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03)
- 2023(11295)
- 2022(9340)
- 2021(8627)
- 2020(7298)
- 2019(16384)
- 2018(16014)
- 2017(30635)
- 2016(16491)
- 2015(17975)
- 2014(18053)
- 2013(17882)
- 2012(16380)
- 2011(14526)
- 2010(15019)
- 2009(14274)
- 2008(14420)
- 2007(13349)
- 2006(11982)
- 2005(10857)
- 学科
- 业(84294)
- 济(74720)
- 经济(74632)
- 企(67351)
- 企业(67351)
- 管理(59405)
- 农(45708)
- 农业(30612)
- 方法(29538)
- 业经(28685)
- 财(23586)
- 数学(21755)
- 数学方法(21552)
- 务(17753)
- 财务(17736)
- 财务管理(17716)
- 中国(17598)
- 企业财务(16767)
- 技术(16491)
- 制(16237)
- 地方(15163)
- 策(14802)
- 划(14670)
- 和(14120)
- 环境(13933)
- 体(13272)
- 学(12886)
- 贸(12506)
- 贸易(12494)
- 易(12171)
- 机构
- 学院(246747)
- 大学(236869)
- 济(104384)
- 经济(102488)
- 管理(100181)
- 理学(86113)
- 理学院(85298)
- 管理学(84094)
- 管理学院(83677)
- 研究(81478)
- 中国(64441)
- 农(60553)
- 科学(51332)
- 京(49788)
- 农业(46154)
- 财(45626)
- 业大(44188)
- 所(41749)
- 江(39198)
- 中心(38050)
- 研究所(37990)
- 财经(36263)
- 经(32781)
- 北京(30769)
- 州(30309)
- 经济管理(30203)
- 经济学(29769)
- 院(29041)
- 范(28523)
- 农业大学(28462)
- 基金
- 项目(166595)
- 科学(132069)
- 基金(121037)
- 研究(120545)
- 家(107008)
- 国家(105725)
- 科学基金(90856)
- 社会(78710)
- 社会科(74327)
- 社会科学(74298)
- 省(68438)
- 基金项目(65070)
- 自然(58788)
- 自然科(57289)
- 自然科学(57269)
- 自然科学基金(56286)
- 划(55269)
- 教育(51456)
- 编号(48092)
- 资助(47821)
- 业(38879)
- 发(38052)
- 重点(37380)
- 创(37273)
- 成果(36139)
- 部(35784)
- 创新(34148)
- 农(33416)
- 国家社会(32608)
- 课题(32287)
- 期刊
- 济(127773)
- 经济(127773)
- 研究(65692)
- 农(62646)
- 中国(47556)
- 农业(42269)
- 学报(39722)
- 科学(38709)
- 管理(37633)
- 财(36926)
- 大学(30477)
- 学学(29640)
- 业经(28625)
- 业(22723)
- 融(22537)
- 金融(22537)
- 技术(22497)
- 财经(17381)
- 问题(17275)
- 经济研究(17197)
- 经(15107)
- 教育(15104)
- 技术经济(14934)
- 农村(14061)
- 村(14061)
- 版(13874)
- 农业经济(13790)
- 资源(13618)
- 世界(13591)
- 科技(13090)
共检索到367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虎陈霞 傅伯杰 陈利顶 连纲
本文基于参与式农户问卷调查,对陕西省安塞县两个小流域内典型的农户系统,采用组分优势度、结构优势度和复合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数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农户家庭经营内容的增多和产业链的延长,农户系统的稳定性趋于增强。同时,分析发现受退耕还林补贴政策的影响,在国家停止补贴以后,两个小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均衡性和稳定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对大南沟小流域农户的影响更显著。
关键词:
家庭农业生态系统 结构 黄土丘陵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翟胜 梁银丽 王巨媛
以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为研究对象,对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产业结构及效益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3年,该镇农业生态系统产品生产力、经济生产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均产菜增长了近4.46倍,粮食与蔬菜单位面积产值分别增加了近2.7倍与1.09倍,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5.7%,达1 820.9元;种植业纯收入及其组分优势度呈升高趋势,而种植业效益却呈降低趋势;养殖业基础比较薄弱、效益低下,虽目前表现入不敷出,但因其日益受到重视,将逐渐成为继种植业后的第二大经济收入来源;果业纯收入与其组分优势度稳中有降,而果业效益在逐年提高;工副业纯收入、组分优势度及效益均呈下降趋势,并在2002年出...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前华 余树全 周国模
对浙江省金衢盆地红壤丘陵区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湿地松+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杉木-湿地松,胡柚Citrusgrandis ‘Changshanhuyou’,6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小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对比分析表明,杉木-湿地松林对土壤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的调节效果最佳,雷竹林对气温的调节能力最强;6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关联度分别为0.7816,0.7384,0.8234,0.7595,0.7122,0.7418。对所选定的土壤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和气温3...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慧 王继军 郭满才
