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75)
2023(8569)
2022(7148)
2021(6413)
2020(5041)
2019(11558)
2018(11167)
2017(20677)
2016(11246)
2015(12353)
2014(12529)
2013(12524)
2012(12029)
2011(11249)
2010(11309)
2009(10266)
2008(10101)
2007(9075)
2006(8419)
2005(7873)
作者
(34666)
(28867)
(28697)
(26906)
(18294)
(13949)
(13119)
(11386)
(11078)
(10302)
(9868)
(9786)
(9317)
(9263)
(8976)
(8886)
(8525)
(8511)
(8277)
(8078)
(7448)
(7163)
(7083)
(6702)
(6563)
(6544)
(6436)
(6331)
(6010)
(5771)
学科
(57382)
经济(57339)
管理(26863)
(26148)
地方(22821)
中国(19073)
(18708)
企业(18708)
(16396)
方法(16306)
数学(13894)
业经(13798)
数学方法(13688)
地方经济(13012)
农业(11723)
(10984)
(10855)
环境(10266)
(9936)
金融(9934)
(9401)
银行(9389)
(9223)
(8930)
(8691)
(8658)
技术(8119)
(8025)
贸易(8013)
发展(7911)
机构
学院(162725)
大学(159639)
(66012)
经济(64434)
研究(64121)
管理(58645)
理学(49040)
中国(48900)
理学院(48341)
管理学(47418)
管理学院(47106)
科学(40773)
(36501)
(33647)
研究所(30447)
(29513)
中心(29129)
(29023)
(26620)
(25468)
师范(25224)
北京(23934)
业大(23670)
(23669)
农业(22535)
财经(21790)
(21719)
(21545)
师范大学(20357)
科学院(20013)
基金
项目(106673)
科学(83867)
研究(79761)
基金(73571)
(64743)
国家(64173)
科学基金(54095)
社会(49594)
社会科(46972)
社会科学(46961)
(44576)
基金项目(38754)
(37413)
教育(35366)
自然(33266)
编号(33012)
自然科(32415)
自然科学(32408)
自然科学基金(31734)
(30584)
资助(29340)
成果(26513)
重点(25196)
发展(24597)
课题(24563)
(24164)
(22183)
(22056)
创新(20828)
国家社会(20193)
期刊
(84387)
经济(84387)
研究(51488)
中国(40806)
(27983)
学报(24224)
科学(24143)
教育(22610)
管理(22520)
(19993)
农业(19526)
大学(17978)
(17426)
金融(17426)
学学(16725)
技术(16439)
业经(15217)
经济研究(12833)
资源(10631)
(10620)
问题(10519)
财经(9699)
科技(8783)
图书(8711)
技术经济(8637)
统计(8623)
(8438)
(8264)
商业(8173)
(8171)
共检索到265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习乐  吕昌河  
基于280多个县(市)的18项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定量化评估体系,并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黄土高原区县域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黄土高原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综合发展指数在1.09~3.79之间,空间上表现为西北部和东南部高而中部较低的格局,区域间差距较小;之后的11年,综合发展指数均值由2000年的2.06上升到2011年的3.0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区域发展速度差异明显,西北部迅速,西南部迟缓;到2011年,西北部综合指数达5.18~7.05,东部和中部在3.01~4.89,西南部仅1.71~2.99,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即高值和高速区聚集,低值和低速区聚集,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应加强区域合作和对发展滞后县域的扶持力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玉广  
本文采用我们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山西省交口县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交口县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该县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湘辉  姬冠  孙艳华  
利用2010年统计数据对连片特困地区的典型——湘西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湘西地区39个县市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运用离差平方和法对湘西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湘西地区县域经济差异较大,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四类,邵东县、鹤城区等5个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洞口县、隆回县等9个县市区次之,中方县、芷江县等11个县市区为中等水平,江华县、江永县等14个县市区相对较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联兵  刘小鹏  米文宝  
针对宁夏县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性,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区特征,构建了由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4个子系统共20个评价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SPSS12.0大型统计软件和运用因子和聚类分析方法,定量评价了宁夏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将其划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区,分析结果与现状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能为宁夏县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性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陆传豪  刘刚才  代富强  李伟  
[目的]对甘孜州各县市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探讨,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对提升县域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建立涵盖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大模块共计24项指标的评价体系,选取发展较快的2007—2014年为研究时段,运用极差法、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与GIS工具,对甘孜州各县市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1)全州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平均值为0. 500 8,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其中康定市得分最高,石渠县最低,县市之间呈现两级分化。(2) 2007—2014年全州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增幅0. 262 6,年均增速13. 77%,所有县市均处于上升过程,但县市之间增速不一,发展差距逐步扩大。(3)全州发展协调度平均值为0. 390 5,协调度较低,各县市均处于轻度失调或濒临失调水平。(4)发展水平、活力、协调度较高县市均集聚于州东部和南部,尤以东路片区最为典型。[结论]下一阶段需依据各县市实际,立足优势,制定实施合理的发展规划,缩小区域差异,提升综合发展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玉龙  马俊杰  田萍萍  武征  孙愿  
