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2)
2023(1408)
2022(1256)
2021(1111)
2020(1012)
2019(2155)
2018(2138)
2017(3623)
2016(2137)
2015(2400)
2014(2412)
2013(2325)
2012(2239)
2011(2029)
2010(1955)
2009(1745)
2008(1629)
2007(1370)
2006(1254)
2005(1059)
作者
(8027)
(6986)
(6828)
(6462)
(4307)
(3445)
(2975)
(2712)
(2634)
(2421)
(2369)
(2361)
(2306)
(2222)
(2201)
(2191)
(2064)
(2051)
(1930)
(1929)
(1871)
(1658)
(1629)
(1589)
(1522)
(1502)
(1495)
(1493)
(1490)
(1408)
学科
(8658)
经济(8654)
地方(4307)
(4247)
(3707)
土壤(3694)
管理(3659)
(3508)
方法(3433)
数学(3087)
数学方法(3050)
(2466)
(2356)
企业(2356)
地方经济(2120)
(1949)
贸易(1944)
环境(1925)
(1865)
(1851)
森林(1851)
(1828)
农业(1804)
生态(1734)
中国(1557)
业经(1500)
(1295)
资源(1270)
(1205)
(1134)
机构
学院(31267)
大学(30484)
研究(14347)
科学(11755)
(10586)
(10207)
经济(9961)
中国(9668)
管理(9337)
(8481)
农业(8338)
业大(8122)
研究所(8121)
理学(7964)
理学院(7812)
管理学(7541)
管理学院(7495)
(7046)
环境(6261)
资源(5987)
中心(5901)
(5885)
科学院(5736)
(5722)
实验(5636)
(5527)
农业大学(5376)
实验室(5374)
重点(5135)
(4630)
基金
项目(26014)
科学(19603)
(19148)
国家(19073)
基金(18765)
科学基金(14680)
研究(14384)
自然(11671)
自然科(11299)
自然科学(11293)
自然科学基金(11010)
基金项目(10384)
(9951)
(9654)
社会(8161)
资助(7737)
社会科(7717)
社会科学(7714)
计划(7020)
科技(6963)
重点(6700)
(6061)
教育(5803)
科研(5345)
(5031)
专项(4977)
(4954)
创新(4853)
编号(4698)
(4308)
期刊
(10373)
经济(10373)
学报(10189)
(9273)
科学(8509)
研究(6971)
大学(6729)
学学(6693)
农业(6253)
中国(5577)
(4173)
林业(3985)
资源(3631)
业大(3191)
管理(2852)
科技(2505)
自然(2450)
农业大学(2231)
(2227)
(2188)
中国农业(2083)
科技大(1836)
科技大学(1836)
(1747)
业经(1727)
(1694)
金融(1694)
问题(1594)
农林(1581)
(1581)
共检索到43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卜崇峰  蔡强国  崔琰  
在陕北黄土区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选择不同林龄的狼牙刺地块,对其土壤水分作了动态观测,并以柠条地和撂荒地为对照。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在土层足够深的地块上,天然灌木狼牙刺年蒸散量约为590mm,单株平均耗水量约85mm。强烈耗水期是5月中旬至7月底,8月底土壤水分达到最低值,9月份以后开始恢复;②狼牙刺地土壤水分活跃层在0-2.5m之间,土壤水分的消耗强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③狼牙刺地干层超过10m,比同龄的柠条土壤干层(8m)深,在两个生长季中,干层没有进一步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姚阳  刘文兆  濮励杰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苜蓿地土壤水分的周年变化规律,并以休闲地和几种一年生作物地作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雨季降水对苜蓿地土壤水分的补给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土壤贮水量动态与年内的降雨周期相吻合,但总体上朝着土壤不断干化的方向发展;②经过一个雨季,苜蓿地的土壤贮水量与平均含水量分别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休闲地与4月份持平;③相同的降水对不同作物地的补给效果不同,以3m土层计算,苜蓿地的农田蒸散量与谷子、玉米相当,比豆子地高,但要低于高粱地;④长期种植苜蓿引起的深层土壤干化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干化土地的水分恢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延平  邵明安  
根据台地和26°坡地杏林地连续3年的降雨、冠层截留、地表径流、土壤水分和生物量的定位观测结果,研究分析陕北黄土区自然降水与土壤水分补给、土壤水分补给与生物量、土壤水分消耗与生物量的关系。提出台地土壤水分可承载的杏树生物量为3728kg·hm-2,坡地为2423kg·hm-2,台地杏林地适宜的果实产量为4714kg·hm-2,坡地杏林地适宜的产量为3064kg·hm-2。建议综合应用水保工程、修剪、保墒、花果控制、生长激素等措施,平衡利用雨水资源,实现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秋龙  焦菊英  寇萌  
为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极端强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与植被之间的关系,对2013年7月极端强降雨条件下黄土丘陵沟壑区5种主要植物群落,即刺槐(Robinia psendoacacia)、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长芒草(Stipa bungeana)、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群落的土壤水分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极端强降雨下,植被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2草本群落的土壤水分明显好于人工林,其中长芒草群落的土壤含水量、土壤贮水量和土壤有效贮水量均最高,分别为17.8%、961.2 mm和69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笑培  杨改河  胡江波  王得祥  
