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67)
2023(8078)
2022(6824)
2021(6035)
2020(4984)
2019(11087)
2018(10502)
2017(19526)
2016(11059)
2015(11745)
2014(11287)
2013(11013)
2012(10005)
2011(9161)
2010(9156)
2009(8352)
2008(8399)
2007(7277)
2006(6465)
2005(5492)
作者
(36462)
(30652)
(30508)
(28778)
(19405)
(14880)
(13537)
(11827)
(11657)
(10803)
(10771)
(10293)
(10069)
(9727)
(9524)
(9416)
(9342)
(9070)
(8833)
(8799)
(8022)
(7431)
(7345)
(6975)
(6930)
(6809)
(6652)
(6600)
(6308)
(6223)
学科
(42848)
经济(42798)
管理(31746)
(28707)
(22355)
企业(22355)
方法(20902)
数学(18586)
数学方法(18361)
(13819)
(12919)
环境(12371)
(10716)
业经(9897)
中国(9878)
农业(9000)
(8621)
贸易(8621)
(8381)
(7825)
地方(7705)
技术(7365)
生态(6812)
(6664)
财务(6660)
财务管理(6650)
(6613)
(6569)
企业财务(6370)
资源(6234)
机构
大学(164435)
学院(162802)
(63082)
经济(62019)
研究(60272)
管理(59390)
理学(52967)
理学院(52275)
管理学(51084)
管理学院(50832)
科学(43666)
(41773)
中国(41636)
(34199)
业大(34071)
农业(33581)
(33145)
研究所(31406)
(26041)
中心(25840)
(23768)
农业大学(22770)
财经(22081)
(21861)
(21093)
师范(20685)
北京(20684)
(20227)
经济学(19699)
科学院(19460)
基金
项目(123152)
科学(95865)
基金(90902)
(84916)
国家(84282)
研究(78379)
科学基金(69789)
社会(51395)
基金项目(49138)
(48930)
社会科(48824)
社会科学(48807)
自然(48719)
自然科(47532)
自然科学(47510)
自然科学基金(46705)
(42417)
资助(36057)
教育(35088)
重点(29043)
编号(27560)
计划(27020)
(26454)
(26229)
(25987)
科研(24857)
科技(24562)
创新(24485)
(22742)
国家社会(22238)
期刊
(62207)
经济(62207)
学报(40404)
研究(39409)
(36007)
科学(33588)
大学(28491)
学学(27630)
中国(26919)
农业(24667)
管理(18606)
(18316)
(13330)
业大(12161)
教育(11464)
业经(10978)
(10712)
财经(10609)
经济研究(10502)
(10315)
金融(10315)
农业大学(10082)
技术(10067)
科技(9712)
资源(9491)
林业(9473)
(9096)
问题(8446)
技术经济(7428)
自然(7247)
共检索到2197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唐启升  孙耀  郭学武  张波  
研究应用室内或现场实验生态方法测定了黄、渤海 8种鱼类的生态转换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比较了室内与现场方法所测得数据的差异。结果表明 :(1) 8种鱼类的生态转换效率有显著差异 ,以湿重或比能值为单位表示的生态转换效率变化范围分别为 12 .9%~ 39.0 %和 14.8%~ 46 .1% ;(2 )温度、体重、摄食水平、饵料种类和群居行为等生态、生理因素均可能引起鱼类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特征的改变。其中 ,生态转换效率随温度和摄食量增大均呈倒U型变化趋势 ,随体重增大则呈减速下降趋势。当鱼类摄食不同饵料生物或群居行为发生变化时 ,能引起其摄食率与生长率显著差别 ,却不能使以比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耀文  王宝海  
文章基于2005—2017年环渤海地区17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结合ESDA分析空间演化趋势及空间相关性,并建立空间杜宾-STIRPAT模型探讨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呈现逐渐上升态势,地区间差异较大;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在空间上整体呈东北—西南格局并逐渐向西南方向转移,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聚集特征,各地区在空间上相互影响;人均GDP、农业研发投入、人口老龄化程度、财政支农水平、农业规模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密度、种植结构等8类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直接和间接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耀文  王宝海  
文章基于2005—2017年环渤海地区17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结合ESDA分析空间演化趋势及空间相关性,并建立空间杜宾-STIRPAT模型探讨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呈现逐渐上升态势,地区间差异较大;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在空间上整体呈东北—西南格局并逐渐向西南方向转移,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聚集特征,各地区在空间上相互影响;人均GDP、农业研发投入、人口老龄化程度、财政支农水平、农业规模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密度、种植结构等8类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直接和间接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郭学武  唐启升  
转换效率(conversion efficiency)是指单位时间内生物的生产量占食物消耗量的比例,一般从能量的角度来考量,称之为生长效率(growth efficiency),或者能量转换效率;当从生物量的角度来考量时,多称之为食物转换效率。中国学者也将食物转换效率称为生态生长效率,并将能量转换效率和食物转换效率统称为生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孔凡斌  程文杰  徐彩瑶  陆雨  沈月琴  
【目的】通过对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的研究,明确森林生态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机制,为完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森林生态资本富集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构建森林生态资本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以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借助Stata和ArcGIS软件,分析2011—2019年期间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特征。【结果】森林生态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即在保持劳动力、物质资本和林地面积等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森林生态资本每提高1%,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提高0.076%,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总体上来看,遂昌县、庆元县和龙泉市的地区开放度对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产生显著性正向影响,但两者在其他地区有着负相关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对大部分地区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景宁县和龙泉市的产业结构对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他县(市、区)产业结构对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并且总体上来讲,影响因素存在较大的时空异质性特征。【结论】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效率不仅受限于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以及科技、人才和资金的投入,更依赖于科学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因此必须完善环境和资源约束下的森林生态资本要素合理配置,减少资源错配,推动要素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协同提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家庭  
