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92)
2023(12330)
2022(10215)
2021(9610)
2020(7736)
2019(17778)
2018(17878)
2017(33637)
2016(18103)
2015(20651)
2014(20818)
2013(20519)
2012(18807)
2011(17385)
2010(17988)
2009(16533)
2008(16004)
2007(14591)
2006(13247)
2005(11965)
作者
(52304)
(44307)
(43415)
(41592)
(27681)
(21123)
(19744)
(16959)
(16677)
(15727)
(15155)
(14714)
(14249)
(13763)
(13406)
(13315)
(12639)
(12570)
(12510)
(12407)
(11061)
(10756)
(10653)
(10404)
(9961)
(9952)
(9737)
(9469)
(8969)
(8621)
学科
(99257)
经济(99186)
(50521)
(49011)
管理(43880)
农业(33832)
方法(31841)
数学(28461)
数学方法(27903)
(27520)
企业(27520)
地方(27222)
业经(23539)
中国(22000)
(18005)
(15154)
(14976)
环境(14911)
地方经济(14398)
(14163)
农业经济(12728)
(12610)
贸易(12598)
理论(12573)
(12081)
(11765)
(11542)
发展(11497)
(11478)
(11453)
机构
学院(264323)
大学(255002)
(113823)
经济(111396)
管理(97495)
研究(90573)
理学(83290)
理学院(82336)
管理学(80567)
管理学院(80089)
中国(71090)
(58580)
科学(55104)
(53820)
(47332)
(45574)
农业(43870)
中心(42974)
业大(42739)
(42613)
研究所(40936)
财经(36727)
(36096)
师范(35855)
经济学(34033)
北京(33837)
(33647)
(32968)
(31858)
(30919)
基金
项目(169640)
科学(132572)
研究(128728)
基金(119487)
(103030)
国家(102073)
科学基金(87250)
社会(81652)
社会科(76837)
社会科学(76815)
(69745)
基金项目(63215)
教育(57504)
(55930)
编号(55054)
自然(53691)
自然科(52209)
自然科学(52199)
自然科学基金(51162)
资助(48521)
成果(43476)
(39655)
重点(38129)
课题(37924)
(35983)
(34451)
国家社会(33225)
(32788)
发展(32423)
创新(32139)
期刊
(145117)
经济(145117)
研究(78470)
(62535)
中国(57853)
农业(42180)
学报(37930)
科学(37257)
(35507)
管理(33186)
大学(30241)
教育(28874)
学学(28717)
业经(28531)
技术(25898)
(25863)
金融(25863)
经济研究(20565)
(20089)
问题(19527)
财经(17537)
农村(15389)
(15389)
资源(15277)
(15253)
农业经济(15224)
(15051)
技术经济(14660)
世界(14461)
统计(14247)
共检索到4113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彦随  靳晓燕  胡业翠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产业单一、广种薄收、乡村贫困的特殊问题区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土地利用方式成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瓶颈”。论文运用农业地理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绥德县为典型案例区,进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的限制因素剖析。认为该区土地资源利用必须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效益的关系,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脱贫解困目标的有机结合。依据研究区地形地貌特点与水土流失规律,重视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示范推广造林实用技术、水保型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柠条防护林产业化、水保型立体农业、生态资源开发增效等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迪  陈海  史琴琴  张行  耿甜伟  
目前,黄土丘陵沟壑区等生态脆弱区生态风险评估已成为地理学与生态学应对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热点之一。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米脂县为研究区,构建"风险概率—敏感性—损失度"(PSI)的三维评价框架,并以子流域为评价单元进行数据整合,分析了米脂县2009-2015年准则层与综合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及其重心转移,并基于风险主导因子给出米脂县风险防范分区及降险对策。结果如下:(1)2009-2015年风险概率分别为49.93%、52.92%,有上升趋势;生境敏感性分别为0.61、0.60,下降了1.6%,生境质量趋好;损失度分别为0.42、0.46,损失度增加。(2)生态风险呈现中间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研究期间生态风险值分别为0.14、0.15,风险有所升高;风险重心向西南转移跃入银州川道且风险演化主体方向为西北—东南走向。(3)风险预警区、生态恢复区、预警恢复兼顾区、自然调控区面积占比分别为7.53%、6.57%、23.86%、62.04%。基于风险主导因子的风险防范分区可有效进行风险消解,促进区域生境的可持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东  陈英  杨润慈  
耕地整治优先度和模式的科学合理性对土地整治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讨论了丘陵沟壑区耕地整治优先度的原则,从自然资源条件、基础设施与工程施工条件、立地条件三方面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综合条件评价指标体系,以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为例,运用综合评价系数法和GIS标准分类法确定耕地整治优先度,并分析耕地整治模式。结果表明:(1)麦积区耕地整治优先度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综合条件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根据耕地地块综合条件系数评价结果,划分麦积区耕地整治优先度为优先、一般和限制整治区;(3)运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东  陈英  杨润慈  
耕地整治优先度和模式的科学合理性对土地整治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讨论了丘陵沟壑区耕地整治优先度的原则,从自然资源条件、基础设施与工程施工条件、立地条件三方面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综合条件评价指标体系,以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为例,运用综合评价系数法和GIS标准分类法确定耕地整治优先度,并分析耕地整治模式。结果表明:(1)麦积区耕地整治优先度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综合条件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根据耕地地块综合条件系数评价结果,划分麦积区耕地整治优先度为优先、一般和限制整治区;(3)运用因素组合法,将麦积区耕地整治模式划分为:"土坎梯地+经济林"、农田水利建设及优化和路林网密织三种模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青  
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资源环境问题 ,对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域生态重建、经济发展方略和实践进行了讨论 ;指出软硬件技术研究不相协调 ,软科学研究太弱 ,影响了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硬件作用的发挥 ;提出了加强软科学研究 ,把长远性、全局性和现实性问题结合起来 ,建立起系统性、综合性及表本合一的生态经济复合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围绕这个模式 ,提出了建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五个重大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英  杨改河  刘志超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可以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来体现。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可以为验证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特征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选取土壤保持、涵养水源、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运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替代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研究了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对退耕后生态系统中各植被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庆瑞  孟庆香  刘京  齐雁冰  
