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保墒效果显著,而WM处理不利于降水收集,仅在春玉米生长前期具有保墒效果,而在中后期随作物耗水增加,土壤含水率低于CK;春玉米在生长中期(拔节至吐丝)耗水最多,生长后期(吐丝至成熟)次之,生长前期(出苗至拔节)耗水最少,其中地膜覆盖耗水量大于秸秆覆盖,全膜覆盖耗水量大于半膜覆盖;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春玉米中前期水分利用效率,其中生育前期和中期分别以HM和WRF处理提高幅度最大,2年平均较CK分别提高250.68%和61.30%;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在增温、促进耗水作用下使春玉米各生育期提前并增加单株干重,最终表现为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以WRF和MRM处理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为显著,产量较CK分别平均增加171.40%和155.0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平均增加142.80%和125.44%。【结论】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可明显改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热环境,增加玉米物质积累量,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的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勇 宋尚有 樊廷录 高育峰
【目的】研究玉米秋冬闲期地膜覆盖保墒及优化氮肥秋基春追比例,为抗旱保苗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秋季与春季地膜覆盖对比试验(1999—2010年),监测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效率及不同降水年型产量变化。开展氮肥管理试验(2001—2003年),分析氮肥不同基、追肥比例的玉米籽粒产量和关键营养品质。【结果】秋覆膜春播玉米播前1 m土层多贮水36.7 mm,土壤蓄水效率为78.4%,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达到11 149.8 kg.hm-2、33.1 kg.hm-2.mm-1,较春季地膜覆盖分别提高16.7%、14.9%。秋覆膜且氮总量(180 kg.hm-2)一定时,即秋季...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尉亚囡 薄其飞 唐安 高嘉瑞 马田 尉熊熊 张方方 周祥利 岳善超 李世清
【目的】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长期覆膜和施用有机肥对春玉米产量、品质、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的影响。【方法】长期定位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开展。试验设4个处理:覆膜,不施氮,作为对照(F);不覆膜,施氮225 kg·hm~(-2)(N);覆膜,施氮225 kg·hm~(-2)(FN);覆膜,施氮225 kg·hm~(-2),并施有机肥(FSN)。2020和2021年在玉米吐丝期(R1)和收获期(R6)分别采集植株样品,测定植株生物量,并按器官分类测定不同部位的氮含量,收获期测定玉米籽粒粗蛋白、粗脂肪和粗淀粉含量。【结果】(1)施氮条件下覆膜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覆膜条件下增施有机肥能使产量进一步提高。不覆膜施氮处理与对照相比增产106%—176%,覆膜处理在此基础上产量增加21%—75%,在覆膜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后进一步增产6%—8%。(2)施氮条件下覆膜显著提高春玉米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施用有机肥后二者进一步得到提高。(3)不覆膜施氮处理的粗蛋白含量为8.67%—8.94%,施氮条件下覆膜使粗蛋白含量提高至8.99%—9.34%,增施有机肥后粗蛋白含量没有进一步提高。3个处理间粗脂肪和粗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覆膜(FN)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和粗蛋白含量,覆膜条件下增施有机肥(FSN)在维持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产量,实现春玉米的高产优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谭军利 康跃虎 窦超银
【目的】探讨糯玉米生长及产量对盐碱地改良过程中土壤环境变化的响应,以期为干旱区利用覆膜滴灌技术可持续利用盐碱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滴灌种植1年、2年、3年和4年的地块上糯玉米的出苗率、株高、茎周、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以及灌溉水利用效率,探讨糯玉米对盐碱地土壤环境变化的响应机理。【结果】滴灌条件下盐碱地上第一次灌水为30 mm左右,而后利用埋设在滴头下方20 cm深处的负压计调控土壤基质势在-10kPa的灌水方法能够保证较高的出苗率达到90%以上以及获得较高产量,即使是滴灌种植第1年。同时糯玉米的株高、茎周、生物量、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随滴灌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种...
