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90)
2023(8387)
2022(6983)
2021(6298)
2020(5377)
2019(11930)
2018(11369)
2017(21211)
2016(11748)
2015(12884)
2014(12608)
2013(12266)
2012(11252)
2011(10097)
2010(10023)
2009(9086)
2008(8920)
2007(7647)
2006(6717)
2005(5910)
作者
(37546)
(31575)
(31191)
(29450)
(19516)
(15212)
(14022)
(12238)
(11920)
(10965)
(10817)
(10465)
(10111)
(9891)
(9718)
(9630)
(9530)
(9159)
(9054)
(8798)
(8070)
(7610)
(7414)
(7198)
(7117)
(6861)
(6832)
(6757)
(6361)
(6338)
学科
(44080)
经济(43999)
管理(32605)
(30173)
(23174)
企业(23174)
方法(18489)
数学(16441)
数学方法(16277)
(13649)
(13314)
(12654)
(12054)
中国(11072)
业经(9720)
(9689)
贸易(9685)
(9448)
(9315)
银行(9261)
土地(9139)
农业(9063)
地方(8940)
(8846)
(8766)
金融(8764)
(8446)
环境(8110)
(7417)
财务(7408)
机构
大学(167756)
学院(166276)
(64803)
经济(63588)
管理(61195)
研究(60556)
理学(53419)
理学院(52723)
管理学(51702)
管理学院(51420)
中国(46373)
科学(41755)
(41410)
(35870)
业大(34072)
农业(33086)
(32199)
研究所(29871)
(29695)
中心(28268)
(24371)
财经(23984)
农业大学(22663)
(22394)
北京(21960)
(21928)
(20864)
(20158)
经济学(20000)
师范(19793)
基金
项目(122945)
科学(94928)
基金(90391)
(84298)
国家(83653)
研究(79011)
科学基金(69184)
社会(51441)
基金项目(48905)
社会科(48692)
社会科学(48679)
自然(48314)
(47227)
自然科(47107)
自然科学(47085)
自然科学基金(46265)
(41513)
资助(35508)
教育(34959)
编号(28888)
重点(28536)
(26428)
计划(26130)
(25707)
(25369)
科研(24570)
创新(23978)
科技(23549)
国家社会(22227)
(21755)
期刊
(66072)
经济(66072)
研究(42081)
学报(38630)
(36646)
中国(34614)
科学(32934)
大学(27960)
学学(27202)
农业(24420)
(22392)
管理(19738)
(15348)
金融(15348)
(13346)
财经(11737)
业大(11558)
业经(11159)
经济研究(10923)
教育(10478)
(10330)
技术(10081)
(10018)
资源(9988)
农业大学(9507)
科技(9472)
问题(9300)
林业(8584)
(7049)
自然(6999)
共检索到2369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翔  白中科  
矿区植被覆盖度对反映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情况有重要的指示作用。选用World View-2影像,选取三种方法对安太堡露天煤矿西排土场植被覆盖度进行估测和精度验证,并分析人类活动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45.7%的区域达到中等植被覆盖。估测方法精度都达到0.7以上,估测受背景土壤影响较大,选取TSAVI指数较优,回归模型优于像元二分模型,K-近邻算法适宜地物信息变化剧烈区域。植被配置模式对像元二分模型精度有影响,对其他两种方法影响不大。排土场人类活动形式主要有农业生产、林草地建设与管护、农地复垦、放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耀  周伟  
长期露天开采造成了植被大面积破坏、土地压占损毁等环境问题。利用遥感技术准确、快速监测矿区植被覆盖度,对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时相TM数据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19个植被指数因子中提取主成分,建立植被覆盖度反演模型。结果表明:(1)前两个主成分PC1和PC2的累积贡献率为91.508%,建立复垦植被覆盖度反演模型,经检验R2=0.742,达到显著相关水平。(2)1990~2010年,南、西排土场植被覆盖度分别增加了20.88%和12.89%,西扩排土场和内排土场植被覆盖度分别降低了18.23%和7.59%,南、西排土场植被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平  张世文  叶回春  黄元仿  
露天煤矿区的资源开发会导致土地损毁和景观格局破坏,损毁土地的复垦规划和实施也应该考虑景观生态的保护。景观指数作为定量化研究景观格局的手段之一,其本身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并存在生态学意义的重叠,因而针对矿区土地损毁与复垦过程进行景观指数尺度效应分析及代表性景观指数筛选是一个重要前提。本文以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魏家峁露天煤矿区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和传统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矿区开采前、开采结束和完全复垦3个阶段的13种格局水平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筛选了能够反映矿区开采损毁、复垦对景观格局产生影响的10个代表性景观指数。结果表明:除斑块丰富度密度指数外,其余12种景观指数表现出很强的粒度效应,该生态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严洁  于小娟  唐明  段文艳  李鑫  郝一鸣  盛敏  
