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58)
2023(14116)
2022(11815)
2021(10833)
2020(8491)
2019(19020)
2018(18631)
2017(34988)
2016(18799)
2015(20520)
2014(20357)
2013(20307)
2012(19225)
2011(17858)
2010(18105)
2009(16796)
2008(16268)
2007(14777)
2006(13595)
2005(12399)
作者
(57298)
(48556)
(47909)
(45348)
(30420)
(23354)
(21490)
(18821)
(18426)
(17028)
(16786)
(15750)
(15691)
(15274)
(14943)
(14564)
(14119)
(13989)
(13955)
(13549)
(12260)
(12063)
(11694)
(11366)
(11116)
(10775)
(10613)
(10503)
(9838)
(9560)
学科
(103062)
经济(102886)
(53790)
(50483)
管理(44576)
农业(33748)
(31255)
企业(31255)
方法(30243)
地方(29455)
中国(28331)
业经(26258)
数学(25097)
数学方法(24963)
(19329)
(16872)
(16708)
(16294)
贸易(16281)
(16192)
地方经济(16092)
(15704)
环境(14522)
(14127)
金融(14125)
(14066)
银行(14027)
(13654)
发展(13258)
(13234)
机构
学院(278703)
大学(272975)
(126920)
经济(124592)
研究(106111)
管理(101484)
理学(86843)
理学院(85797)
管理学(84516)
管理学院(84011)
中国(80661)
(70025)
科学(64524)
(57568)
(54947)
农业(53622)
(52284)
研究所(49763)
业大(48937)
中心(47847)
(43114)
财经(40935)
经济学(38677)
(37387)
(37159)
师范(36970)
(36841)
北京(36280)
(35330)
经济学院(34597)
基金
项目(183653)
科学(143883)
研究(132886)
基金(132298)
(117301)
国家(116174)
科学基金(97512)
社会(89385)
社会科(83528)
社会科学(83503)
(73521)
基金项目(70575)
(60755)
自然(60346)
自然科(58846)
自然科学(58828)
自然科学基金(57777)
教育(57195)
编号(52787)
资助(51466)
(46868)
成果(41626)
重点(41523)
(39829)
(38074)
(38049)
发展(37500)
国家社会(37206)
(36934)
课题(36790)
期刊
(157967)
经济(157967)
研究(85028)
(73307)
中国(61997)
农业(49383)
学报(48609)
科学(45055)
大学(37039)
(36539)
学学(35719)
管理(34750)
业经(30508)
(30319)
金融(30319)
教育(24589)
经济研究(24164)
(23518)
技术(21845)
问题(21611)
财经(20579)
(17886)
世界(16986)
(15922)
农村(15510)
(15510)
农业经济(15506)
技术经济(14983)
经济问题(14738)
资源(14339)
共检索到4372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小利  刘国彬  田东飞  党小虎  
文章基于黄土丘陵区油田开发典型流域社会经济调查,探讨了石油开发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田开发期间对当地农民经济收益有显著改善作用,在三年内,油区农村与油田有关人均年收入达3689元,是传统收入的1.6倍。油田正常生产后油区农村仍以传统收入为主。油田开发后油区非农业人口和工副业收入均增加较快。油区农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油区5个村恩格尔系数均值由开发前的0.67下降到0.54,农村消费已从数量扩张型的满足温饱阶段向注重生存质量的小康阶段发展。在采油区,油田伴生天然气解决了周围农民燃料短缺问题,每年可节约煤炭643吨,节省薪柴505吨,每户年均节约燃料支出约800余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勇,Roy C.Sidle,景可  
在探讨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定位问题的基础上 ,概括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提出了生态适宜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构架、地域类型及产业基础建设标准 ,最后从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性等角度对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价和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国柱  于歌  卢万合  牛叔文  
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明显。研究不同类型村落之间农村能源利用的差异性,有利于加强地方政府农村能源政策实施的针对性,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研究了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村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陇中地区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的村落差异明显且具有鲜明的组合特征,即丘陵山区以秸秆为主,煤炭、畜粪、太阳能、薪柴和沼气为辅;半山区以煤炭为主,薪草、秸秆、太阳能和薪柴为辅;川区以煤炭主,薪草、秸秆和太阳能。丘陵山区户均消费秸秆最多,川区最少,半山区居中;丘陵山区冬季取暖以煨炕为主,半山区煨炕和火炉取暖并重,川区以火炉取暖为主。本文针对不同类型村落的用能特点,提出相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春芳  石培基  焦贝贝  吴娜  李骞国  
