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16)
- 2023(4493)
- 2022(3762)
- 2021(3441)
- 2020(2931)
- 2019(6310)
- 2018(6041)
- 2017(11043)
- 2016(6157)
- 2015(7006)
- 2014(6868)
- 2013(6710)
- 2012(6521)
- 2011(5913)
- 2010(5872)
- 2009(5590)
- 2008(5627)
- 2007(5279)
- 2006(4658)
- 2005(4149)
- 学科
- 济(26821)
- 经济(26787)
- 管理(16573)
- 业(14825)
- 方法(11896)
- 企(11744)
- 企业(11744)
- 数学(10309)
- 数学方法(10106)
- 学(8524)
- 地方(6995)
- 农(6912)
- 中国(6768)
- 财(6089)
- 贸(5428)
- 贸易(5421)
- 业经(5356)
- 易(5241)
- 农业(4693)
- 环境(4649)
- 制(4404)
- 融(4039)
- 金融(4038)
- 理论(3858)
- 划(3835)
- 技术(3653)
- 地方经济(3613)
- 银(3567)
- 银行(3549)
- 和(3511)
- 机构
- 大学(94770)
- 学院(93272)
- 济(36454)
- 研究(35906)
- 经济(35679)
- 管理(32517)
- 理学(27937)
- 理学院(27566)
- 管理学(26838)
- 管理学院(26678)
- 中国(26136)
- 科学(25246)
- 京(21267)
- 农(19783)
- 所(19655)
- 研究所(18192)
- 业大(17918)
- 财(16359)
- 中心(15948)
- 农业(14976)
- 江(14478)
- 院(14257)
- 北京(13815)
- 财经(13316)
- 省(12691)
- 范(12528)
- 师范(12358)
- 经(12130)
- 经济学(11562)
- 研究院(11292)
- 基金
- 项目(67051)
- 科学(51714)
- 基金(49071)
- 家(46196)
- 国家(45882)
- 研究(43384)
- 科学基金(37467)
- 社会(27455)
- 社会科(26055)
- 社会科学(26047)
- 自然(26043)
- 基金项目(25858)
- 自然科(25396)
- 自然科学(25387)
- 省(25123)
- 自然科学基金(24880)
- 划(22095)
- 资助(20749)
- 教育(19123)
- 重点(15677)
- 编号(15653)
- 发(14094)
- 部(13876)
- 计划(13692)
- 科研(13352)
- 创(12835)
- 科技(12738)
- 创新(12189)
- 国家社会(12109)
- 成果(11778)
共检索到1403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学伍 陈云明 王铁梅 曲卫东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中龄至成熟油松人工林的水文效应动态,为当地森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陕北黄龙山林区典型油松人工林的长期水文定位观测,以采伐上层乔木后自然恢复的灌草地(以下简称"采伐地")为对照,研究油松林在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程中林冠层对降水的再分配、枯落物层对降水的截留率及其对产流与产沙量和土壤储水量等的影响。【结果】从中龄林到成熟林,油松林冠年截留率由17.0%增加到29.7%,其年平均截留率为采伐地灌草层的5倍左右;油松林树干年茎流率平均为2.8%,且与林龄、年降水量关系不明显;油松林枯落物层对降水的年截留率约为9.7%,随林龄变化保持稳定,且与采伐地差异不显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仙 魏天兴 朱金兆 赵兴凯 刘海燕
通过生物测定法研究油松根系对不同物种的化感效应,为油松林的乔灌草复合提供科学依据。设定油松根系化感效应研究中浸提液的质量浓度为0.5、1.0、3.0、5.0、7.0、10.0 mg/m L,测定油松根系提取液在不同浓度下对油松、刺槐、侧柏、胡枝子、绣线菊、冰草、紫花苜蓿发芽、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研究浓度下,油松根系浸提液对刺槐、冰草、紫花苜蓿发芽和生长的综合影响呈抑制效应,并且随浓度加大抑制效应不断加强;在所有研究浓度下,对侧柏的综合影响呈促进效应;对油松、胡枝子、绣线菊的综合影响呈现低促高抑的情况,在1 mg/m L时,对油松、绣线菊的影响由促进转为抑制。因此,从油松根系化感效应...