 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市土地降水生产潜力6312kg/hm2,现实生产力1899kg/hm2,人均粮食占有量306kg,仅达到我国规定的最低消费水平。按照国内外中高消费水平计算,现有人口已严重超载。认为当前增加粮食作物产量,提高土地人口承载力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培肥土壤;调整作物结构和布局,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积极采取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合理施肥,发展集流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友焱  周泽福  程金花  
该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为例 ,探讨该区土地潜力 ,建立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 ,并筛选出评价主导因子 .依据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 ,将该流域分为 177个地块 ,在地理信息系统下建立其属性数据库 ,采用专家打分和权重法对每一地块的土地潜力等级进行了评价 ,结果为 :Ⅰ等地面积为 78 2hm2 ,占流域总面积的 8 16 % ;Ⅱ等地面积为 10 7 33hm2 ,占 11 2 1% ;Ⅲ等地面积为 179hm2 ,占 18 6 8% ;Ⅳ等地面积为 5 76 8hm2 ,占 6 0 2 0 % ;Ⅴ等地面积为 9 2hm2 ,占 0 96 %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东  
为了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开展的实际 ,在两大流域分别选取一个典型的植被恢复困难的类型区 ,即长江上游的干热干旱河谷区、黄河上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利用适地适树理论、正交实验设计和建立半永久全封闭径流观测场的方法 ,对树种的选择、配置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研究 .最后提出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经营管护方式等 .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勇,Roy C.Sidle,景可  
在探讨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定位问题的基础上 ,概括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提出了生态适宜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构架、地域类型及产业基础建设标准 ,最后从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性等角度对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价和分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潘竟虎  
基于遥感融合影像和GIS技术,借助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土壤侵蚀量,采用情景分析法,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清水沟流域实施不同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显著,相对而言,生物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强于工程措施,不同退耕还林(草)方案对流域总体土壤侵蚀影响差异较大。组合情景对土壤侵蚀影响很大,部分组合情景的土壤侵蚀甚至可低于土壤侵蚀背景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佳  孙丕苓  许月卿  樊祥  
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2008和2012年榆中县村镇区域发展综合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特征,测算了村镇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探讨了不同协调发展程度的村镇发展方向和途径。主要结论为:1)榆中县村镇区域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空间上均呈现"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且南部略高于北部的格局;地域上呈中部川塬谷地区→南部二阴山区→北部黄土干旱山区递减的趋势。2)榆中县2008年村镇区域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发展水平,2012年相比2008年整体有所提高,高发展水平村镇数有所增加,低发展水平村镇数有所减少。3)榆中县村镇综合发展协调度水平普遍偏低,约1/3的村镇处于非协调状态,2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琛   黄明华   易鑫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在地域环境作用下“生长”出和谐、稳定的人居环境特色,极具科学化研究与规划传承价值。然而,既有导控内容存在重“广度”轻“深度”、特色传导模糊等问题,难以指导该地区乡村的人居环境特色塑造。聚焦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人居环境特色的传承与营建,在归纳乡村地景、聚落、建筑不同层次的空间特色基础上,提炼具有规律性、稳定性的特色要素和组合模式,明确不同要素的保护与改造重点,从顺应自然、灵活布局、形态引导、尺度控制等方面提出聚落空间、街巷体系、宅院形式等的导控策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虎陈霞  傅伯杰  陈利顶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安塞县1980—2002年农业发展状况作了动态的定量分析,确定了不同时期农业发展影响因子与农业发展的关联度和农业发展的路径,进一步用聚类方法对因子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业一直是安塞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农业总产值受种植业产值的影响最大;1980—1989年,安塞县农业发展以劳动力投入为主,农业总体投入水平较低;1990—2002年,安塞县农业总体投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化肥使用和机械总动力成为影响农业总产值的重要因子,农村劳动力与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减小,表明安塞县农业生产经营有了较大的转变,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土地利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和耕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卫华  韩霁昌  马增辉  雷娜  
[目的]空心村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户籍和社保制度,以及管理和规划因素等。由于我国的自然地理和区域发展差异悬殊,不同地形区空心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文章探究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交通因素对丘陵沟壑区空心村的产生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方法]以陕西省澄城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农户、搜集资料等方法,利用交通便利指数、交通距离指数等开展分析,综合考虑了道路崎岖程度、道路质量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对研究区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崎岖的道路极大地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成本和时间,不利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的交通便利程度与村庄空心化程度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即交通条件越好,村庄的空心化程度越低。[结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空心村整治工程时,可以优先考虑交通条件较差、相对偏远的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