以典型黄土丘陵区——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以65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基于农村发展特征综合数据库,采用Delphi与AHP方法,从乡村发展度、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出发评价了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和乡村发展比较优势。结果表明:1七里河区乡村发展度、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均具有明显随坪台区—丘陵区—低山区—中山区变化的海拔梯度格局。坪台区区位优势明显,乡村转型发展水平最高;丘陵区农业发展基础好,乡村转型发展水平较好;南部低、中山区乡村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支点和动力,乡村转型度相对较低。2坪台区位于城市边缘且"城乡结合部问题"明显;丘陵区村庄分布零散且农户对居住环境改善需求强烈;低山区原土风貌特征明显且集聚整治空间有限;中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且居民点废弃比例较高。3采取城乡融入型、前山集约型、低山提升型、中山迁移型4种整治模式可实现七里河区农村居民点多元化和差别化的科学整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国彬  胡维银  许明祥  
建立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是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实现黄土高原山川秀美的目标。论文以安塞纸坊沟小流域为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林草覆盖度、基本农田面积、土壤抗冲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农业产投比、粮食单产、人均纯收入和综合治理减沙效率等反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功能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安塞纸坊沟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建设中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研究表明,该小流域经过近20年治理,经历了起始恢复、稳定发展阶段,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其健康指数由1985年的0.178增加到1999年的0.707。研究中首次引入土壤抗冲性和有机质指标,并在评价中对生态系统恢复不同阶段给予各指标不同权重值,对方法进行了...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文辉  宋宇  
黄土丘陵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农民生活贫困的典型区域,农户生计模式选择既直接关系到脱贫致富以及当地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采用随机调研所获取的陕北黄土丘陵区微观层面数据,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为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运用随机森林法对生计模式分类进行判别并对重要变量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生计模式下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与经济社会后果,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丽倩  赵允格  秦宁强  张国秀  杨凯  
生物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发育。迄今,有关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中土壤物理属性的响应仍不明确。论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不同生物量生物结皮对土壤物理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生物结皮的发育能够细化土壤,当生物结皮由初期藻结皮演替至60%~80%苔藓结皮时(5等级),生物结皮层粗砂粒含量降低了86%;②随着生物结皮生物量的增加,生物结皮层土壤容重和硬度较初期分别降低了15%和68%,田间持水量和孔隙度分别增加了36%和14%;生物结皮层粘结力是下层土壤的6~7倍;③生物结皮的发育对土壤物理属性的影响与生物量有关,当苔藓生物量达2.91±0.12 g/dm2时,其土壤物理属性基本...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继军  李慧  苏鑫  杜娜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潜变量与潜变量、潜变量与可测变量及可测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很好地描述了这一复杂关系。通过对吴起县、安塞县和宝塔区共建的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试验示范区、米脂县等3个典型区域所代表的黄土丘陵区及其各个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与运算,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外力作用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模式基本揭示了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相互耦合这一本质规律,但现状耦合模式并未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系统耦合效果较低。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对系统耦合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4和0.16,农业产业和农业资源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28,即农业资源没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夏昆昆  刘立文  王秀花  李晶晶  