关键词:
油松根系 化感效应 黄土丘陵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钦孝 刘向东 赵鸿雁
枯枝落叶层作为土壤覆盖层(A层),对防止雨滴的直接击溅,降低水流速度,抑制土壤蒸发,促进降水入渗,控制水土流失,均有重要的作用,是继林冠之后森林水文效应的第二个活动层。研究并查明枯枝落叶层的蓄积量及其动态变化,将为确切评价林分的水文生态功能,合理经营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油松林 枯枝落叶层 蓄积动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岗栓 杜社妮 张占雄 侯喜录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以春季栽植的2年生油松为对照,开展了雨季栽植2年生和1年生油松试验.通过测定春季、雨季栽植油松后45 d的气候、土壤水分,调查栽后4年内啮齿类动物的危害状况和油松的存活率、生长状况后得知:雨季的降水量比春季大,空气相对湿度高,风速低,气温与地温高,土壤含水量高,蒸发量在栽植后26 d内较低,利于油松缓苗和生长;雨季栽植躲过了栽植当年啮齿类动物的春季危害高峰,苗木存活率高.从栽植当年到栽植后第4年,雨季栽植的油松存活率一直比春季栽植的高,雨季栽植的2年生苗木树体生长量比春季栽植的2年生苗木生长量大,雨季栽植的1年生苗木树体生长量与春季栽植的2年生苗木基本相同.雨季栽植油松能够...
关键词:
油松 雨季 生境 存活率 生长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菊英 王万忠 李靖 杨亚莉
根据黄土高原绥德、延安、离石、安塞等地的径流小区观测资料 ,以降雨指标大于坡耕地侵蚀性降雨标准为条件 ,即PI30 >3 2 0mm2 ·min- 1 和I30 >0 2 8mm·min- 1 ,分析了不同次降雨条件下人工林地相对于坡耕地的减水减沙效益 ,及整地工程对林地减蚀作用的影响 ,建立了不同降雨条件下不同盖度林地减水减沙效益的关系式 (V =0~ 10 0 ;PI30 =3 2 0~ 10 0mm2 ·min- 1 ) :R% =16 0 4 2 6 - 2 8 90 6 4 4 (1 V) - 37.4 4 2log(PI30 ·V) ,r =0 .835 , n =88S%...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欢 魏天兴 陈宇轩 沙国良 任康 辛鹏程 郭鑫
【目的】人工林作为重要的碳汇资源库,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通过分析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准确评估黄土高原的土壤碳汇能力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以黄土丘陵退耕区吴起县为研究区域,典型人工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天然草地为对照,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黄土丘陵退耕区典型人工林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不同人工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高于深层土壤,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山杏(97.145 g/m2)>草地(92.418 g/m2)>沙棘(68.695 g/m2)>油松(61.130 g/m2)。沙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大(0.219),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小(0.115);(2)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与黏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呈负相关关系,全氮、碱解氮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正向效应显著;(3)地形(30.71%)对0~200 cm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变化的相对贡献最大,其中海拔(19.66%)是影响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结论】综上,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表聚性,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养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人工山杏林具有较强的土壤碳汇功能,可作为黄土丘陵退耕区生态修复的水土保持树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君玉 程金花 张洪江 周泽福 张友焱 陆晓宇 马西军 李国会
【目的】研究晋西黄土丘陵区油松、杨树和刺槐3种典型人工林枯落物的持水特性。【方法】采集研究区油松、杨树和刺槐人工林不同层次枯落物,测定其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吸水速率、最大吸湿比、有效拦蓄量等持水特性参数。【结果】3个树种人工林地中枯落物的蓄积量依次为油松林(13.72t/hm2)>杨树林(13.42t/hm2)>刺槐林(6.88t/hm2),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依次为杨树林(18.83t/hm2)>油松林(14.24t/hm2)>刺槐林(11.44t/hm2),枯落物的最大吸湿比依次为刺槐林(2.85)>杨树林(2.75)>油松林(2.17),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依次为杨树林(27.23t/hm2...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枯落物 持水特性 晋西地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海燕 魏天兴 王仙
为研究不同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差异,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对山西吉县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刺槐、油松以及荒草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土壤微生物PLFA标记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刺槐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最大,细菌、真菌、放线菌的PLFA含量均大于油松人工林和荒草地;细菌PLFA含量在3种样地中的差异显著;2种人工林的真菌PLFA含量接近,而与荒草地差异显著,与荒草地相比,人工林的种植可明显提高土壤中真菌的比例;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油松人工林与荒草地2种菌群的PLFA含量接近,而与刺槐人工林差异显著。通...