研究了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内侧柏、荆条、20年刺槐、4年刺槐、4年苜蓿、农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农田,减小幅度为16%~8%,孔隙度增加,总孔隙度增幅为24.5%~8.1%,毛管孔隙度增幅为1.2%~13.9%,非毛管孔隙度增幅为20.5%~90.0%;土壤持水性比农地增加33%~7.5%;水分补给量在0~2m范围内,侧柏、荆条、4年刺槐是农地的2、1.5、1.71倍,20年刺槐和苜蓿比农地低22.5%和31.4%;0~1m内,侧柏、荆条、4年刺槐分别是农地的2.16、1.78、1.85倍,20年刺槐、苜蓿为农地的25%和62.3%...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萐  刘国彬  张超  余娜  
【目的】土壤抗蚀性是评定土壤抵抗土壤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营造灌木林后土壤抗蚀性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年限的人工灌木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抗蚀性的变化过程。【结果】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土壤抗蚀性能低下,种植灌木林后,土壤抗蚀性显著提高。其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并从小粒径为主改变为大粒径占绝对优势,平均重量直径(EMWD)随种植年限逐渐上升,结构体破坏率逐渐降低;微团粒结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军  贺康宁  佐藤俊  
本文对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主要水土保持林种刺槐、油松,以及灌木林种沙棘、虎榛子林地的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调查.根据实测资料林地土壤水分的年内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消退期、冬季土壤水分稳定期四个时期,本文对各时期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状况、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可分为活跃层与次活跃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军  吴斌  佐藤俊  宫川清  张建军  
该文应用波谱分析方法对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不同林地的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观测分析.通过研究表明,在所选的三种不同的林分中,以天然次生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最佳; 28年生人工刺槐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而使其林内土壤水分状况最差;2年生人工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主要消耗于土壤蒸发.因此,通过抚育管理调节人工成林密度,控制幼林地土壤蒸发及有效利用人工幼林地的土壤水分资源应为首选措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军  傅伯杰  邱扬  陈利顶  
论文根据连续两年土壤水分的定点和观测数据,对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与土壤水分的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欠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显著,而在丰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不显著;②在丰水年,土壤水分的年内变化只有灌木地为消耗型,间作地、果园、林地、草地、撂荒地和农地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平衡型或增长型,欠水年所有土地利用均为消耗型;③从丰水年到欠水年,土壤水分的剖面结构类型降低型向波动型转化,波动型向增长型转化;④单一土地利用结构的土壤水分从坡顶到坡脚具有增长的趋势,而土地利用结构复杂的土壤水分沿坡面分布复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文义  郭胜利  宋小燕  
研究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共同作用下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对准确评估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和变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3种地形部位(峁顶、峁坡、沟底)和8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果园、天然与人工草地、天然与人工灌木林、天然与人工乔木林)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20 cm)314个土壤样品用于研究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极显著(P峁坡>峁顶的变化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沟底(8....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乔羽  赵允格  马昕昕  马宁  李雯  孙会  王鹏  
