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69)
2023(5958)
2022(5234)
2021(4883)
2020(4431)
2019(10309)
2018(10019)
2017(19484)
2016(10878)
2015(12315)
2014(12598)
2013(12550)
2012(11994)
2011(10910)
2010(10958)
2009(10214)
2008(10333)
2007(9531)
2006(8062)
2005(7079)
作者
(34015)
(28866)
(28799)
(27623)
(17959)
(14028)
(13167)
(11414)
(10728)
(10044)
(9783)
(9600)
(9240)
(9126)
(9116)
(9064)
(8996)
(8517)
(8246)
(8239)
(7431)
(7056)
(6883)
(6583)
(6508)
(6496)
(6427)
(6307)
(5854)
(5835)
学科
(47365)
经济(47322)
管理(28263)
(27858)
方法(24455)
数学(22125)
数学方法(21938)
(21674)
企业(21674)
(12766)
(12050)
中国(11156)
(11128)
地方(10241)
(8796)
贸易(8795)
农业(8489)
(8469)
业经(8417)
(7622)
(7533)
财务(7520)
财务管理(7498)
(7164)
企业财务(7074)
环境(6894)
(6203)
银行(6166)
理论(6091)
(6033)
机构
大学(163686)
学院(162632)
(64807)
经济(63319)
管理(59302)
研究(56670)
理学(51431)
理学院(50720)
管理学(49632)
管理学院(49333)
中国(41438)
科学(38218)
(34998)
(33309)
(30428)
(29249)
研究所(28005)
业大(27947)
农业(26663)
中心(26168)
(24410)
财经(23690)
(22070)
北京(21963)
师范(21823)
(21450)
经济学(20356)
(20218)
(19502)
经济学院(18669)
基金
项目(110363)
科学(85613)
基金(79789)
研究(75734)
(71149)
国家(70631)
科学基金(59112)
社会(46726)
社会科(44301)
社会科学(44285)
基金项目(43606)
(43394)
自然(40235)
自然科(39265)
自然科学(39251)
自然科学基金(38537)
(37314)
教育(35107)
资助(32618)
编号(30522)
重点(25485)
成果(24420)
(24388)
(23752)
(22343)
科研(21984)
计划(21934)
课题(21176)
创新(21004)
大学(20207)
期刊
(67927)
经济(67927)
研究(43699)
学报(30520)
(29070)
中国(27761)
科学(26598)
(23411)
大学(21808)
学学(20807)
农业(19423)
管理(18306)
教育(13503)
技术(13231)
(12052)
金融(12052)
财经(11584)
(11158)
经济研究(10793)
业经(10792)
问题(9878)
(9863)
(9024)
资源(8569)
技术经济(8429)
统计(8314)
理论(7683)
商业(7536)
(7501)
科技(7493)
共检索到229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廖建华  李丹勋  王兴奎  许炯心  阎云霞  
论文研究了黄土高原侵蚀产沙、高含沙水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两者空间分布的异同。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高含沙水流高发区、侵蚀产沙高值区呈带状分布,大致为东北—西南向,带状区域中包括三个高峰区;黄土高原降雨量、NDVI等值线的空间分布方向与侵蚀产沙带及高含沙水流高发区延伸方向平行,侵蚀产沙带及高含沙水流高发区基本位于200~600 mm降雨量及NDVI值为0.15~0.25范围内,当降雨量达到400 mm及NDVI为0.17时侵蚀产沙达到峰值,而当降雨量为400 mm及NDVI为0.2时,高含沙水流达到峰值;影响因素对侵蚀产沙、高含沙水流发生的作用规律的一致性,决定了黄土高原侵蚀产沙与高含沙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钜,章景可,李凤新  
国内外曾研究出不同类型的坡面侵蚀计算模型,但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流域侵蚀计算模型,至今流域侵蚀量仍以输沙量替代。本文充分利用黄河中游不同区域具有大量淤地坝的条件,再通过侵蚀影响因素机理的分析、在侵蚀形态类型区的划分等基础上探讨侵蚀变权模型的建设。首先选择了155个“闷葫芦”淤地坝,采集每个坝的年均淤积量,以及相应流域的侵蚀影响因素:植被盖度、降雨量、沟谷密度、切割深度、地表组成物质、>15°的坡耕地面积比等资料,采用变权形式,建立侵蚀强度宏观估算模型。最后用年降水量与年输沙量的关系对模型进行改进。得到如下适用于多沙粗沙区的侵蚀量计算模型:log(Tm)=21.3/(3/Gm+55/Qsd+9/Zx+10/Wx)+(0.92-1.69/(3/Gm+70/Qsd+8/Zx+9/Wx))*ln(Ps*Pd)+0.67*Rd-6.85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建才  李占斌  崔灵周  王民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次降雨径流侵蚀产沙规律,建立适宜于该地区的侵蚀产沙预报模型。【方法】根据岔巴沟流域32年实测的水沙资料,采用径流侵蚀功率、地貌分形信息维数的计算模型及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岔巴沟流域的次降雨径流侵蚀产沙规律。【结果】岔巴沟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模数Ms与径流侵蚀功率E、地貌形态分形信息维数Di有很好的相关性,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一定的适用性。【结论】基于流域径流侵蚀功率与地貌形态分形信息维数的岔巴沟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预报模型,能够近似反映不同尺度流域次降雨径流侵蚀产沙特性及水沙传递的关系,为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和较高预报精度的黄土高原流域次降雨径流侵蚀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唐丽霞  张志强  王新杰  王盛萍  查同刚  
