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31)
2023(8585)
2022(6834)
2021(6081)
2020(5289)
2019(12358)
2018(12440)
2017(24050)
2016(13567)
2015(15763)
2014(16206)
2013(16258)
2012(15037)
2011(13641)
2010(13864)
2009(13142)
2008(13330)
2007(12398)
2006(10874)
2005(9895)
作者
(42710)
(35881)
(35833)
(34321)
(22730)
(17200)
(16468)
(14176)
(13482)
(12693)
(12183)
(12002)
(11535)
(11395)
(11258)
(11242)
(11210)
(10564)
(10362)
(10350)
(9021)
(8925)
(8893)
(8178)
(8155)
(8064)
(8031)
(7956)
(7315)
(7308)
学科
(62093)
经济(62042)
管理(38036)
(36590)
(28243)
企业(28243)
方法(27280)
数学(23814)
数学方法(23624)
(18970)
中国(17398)
地方(14708)
业经(13822)
(13664)
(13588)
农业(12729)
(10942)
贸易(10935)
(10909)
(10761)
(10587)
(9116)
环境(9100)
理论(8879)
(8570)
银行(8542)
(8193)
金融(8191)
(8110)
(8103)
机构
大学(207102)
学院(206247)
(84082)
经济(82254)
管理(76869)
研究(72200)
理学(65740)
理学院(64981)
管理学(63724)
管理学院(63344)
中国(54254)
科学(46924)
(44701)
(40601)
(38703)
(37405)
研究所(35360)
中心(33095)
业大(32818)
(32309)
农业(31787)
财经(29874)
北京(28312)
(28232)
师范(27934)
(26962)
经济学(26043)
(25797)
(25375)
经济学院(23682)
基金
项目(135251)
科学(104674)
研究(97120)
基金(96172)
(84907)
国家(84238)
科学基金(70386)
社会(60188)
社会科(56909)
社会科学(56888)
(53462)
基金项目(51025)
自然(45378)
(45111)
教育(44319)
自然科(44170)
自然科学(44154)
自然科学基金(43340)
编号(40584)
资助(39250)
成果(33316)
重点(31189)
(30525)
(29762)
课题(27755)
(27023)
科研(26059)
创新(25327)
计划(25205)
国家社会(24868)
期刊
(93536)
经济(93536)
研究(57113)
中国(41191)
(36925)
学报(36598)
科学(32519)
(29401)
管理(26215)
大学(26196)
学学(24452)
农业(24403)
教育(20849)
技术(17720)
(17039)
金融(17039)
业经(15832)
财经(14879)
经济研究(14537)
(13931)
问题(13649)
(12862)
图书(12284)
资源(12163)
(10887)
技术经济(10857)
(9828)
理论(9727)
商业(9711)
统计(9701)
共检索到3061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学选  穆兴民  王文龙  
根据黄土高原( 陕西部分) 的145 个雨量观测站的30a 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陕西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次基础上,分别对西北地区的作物地土壤拦蓄潜力,陕北、渭北、关中3 地区居民工矿与交通用地的雨水汇流潜力进行了测算。初步结果为:两北地区作物地年总无效蒸发耗水达33 ×108 m3 ,若采取集流保墒措施,年可减少蒸发损失6-4 ×108 m3 ;3 地区居民工矿与交通用地年可汇流6-27 ×108 m 3 ,若一半用于粮食生产,并采取节水灌溉,初步推算黄土高原地区可增产粮食约28-8 ×108 kg。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冯浩  邵明安  吴普特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态势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以小流域为单元 ,以雨水资源为研究对象 ,在分析不同雨水利用形式的基础上 ,提出雨水资源化理论潜力、可实现潜力和现实潜力三种不同潜力 ,并探讨了小流域雨水资源化潜力的计算原理和办法 ,结合设立在黄土高原的11个国家攻关试验区小流域 ,初步提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评价办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段喜明  吴普特  陈晓兵  冯浩  
根据三川河流域200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多年平均降雨量,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的蓄水指标,确定了该流域的雨水资源化指标,计算了其雨水资源潜力,并对研究流域的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三川河流域雨水资源的理论潜力为20.680 2亿m3;可实现潜力为20.065 1亿m3,占理论潜力的97.03%,其中就地利用、叠加利用和异地利用方式分别占可实现潜力的10.98%,83.83%和5.19%;现实潜力为112 819.66万m3,占可实现潜力的56.23%,其中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各占0.69%,16.61%和82.70%。从流域雨水资源可实现潜力来看,三川河流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兵辉  廖允成  贺金红  程天矫  于稀水  
黄土高原是中国旱地农业的重要实施区域,降水是其农业生产的主要水分来源。然而该区不仅年降水量有限,而且分布不均,夏季多大雨、暴雨,加之地形起伏不平,致使有限的降水资源大部分化为非目标性输出;储存在土壤里的降水通过蒸发大量损失;且现行的种植业结构及作物种群大多数用水效率低,农民科技素质低;更为普遍的是,土壤肥力低下,耕作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有限降水的资源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西宁  冯浩  吴普特  王万忠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小流域雨水资源化特点,以小流域作为研究单元,以雨水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层次分析法(AHP)原理,遵循科学、实用及其简明的原则,构建小流域雨水资源化综合效益评价数学模型,提出了综合效益评价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32项评价指标。并以陕西省淳化县泥河沟小流域为例,利用所建模型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可为黄土高原雨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长忠  
运用“单株平衡法” ,测定了油松、刺槐优势木单株年耗水量。并以此作为林地水分生产力评价的依据 ,提出了“期望最低水分潜势标准”及“降雨径流期望生产力指数” ,并指出径流系数是决定径流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对黄土高原荒坡径流生产力进行了必要的理论探讨。计算求得了利用自然坡面径流 ,油松、刺槐可望成林、成材的降雨量下限均为 50 0mm ;在 4 0 0mm降水地区 ,仅能形成郁闭度为 0 3左右的稀疏林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明斌  董翠云  李玉山  