关键词:
盐碱地 覆膜滴灌 玉米 生长 产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天恩 高世铭 朱润身 何宝林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传统旱农研究成效的显著性与有限性分析,提出靠微生境理论和降水资源可叠加富集原理,实现由被动防旱向主动抗旱的技术路线转移。通过试验资料分析,确认缺水农田有限供水对产量增进具有跃迁效应。据此,提出了集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框架,认为可建立旱地工程生物农艺学,为促成21世纪旱地农业研究的新突破服务。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慧芝 高世铭 张绪成 王德贵
【目的】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稀少,且冬小麦生育期内50%以上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殷文 郭瑶 范虹 樊志龙 胡发龙 于爱忠 赵财 柴强
【目的】资源型缺水严重制约干旱灌区的农业生产,传统玉米生产模式地膜投入量大。在极端高温和生态环境污染的挑战日益加剧的情境下,探讨通过免耕地膜重复利用维持较高水分利用的可行性,以期为构建试区地膜减量玉米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17—2018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设置免耕地膜重复利用(免耕覆膜,NM)、秋免耕春覆膜(少耕覆膜,RM)与传统耕作每年覆盖新膜(传统覆膜,对照,CM)3种地膜覆盖利用方式,研究其对玉米田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NM与RM处理较CM处理提高玉米播种时0—120 cm土层平均土壤重量含水量,分别为7.8%与5.1%,这为玉米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玉米播种—拔节期及吐丝—灌浆初期,NM处理较CM处理提高0—120 cm土层平均土壤重量含水量,分别为5.0%与4.7%,弥补了灌浆期玉米植株旺盛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大量需求。与CM处理相比,NM处理增加了玉米播种—大喇叭口期的耗水量,降低了玉米吐丝—灌浆初期的耗水量,增大了玉米灌浆初期—收获期的耗水量,有效协调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需求关系。虽然NM处理较RM与CM处理提高了玉米吐丝期之前的棵间蒸发量,分别为11.7%与26.0%,提高棵间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E/ET),分别为13.4%与19.9%,但是NM处理较RM与CM处理降低了玉米吐丝期之后的棵间蒸发量,分别为9.2%与19.4%,降低E/ET,分别为9.7%与20.7%,说明NM处理有利于增强玉米吐丝期之后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因而,在地膜减投与免耕措施下,NM处理获得与RM及CM处理相当的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结论】在西北干旱灌区,应用免耕地膜重复利用并没有导致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降低,具有稳定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是玉米生产中地膜减投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
玉米 免耕 地膜覆盖 耗水特性 产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法稳 尚杰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类型和重要的农业区域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频繁的干旱是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在分析雨水利用可行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集水型生态农业 ,它不仅适应于当地的雨水等自然资源条件 ,更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易于在农户水平上推广 ,并且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是实现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同时也为“退耕还林 (草 )”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西宁 吴普特 冯浩 汪有科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在中国旱作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是制约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因素。水保农业和径流农业两种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已趋于成熟,但对天然降水调控利用能力低下,难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集雨补灌生态农业是在继承水保农业和径流农业成功技术基础上,对降雨调控利用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它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实现降雨径流的富集叠加,能充分发挥环境资源与水肥光热因子的协同增效作用,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同步缓解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双重目标。集雨补灌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模式和战略性措施,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集雨补灌 生态农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积民 万惠娥 杜锋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灌草植被退化严重的关键问题 ,进行了长期的定位研究 ,提出了灌草植被封育、改良、立体配置等快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 :主要草地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适宜封育期为 3~ 5a ,产草量可提高 5 1~ 7 5倍。大针茅适宜封育期为 5a ,产草量可提高 1 5~ 5 0倍 ;改良草地最佳组合荒山穴播为本氏针茅 +杂类草、达乌里胡枝子 +本氏针茅群落 ,产草量提高 6 1~ 6 4倍。撂荒地开沟种植为本氏针茅 +冷蒿、本氏针茅 +红豆草、本氏针茅 +达乌里胡枝子群落 ,产草量提高 4 6~ 4 8倍。荒山隔带耕翻种植为芨芨草、本氏针茅 +紫花苜蓿、本氏针茅 ...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区 退化草地 恢复与重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炳南 朱凤文 杨威
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在乾安和前郭县选用15hm2耕地采用滴灌灌溉、地膜覆盖、大垄双行、高产品种、合理施肥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变雨养农业为雨养农业和设施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达到了节水、高产、高效的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