[目的]明确放牧强度对生物土壤结皮(生物结皮)分布格局的影响。[方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4个典型的退耕还林(草)县(市)的退耕草地为对象,以单位面积羊粪球数(羊粪球密度)表征放牧强度,将放牧强度划分为轻度(羊粪球数0~10个/m~2)、中度(羊粪球数>10~20个/m~2)、重度(羊粪球数>20个/m~2)3个强度,分别记作G1、G2、G3,以退耕封禁草地为对照(G0),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通过拍照和GIS图像处理,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了生物结皮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放牧影响退耕草地生物结皮的盖度及组成,其中G2和G3处理藓结皮盖度显著低于G0和G1处理;藻结皮盖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地衣结皮盖度无显著变化。放牧降低了生物结皮厚度,其中G3处理生物结皮厚度显著低于G0和G1处理。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藻生物量呈增大趋势,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藓生物量呈降低趋势。与G0处理相比,放牧显著降低了生物结皮斑块的连结度,而增加了分离度,其中G3处理斑块连结度显著降低,而分离度显著增加。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生物结皮斑块密度变化不显著,斑块盖度、斑块连结度降低,而景观形状指数、分离度增加。放牧强度与生物结皮斑块盖度、斑块连结度、斑块分离度之间显著相关,拟合结果显示均呈二次函数关系。[结论]中度和重度放牧强度(羊粪球数>10个/m~2)导致生物结皮斑块破碎化及退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前进  蔡强国  刘纪根  吕国安  张光远  
土壤侵蚀模型在空间尺度上可以划分为坡面、小流域和区域3个不同层次。在坡面尺度上,主要考虑坡面侵蚀的垂直分带性及其相互影响;小流域尺度上,不但考虑坡面侵蚀的特点,还要考虑坡面来水来沙对沟道侵蚀产沙的影响、重力侵蚀及泥沙输移情况;在区域尺度上则主要考虑小流域各自的侵蚀产沙特点及其相互影响。因侵蚀的空间尺度不同,在建立土壤侵蚀模型时,要考虑由于空间变化所引起的侵蚀因子对侵蚀产沙响应的不同。影响侵蚀产沙过程的因素在时空上具有很大的不均匀性和变异性,从而增加了不同尺度间侵蚀产沙模拟的复杂性。因此尺度转换是进行不同尺度间侵蚀产沙模拟的关键所在,该文列举了5种土壤侵蚀模型建立中可以参考的尺度转换方法。通过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国梁  刘国彬  周生路  
经过20多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和封禁措施,纸坊沟流域植被得到良好恢复,并对土壤产生正面影响。流域内11种主要植物群落下以及不同生活型下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均有显著差异,其中灌木和草本群落下土壤稳定入渗速率较大,乔木林下较小。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其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及土壤活性孔隙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与枯枝落叶层厚度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还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重量百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植被建设选择灌草群落较好,天然群落可优先选择铁杆蒿、茭蒿、长芒草和白羊草等,人工灌木群落可优先选择柠条等。由于该区属森林向草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高峻  郑曼  孟平  张劲松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杏树—黄芪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杏园间作黄芪2a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杏树—黄芪复合系统和清耕杏园中土壤理化性质均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层次性和水平分布差异性。杏园间作黄芪2a后,可使0~60cm土层土壤密度降低0.8~1.4g.cm-3;土壤总空隙度、土壤稳定入渗率分别增加1.6~4.7个百分点、0.10~0.35mm.min-1;全N、全K以及速效N、速效K含量分别增加0.10~0.32、0.8~5.5g.kg-1、1.3~13.3、3.0~33.7mg.kg-1;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3~0.52g.kg-1,其中,0~20cm土层增加量尤为显著,可达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晨  梁银丽  吴瑞俊  彭强  贾文燕  黄茂林  
在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的实测土壤有机碳(SOC)数据,验证DNDC(脱氮-分解作用)模型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应用的可行性基础上,应用DNDC模型来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农田土壤碳库储量动态变化及碳循环特征。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作物残体与根系分泌物的外源C携入量,也能提高土壤异氧呼吸对内源C的消耗,且施用有机肥后提高效果显著。总体上,单施有机肥、有机肥配施氮肥均能显著提高0~30 cm土层SOC含量,40年后各处理SOC分别比初始值提高了90.29%、86.46%。不施肥和单施氮肥,SOC含量总体都呈现下降趋势,40年后各处理SOC分别比初始值降低了3.52%、0.38%。依据DNDC模型模拟结果,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