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29)
- 2023(6601)
- 2022(5540)
- 2021(5095)
- 2020(4335)
- 2019(9445)
- 2018(9471)
- 2017(17592)
- 2016(10051)
- 2015(10892)
- 2014(11180)
- 2013(10614)
- 2012(9803)
- 2011(8785)
- 2010(8806)
- 2009(7880)
- 2008(7650)
- 2007(6939)
- 2006(5891)
- 2005(5199)
- 学科
- 济(34415)
- 经济(34368)
- 管理(24873)
- 业(23441)
- 企(18306)
- 企业(18306)
- 方法(16055)
- 数学(14115)
- 数学方法(13946)
- 学(10847)
- 农(10242)
- 中国(9404)
- 财(9230)
- 制(8846)
- 体(7420)
- 业经(7138)
- 理论(7068)
- 银(6749)
- 银行(6712)
- 农业(6573)
- 行(6468)
- 融(6424)
- 金融(6417)
- 地方(6286)
- 技术(5804)
- 务(5655)
- 财务(5631)
- 财务管理(5617)
- 教育(5492)
- 贸(5486)
- 机构
- 大学(139050)
- 学院(138884)
- 研究(51595)
- 济(51170)
- 经济(49965)
- 管理(48084)
- 理学(41772)
- 理学院(41195)
- 管理学(40188)
- 管理学院(39929)
- 中国(36687)
- 科学(35162)
- 农(34006)
- 京(29639)
- 所(27791)
- 农业(27259)
- 业大(26736)
- 研究所(25814)
- 财(24013)
- 中心(23003)
- 江(21662)
- 财经(19134)
- 院(18641)
- 范(18490)
- 师范(18137)
- 北京(17884)
- 农业大学(17843)
- 技术(17835)
- 省(17488)
- 经(17483)
- 基金
- 项目(99336)
- 科学(77031)
- 基金(71524)
- 研究(67207)
- 家(65735)
- 国家(65206)
- 科学基金(53955)
- 社会(41541)
- 省(40279)
- 社会科(39371)
- 社会科学(39359)
- 基金项目(37696)
- 自然(36672)
- 自然科(35873)
- 自然科学(35858)
- 自然科学基金(35259)
- 划(34453)
- 教育(31946)
- 资助(29206)
- 编号(25844)
- 重点(23240)
- 成果(21438)
- 部(21432)
- 发(21003)
- 计划(20878)
- 创(20821)
- 科研(19670)
- 创新(19532)
- 课题(19333)
- 科技(18514)
共检索到2023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邴晓菲 吴海燕 王群 李清云 郭萌萌 国佼 翟毓秀 谭志军
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直接暴露于产毒藻,通过比较各组织器官中毒素的蓄积及代谢转化特征,研究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栉孔扇贝体内危害形成的过程。结果显示,分布于中国的一株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5-3株),其生长及产毒性状稳定,产毒能力强,主要成分为Gonyautoxins-1&-4(GTX1&4),单细胞产毒能力为7.95 fmol/cell;栉孔扇贝对该产毒藻具有较强摄食能力及PSTs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海燕 李清云 邴晓菲 郭萌萌 顾海峰 翟毓秀 谭志军
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隶属八大类海洋贝类毒素,为一类含氮且具独特螺环结构的聚醚类毒素。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离子阱质谱,研究了分离自中国近海的1株氮杂螺环酸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AZDY06)所产氮杂螺环酸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的蓄积、分布和生物转化机制。通过将栉孔扇贝暴露产毒藻的方式,分析扇贝内脏团、裙边、闭壳肌和其他可食组织4个组织部位的AZAs及其代谢产物分布,研究栉孔扇贝对毒素的代谢机理。结果表明,AZDY06主要产生AZA2毒素,单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华娟 秦小明 章超桦 长岛裕二
为了获得麻痹性毒素标准品,以毒化扇贝为试验材料,对扇贝中的麻痹性毒素(PSP毒素)进行了提取和分离纯化。以酸性80%乙醇溶液反复提取麻痹性毒素,得到了总毒性为6170MU的毒素粗提液。毒素粗提液经过超滤、Bio-GelP-2凝胶柱层析和Bio-Rex70离子交换柱层析等二次层析柱分离纯化后得到以膝沟藻毒素群(GTXs)为主的纯化PSP毒素。HPLC分析结果显示,扇贝中主要含有膝沟藻毒素GTX3,GTX1、GTX2、GTX3、和GTX4的组成比例约为2∶4∶14∶1(以HPLC上的峰面积比例计)。纯化后的毒素可以作为标准物质用于GTX1-4的HPLC分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卞中园 杨锡洪 解万翠 章超桦 李翥 杨亚东