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民增收与生态恢复是该区域的2大主要需求。商品型生态农业能够使满足这2个需求的"行为过程"有机结合,实现产业与资源的耦合。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为此引入"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典型流域(村)124户农户资料的分析与建模,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对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态势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即农业产业构成了农户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而"耦合态势"却决定了农户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农业资源、农户环境与农业产业具有两两相关性,且农业资源与农户环境的变化通过产业的发展传递并影响到农户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这一结果与商品型生态农业的理念相吻合。为此,必须提高农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感知程度,合理、有效的利用农业资源,促进产业与农业资源的优化耦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旺盛 董孝斌
论文以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为例,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工程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其境内7种不同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持土壤(Es)、涵养水分(Ew)、固定CO2和释放O2(Ea)、维持营养物质循环(En)、净化环境(Ee)等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核算,初步估算出安塞县生态系统各服务功能的价值总量为3169870.46×104元,是其农林产品服务价值(Vp)的170倍。这一方面表明脆弱生态系统依然担当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其经济生产力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服务。各种服务价值的大小依次为En(占89.85%)、Ew(占4.39%)、Ea(占4.18%)、Vp(占0.58%)、Es(占0...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态系统服务 评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永辉 赵世伟 黄占斌 宋松柏 刘娜娜 曹丽花
针对黄土丘陵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特点,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实地试验监测相结合,初步建立了反映宁南山区小流域集雨补灌旱作农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及雨水利用效率提高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集雨补灌工程建设与集雨补灌技术示范,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雨水利用效益及综合效益分别提高了27.9%、27.4%、66.7%、54.7%、41%,尤其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雨水利用效益,达到的中级及良好水平,体现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继军 李慧 苏鑫 杜娜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潜变量与潜变量、潜变量与可测变量及可测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很好地描述了这一复杂关系。通过对吴起县、安塞县和宝塔区共建的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试验示范区、米脂县等3个典型区域所代表的黄土丘陵区及其各个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与运算,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外力作用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模式基本揭示了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相互耦合这一本质规律,但现状耦合模式并未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系统耦合效果较低。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对系统耦合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4和0.16,农业产业和农业资源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28,即农业资源没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涛 党小虎 刘国彬 刘宝军 邵传可
【目的】比较宁夏隆德县3种灌木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便选择和发展固碳能力较强的灌木种。【方法】在宁夏隆德县退耕还林实施区,选择7年生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山毛桃(Prunus davidiana)灌木林,设置样地,测算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并取0~100cm土层土样,测定不同土层土壤体积质量,计算灌木层、草本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分析3种灌木林各组分及土壤碳密度的变化。【结果】沙棘、柠条、山毛桃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63.29,52.82和77.78t/hm2,其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即土壤层碳密度所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国彬 胡维银 许明祥
