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44)
- 2023(3404)
- 2022(3144)
- 2021(2951)
- 2020(2606)
- 2019(6055)
- 2018(6035)
- 2017(11425)
- 2016(6609)
- 2015(7446)
- 2014(7575)
- 2013(7580)
- 2012(7413)
- 2011(6983)
- 2010(7081)
- 2009(6432)
- 2008(6578)
- 2007(5627)
- 2006(5123)
- 2005(4480)
- 学科
- 济(28699)
- 经济(28669)
- 管理(15449)
- 业(14746)
- 学(12527)
- 方法(11636)
- 企(11478)
- 企业(11478)
- 数学(9958)
- 数学方法(9830)
- 土地(8414)
- 农(7514)
- 地方(7361)
- 中国(5586)
- 财(5445)
- 农业(5160)
- 贸(4808)
- 经济学(4804)
- 贸易(4804)
- 业经(4680)
- 易(4575)
- 环境(4517)
- 制(4253)
- 和(4113)
- 问题(4066)
- 地方经济(3934)
- 壤(3934)
- 土壤(3920)
- 理论(3807)
- 资源(3740)
- 机构
- 大学(104247)
- 学院(102352)
- 研究(43194)
- 济(34374)
- 经济(33503)
- 管理(33481)
- 科学(32699)
- 农(30431)
- 中国(29915)
- 理学(28858)
- 理学院(28329)
- 管理学(27430)
- 管理学院(27278)
- 所(25441)
- 农业(24610)
- 研究所(23923)
- 京(23806)
- 业大(22874)
- 中心(17854)
- 江(16517)
- 农业大学(16174)
- 省(16139)
- 院(15585)
- 科学院(15346)
- 财(15230)
- 范(15061)
- 室(14878)
- 师范(14822)
- 北京(14744)
- 资源(13751)
- 基金
- 项目(74017)
- 科学(56044)
- 基金(53394)
- 家(51927)
- 国家(51577)
- 研究(44657)
- 科学基金(40500)
- 自然(30314)
- 自然科(29506)
- 自然科学(29487)
- 自然科学基金(28907)
- 基金项目(28717)
- 省(28438)
- 划(26495)
- 社会(26451)
- 社会科(24843)
- 社会科学(24832)
- 资助(21914)
- 教育(19743)
- 重点(18083)
- 计划(17917)
- 科技(17160)
- 发(16238)
- 编号(15969)
- 部(15603)
- 科研(14891)
- 创(14608)
- 创新(13877)
- 农(13733)
- 专项(13301)
共检索到1500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宏 刘建军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及剖面养分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颗粒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林地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氮素、有机质及全钾(与灌木林地、草地、农田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农田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磷素及速效钾;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及农田土壤有机质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几何级数下降;土壤氮素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的变化情况与有机质一致;农田磷素含量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钾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乔木林地土壤全钾含量略高,农田土壤的速效钾含量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2)通过对土壤不同粒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土壤各粒级(粉粒除外)与土壤养...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刘守赞 郭胜利 白岩
通过对比分析陕西省王东沟流域梁坡地上农地、果园、人工林地、草地和苜蓿Medicago sativa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差异,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比农地低2.2%,人工林地、草地和苜蓿地分别比农地高25.3%,17.1%和11.6%;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在土壤剖面上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在剖面上的分布特征不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图1表3参16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刁二龙 曹广超 袁杰 程梦园 何启欣 高斯远 程国 童珊
【目的】以香日德—柴达木河流域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特征。【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容重和pH变化规律与有机质相反,土壤颗粒组成均以粉粒、砂粒为主,粘粒含量较低;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小为:乔木林地(1.91)<灌木林地(1.94)<草地(2.06)<耕地(2.13),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粘粒和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和有机质关系不显著。【结论】研究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较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组成呈显著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壤质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齐雁冰 孙宁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论文以乔木、灌木、草地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有机碳(SOC)和颗粒有机碳(POC)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和POC在0~100 cm土体中均存在差异,尤以0~40 cm深度突出,其中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在整个剖面上可积累更多的SOC和POC;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细颗粒有机碳(FPOC)含量、分配比例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变化均小于粗颗粒有机碳(CPOC),在0~100 cm土体中,CPOC敏感性指标分别为SOC、FPOC和POC总量的2.66~13.56、3.75~5.99和2.58~...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文义 郭胜利 宋小燕
研究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共同作用下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对准确评估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和变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3种地形部位(峁顶、峁坡、沟底)和8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果园、天然与人工草地、天然与人工灌木林、天然与人工乔木林)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20 cm)314个土壤样品用于研究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极显著(P峁坡>峁顶的变化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沟底(8....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井乐 李建平 张翼 马红英 李剑
为研究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干层差异特征,本研究以放牧草地、封育15年草地、15年柠条地和封育30年草地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深层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放牧草地、封育15年草地、15年柠条地、封育30年草地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0.142、0.107、0.067、0.078;土壤干层起始深度分别为80、100、120、360cm;干层厚度分别为380、180、120、100cm;干层内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9%、8.9%、8.1%、9.7%。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剖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燥化现象,放牧草地和15年柠条地土壤干燥化尤为严重,封育15年草地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放牧草地(P<0.05),封育30年草地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则极显著高于放牧草地(P<0.01)。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天然草地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土壤干层逐渐减轻变薄,向下深移,干层强度下降。
关键词:
土壤干层 土壤水分 变异系数 黄土高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岳庆玲 常庆瑞 刘京 刘梦云 王德彩
为了研究吴旗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以及酶活性的影响,对农耕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了调查、样品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乔木林地0~20cm表层土壤有机质增长率均较大,为36.11%和32.96%,二者碱解氮含量也较高,分别为66.88和69.37 mg/kg;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0~20 cm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高于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乔木林地速效钾含量最高。乔木林地0~20 cm土层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3种水解酶活性均高于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0~2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均高于20~40 cm土层,表明人工种植乔木林可以使土壤水...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 酶活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婷婷 王瑄 陈雯静 邱野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颗粒的影响,解决土壤形态和过程复杂等问题。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对辽宁省铁岭市泉河流域的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分形法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粘粒含量的曲线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坡耕地主要以粉粒为主,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地均主要以细砂粒为主,果树台田主要以极细砂粒为主;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主要是由土壤中粘粒含量决定的,分形维数大小依次为:果树台田分形维数<林地分形维数<天然次生林分形维数<坡耕地分形维数。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颗粒...
