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84)
2023(10699)
2022(9495)
2021(8833)
2020(7208)
2019(16777)
2018(16674)
2017(32262)
2016(17725)
2015(19779)
2014(19763)
2013(19540)
2012(17904)
2011(16126)
2010(15733)
2009(13776)
2008(13076)
2007(11028)
2006(9518)
2005(7956)
作者
(52792)
(43922)
(43542)
(41367)
(27718)
(21290)
(19602)
(17546)
(16769)
(15370)
(15144)
(14826)
(13846)
(13746)
(13606)
(13426)
(13416)
(13086)
(12570)
(12374)
(11171)
(10521)
(10515)
(9895)
(9860)
(9758)
(9722)
(9600)
(8820)
(8807)
学科
(67838)
经济(67771)
管理(49550)
(43990)
(36497)
企业(36497)
方法(32336)
数学(28161)
数学方法(27804)
(18918)
(17440)
地方(16292)
中国(16105)
环境(15856)
(14872)
业经(14577)
(12423)
农业(11880)
(11634)
贸易(11626)
(11230)
(11079)
理论(10989)
技术(10387)
(9715)
(9674)
财务(9616)
财务管理(9601)
企业财务(9094)
教育(8814)
机构
大学(247114)
学院(245908)
管理(98738)
(90093)
经济(87942)
理学(86634)
理学院(85612)
研究(84155)
管理学(83935)
管理学院(83526)
中国(58373)
科学(57886)
(53136)
(44807)
(43026)
业大(42548)
研究所(40099)
(38351)
中心(37149)
农业(35445)
(33964)
北京(33248)
(33204)
师范(32855)
财经(31937)
(31327)
(29033)
(28240)
师范大学(26892)
技术(26485)
基金
项目(182618)
科学(142139)
基金(131784)
研究(127828)
(117732)
国家(116856)
科学基金(99043)
社会(77863)
社会科(73758)
社会科学(73739)
(72045)
基金项目(72042)
自然(68233)
自然科(66536)
自然科学(66516)
自然科学基金(65250)
(61747)
教育(57152)
资助(53295)
编号(51372)
重点(41290)
成果(39985)
(39111)
(38581)
(37664)
计划(35741)
科研(35552)
课题(35291)
创新(35202)
大学(32867)
期刊
(93385)
经济(93385)
研究(66976)
学报(45986)
科学(41092)
中国(41046)
(39824)
管理(33718)
大学(32944)
学学(31302)
农业(28244)
(26318)
教育(24711)
技术(19629)
业经(15596)
(15195)
金融(15195)
(15097)
经济研究(14135)
科技(13997)
财经(13972)
图书(13713)
资源(13270)
林业(12572)
问题(12322)
业大(12257)
理论(12088)
(11851)
(11725)
实践(11415)
共检索到3367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志霞  许明祥  刘京  李强  
论文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地貌丘陵沟壑区(庄浪县)与平原区(武功县)为例,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及县域尺度土壤有机碳的合理采样数。研究表明,丘陵沟壑区有机碳的变异系数较小,变化范围在0.176到0.200之间,平原区较沟壑区大,变化范围在0.24到0.26之间,基于经典统计学,在5%的精度要求和95%的置信区间,沟壑区的合理样本数为64个,平原区为110个。丘陵沟壑区与平原区两区域都呈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且变程较小,分别为2 250、900 m,庄浪县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值区斑块较破碎,东部较西部多、北部比南部多;武功县土壤有机碳含量西南与中部地区含量较高,高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圣民  许明祥  张志霞  李彬彬  
采样设计是土壤有机碳研究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论文对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进行抽样样本代表性评价,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样方法的样点布设效率,结果表明:1)高塬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网格布点法,采样点布设格网间隔4 km,网格布点法较随机布点法和联合单元布点法效率分别提高64.3%和31.8%;2)平原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网格布点法,采样点布设格网间隔2 km,网格布点较随机布点和联合单元布点效率分别提高64.8%和128.8%;3)丘陵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联合单元布点法,样点布设密度为1 314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彬彬  许明祥  李盼盼  脱登峰  张圣民  
【目的】以黄土高原不同地貌气候类型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其他理化属性的关系,探讨影响有机碳的土壤因子,为区域农田土壤固碳影响因素及固碳现状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专题数据图综合分析方法,考虑土地利用、种植制度、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将黄土高原地区划分为5个地貌类型区,在每个地貌类型区选取一个典型县,结合"联合单元布点法"进行样点布设,运用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回归树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其他理化属性的关系。【结果】1)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与pH、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志霞  许明祥  师晨迪  邱宇洁  