以黄土高原10个试区的攻关资料为基础 ,从区域旱作产量潜势、试区攻关水平和试区所在县的产量现状三个层次 ,详细剖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现状和增产潜力。结果指出 ,该区粮食增产潜力很大 ,目前整体产量水平仅达到试区攻关水平的74.7 % ,达到旱作粮食产量潜势水平的54.2 %。在黄土台塬区和丘陵区中 ,丘陵区的粮食增产潜力较台塬区大 ,前者尚有117.6 %增产能力 ,后者仅56.6%。但考虑到人口增长和坡耕地的退垦等因素 ,未来30年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粮食供需仍处于负平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军  王立祥  邵明安  樊廷录  
分析了作物生产潜力常规研究方法的不足 ,探讨了作物生长模型模拟方法的优势 ,在模型验证和气象、土壤和作物数据库组建的基础上 ,应用DSSAT3中的CERES小麦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28个代表点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 ,统计计算了各点小麦产量潜力多年平均值、标准差、最高值和最低值 ,分析了潜力值年际变异与地区分布差异 ,并计算了小麦的水分满足率。黄土高原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水分满足率分别为7970~8647kg/hm2、2219~7545kg/hm2 和0.278~0.872 ,春小麦分别为7436~9127kg/hm2、0~7598kg/hm2 和0.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秦大庸  罗翔宇  陈晓军  王浩  
通过对西北干旱区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途径的分析,定量计算了2020水平年的节水潜力;根据工业和城镇用水情况,定量描述了远景污水处理回用水量;以水资源可利用量作为潜在能力,从水利工程对水资源实际调控角度,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供水量预测,给出了定量分析结果。认识到:要在整体上维持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现状并使局部区域有所改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远景向黄河中上游补水,并通过换水支持河西走廊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是必要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庆香  刘国彬  常庆瑞  杨勤科  
根据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特点以及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对光、热、水、土资源的要求和利用效率,运用逐步订正法对该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进行了定量估算,并对其土地的人口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指出了提高该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的途径。结果表明,该地区光温生产潜力为光合生产潜力的65.21%,气候生产潜力为光温生产潜力的37.91%,土壤生产潜力为气候生产潜力的32.19%,现实生产能力仅为土壤生产潜力的42.47%;在现实生产能力水平下,人民生活仅能维持我国低消费水平,如果要实现世界中等消费水平,必须使土地的现实生产能力达到土壤生产潜力的89.40%,气候生产潜力的27.00%。提高该地区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忠武  蔡强国  曾光明  
土壤侵蚀是黄土高原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该文在CIS支持下,利用基于侵蚀条件下的土地生产力模型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二副区和北部风沙区的3个典型小流域的土地生产力状况,并针对3个小流域所在区域的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气候和土壤特性以及土地利用的特性等几个方面的差异性和共性进行了讨论,并从区域的角度分析了3个研究区域土地生产力的特点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内部不同区域土地生产力的差异性非常明显,表现为风沙区16348 59kg hm2>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14411 89kg hm2)>黄土丘陵沟壑区二副区(10065 77kg hm2)。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军  邵明安  张兴昌  
在EPIC模型介绍和模拟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利用EPIC模型对黄土高原旱塬地冬小麦水分生产潜力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中期(12a)和长期(30a)评价定量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在12a实时气象条件下的模拟时段内,旱塬地小麦水分生产潜力随降水量变化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3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也表现为剧烈波动性和逐渐下降趋势,土壤干燥化趋势明显;(2)在30a模拟气象条件下的模拟时段内,旱塬地小麦水分生产潜力呈现波动性轻微降低趋势,3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季节性和年际间波动性显著,但土壤干燥化趋势并不明显;(3)综合分析认为,在降水量减少幅度不显著的情况下,旱塬地麦田土壤干燥化只是一种短期现象,不会导...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鹏祥  强建华  张会儒  陈国领  
以黄土高原天然林典型分布地区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为研究对象,以1997年和2004年两期TM(专题制图仪)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同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支持下,研究了该林场天然林资源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7年至2004年之间,该林杨优势树种面积增加,其中栎类增加了1.8%,油松增加了8.4%,杨树增加了6.7%;同时,其水平空间分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6.9%;林地类型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变化,其中,55.5%的采伐迹地变成了油松林地,21.1%的采伐迹地变成了杨类林地。这些明显变化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苏人琼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区内既有巨大的开发任务,又有严重的环境整治问题,它们都需要大量的供水。该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较贫乏,供需矛盾尖锐。针对地区水资源特征及需水特点,本文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以节水与开发结合,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措施,确保水资源能得到永续利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文治  
论文在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土壤水分循环与平衡分析基础上, 讨论了人工林系统的土壤水文效应、 土壤干燥化──土壤干层的形成与植树造林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