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33)
2023(12801)
2022(11498)
2021(10958)
2020(9114)
2019(21287)
2018(21212)
2017(41414)
2016(22782)
2015(25493)
2014(25706)
2013(25170)
2012(23357)
2011(20966)
2010(20998)
2009(19102)
2008(18437)
2007(15896)
2006(14016)
2005(12188)
作者
(65095)
(54093)
(53415)
(51116)
(34536)
(25862)
(24422)
(21277)
(20655)
(19479)
(18464)
(18136)
(17254)
(17028)
(16598)
(16585)
(16252)
(15933)
(15625)
(15286)
(13507)
(13260)
(13014)
(12392)
(12118)
(12029)
(12015)
(11906)
(10801)
(10670)
学科
(87358)
经济(87260)
管理(63667)
(59678)
(48778)
企业(48778)
方法(38091)
数学(32948)
数学方法(32516)
(25548)
中国(22093)
(21801)
(21666)
地方(21160)
业经(18827)
农业(17047)
(16341)
贸易(16332)
(15794)
(15264)
理论(14501)
环境(14285)
(14189)
(13399)
技术(13280)
(13245)
财务(13181)
财务管理(13158)
企业财务(12387)
(12129)
机构
大学(314170)
学院(313817)
管理(125481)
(120088)
经济(117168)
理学(108529)
理学院(107237)
研究(106899)
管理学(105343)
管理学院(104791)
中国(79026)
科学(68565)
(67854)
(55130)
(53940)
(53018)
研究所(49324)
中心(48745)
业大(48627)
(46492)
财经(43865)
(43688)
师范(43342)
北京(42884)
农业(41493)
(39799)
(39533)
(38029)
师范大学(35023)
经济学(34083)
基金
项目(217779)
科学(170382)
研究(159640)
基金(156372)
(136533)
国家(135359)
科学基金(115604)
社会(97703)
社会科(92343)
社会科学(92320)
(84937)
基金项目(84023)
自然(77001)
自然科(75085)
自然科学(75064)
自然科学基金(73675)
教育(72716)
(72342)
编号(66749)
资助(63981)
成果(54195)
重点(48594)
(47466)
(46593)
课题(45818)
(44755)
创新(41652)
科研(41362)
项目编号(40240)
大学(40150)
期刊
(133612)
经济(133612)
研究(91710)
中国(61118)
学报(49842)
(47896)
科学(47196)
管理(44040)
(40243)
大学(36913)
教育(36446)
学学(34494)
农业(33213)
技术(26237)
(26053)
金融(26053)
业经(22757)
经济研究(20031)
财经(19934)
图书(18439)
问题(17686)
(16901)
(16796)
资源(16559)
科技(15535)
理论(15255)
现代(14615)
(14493)
技术经济(14298)
实践(14217)
共检索到4594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樊雷  郝仕龙  
以宁夏固原市上黄试区为例,基于土地的属性特征,构建了土地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指数,探讨了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2年,上黄试区土地自然属性相对较低而社会属性相对较高,土地利用行为特点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广度开发求得生存与发展,土地利用效益差,人地关系紧张;1982—2000年,在科技因素的引导下,土地的自然属性增强,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土地利用效益明显提升,人地关系缓和;2000—2010年,在政策因素的影响下,土地自然属性继续提升,土地利用效益进一步提高,人地关系和谐。整个研究期内,在科技和政策因素的驱动下,人地关系不断协调发展,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樊雷  郝仕龙  
以宁夏固原市上黄试区为例,基于土地的属性特征,构建了土地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指数,探讨了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2年,上黄试区土地自然属性相对较低而社会属性相对较高,土地利用行为特点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广度开发求得生存与发展,土地利用效益差,人地关系紧张;1982—2000年,在科技因素的引导下,土地的自然属性增强,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土地利用效益明显提升,人地关系缓和;2000—2010年,在政策因素的影响下,土地自然属性继续提升,土地利用效益进一步提高,人地关系和谐。整个研究期内,在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德林  李壁成  
文章以固原市上黄试区为研究对象,在综合性、主导性和实用性分类原则的指导下,建立了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上的土地类型分类体系,并借助Arcview/Arcinfo/Erda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分类结果进行了制图。以期为今后相同地貌类型和尺度下的土地类型分类研究奠定工作基础,同时为上黄试区水土流失治理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义超  任志远  
在GIS和分形理论的指导下,将延安市宝塔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类,得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宝塔区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形维数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宝塔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风貌是以林地为基质,以草地、园地、居工、未利用地为斑块镶嵌结构,并且以水体和道路为线状廊道的景观结构模式。(2)宝塔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水体、道路、草地、林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居工;而稳定性指数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水体、道路、居工、未利用地、园地、耕地、林地,草地。(3)宝塔区土地利用的各种景观指数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与干扰,如植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军  傅伯杰  邱扬  陈利顶  
论文根据连续两年土壤水分的定点和观测数据,对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与土壤水分的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欠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显著,而在丰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不显著;②在丰水年,土壤水分的年内变化只有灌木地为消耗型,间作地、果园、林地、草地、撂荒地和农地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平衡型或增长型,欠水年所有土地利用均为消耗型;③从丰水年到欠水年,土壤水分的剖面结构类型降低型向波动型转化,波动型向增长型转化;④单一土地利用结构的土壤水分从坡顶到坡脚具有增长的趋势,而土地利用结构复杂的土壤水分沿坡面分布复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乃平  王磊  刘艳华  陶燕格  马忠玉  
为了检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案例区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策建议,收集了面上资料;座谈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将调查得到的各种数据输入到Excel软件中,利用统计功能和函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州区退耕对象的瞄准精度不高,退耕的陡坡地尚不及退耕地总面积的50%;退耕还林提高了林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的比重,而草地比重却变化不大;退耕还林草后农户减少了低价值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蔡国军  杨磊  柴春山  莫保儒  