采用环渤海地区30个地级以上城市2003—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实证研究了环渤海地区主要城市的技术效率,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主要城市的技术效率差距明显,并得出提高外资利用率以及工业聚集度、完善金融体制等能够提高该地区技术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会恒  刘士栋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研究我国2015年工业各行业的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外部环境等非经营性因素会显著影响工业行业生态效率,剥离这一因素后,各行业生态效率均获得大幅提升,这说明非经营性因素对提升生态效率作用很明显。因此,提升行业利润率水平、增大外商直接投资、强化R&D投入强度和市场化产权结构均能显著地促进行业生态效率的改善。进一步对比分析后发现,工业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污染排放强度越低、资本使用量越多和市场竞争越充分的行业,其生态效率表现得越好。因此,当前需要根据不同的行业特征实施差异化的环境和产业政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跃中  孙典荣  林昭进  王雪辉  贾晓平  
渔获量的变化不仅受捕捞作用的影响,还与气候变动有关。本研究采用1956 2006年黄渤海带鱼渔获量数据,分析带鱼渔获量变动对捕捞压力和气候因素的响应。带鱼渔获量可分解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由捕捞压力的增加而引起,Fox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的回归关系显著(P<0.01)。移除渔获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后,渔获量变动与黄海冬季季风、东海夏季季风、黄河流域和黄渤海沿岸降水呈显著的正偏相关(P<0.02),与黄海海表温度、黄海夏季季风、渤海夏季及冬季季风呈显著的负偏相关(P<0.05)。这种相关关系表明,气候因素影响到黄渤海带鱼渔获量的年间变动。陆地降水和径流给黄渤海海域输...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黄建生  孙耀  唐启升  
本研究选取黄渤海28种常见鱼类为研究对象,描述不同部位鱼鳞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鲱形目鱼鳞鳞焦不明显,辐射沟呈横向或波纹状分布;鳕形目鱼鳞密布小方块状特殊结构;灯笼鱼目鱼鳞辐射沟数目少;鲈形目和鲉形目鱼鳞呈卵圆形或矩形,前区边缘有不规则钝齿结构;鲽形目鱼鳞前区辐射沟多而密集。不同科属鱼鳞在形状、鳞焦位置、环片形状、辐射沟特征、栉齿分布和侧线管形状等形态特征上有明显差异,可用于不同分类阶元的鉴定。本研究构建的鱼鳞形态信息库为鱼鳞沉积信息分析等基于鱼鳞形态的种类鉴别提供了基础资料。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思思  宋金明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段丽琴  
论文基于对渔业统计和海洋调查资料的集成研究,运用渔获物平均营养级指数探讨了近50 a来渤海捕捞渔获物资源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发现1956—2000年间,渤海捕捞渔获物平均营养级(Y)与公元年份(X)具有Y=-0.008X+19.777(R=-0.710,n=41,Sig.=0.000)的统计关系,渤海捕捞渔获物平均营养级每年下降约0.01。黄河入海径流量与捕捞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之间正相关性显著,其机制是淡水输入量通过改变适应不同盐度渔业资源生物幼体的相对组成而最终影响其成体后的组成结构;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水体氮磷比的升高和硅的降低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生物量比值与浮游食物链...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傅京燕  原宗琳  曾翩  
绿色发展理念下,对我国区域生态效率的定量测度与评价需考虑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和对外贸易与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以2002-2012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BCC框架下的超效率DEA模型测度中国2002-2012年区域生态效率,并使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中国2002-2012年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进一步以面板非线性Tobit模型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理分布上,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局面;在时间变化上,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嘉玥   王洋  
海洋生态系统是蓝碳的主要贡献者,提高海洋生态效率对促进海洋经济增长、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从海洋能源消耗、海洋环境污染以及海洋经济水平三个维度构建海洋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分析海洋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生态效率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格局,其原因主要在于能源和产业结构以及各地政策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为促进海洋领域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洁平  王霞  闫晶  
基于东三省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该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采用Malmquist指数计算其效率变动值,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该地区生态效率整体呈良好发展趋势,且发展主要受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推动,利用Tobit模型分析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研发强度和利用外资外,其他因素对生态效率均呈负面影响,最后针对提高区域的生态效率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嘉玥   王洋  
海洋生态系统是蓝碳的主要贡献者,提高海洋生态效率对促进海洋经济增长、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从海洋能源消耗、海洋环境污染以及海洋经济水平三个维度构建海洋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分析海洋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生态效率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格局,其原因主要在于能源和产业结构以及各地政策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为促进海洋领域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杏花  刘锦钿  
文章用超效率SBM-Malmquist-Tobit模型对2011—2016年西部11省份的生态效率及其变化态势、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生态效率差异较大,总体呈现"两极分化"和"东高西低"的态势;西部生态效率总体呈动态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人均GDP、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对西部生态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能耗水平、城镇化率、环境治理投资占比则会抑制生态效率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