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67)
2023(7225)
2022(6171)
2021(5557)
2020(4612)
2019(10582)
2018(10406)
2017(19765)
2016(10800)
2015(12214)
2014(12062)
2013(11976)
2012(11136)
2011(9922)
2010(9744)
2009(8793)
2008(8377)
2007(7113)
2006(6106)
2005(5236)
作者
(31556)
(26463)
(26139)
(24760)
(16634)
(12996)
(12066)
(10446)
(10053)
(9448)
(9229)
(9039)
(8519)
(8239)
(8092)
(8065)
(7867)
(7681)
(7611)
(7537)
(6610)
(6588)
(6339)
(5944)
(5903)
(5883)
(5859)
(5752)
(5571)
(5384)
学科
(44906)
经济(44876)
管理(26689)
(26348)
(18187)
企业(18187)
地方(17507)
方法(17004)
数学(15054)
数学方法(14850)
(11700)
(10953)
中国(10489)
地方经济(9538)
业经(9428)
农业(8287)
环境(8251)
(8228)
(7939)
贸易(7931)
(7590)
(7328)
服务(7015)
工作(6816)
(6582)
理论(5762)
(5653)
资源(5630)
技术(5586)
(5358)
机构
学院(145903)
大学(144586)
管理(54569)
(53089)
研究(52438)
经济(51589)
理学(46964)
理学院(46268)
管理学(45408)
管理学院(45118)
中国(38444)
科学(36914)
(32058)
(27344)
(27054)
研究所(25393)
中心(24238)
业大(24215)
(22596)
(22292)
师范(22124)
(22070)
农业(21197)
(20184)
北京(19955)
(18629)
师范大学(18053)
财经(17599)
科学院(17379)
(17360)
基金
项目(108320)
科学(84397)
研究(77375)
基金(76002)
(68336)
国家(67794)
科学基金(56780)
社会(47636)
社会科(44912)
社会科学(44899)
(44219)
基金项目(41470)
自然(37790)
(37648)
自然科(36717)
自然科学(36706)
自然科学基金(35939)
教育(33591)
编号(32204)
资助(29574)
(25549)
重点(25447)
成果(24939)
课题(22402)
(22104)
(22008)
计划(21228)
创新(20779)
科研(20687)
发展(19901)
期刊
(58489)
经济(58489)
研究(37810)
中国(29755)
学报(25934)
科学(23731)
(22961)
大学(18413)
学学(17106)
(16917)
管理(16820)
农业(16049)
教育(15069)
技术(12639)
图书(12295)
资源(12238)
业经(10135)
(9971)
(9538)
金融(9538)
经济研究(8828)
书馆(8756)
图书馆(8756)
科技(7905)
问题(7713)
财经(7328)
(7319)
(7248)
(6603)
林业(6603)
共检索到2131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彩霞  谢高地  杨勤科  李士美  
以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安塞县纸坊沟为例,以该区土壤侵蚀最严重的1958年为参照年,主要运用替代工程法、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分析了1938~2000年该流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价值的动态变化过程,并通过对流域综合治理与退耕还林草投入成本价值的对比核算,初步评价了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的效益。研究表明,从1938~1978年,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大面积植被遭受破坏,导致流域土壤保持功能显著降低,年土壤保持价值减少了1.01×108元。随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土壤保持功能及其价值逐年增加,1978~2000年土壤保持价值增加了0.77×108元。除去流域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萍  刘国彬  
文章研究纸坊沟流域内草地、农地、林地、灌丛四种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生产力及逐年生物量,估算各生态系统类型固定CO2和释放O2的能力,并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方法,运用碳税法、造林成本法和影子价格法,推算出各生态类型固定CO2和释放O2气体的生态、调节服务功能价值。研究表明,1985~2001年流域总生物量年均生物量和总体呈线性增加趋势。由于各种治理措施的实施和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正确导向,纸坊沟流域土地利用趋于合理,CO2/O2气体调节服务功能价值逐步增强,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向良性演变。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气体调节功能价值的估算为退耕还林(草)年限及生态补偿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彦军  郭胜利  南雅芳  李泽  
研究土壤C∶N的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壤有机碳氮的积累过程及其土壤质量的变化趋势。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砖窑沟小流域为单元,基于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两大因素,采集737个土壤样品,研究流域内土壤C∶N的变化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梁峁坡上,林地和草地0~20 cm土层的土壤C∶N分别是农田土壤C∶N的1.13和1.03倍;沟坡上,林地、草地和农田土壤的C∶N分别为13.88、12.58、9.02。农田条件下,梁峁坡、沟坡和沟谷的土壤C∶N分别为10.34、9.02和10.77;林地条件下,沟坡和梁峁坡的土壤C∶N分别为13.88、11.67;草地条件下,沟坡土壤C∶N是梁峁坡土壤C∶N的1.19倍。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芬  王继军  