近50 a来,在气候变化和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实施的背景下,黄土高原的侵蚀产沙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黄土高原典型中尺度流域清水河流域(面积436 km2)为研究对象,利用1959、1986、2007年的土地利用解译结果和1960—2005年该流域实测输沙和降水资料,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和滑动t检验法研究了该流域年输沙量、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并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相结合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该流域年输沙量47 a间有显著的下降趋势,突变点位于1980年;降雨量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极端降雨指数下降。降雨因素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建华  孟开  
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过去的研究多半是局限于外营力因素,而内营力因素的研究则比较少见。近几年来,侵蚀过程的内营力因素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构造应力场与侵蚀的关系。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1.新构造应力场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黄土高原几乎所有的土壤锓蚀方式与类型;2.晋陕峡谷之所以成为黄土高原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其原因是处于经向构造带上的黄河峡谷南北大断裂的走向正好与本区新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的方向垂直。因而应力容易集中,岩石容易破碎,所以是易于侵蚀的脆弱地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新和  郑粉莉  汪晓勇  李靖  
【目的】定量评价坡面上方汇水对坡下方土壤侵蚀方式演变及侵蚀产沙的影响。【方法】利用由位于坡面上部的供水装置和位于坡面下部的试验土槽组成的试验系统,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上方汇水对黄土坡面片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方式演变过程及侵蚀产沙量的影响。【结果】当坡面接受上方汇水后,各侵蚀方式演变速度明显加快,侵蚀产沙量迅速增大,且坡面侵蚀产沙增加幅度随上方汇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坡度和降雨强度相同条件下,坡面侵蚀产沙量和上方汇水引起的坡下方的净侵蚀产沙量,均随坡面上方汇水流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受降雨强度、坡度和坡面侵蚀发育不同阶段的影响,坡面汇水引起的净侵蚀产沙量占总侵蚀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郎南军  郑科  温绍龙  袁春明  郭玉红  
为了正确分析金沙江流域高原山地生态、经济和社会因子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该研究从宏观的角度 ,把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高原山地看成是一个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具有多层次、多因子、高维数、关联性、分散性、不确定性和主动性的开放式复合巨系统 .运用数学模型 (CCA)分析组成这一系统的自然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和土壤侵蚀变量元素集之间的典型关联关系 .结果表明 :人口压力、农业压力、森林资源破坏和薪柴重负是导致高原山地土壤侵蚀的典型相关因子 .为正确认识现实系统 ,有目的的协调各子系统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文滨  李鹏  李占斌  茹华南  
介绍了径流侵蚀产沙功率理论的基本原理,并应用这一理论对放水冲刷试验中不同坡度和流量条件下的侵蚀产沙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当坡度为3~°27°时,单位径流的侵蚀功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坡度增加到27°时,单位径流功率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坡度的继续增加,单位径流功率有所减少。实测数据和据单位径流侵蚀功率理论计算的坡面单宽径流侵蚀产沙量表现出了相似的变化规律,两者都随坡度的增加呈抛物线变化,坡面单宽径流侵蚀产沙量的最大值都出现在21°左右,且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径流功率理论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坡面单宽径流侵蚀产沙量的计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于国强  张霞  张茂省  裴亮  
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黄土高原坡沟系统及植被覆盖下重力侵蚀机理进行探索,对有无植被的坡沟系统应力场、位移场和塑性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阐明了植被根系措施减缓重力侵蚀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坡沟系统上部位移以"沉降"模式为主,下部位移以"剪切"模式为主,沟头溯源区是坡沟系统重力侵蚀最为强烈的部位;剪切塑性区域主要分布于坡面和沟坡大部分区域,张拉塑性区域主要分布于梁峁顶和梁峁坡上部;有植被覆盖时,根系加固作用改善了坡面浅层土体应力,有效降低了坡面土体的应力集中;减小了坡沟系统坡面浅层土体位移,使水平位移减少15%,铅垂位移减少2.5%;并减少了塑性屈服区体积,使剪切塑性区减少11.48%,张拉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盛贺伟  孙莉英  蔡强国  