[目的 ]明确矿区复垦地造林前后土壤碳库的变化及土壤养分对碳库的影响。[方法 ]以造林前的荒草地和造林后的新疆杨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复垦地造林前后土壤无机碳库、活性有机碳库、慢性有机碳库、惰性有机碳库和养分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各养分指标对碳库的贡献率差异。[结果 ]表明,除NN(硝态氮)外,造林后土壤养分和碳库各组分含量均有所上升。林地土壤TN(全氮)、AN(铵态氮)、TP(全磷)、AP(速效磷)、TK(全钾)和AK(速效钾)的含量相较于草地分别增加了29.27%、17.21%、23.08%、27.04%、51.18%和53.19%,而土壤NN含量下降了71.84%。造林后土壤SOC(有机碳)、POC(颗粒物有机碳)、NPOC(非颗粒物有机碳)、DIC(可溶性无机碳)、DOC(可溶性有机碳)、MBC(微生物量碳)和HC(还原性糖碳)含量相较于造林前分别上升了50.35%、62.46%、22.56%、113.53%、230.23%、274.63%和72.54%。复垦地土壤无机碳库与活性有机碳库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与慢性有机碳库和惰性有机碳库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土壤养分因子共能解释40.7%的碳库变量,其中K对土壤碳库的贡献率最高。相关性分析也表明TK和AK与各形态碳组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综合分析认为造林能够明显改善和提高乌海露天煤矿复垦地土壤养分含量和碳库水平,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造林对干旱荒漠区露天煤矿复垦地土壤质量和生态功能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毅  杨仁斌  伍格致  毕军平  易敏  胡文敏  
以2000年Landsat5、2013年Landsat8两个时相遥感影像,利用像元二分法模型反演获得2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并通过研究区域内2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近13年的区域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植被改善/退化状况及驱动力,定量分析了长株潭核心区13年植被覆盖度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核心区近13年植被覆盖度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所改善,平均覆盖度由2000年的0.573 9上升到2013年的0.601 5,植被退化区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湘潭3市城区及周边区域,另外长株潭绿心区植被覆盖度也有小幅下降;长株潭核心区植被覆盖与气候变化有一定关联,但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昌广  周志翔  肖文发  王鹏程  汪涛  黄子杰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三峡库区2000—2009年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并在像元尺度上分析库区年最大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大部分区域处于高植被覆盖度,并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大于60%的区域占92.35%;近10年来,库区年最大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微弱上升趋势,其中呈显著增加或降低趋势的像元数仅占7.16%,在20个区县中石柱、江津和丰都的植被覆盖度存在退化风险;降水是影响库区植被覆盖度年际波动的主导因子,当年5—8月降水量与年最大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最高,但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其中呈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于库区西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巧  陈永富  
利用QuickBird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运用三波段法、NDVI像元二分法、综合法估算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并对3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检验,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估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相关性均较高(均达到了0.84以上),其中NDVI像元二分法和综合法的相对误差不大,精度能达到92%以上。经系统性检验,NDVI像元二分法和综合法的拟合精度较高,模型的整体性较好,可用于QuickBird数据估算植被覆盖度。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孟然  
在山西省平朔安太堡、安家岭露天矿区,如果不是看到巨大的露天矿井,很难想象这就是煤矿。在这两处露天矿井的周围,没有沟壑纵横的采挖痕迹,没有大量裸露的废弃地,而是树林灌木错落分布,长满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的台地层层相连,一派绿色天地,与人们总体印象中煤灰肆虐、环境污染严重迥异。露天矿井挖出的大量土石方、留下的废弃地哪里去了?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公共关系科科长贺振伟告诉记者,1985年起,该矿开展了以造地造土、水土保持、土壤培肥、植被重建为核心的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排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前进  白中科  郝晋珉  周孝  