关键词: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粘粒含量 相关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月峰 姚云峰 秦富仓 祁伟 王欣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旨在为低山丘陵区土壤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2-07-09,在内蒙古赤峰市低山丘陵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敖汉旗黄花甸子小流域山杏(Prunus sibirica)林、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林、小叶杨(Populussimonii)林、白榆(Ulmus pumila)林、天然草地、油松×山杏(Pinus tableulaeformis×P.sibirica)混交林、天然次生灌木林及农业用地8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德翼 周建斌 邱桃玉 杨绒 马勤安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黑垆土、红油土和淋溶褐土)及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林地)的氮素矿化特性。结果表明,3种土壤好气培养0~14,15~28和0~28 d的氮素矿化量、矿化速率与矿化率大小次序均为:淋溶褐土>红油土>黑垆土;林地黑垆土氮素矿化量和矿化速率极显著地高于农田黑垆土;淹水培养7d,3种土壤矿化氮量、矿化速率和矿化率大小次序均为:红油土>淋溶褐土>黑垆土,但差异不显著;淹水培养条件下,林地黑垆土氮素矿化量、矿化速率和矿化率均高于农田黑垆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影响强于不同土壤类型的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丰骥 常庆瑞 钟德燕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异规律,分析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为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安塞县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坡度、水平曲率、垂直曲率、地形湿度指数和河流动能指数等5个地形因子,分析土壤养分含量与这些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种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为14.14%~26.84%,块金效应值为16.45%~45.87%。(2)研究区西南部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北部土壤养分含量相...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效举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定量地研究了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壤类型开垦利用为水田、旱地、桔园、马尾松、湿地松、杉树、天然林、枫香、牧草、荒草、竹丛林等多种土地利用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位观测,建立了千烟洲土壤信息系统(QYZSIS)和土壤变化数据库,方便而有效地进行了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的定量化评价、监测和制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了研究区C、N等养分含量以及降雨、林冠透雨、树干流、径流和淋溶引起的元素输入和输出。提出了相对土壤质量指数(RSQI)的概念,并且依据土壤RSQI的变化值△RSQI较好地研究和评价了研究区土壤质量变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付刚 刘增文 崔芳芳
【目的】研究土壤团粒分形维数及其与团粒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为防止土壤退化及减少土壤侵蚀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黄土残塬沟壑区,利用分形理论对刺槐纯林、油松纯林、侧柏纯林3种纯林和油松×刺槐、油松×侧柏、油松×狼牙刺3种混交林林地及天然草地土壤表层团粒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刺槐纯林土壤团粒分形维数最小;0~10 cm土层土壤分形维数为2.252 5~2.757,与>5 mm和0.5~2 mm两粒级土壤团粒含量呈极显著相关,与其他粒级土壤团粒含量相关性不显著;10~20 cm土壤团粒分形维数为2.5294~2.7017,与>5 mm粒级团粒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与其他粒级土壤团粒含量相关性不...
关键词:
人工林 土壤团粒 水稳性团粒 分形维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孝玉 李亚娟 李怀有 沈冰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的分形特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侵蚀的防治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甘肃省南小河沟流域不同地貌(塬面、坡面、沟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林地、荒地等)的土壤进行分层(0~20,20~60(或20~40,40~60),60~100 cm)取样,采用筛析法和吸管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的土壤颗粒含量和质量分形维数进行测定,利用土壤粒径分形原理,研究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结果】粘粒含量对土壤质量分形维数有显著影响,砂粒和粗粉粒含量的影响较小。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质量分形维数在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梦云 安韶山 常庆瑞 杜崇松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上5种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碱解N表现为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果园;全N表现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速效P为果园>农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速效K为天然草地>果园≈农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有机质表现为天然草地=农地>灌木林地>人工草地>果园;阳离子交换量(CEC)为灌木林地>人工草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不同利用方式间pH差异不大。2不同种植年限的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上土样间变异性较大,农地次之,而果园各土样间变异性不大。3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