在阐述生态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生态规划文件,构建了黄土高原区县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并选取了较为流行的区划方法——聚类分析法。通过对吴起县的实证分析发现,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可用于黄土高原区县域生态经济区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向东进  谢名义  俞伟悦  
综合评价结果往往取决于指标与权重的选取。文章依据科学发展观和相关经济原理选择一些能够反映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分别利用定量赋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  
县级区域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基本行政地域单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贯彻执行的基本组织者和管理者。文章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通过对江苏省新沂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反映出该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合理,评价方法简便实用,得出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西宁  冯浩  吴普特  王万忠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小流域雨水资源化特点,以小流域作为研究单元,以雨水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层次分析法(AHP)原理,遵循科学、实用及其简明的原则,构建小流域雨水资源化综合效益评价数学模型,提出了综合效益评价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32项评价指标。并以陕西省淳化县泥河沟小流域为例,利用所建模型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可为黄土高原雨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联合调研组  联合调研组  王成祖  
昕水河流域自1978年被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区,经过20年的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成倍提高;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三大体系基本形成;林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林业三大效益越来越显著。基本经验是:坚持以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为基础;坚持林业建设与农民治穷致富相结合;坚持稳定党的各项林业政策;坚持科技兴林战略等。为促进当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采取了土地使用政策、减免税收政策、鼓励政策、四荒拍卖政策及相应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段呈  余成群  李少伟  钟志明  何永涛  
[目的]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客观了解西藏高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讨农业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为高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白朗县为典型县域案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从农业生产、农业资源、农业环境、农业生态和农民生活5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系统构建评价体系,基于统计数据、遥感数据和调研数据评价2016—2020年白朗县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驱动因素。[结果]2016—2020年,白朗县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016年的0.102 7提高到了2020年的0.233 9,增长约2.28倍。其中,农业生产、农业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升,但农业资源水平2018年后却持续下降。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因素表明农林水事务性支出与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负效应(p<0.001),随着农林水事务性支出的降低,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会提高。[结论]白朗县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面贡献较大,但农业资源方面仍是绿色发展的短板,因此今后白朗县农业绿色发展还需注重农业资源利用。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成祖  刘东生  刘家顺  
经过20年的努力,山西省平陆县山区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成就。森林覆盖率达52.3%,为解放初期的7.1倍,每年排入黄河的泥沙由50年代的800万 t 减少到90年代的400t。他们始终高举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两面旗帜,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主要经验:政府领导、群众主导、市场引导、科技先导和政策指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向云波  张勇  袁开国  赵会丽  
从经济、产业、社会和资源四个方面,构建湘江流域县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选取1991和2008年为研究截面,对湘江流域县域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县域发展动态类型,分析其变化特征,揭示其格局变化的影响机制。依据2008年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和1991—2008年县域综合发展水平排名变化,将湘江流域县域划分为高水平增长、高水平下降、一般水平增长、低水平增长、低水平下降等15个基本类型。1991—2008年,湘江流域县域发展水平变化各异,随时间变化,县域发展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空间分布趋向集中。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历史基础、特色产业以及区域发展政策是影响县域发展水平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湘江流域不同类型县域的发展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师远航  
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该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黄河年均输沙量16亿吨,其中50%左右来自陕北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毁坏农田、流失养分、降低肥力、加剧灾害、恶化环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寇全安,宋孝玉,赵敏娟  
投资不足和管理不善是目前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文中指出应处理好点与面、治理与管理、投资与收益、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并建议建立黄土高原治理技术体系与黄土高原治理投资基金 ,转换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