[目的]近年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导致了多地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而黄土丘陵区贫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和人为因素导致该区域的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尤为严重。文章旨在探究以和顺县为代表的黄土丘陵区贫困县农村空心化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并根据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研究成果,对改善和顺县空心化现象和促进劳动力回流给出了对策方案和治理建议,以期为和顺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耕地和建设用地高效利用最终实现精准扶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文以和顺县为例,在借鉴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的数据,通过定量分析的方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雷娜  
针对黄土丘陵区空心村地形复杂、生态脆弱的地域特点及其整治的科技创新需求,基于土地调查管理数据和遥感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空心化类型诊断,从废弃宅基地(微观)-废弃村庄(中观)-空心村区域(宏观)3个层面,系统开展丘陵区空心村整治还田技术、空心村立地整理技术、空心村整治规划设计技术、空心村环境生态重建技术研究,积极探索丘陵区空心村综合整治中生态友好、人地和谐、环境优美的科学途径,构建丘陵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并以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浴河子村和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村项目区为例,介绍了4项技术以及综合整治技术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永辉  赵世伟  黄占斌  宋松柏  刘娜娜  曹丽花  
针对黄土丘陵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特点,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实地试验监测相结合,初步建立了反映宁南山区小流域集雨补灌旱作农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及雨水利用效率提高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集雨补灌工程建设与集雨补灌技术示范,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雨水利用效益及综合效益分别提高了27.9%、27.4%、66.7%、54.7%、41%,尤其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雨水利用效益,达到的中级及良好水平,体现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艳菊  王改兰  张海鹏  赵旭  
采用Bowman-Cole的土壤有机磷分级体系及蒋柏藩-顾益初的无机磷分级体系,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磷组分、无机磷组分与土壤速效磷相关关系。结果表明,Ca2-P(0.985 5)、Ca8-P(0.938 0)、Al-P(0.887 4)、Fe-P(0.850 7)、中活性有机磷(0.851 0)和中稳性有机磷(0.8905)与速效磷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O-P(0.790 4)、Ca10-P(0.752 7)与速效磷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无机磷各形态对速效磷的直接作用大小顺序为:Al-P(-1.189 0)>Ca2-P(1.027 ...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乃平  王磊  刘艳华  陶燕格  马忠玉  
为了检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案例区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策建议,收集了面上资料;座谈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将调查得到的各种数据输入到Excel软件中,利用统计功能和函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州区退耕对象的瞄准精度不高,退耕的陡坡地尚不及退耕地总面积的50%;退耕还林提高了林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的比重,而草地比重却变化不大;退耕还林草后农户减少了低价值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彦军  郭胜利  南雅芳  李泽  
研究土壤C∶N的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壤有机碳氮的积累过程及其土壤质量的变化趋势。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砖窑沟小流域为单元,基于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两大因素,采集737个土壤样品,研究流域内土壤C∶N的变化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梁峁坡上,林地和草地0~20 cm土层的土壤C∶N分别是农田土壤C∶N的1.13和1.03倍;沟坡上,林地、草地和农田土壤的C∶N分别为13.88、12.58、9.02。农田条件下,梁峁坡、沟坡和沟谷的土壤C∶N分别为10.34、9.02和10.77;林地条件下,沟坡和梁峁坡的土壤C∶N分别为13.88、11.67;草地条件下,沟坡土壤C∶N是梁峁坡土壤C∶N的1.19倍。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玉红  郭胜利  杨雨林  王小利  杨光  
恢复植被是遏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壤有机碳氮(SOC,TSN)积累的重要措施。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基础,分析了主要植被类型的SOC,TSN变化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恢复的辽东栎群落SOC含量为29.5g/kg,其次为黄刺玫,狼牙刺群落11.6~21.3g/kg,铁杆蒿(+长芒草)群落为8.4~10.6g/kg。人工建造的刺槐林5.53~11.9g/kg,小叶杨12.8~18.4g/kg,沙棘群落为8.7g/kg,仁用杏为4.7g/kg,苹果园SOC含量3.4~3.9g/kg,退耕苜蓿为4.2g/kg,耕地3.3~4.8g/kg。自然恢复的灌丛群落和人工乔木群落可有效地改变坡面SOC含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