运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县域不同地貌单元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尺度划分为县域、县域上三种不同的地貌单元以及与地貌单元相对应的乡镇尺度,结果表明:①各个尺度下有机碳含量均偏低,完整地貌单元尺度与乡镇尺度有机碳均值与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不同;②高山区随着尺度的变化,自然因素对变异的影响程度没有显著变化,但低山丘陵区与丘陵沟壑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减小,插值图表现出较小的研究面积有机碳含量信息更丰富;③县域尺度上海拔与土壤类型是导致变异的主控因素,在丘陵沟壑区,所研究的自然因素(海拔、土壤类型、土壤侵蚀程度、田面坡度、坡向)对其影响都不显著;在低山丘陵区,地貌单元上主控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文婷  
运用地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江西省不同地貌单元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尺度分为省域尺度、完整地貌单元尺度和完整地貌单元相对应的县域尺度。结果表明:(1)不同尺度下耕地土壤有机碳均值差异显著,变异系数基本不变;(2)从县域尺度到地貌单元尺度再到省域尺度,块金效应值和空间自相关距离呈增大趋势;(3)不同尺度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级别和面积比例差异明显,小尺度插值图信息更丰富;(4)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成土母质、土壤类型、高程和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存在显著影响,但不同尺度下影响程度有所差异。秸秆还田和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影响不存在尺度效应,成土母质、高程和土壤侵蚀对其影响存在尺度效应。结果可为详细地理解不同尺度下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估测土壤有机碳密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守赞  郭胜利  王小利  薛宝民  
选取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内典型的治理坡段,研究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有机碳、氮的含量变化和坡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荒草(白羊草)群落相比,油松群落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9.3%(P>0.05),而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40.1%(P0.05)。果园和刺槐群落下坡面有机碳变化趋势不明显;杏树群落下表现为坡中部含量高,上部和下部低;白羊草群落下坡面有机碳含量从上到下逐渐增加。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存在极显著(R2=0.925)的相关关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晓辉  卢芳  张兴昌  
 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年限、不同植被立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析发现,刺槐、苜蓿、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且呈线性相关;安塞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植被逐渐乔木化而增大;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坡面表层土壤有机质分布曲线类似于一个周期的"正弦曲线"或"反弦曲线",但植被生长较好的坡面例外;土壤有机质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随纬度的北移而减小,其顺序为:富县>宜川>安塞>神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林森  刘富庭  张永旺  李雪薇  李丙智  胥生荣  谷洁  韩明玉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及微生物群落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野外果园定位试验,分层采集0—100 cm土层的土样,对麦草覆盖、起垄黑地膜覆盖及清耕3个不同处理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麦草覆盖可显著增加0—60 cm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轻质有机碳(LF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在1—3年内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在0—20 cm土层中TOC含量每年约增加1.9 g.kg-1,而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表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起垄黑地膜覆盖的土壤TOC含量低...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刘守赞  郭胜利  白岩  
通过对比分析陕西省王东沟流域梁坡地上农地、果园、人工林地、草地和苜蓿Medicago sativa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差异,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比农地低2.2%,人工林地、草地和苜蓿地分别比农地高25.3%,17.1%和11.6%;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在土壤剖面上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在剖面上的分布特征不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图1表3参16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党亚爱  李世清  王国栋  邵明安  
