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5)
- 2023(2196)
- 2022(1837)
- 2021(1673)
- 2020(1453)
- 2019(3235)
- 2018(3119)
- 2017(5459)
- 2016(3141)
- 2015(3604)
- 2014(3490)
- 2013(3445)
- 2012(3192)
- 2011(2953)
- 2010(2812)
- 2009(2507)
- 2008(2454)
- 2007(2128)
- 2006(1884)
- 2005(1635)
- 学科
- 济(11875)
- 经济(11867)
- 管理(6008)
- 业(5849)
- 学(4767)
- 地方(4594)
- 企(4278)
- 企业(4278)
- 方法(4232)
- 数学(3711)
- 数学方法(3657)
- 农(3433)
- 税(2708)
- 中国(2532)
- 税收(2518)
- 收(2485)
- 贸(2458)
- 贸易(2454)
- 财(2377)
- 农业(2365)
- 易(2343)
- 地方经济(2252)
- 环境(2091)
- 业经(2028)
- 生态(1860)
- 和(1820)
- 土地(1726)
- 制(1648)
- 融(1586)
- 金融(1585)
- 机构
- 学院(44060)
- 大学(43768)
- 研究(19763)
- 科学(15134)
- 济(14753)
- 经济(14359)
- 中国(14189)
- 管理(13834)
- 农(12191)
- 理学(11815)
- 理学院(11577)
- 管理学(11200)
- 所(11168)
- 管理学院(11122)
- 研究所(10549)
- 京(9719)
- 农业(9518)
- 业大(9184)
- 中心(8883)
- 院(7550)
- 室(7251)
- 省(7140)
- 科学院(6868)
- 实验(6793)
- 江(6720)
- 财(6584)
- 范(6566)
- 实验室(6543)
- 师范(6479)
- 重点(6229)
共检索到642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石言 王力 韩雪 张林森
[目的]水分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农林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对半湿润长武塬区苹果经济林的蒸散研究,掌握苹果林生长季的蒸散耗水规律,为区域性苹果经济林的科学管理及充分挖掘苹果林的生产潜力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水量平衡法于2012—2014年生长季期间(4月15日—10月15日)对苹果园进行蒸散量估算。其中,降水量由自动气象站实时观测,并结合人工观测数据,保证降水数据的连续性;同时,于每月15日和30日利用中子仪(CNC503B)监测0~6 m特定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其中0~100 Cm阶段土层按每10 Cm记录读数1次,100~600 Cm土层按每20 Cm记录读数1次,并利用土钻法进...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绍飞 赵西宁 高晓东 霍高鹏 潘燕辉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不同栽植年限苹果树水分利用策略,为果园水分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10龄、15龄、22龄苹果树为研究对象,利用天然氘同位素与人工氘同位素示踪技术以及MixSIR模型分析不同水分来源对果树生长的贡献比例,探明其水分来源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3个树龄苹果树水分利用来源差异较大,10龄苹果树主要水分来源从开花坐果期的中、深层(88.9%)转变为着色成熟期的浅层(57.9%)。15龄苹果树在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水分来源均以中层土壤水为主(74.2%、70.2%);而在着色成熟期则主要吸收利用浅层土壤水(59.3%)。整个生育期22龄苹果树均主要吸收利用浅、中层土壤水(利用比例分别为74.34%、86.07%、87.77%),深层土壤水利用比例逐渐降低。苹果树木质部样品中氘同位素的显著增加,表明果树可以通过吸收利用更深层土壤水分以缓解水分胁迫。【结论】3个树龄苹果树生育期内水分利用来源差异明显,随着树龄增加,水分来源逐渐变浅,用水策略趋于保守。根据不同树龄苹果树水分来源的季节变化对其进行合理的水分管理,有效降低果树非生产性耗水及自身奢侈性耗水,实现苹果园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苹果 盛果期 水分来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延平 韩明玉 张林森 毛晨鹏 雷玉山
采用定点监测法,对陕西省不同区域、生长年限、立地类型以及乔矮化果园的土壤水分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苹果园由南向北土壤贮水量逐渐降低,土壤水分亏缺加重;在干旱季节,北部丘陵沟壑区果园土壤水分亏缺度高达18.5%~47.5%,黄土残塬区为7.8%~20.3%,关中平原仅有1.2%~6.3%;在生长季内,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减弱;北部丘陵沟壑区的变化主要发生在2.2m以上土层内,CV值达12.67%~35.32%;黄土残塬区主要在1.8m以上土层内,CV值11.72%~24.54%;关中平原主要在1.2m以上土层内,CV值13.63%~20.76%;同一区域的果园土壤剖面贮水...