黄土高原地区坡面土壤侵蚀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溅蚀片蚀带是坡面侵蚀的最上方地带,研究片蚀过程含沙量变化有助于阐明坡面侵蚀规律。本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黄土坡面片蚀稳定含沙量及其影响因素;试验处理包括2种质地的黄土(塿土和黑垆土),2个雨强(90和120 mm/h)和4个坡度(10°、15°、20°和25°)。结果表明:在不同质地黄土、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水流含沙量均呈现先减小后平稳的规律;稳定含沙量与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降雨强度和坡度呈幂函数关系,稳定含沙量随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影响程度依次为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降雨强度和坡度;所分析的水动力学指标中单位水流功率与稳定含沙量关系最密切,降雨强度对稳定含沙量的影响大于单位水流功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光录  张胜利  
为了探究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肥力降低的原因,在长期水土流失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土壤颗粒分级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不同颗粒级有机碳、氮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侵蚀性旱地土壤粘粒中的有机碳、氮含量最高,粉粒次之,沙粒最低,有机碳、氮主要分布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腾辉  邢媛媛  何凯旋  滕飞  李光录  
【目的】针对雨滴击溅与薄层水流混合侵蚀过程输沙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雨滴击溅对坡面径流输沙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土娄土、黄绵土和黑垆土为供试土壤,在不同雨滴直径(直径2.22,2.68和3.04mm)、不同坡度(0°,2°和4°)和薄层水流厚度(0,2,4和6mm)条件下,分析单雨滴击溅时,泥沙溅蚀量与水层厚度的关系;多雨滴击溅时,泥沙溅蚀量与薄层水流厚度的关系,分别对二者关系进行拟合;同时,对于多雨滴击溅时,不同薄层水流厚度下黄绵土泥沙溅蚀量和雨滴动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单雨滴击溅时,泥沙溅蚀量随水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少,且雨滴直径越大其扰动水层厚度越大,当雨滴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蔡强国  袁再健  程琴娟  秦杰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成为当今土壤侵蚀领域研究重点与发展方向。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几个主要的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基础上,探讨了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的技术路线与技术实现,最后指出目前我国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1)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深入研究为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提供了不少借鉴,但如何在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侵蚀模块还存在一些问题;(2)目前国内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大都基于黄土高原而得出,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3)当前的大多侵蚀产沙的关系式(尤其是坡面侵蚀关系式)是经验型的,汇沙的过程考虑得过于简单,没有深入探讨水文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4)目前大多数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没有考虑次暴雨产流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变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天兴  
该文研究山西西南部黄土区小流域的泥沙来源 .从实验小流域泥沙来源的地貌部位来看 ,沟谷地 (沟头、沟道和沟坡 )大于沟间地 (坡面、梁峁坡 ) ,沟谷地产沙量占流域总产沙量的 60 %以上 ,沟谷地侵蚀模数是沟间地的 1 2 8~2 48倍 .坡面无水土保持措施的陡坡耕地是坡面侵蚀产沙的主要地类 .根据长期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林地防治土壤侵蚀的作用 ,在生物量达到 1 4 51t hm2 时 ,林地就具有很强的水土保持效益 .所分析的林地 (乔木、灌木及乔灌混交林 )和草地均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 ,林地覆盖度达到 40 %以上具有明显的防蚀效果 ,林地活地被物和枯枝落叶物具有较好的防...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畅  周毅  雷雪  
沟谷地是黄土高原地貌形态特征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其发育对整个黄土高原地貌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性作用。论文基于5 m分辨率的DEM数据,在陕北黄土高原遴选包含15种地貌类型的42个样区,以沟谷密度、水平逼近度与切割深度作为纵向、横向与垂向3个维度的代表因子,分析了沟谷的多维发育进程、特征、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陕北黄土高原南北方向上沟谷发育呈现由溯源侵蚀主导转向横向溯源侵蚀主导、溯源下切侵蚀主导到横向溯源侵蚀主导,54.8%的样区各维度对整体发育进程的影响程度相近,且86.4%处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地区,即中部地区多维度发育均衡,南北两端以溯源侵蚀与横向侵蚀为主。结合面积—高程积分分析发现沟谷发育可划分为3个阶段:发育初期以溯源侵蚀为主,带动下切侵蚀伴有横向侵蚀;发育中期以溯源侵蚀为主,伴有持续性横向侵蚀与较强下切侵蚀;发育晚期以横向侵蚀为主,伴有一定程度的溯源侵蚀与轻微下切侵蚀。黄土厚度对沟谷系统垂向下切侵蚀的影响最大(Cv=0.164),土地利用类型对沟谷系统横向侵蚀的影响较大(Cv=0.0681),林地对于维护各个维度的抗侵蚀能力最强,生长茂密的草地和灌木林及作物次之,生长稀疏的牧草和作物较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