本文选用1985年和2005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MAPGIS软件,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指数模型,分析了安太堡露天煤矿1985~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动态度为2.07%;(;2)安太堡露天煤矿20年来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增减在空间上存在快速的变化,通过统计分析显示,灌木林地、工业用地、裸土地增加迅速,而旱地、未成林地大幅度减少;(3)安太堡露天煤矿空间动态演变特点为空间扰动剧烈、地类变化明显、空间变化持续时间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黎良财  邓利  曹颖  肖万娟  陈翠玉  李宏志  
运用泗顶铅锌矿区TM/ETM1991年、1999年、2005年和2010年时间序列影像提取NDVI值,以像元二分模型由NDVI值反演出各时相植被覆盖度,在E NVI软件下进行植被覆盖度分级并计算各级覆盖度转移概率矩阵,进而监测矿区地表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 0年间矿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处于较高覆被,且呈现先快速后缓慢增加的趋势,其中:大部分中低覆被类型向较高覆被类型转移,较高覆被类型向高覆被类型转移。该方法可以快速、定量地反映矿区植被覆盖及变化情况,为矿区生态环境评价和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丁美青  陈松岭  郭云开  
研究目的: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复垦后的土地质量评价指标——植被覆盖度进行评价。研究方法:利用ERDAS软件通过建模实现植被覆盖度提取,对结果影像进行分级统计。研究结果:土地复垦后的试验区植被覆盖度比复垦前高。研究结论: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复垦后的植被覆盖度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刚  傅昕阳  李叶鑫  李军  王婷  
复垦排土场土壤的大孔隙、管状通道和植物根系是形成优先流的主要原因。论文采用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优先流的形态特征与变化规律,揭示排土场复垦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先流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排土场各样地土壤优先流多发生在040 cm土层,占整个060 cm土壤层的93%以上;不同样地土壤优先流特征存在差异,05 cm土层染色面积比依次为榆树林地(90.37%)>刺槐林地(79.84%)>混交林地(65.37%)>农地(44.36%)>灌木林地(41.54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欣平  邵凤娈  毛志红  张莎  张志勇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区域环境质量与水土保持情况的重要因子。以济南市MODIS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获得济南市不同年份最大植被覆盖度。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通过数据统计,分析2001—2013年间济南市最大植被覆盖变化状况,并分析了主要变化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1—2013年济南市最大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大部分地区以稳定为主,局部地区变化较大;济南市植被覆盖度变化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小,与气温的相关性较高,受人为影响大;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受地形影响:地势平缓地带,植被覆盖度与坡度负相关,在地势较高地区,植被覆盖度与坡度正相关。根据植被...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博宇  白中科  张笑然  
研究目的:露天煤矿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是主要受控排放源,对于减缓温室气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确定露天煤矿区碳排放因子,构建露天煤矿区碳排放核算模型,确定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的计量模型。以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为例,核算2011—2015年期间由于燃油、炸药、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研究结果:2011—2015年期间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量高达591.21万t。燃油、爆破、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302.60万t、16.30万t、203.66万t、68.65万t。研究结论:通过缩短运输运距、优化坑下采剥运输道路设计、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优化车铲匹配、减少电铲待装时间等措施,能够减缓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博宇  白中科  张笑然  
研究目的:露天煤矿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是主要受控排放源,对于减缓温室气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确定露天煤矿区碳排放因子,构建露天煤矿区碳排放核算模型,确定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的计量模型。以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为例,核算2011—2015年期间由于燃油、炸药、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研究结果:2011—2015年期间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量高达591.21万t。燃油、爆破、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302.60万t、16.30万t、203.66万t、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