关键词:
陕西黄土高原 苹果园 土壤水分 土壤干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康宁 张学培 赵云杰 魏天兴
应用自记综合气象观测塔,对刺槐和油松林进行了以蒸散研究为目的的防护林热收支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994年生长季日平均实际太阳辐射量为7~24MJ·m-2;刺槐林林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为15%,油松林的反射率在10%以下,反射率的差异是造成两林分净辐射收支相差1~3MJ·m-2的主要原因.春夏两季林分获取的净辐射均由约70%~80%的太阳辐射转换而来;秋季的转换率约为60%,油松林的转换比刺槐约大1%~5%;防护林地区每天获取的净辐射量中,消耗于蒸散的潜热通量部分,在春夏秋三季分别为65%,82%和85%,油松林比刺槐林偏高1%左右;用于气温变化的显热通量部分在春季约占32%,夏秋为15%左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小同 秦富仓 王迪海 马鑫 台辉
[目的]研究经营方式对残塬沟壑区苹果园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为果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夏在陕西省永寿县调查了果-蔬(Malus-Brassica)、果-草(Malus-Trifolium)、果-荒(Malus-Wild)和果-粮(Malus-Zea)等4种经营方式下苹果园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结合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冗余度分析(RDA)等方法,研究4种不同经营方式下残塬沟壑区苹果园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调查区土壤动物为23 811只/m~2,隶属4门11纲23目42科,其中优势类群有等节?科、小杆科、厉螨科和美绥螨科,常见类群有10类,占采集总量的91.26%。较其他3种经营方式而言,果-草经营方式显著增加了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P<0.05)。在垂直分布上,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随着土层的加深其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显著下降(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宋丽萍 牛伊宁 罗珠珠 聂军 李腾飞 李玲玲
黄土高原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多年后会形成土壤干层,严重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建植9年的苜蓿地布设田间试验,研究比较了苜蓿连作(L–L),苜蓿移除后休闲(L–F)或分别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W)、玉米(Zea mays, L–C)、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P)和谷子(Setaria italica, L–M)6种苜蓿-作物种植模式对田间水分蒸散特性的影响及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苜蓿与作物的轮作中,3年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均是苜蓿-马铃薯最高,苜蓿-玉米次之,苜蓿-小麦最低,种植马铃薯和玉米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苜蓿-玉米处理在高耗水的同时,抑制了土壤棵间蒸发量,显著降低了蒸发与作物耗水量的比率(17.0%),促进了作物的蒸腾作用。经过轮作倒茬后,苜蓿-作物轮作处理下0–300 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较苜蓿连作增加了18.4%~34.9%,苜蓿-休闲处理对于土壤干层水分的恢复效果最佳,其次为苜蓿-马铃薯。综合水分利用效率和农田水分变化特征,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种植苜蓿多年后选择休闲或轮作其他作物,以苜蓿-马铃薯和苜蓿-玉米轮作的效果较好。该研究结果也表明,合理的利用土地可以减轻土壤干层在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柳莹 王延平 韩明玉 张林森 穆艳
【目的】分析陕西洛川苹果园土壤的理化特征,为陕西乃至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的土壤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洛川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区域的70个不同类型的果园,采用"X"形5点取样方法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分析不同树龄(>1~≤5年、>5~≤10年、>10~≤15年、>15~≤20年和>20~≤30年)、土层(0~20cm、20~40cm、40~60cm、60~100cm、100~200cm)、产量(>60t/hm2的高产园,≥30~≤60t/hm2的中产园,