以阐明黄土高原典型区域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储量及微生物碳(Mc)含量随土壤类型、土层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异规律为目的,研究了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的干润砂质新成土(神木)、黄土正常新成土(延安)和土垫旱耕人为土(杨凌)等典型土壤的SOC含量和储量及Mc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层SOC和M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土壤类型SOC和Mc含量在0~60cm随土层深度增加下降很明显,60~120cm土层有轻微下降,120cm土层以下低而稳定,同层次土壤从南到北,SOC、Mc和SOC储量含量显著下降,均以土垫旱耕人为土最高,黄土正常新成土次之,干润砂质新成土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彭文英  张科利  杨勤科  
土壤碳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碳的源和汇具有很大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进行的大规模退耕还林必然会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对区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结合使用全国土壤普查及黄土高原地区其它土地资源数据资料,研究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有机碳量,并对实施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储量变化进行了预测。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49 kg/m2,仅为全国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的23.65%,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1 068 Tg,只占全国总有机碳量的1.16%。实施退耕还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将明显增加。分步优化实施退耕30年后,黄土高原土壤有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毅  李世清  李生秀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结构体分形维数及其与主要土壤特性的关系。【方法】根据植被和土壤类型,从黄土高原不同地域分别采集22个0~20 cm土层土壤样品,利用干筛法测定其结构体组成,分析土壤结构体分形维数及其影响因子。【结果】黄土高原22个土壤样品结构体的分形维数为2.267~2.843。土壤类型不同,其土壤结构体的分形维数具有明显的差异,分形维数表现为干润砂质新成土>黄土正常新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土垫旱耕人为土。回归分析发现,土壤结构体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 9和-0.640 7(n=22)。对黄土正常新成土,除5~10 mm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卓鑫  王文龙  郭明明  王天超  郭文召  王文鑫  康宏亮  杨波  赵满  
通过采集不同地貌部位(塬面、塬坡和沟坡)各土地利用(农地、草地、灌木地和林地)坡面土壤和根系样品,采用综合土壤可蚀性指数(CSEI)评价了植被恢复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地貌部位的CSEI差异显著,沟坡CSEI较塬坡和塬面分别增加8.1%和77.7%。(2)塬面草地、灌木地和林地的CSEI较农地分别降低21.1%、29.2%和28.8%;而塬坡和沟坡林地CSEI均低于其他土地利用。(3)CSEI与粘粒含量、砂粒含量、毛管孔隙度、根重密度、根平均直径、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密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粉粒含量和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粉粒含量、土壤容重和根重密度是影响CSEI的关键因素,其中粉粒含量对CSEI的直接影响最大,而根重密度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对CSEI产生负相关影响。建议在塬面上以灌木作为植被恢复模式的首选,而在塬坡和沟坡上选择以乔木为优势群落的恢复模式对水土流失的控制更为有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丰骥  常庆瑞  钟德燕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异规律,分析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为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安塞县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坡度、水平曲率、垂直曲率、地形湿度指数和河流动能指数等5个地形因子,分析土壤养分含量与这些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种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为14.14%~26.84%,块金效应值为16.45%~45.87%。(2)研究区西南部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北部土壤养分含量相...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于雷  魏东  王惠霞  黄群  彭妍  徐鸳媛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和评价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县域尺度下,利用合理数量的样点反映其空间分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湖北省公安县为研究区,布设了4 045个样点并测定其有机质含量,采用半方差分析得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基于Morans I揭示空间变异较大地区,并通过二分法的思想逼近最佳合理采样数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分布呈中等空间相关性,有6个局部区域的空间变异明显高于邻近地区,采样点数量与插值精度呈正相关,合理采样数为598个。研究结果可以为江汉平原县域耕地质量监测和管控提供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