【目的】为黄土丘陵区生态安全预警及其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纸坊沟流域近70年代表年份生态安全态势及影响因子的分析为基础,参考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农业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质量值,用演化轴解释生态安全预警模式,定量评价该流域1938~2005年的农业生态安全状况,并预测2015年的发展趋势。【结果】纸坊沟流域1938年处于蓝灯区,无需预警;1958年为黑灯区,需作生态安全恶化速度预警;1975和1985年处于红灯区,需作生态安全较差状态预警;1995年处于黄灯区,2005和2015年继续...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力  卫三平  王全九  
基于野外实测资料,用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SVAT-model)——CoupModel对陕北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农地、刺槐林地、荒草地2006年6月—2007年5月间土壤水库充失水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农地、刺槐林地和荒草地0~600cm土层平均蓄水量随土壤基质吸力增大而减小,土壤水库库容曲线均呈幂函数关系;试验期间,农地、刺槐林地和荒草地的总充水量分别为437,361和429mm,分别占同期降水量463mm的94.3%,77.9%和92.6%;农地土壤水库的充满程度达72.8%~79.3%,荒草地为41.4%~47.5%,刺槐林地仅为37.1%~41.2%;农地、刺槐林地和荒草地的总失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国梁  刘国彬  常欣  许明祥  
以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后不同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情况,得出如下结论:①草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乔木林地;②选用乡土树种油松造林对土壤的干化程度较轻,选用刺槐造林时要考虑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林草隔带种植可以减轻土壤干化程度;③灌木林下阴坡土壤干层并不比阳坡干层程度轻。土壤干化程度和植被种类直接相关。此外,受种植密度及人为干扰影响;④和以前人们的认识不同,天然草本植被也会形成土壤干层,其中白羊草和长芒草形成有利于自身群落稳定的干层,但茭蒿形成的干层则对自身稳定不利,在植被建设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玉红  郭胜利  杨雨林  王小利  杨光  
恢复植被是遏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壤有机碳氮(SOC,TSN)积累的重要措施。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基础,分析了主要植被类型的SOC,TSN变化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恢复的辽东栎群落SOC含量为29.5g/kg,其次为黄刺玫,狼牙刺群落11.6~21.3g/kg,铁杆蒿(+长芒草)群落为8.4~10.6g/kg。人工建造的刺槐林5.53~11.9g/kg,小叶杨12.8~18.4g/kg,沙棘群落为8.7g/kg,仁用杏为4.7g/kg,苹果园SOC含量3.4~3.9g/kg,退耕苜蓿为4.2g/kg,耕地3.3~4.8g/kg。自然恢复的灌丛群落和人工乔木群落可有效地改变坡面SOC含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乐  倪晋仁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纸坊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土壤抗水蚀能力动态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1938~2000年间研究区域的土壤抗水蚀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估。引入土壤相对抗水蚀能力指标,并采用生态系统健康和承载力相关概念,研究了流域土壤抗水蚀能力偏离理想状态程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健康状态变化、恢复力和可恢复程度;通过与土地利用结构状态变化过程与恢复特性的比较,揭示了土壤抗水蚀能力对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响应关系,指出了响应曲线中的滞后特点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与前人所得的结果吻合较好,说明研究中采用的方法能够有效预测土壤抗水蚀能力,也可为水土保持恢复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党丽娟  徐勇  徐学选  
以"退耕还林"为主体的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在过去10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揭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黄土丘陵区的降水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本文以延安康沟流域为例,根据1997-2006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康沟流域地表径流、泉水、井水水位实测水文数据,以及康沟流域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资料,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康沟流域的降水、地表径流及地下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降水与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对降水补给响应时间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有极好的季节响应关系,地表径流呈现为峰、谷交替曲线形态,降水少的年份出现单峰值,降水多的年份具有双峰值。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井水、泉水的变化,同样降水条件下,井水的变化较泉水更敏感,泉水响应降水的时间大约滞后22~30天,井水为7~10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勇  田均良  刘普灵  