关键词:
洛川 苹果园 土壤理化性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仝迟鸣 周成虎 程维明 张文杰 王娇 刘海江
基于DEM的地形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貌学研究中,但当前研究以定性或半定量居多,利用各类参数对大面积区域的量化分析研究较少。本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GIS及DEM地形分析方法,将坡度小于15°的正地貌提取出来,然后利用坡度与起伏度结合分析得到黄土塬顶面,两者相减得到黄土塬坡面,最终提取黄土塬1106个;选取黄土塬核心区的106个样本,分别计算坡面平均坡度、顶面长短轴比、沟壑密度、顶面与底面比、地面裂度5个指标,然后对其分别进行等级划分,计算5个指标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评价研究区黄土塬相对年龄的指标;对组合指标(I)进行分析后,将其划分为3级,分别为早期(I<1.74)、中期(1.74≤I<2.12)和晚期(I≥2.12)。研究结果显示,在黄土塬的不同发育阶段,各个形态指标整体上存在差异,各子类型内部也存在发育先后不一致的情况。在对黄土塬各子类型计算发育阶段指数之后发现,从黄土塬、黄土残塬到黄土梁塬,I值逐渐增大。形态指标的有序变化与前人研究所得的黄土地貌发育过程十分一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从建 郑振婧 李新功 孙九林
黄土塬面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业分布区和人口聚居地,地位十分重要。黄土塬面潜在蒸发量(ET_0)的研究对于区域水循环研究、水土流失防治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土塬面保护区1960—2017年的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小波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研究了黄土塬面保护区ET_0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环流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土塬面保护区多年平均ET_0为1173.4 mm,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增长率为21.1 mm/10 a;其生长季平均ET_0值及增长率均高于非生长季平均ET_0。(2)该区多年平均ET_0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东部高西部低,西部甘肃塬区多年平均ET_0远低于东部山西塬区。(3)过去58年来,区域年均、生长季、非生长季ET_0均呈现出增长趋势,但空间差异明显;研究区年均ET_0存在着10年、30年和50年的震荡周期,其中以30年周期为主周期。(4)气温是控制区域ET_0变化的最重要的气象因子,但气温对ET_0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在整个研究区内最低气温影响最显著;而甘肃塬区和陕西塬区的ET_0变化主要受平均气温变化的控制,在山西塬区最高气温的变化是区域ET_0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5)遥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太平洋/北美指数(PNA)与北大西洋年代尺度振荡(AMO)对该区域ET_0变化有一定影响,西太平洋海温指数(WPI)的变化影响区域非生长季ET_0变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秉荣 李凤霞 肖宏斌 胡爱军 颜亮东
地面潜在蒸散变化对水分循环与能量平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青藏高原三江源区18个气象台站的月、年气象资料,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和通过修订的辐射计算模型,估算了该地区的潜在蒸散量,分析了1961—2012年三江源潜在蒸散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探讨了影响该区域潜在蒸散时空分异的主导因子,主要结论如下:三江源地区多年平均潜在蒸散的范围在732.0~961.1 mm之间,平均为836.9 mm。分布格局为东北、西南高,中部低。夏秋季与全年的潜在蒸散分布格局相似;1961—2012年,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潜在蒸散整体上以0.69 mm/a的速率增加,年潜在蒸散的增加主要体现在...