建立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是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实现黄土高原山川秀美的目标。论文以安塞纸坊沟小流域为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林草覆盖度、基本农田面积、土壤抗冲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农业产投比、粮食单产、人均纯收入和综合治理减沙效率等反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功能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安塞纸坊沟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建设中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研究表明,该小流域经过近20年治理,经历了起始恢复、稳定发展阶段,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其健康指数由1985年的0.178增加到1999年的0.707。研究中首次引入土壤抗冲性和有机质指标,并在评价中对生态系统恢复不同阶段给予各指标不同权重值,对方法进行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虹波 刘黎明 张军连 朱战强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是土地利用科学决策及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界定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针对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基于P-S-R概念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安全阈值的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弥补了传统静态评价方法的不足,以地处宁南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彭阳县1986年~2004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忠旭 赵允格 王一贺
【目的】分析黄土丘陵区不同类型生物结皮的发育特征及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以明确生物结皮形成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黄土丘陵区浅色藻结皮、深色藻结皮、藻+少量藓结皮、藓+少量藻结皮及藓结皮5类生物结皮的发育特征,并测定生物结皮层及结皮下02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化学性质,最后分析了不同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和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区浅色藻结皮、深色藻结皮、藻+少量藓结皮、藓+少量藻结皮及藓结皮的结皮厚度分别为1.13,3.26,6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芬 王继军
【目的】为黄土丘陵区生态安全预警及其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纸坊沟流域近70年代表年份生态安全态势及影响因子的分析为基础,参考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农业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质量值,用演化轴解释生态安全预警模式,定量评价该流域1938~2005年的农业生态安全状况,并预测2015年的发展趋势。【结果】纸坊沟流域1938年处于蓝灯区,无需预警;1958年为黑灯区,需作生态安全恶化速度预警;1975和1985年处于红灯区,需作生态安全较差状态预警;1995年处于黄灯区,2005和2015年继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丽萍 程积民 王继军
黄土丘陵区固原上黄试验区近20年(1986-2005)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Ⅰ阶段(1986-1999)、第Ⅱ阶段(1999-2002)、第Ⅲ阶段(2002-2005)。在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三个阶段的特征及互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各个阶段的驱动力。第Ⅰ阶段:提高单产是主要驱动力;第Ⅱ阶段:退耕还林还草是主要驱动力;第Ⅲ阶段:经济利益是主要驱动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菲 张宏
本文以四川川中地区的广安市广安区代市镇为研究区域,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对该镇农业生态系统各变量进行分析,在经济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前提下得出种植业内部各类作物的种植比例。结果表明,在满足粮食基本需求的条件下,在四川丘陵区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以双业齐动为发展模式,是现阶段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四川丘陵区 农业生态系统 结构调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迪 陈海 荔童 张行 耿雨
探究村域生态系统服务簇对于厘清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系统复杂特征、从多重服务供给角度提高服务的福祉贡献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米脂县为例,基于高斯混合模型识别2009年和2019年村域生态系统服务簇并分析其时空分布,同时,结合地形分布指数探究服务簇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模式。结果如下:(1)各类服务空间分异明显,且服务之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近10 a间各类服务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调节服务有较大改善,而食物供给与文化服务增幅较小;各类服务空间变化格局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土地利用的空间演变关系密切。(2)利用高斯混合模型识别4类服务簇,包括农业生产簇、农业美学簇、生态保育簇与城镇休闲簇;各类服务簇空间分异明显,且研究期间存在明显数量和空间转移变化;农业美学簇与生态保育簇是当地主导服务簇,且主导性增强,而农业生产簇与城镇休闲簇比重下降。(3)地形起伏度与服务簇的空间关联密切。随起伏度上升,农业生产簇与农业美学簇呈倒U型,生态保育簇优势分布增加,城镇休闲簇优势分布减弱;研究期间农业生产簇与城镇休闲簇向低起伏度的转移趋势明显,而农业美学簇与生态保育簇趋向于向高起伏度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