论文在阐述“梯田退耕”生态重建规划指导思想、内容、标准及宜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出并探讨了针对黄土丘陵区中小尺度流域或行政村合理布建梯田和经济林果园地等的规划方法及技术流程,进而将其应用于燕沟流域,研究结果表明业已探讨的规划方法是可行的和实用的。按规划结果,燕沟流域至少需新修梯田295.06hm2、果园4.61hm2,使其基本农田达到359.23hm2、果园面积达到622.69hm2;森林覆盖率48.87%,林灌草植被覆盖率可达75%,坡地减沙效益在80%以上。农业发展预计每年可实现粮食总产1645.13t、苹果总产9340t以上,载畜量可达7500只羊单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潘竟虎  
基于遥感融合影像和GIS技术,借助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土壤侵蚀量,采用情景分析法,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清水沟流域实施不同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显著,相对而言,生物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强于工程措施,不同退耕还林(草)方案对流域总体土壤侵蚀影响差异较大。组合情景对土壤侵蚀影响很大,部分组合情景的土壤侵蚀甚至可低于土壤侵蚀背景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思涵  许明祥  吴永斌  张立功  
【目的】从县域尺度对陇东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养分进行评价,为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培肥、粮食产量增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庄浪县耕地质量评价数据为数据源,共采集3 839个样点,且采样点均匀覆盖全县农田,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成分估计模块分析了陇东黄土区梯田土壤大量养分(有机质、全磷、全氮、缓效钾、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和微量养分(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铁、有效硼)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庄浪县梯田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处于高水平,速效钾含量处于较高水平,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土壤大量养分综合指数处于较低、中等和较高级别的样本数分别占有效样本数的14.45%,65.8...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友焱  周泽福  程金花  
该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为例 ,探讨该区土地潜力 ,建立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 ,并筛选出评价主导因子 .依据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 ,将该流域分为 177个地块 ,在地理信息系统下建立其属性数据库 ,采用专家打分和权重法对每一地块的土地潜力等级进行了评价 ,结果为 :Ⅰ等地面积为 78 2hm2 ,占流域总面积的 8 16 % ;Ⅱ等地面积为 10 7 33hm2 ,占 11 2 1% ;Ⅲ等地面积为 179hm2 ,占 18 6 8% ;Ⅳ等地面积为 5 76 8hm2 ,占 6 0 2 0 % ;Ⅴ等地面积为 9 2hm2 ,占 0 96 % ...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利  段建军  郭胜利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表层(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因子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1.72 kg/m2,变幅为0.97~2.93 kg/m2;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首要因子;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呈镶嵌的树枝状和条带状空间分布格局,其高值斑块区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分布一致,中值斑块区与草地和川坝地的分布一致,低值斑块区与梯田、果园、坡耕地、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分布一致。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76.81×103t。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丽倩  赵允格  秦宁强  张国秀  杨凯  
生物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发育。迄今,有关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中土壤物理属性的响应仍不明确。论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不同生物量生物结皮对土壤物理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生物结皮的发育能够细化土壤,当生物结皮由初期藻结皮演替至60%~80%苔藓结皮时(5等级),生物结皮层粗砂粒含量降低了86%;②随着生物结皮生物量的增加,生物结皮层土壤容重和硬度较初期分别降低了15%和68%,田间持水量和孔隙度分别增加了36%和14%;生物结皮层粘结力是下层土壤的6~7倍;③生物结皮的发育对土壤物理属性的影响与生物量有关,当苔藓生物量达2.91±0.12 g/dm2时,其土壤物理属性基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