关键词:
三江源 潜在蒸散 气候归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房贤一 朱西存 王凌 赵庚星
【目的】建立苹果冠层叶绿素含量及冠层光谱特征参量间的定量关系模型,以促进高光谱技术在苹果树精准施肥以及快速、无损长势监测中的应用。【方法】以蒙阴县果园的苹果树为试验材料,连续2年分别测定了苹果冠层光谱反射率和冠层叶绿素(Chl(a+b))含量,分析了冠层叶绿素含量与光谱反射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计算了400—1 000 nm任意两波段组合而成的RVI、DVI、NDVI和RDVI,分析了它们与冠层叶绿素含量的关系,以逐步回归分析做比较,建立了苹果冠层叶绿素含量监测模型。【结果】结果表明,以单变量估算叶绿素含量的最佳光谱指数为NDVI(975,742),相关系数为0.5093。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建立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金丽 张相文 张姝媛 那光宇
为了解矮化苹果营养状况及合理施肥,对盛果期矮化金红(GM256中间砧)不同施肥量、不同树势叶片及土壤的矿质营养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势和不同施肥处理的叶片均表现为氮适量,磷严重不足,钾缺乏,营养失调;叶片中钙、镁、铁、锌、铜、硼适量或富足,钼严重不足。综合土壤和叶片的营养状况,建议生产中氮、磷、钾三要素施肥比例以2∶1.5∶1.5~2为宜。
关键词:
矮化金红苹果 施肥量 树势 矿质营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岗栓 邹超煜 邵发琦 杨凯齐
为了提高渭北旱塬苹果园的土壤水分,降低土壤容重,提高果实产量及品质,本研究以果园清耕为对照,探讨自然生草(繁缕和牛繁缕群落)、清耕+蚯蚓和自然生草+蚯蚓处理对果园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和苹果产量及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生草和自然生草+蚯蚓处理在苹果开花坐果期、幼果膨大期、花芽分化期、果实采前膨大期和落叶期分别提高0~100cm、0~90cm、0~130cm、0~160cm和0~100cm土层土壤水分,且在果实采前膨大期,即雨季对果园土壤水分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清耕+蚯蚓处理仅在果实采前膨大期提高0~160cm土层土壤水分;清耕+蚯蚓和自然生草+蚯蚓处理分别降低果园0~20cm和0~30cm土层土壤容重,而自然生草处理对果园土壤容重无显著影响;自然生草+蚯蚓处理果园土壤中的蚯蚓量高于清耕+蚯蚓处理;自然生草、清耕+蚯蚓和自然生草+蚯蚓处理均提高了苹果产量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了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和固酸比,但是对果实单果质量、果形指数、着色面积和果实硬度无显著影响;不同处理中,自然生草+蚯蚓处理对果园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和苹果产量及品质影响最为显著。综上,渭北旱塬应积极推广自然生草+蚯蚓的果园土壤管理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超 刘文兆 林文 韩晓阳 周玲 王亚萍
【目的】通过黄土塬区播前底墒变化和生育期差别供水(降水+补充灌溉)对冬小麦产量、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田间试验,揭示该区域农田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调控机制,明确现有措施下冬小麦旱作生产潜力可实现水平。【方法】划设田间试验小区,在夏闲期通过覆盖保水与生物耗水措施形成底墒差异的基础上,设计如下试验:(1)由不同底墒+生育期降水形成4个冬小麦全生育期无补灌处理,以分析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播前底墒变化的响应。其2 m土层底墒变化范围为350—550 mm。(2)相同底墒下不同生育期灌一水处理:在平均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任媛媛 李朝怡 闫敏飞 张岁岐
研究旱地雨养农业区间作系统对土壤水分和根系形态构建的影响对进一步理解间作系统高效高产具有重要意义。选用不同玉米(Zea mays)(郑单958 M1和豫玉22 M2)和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中黄24 S1和中黄13 S2)以2行大豆2行玉米种植比例进行间作(M1S1,M1S2,M2S1和M2S2),研究间作对作物产量、作物根系形态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探讨根系形态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1S1间作的产量高于其他间作。M1S1间作玉米的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和根重密度分别较M2S1间作提高了40.6%、62.4%和71.9%;M1S1间作大豆的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分别较M1S2提高了39.7%和29.4%。M1S1间作玉米和大豆的土壤含水量促进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根重密度增加量分别是M1S2、M2S1、M2S2间作的1.5~2.9、3.1~3.3、3.3~4.9和1.1~1.4、1.5~2.4、1.3~2.0倍。因此,M1S1间作,可以有效提高根系形态的生长速率,有利于旱区作物的生长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