关键词:
刺槐 油松 人工林 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东 邵社刚 赵辉
【目的】研究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白榆、侧柏、油松3个主要树种人工林林下枯落物的水文特性。【方法】在山西省吕梁地区方山县峪口镇土桥沟流域,以白榆、侧柏、油松3个主要树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分标准样地内选取3个枯落物样方(30cm×30cm)采集枯落物,进行浸泡试验和烘干试验,分别测定不同林分枯落物的总蓄积量、吸水速率、持水量和失水速率等特性指标。【结果】3个树种人工林枯落物总蓄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林(40.44t/hm2)>油松林(21.33t/hm2)>白榆林(6.82t/hm2),枯落物吸水速率由大到小依次是白榆林>油松林>侧柏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白榆林(32.24t/hm2)>侧柏...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枯落物 水文特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国梁 刘国彬 常欣 许明祥
以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后不同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情况,得出如下结论:①草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乔木林地;②选用乡土树种油松造林对土壤的干化程度较轻,选用刺槐造林时要考虑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林草隔带种植可以减轻土壤干化程度;③灌木林下阴坡土壤干层并不比阳坡干层程度轻。土壤干化程度和植被种类直接相关。此外,受种植密度及人为干扰影响;④和以前人们的认识不同,天然草本植被也会形成土壤干层,其中白羊草和长芒草形成有利于自身群落稳定的干层,但茭蒿形成的干层则对自身稳定不利,在植被建设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超 刘国彬 薛萐 宋籽霖 樊良新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分析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坡耕地种植刺槐林后,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随林龄逐渐增加,纤维素酶呈波动式变化,50年后较坡耕地分别增加160.2%,281.8%,541.6%,92.6%,73.8%,但仍低于天然侧柏林,多酚氧化酶较坡耕地降低39.1%,淀粉酶则先降低后升高。相关性表明,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较强,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土壤酶指数在刺槐生长前期较坡耕地显著增大,随后趋于稳定,25年后随林龄不断升高,50年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安韶山 黄懿梅
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研究18年生与8年生柠条林对土壤养分、土壤结构性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木林(柠条)可明显提高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降低土壤pH和密度;快速显著地增加土体中>5mm水稳性团聚体和>0·01mm微团粒的数量,使土壤的营养状况及结构得到很大改善,协调供应养分和水分的能力提高;能促进粘粒形成聚积,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虹波 刘黎明 张军连 朱战强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是土地利用科学决策及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界定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针对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基于P-S-R概念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安全阈值的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弥补了传统静态评价方法的不足,以地处宁南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彭阳县1986年~2004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进...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崴 魏天兴 朱清科
为探究半干旱黄土区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树干液流密度变化特征,利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监测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河北杨和油松人工林生长季(6-10月)树干液流密度的变化过程,并同步测定气象因子、林下土壤含水量和树木茎周长变化。结果表明:(1)2种树种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表现为"昼高夜低"单峰或双峰型曲线,油松比河北杨晚1 h左右到夜间水平。河北杨各月日均液流量大小为7月(3.69 kg·d~(-1))>6月(2.90 kg·d~(-1))>8月(2.63 kg·d~(-1))>9月(1.47 kg·d~(-1))>10月(1.16 kg·d~(-1)),油松为7月(5.74 kg·d~(-1))>6月(3.30 kg·d~(-1))>8月(3.29 kg·d~(-1))>10月(2.06 kg·d~(-1))>9月(1.76 kg·d~(-1))。2种树种晴天树干液流密度变化幅度较大,而雨天变化幅度较平缓。(2)观测期间,2种树种均存在夜间液流活动,主要发生在0:00-6:00,在1:00点开始逐渐上升。河北杨和油松夜间液流量占全天总液流量最大比例分别为23.8%和16.6%,观测期间平均比例分别为12.1%和10.0%。(3)相关分析表明:河北杨液流密度与太阳辐射和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风速显著正相关(P<0.05),与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油松液流密度与太阳辐射、风速、气温和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相对湿度和气压显著负相关。2种树种液流密度日变化与茎周长日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液流活动能够指示树干茎周长白天收缩和夜间膨胀的日变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韧 邓朝经 覃模昌
本文对川中地区30年生柏木人工林生物量、营养元素含量及空间分配、养分年动态变化规律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生物量为126.463t/ha,其中乔木层占总量的98.06%.乔木层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是:树干>树根>树叶>树枝>树皮>球果;乔木层氮、磷、钾、钙、镁积累总量为3 131.630kg/ha;不同冠层叶中氮、磷、钾含量均以上层相对较高,各生长级林木间亦以上层养分差异较大;叶中养分年动态可分为季节性升降型(氮、磷、钾)和稳定型(钙、镁)两种,枝养分年动态大致与叶同步而变幅较小.
关键词:
柏木 生物量 营养元素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