【目的】为了更好地利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土地资源,促进该区域植被恢复,提高生物多样性,使区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方法】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龙滩流域的植被为研究对象,对该流域11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2种农地、自然荒草地、人工牧草地、撂荒草地、灌木林地、5种乔木林地)的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流域内共调查到种子植物56科166属254种,其中裸子植物门3科7属13种,占流域总科、总属、总种的5.36%、4.22%、5.12%;被子植物门53科159属241种,占流域总科、总属、总种的94.64%、98.78%、94.88%。在被子植物门中,双子叶植物纲有50科134属205种,单子叶植物纲有3科25属36种,两纲物种分别占流域总种数的80.71%和14.17%,占该门物种总种数的85.06%和14.9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表现为农地物种丰富度低,人工牧草地、撂荒草地和灌木柠条林地居中,乔木林地(山杏、山毛桃、油松、侧柏、青杨)和天然荒草地高;物种多样性表现为马铃薯农地的物种多样性低,覆膜农地、人工牧草地、撂荒草地及灌木柠条林地居中,自然荒草地和乔木林地比较高;物种均匀度表现为农地、撂荒草地、人工牧草地及灌木柠条林地的均匀度高,自然荒草地居中,乔木林地低。【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演替恢复时间差异是产生植被多样性差异的基础,也是该区域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需要考虑的重要要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希彪  
根据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资料中二级分类的用地面积和比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以泾河中上游流域的陇东地区为例,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此方法能够很好地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其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地域结构的差异;②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变化呈以下规律: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由塬区→沟壑区→丘陵区、城镇近郊→远郊依次递减,土地利用结构的集中度则刚好相反,土地利用的组合类型与区域的经济活动特点相关等;③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差异主要受地理位置、地貌状况、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淑燕  余新晓  信忠保  李庆云  李海光  雷凤燕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相邻的2条支沟(桥子东沟和桥子西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获得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水文站1986-2004年观测的次降雨-径流-泥沙过程资料,研究了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增加水土保持措施为主)对径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增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能够有效地减少小流域的径流量、产沙量;在次降雨量、降雨强度较小,土地利用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两流域次降雨水沙关系差异不显著,在次降雨量、降雨强度较大和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时,两流域次降雨水沙关系差异显著,坡耕地改梯田的农田水利建设可能是导致水沙变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崔步礼  李小雁  姜广辉  张思毅  黄央奎  
研究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对探讨不同地貌部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对比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的差异,并从地形(高程、坡度、坡向)角度分析了流域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流域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相差754.79 km2。耕地、居民地、水域、沙地主要分布在3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的平地上,耕地和居民地多分布在南坡和西南坡上;林地主要分布在3 500~4 000 m且坡度多在6~25°的缓地和斜坡上,各坡向分布较均匀;草地主要分布在4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5°的坡地上;沼泽多分布在3 5...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师维娟  杨勤科  赵东波  卫建军  
以陕北延河流域的县南沟小流域为样区,利用1∶5万数字地形图和ANUDEM软件,对黄土丘陵区中等分辨率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的建立方法进行研究,并从建立的DEM与基础数据比较、DEM对地形的表现能力分析及水系网络分析3个方面对DEM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ANUDEM和1∶5万地形图插值建立的黄土丘陵区DEM 3个主要参数分别为:分辨率10 m,迭代次数35,第二糙度系数0.7。从建立的DEM上提取的派生等高线与原始等高线符合度高;并且对地形形态的描述和对地貌与水文关系的表现,均更加准确和真实。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武爱彬  刘欣  赵艳霞  
以遥感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运用GIS分析了2000与2010年燕山浅山丘陵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在高程、坡度、坡向3个地形因子不同区间的分布和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高程和坡度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坡向影响力较弱。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在高程和坡度上变化规律相似,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或坡度的增大迅速减小,优势分部区间为高程≤500m或坡度≤5°,草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或坡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优势分部区间为高程500-1500m或坡度5°-15°,林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或坡度增大缓慢增加,优势区间为高程>800m或坡度>5°;2000-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在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包竟成  
秦巴浅山丘陵地区(以下简称“浅山丘陵区”),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不平衡性,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限制性大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导致环境恶化,生态失调。如何协调浅丘陵地区的人地关系,为各界普遍关心。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一、浅山丘陵区地理环境特征浅山丘陵区是陕西省九大农业区域之一,范围包括秦岭、巴山广大的浅山、丘陵和一系列河谷、坝子,其上限处在秦岭南坡海拔800公尺上下、巴山北坡海拔900公尺左右;下限汉江谷地最低海拔170公尺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志红  崔卫国  文倩  
利用1993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湖南省醴陵市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点.结果显示:1)1993—2003年醴陵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类型均以林地和水田为主,二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其次是城乡建设用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左右,其他用地面积都在5%以下.2)土地利用变化以水田、旱地、园地、未利用地的减少和城乡建设用地、林地、水域的增加为主要特征,其中变化量最大的是水田,10年中减少了1 780.62 hm2,其次是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减少最快的是旱地,年平均减少75.4 hm2,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最快,年平均增加136.0 hm2.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霍金炜  文倩  何丽  代艳丽  
本文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对1990~2007年醴陵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结果表明:①1990~2007年间,醴陵市生态用地的减少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0年的50.81亿元下降到2007年的50.59亿元,下降了0.43%;②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偏重其生产功能而忽视了生态功能,使生态功能负荷过重;③1990~2007年间,醴陵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1倍,但人均生态福利却下降了16.8%,生态福利减少过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