为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规律,采用不同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综合采用显微镜计数、小鼠生物检测(MBA)、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HPLC-FLD)等方法分析微小亚历山大藻在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和产毒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密度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通过静止期的时间缩短,到达最大生长密度的时间提前,但是生长的最大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率却呈下降趋势,增值模型反应的情况与观测结果相一致,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依赖于初始种群密度的参数(a)减少,环境容量(K)减少,种群瞬时增殖速度(r)下降。4种不同初始密度(0.05×104、0.10×104、0.15×104...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江天久 包财 雷芳 吴锋 江涛
为了弄清广东东部沿海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主要成分及其藻类来源,运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2005-2006年间在粤东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的主要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染毒的贝类样品中共检出PSP的12种成分,各成分的检出率时空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其中N-磺酸氨甲酰基类毒素C1和氨基甲酸酯类毒素GTX1的检出率最高,均达78%以上;其次为GTX4,达71%。在毒素含量方面,C1普遍较低,春季含量较其他季节高,而在春秋两季贝类中,GTX1和GTX4含量普遍较高。总体上,麻痹性贝毒在粤东海域...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 粤东海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晓丽 章超桦 解万翠 杨锡洪 秦小明
为了研究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PSP)的来源和检测,对实验室分离培养的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链状亚历山大藻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接种对数生长期藻细胞,培养8d内就能达到最高细胞密度(2.4×104cells/mL)左右,再以0.05mol/L的醋酸超声波破碎藻细胞提取粗毒素,结合小白鼠生物检测法,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本株藻主要含有C1/2、GTX4、GTX5和NEO,浓度分别为GTX5(0.8275)>GTX4(0.3392)>C2(0.2526)>NEO(0.1266)>C1(0.0455)(单位:μmol/L),毒素粗提液经过S...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辉辉 沙珍霞 王潇潇 郑关超 谭志军 吴海燕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优先发展技术,但符合国际限量目标的参考物质获取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风险监测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6株产毒藻的单细胞产毒量、藻密度和毒素组分,筛选出的4株产毒藻所产毒素可以覆盖我国海域的主要PSTs,平均藻细胞密度达4.0×10~6~4.0×10~7 cells/L。通过4株产毒藻单一暴露实验发现,贻贝中的PSTs含量能够满足国际限量目标,最高蓄积转化率可达83.1%,且藻与贝中毒素组成基本一致。此外,其中的链状裸甲藻可在贻贝体内代谢转化形成dcSTX,并在5 d达到29.6%的占比。根据上述规律,确定混合暴露实验时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投喂比例低密度组为1:1:1:4,高密度组为1:1.6:2.4:8,其中,高密度组的dcNEO、dcSTX、NEO等3种毒素的占比高于低密度组。4株产毒藻混合暴露获得含NEO、dcSTX、dcNEO、GTX1、GTX4、GTX2、GTX3、GTX5、dcGTX2、dcGTX3、C1和C2共12种PSTs,总毒性分别为(535.0±5.6)μg STXeq/kg和(2 636.0±12.4)μg STXeq/kg的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本研究表明,产毒藻混合暴露可以获得稳定可控的12种PSTs毒素组分,为制备可用于产业监管及行业服务的基体标物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辉辉 沙珍霞 王潇潇 郑关超 谭志军 吴海燕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优先发展技术,但符合国际限量目标的参考物质获取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风险监测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6株产毒藻的单细胞产毒量、藻密度和毒素组分,筛选出的4株产毒藻所产毒素可以覆盖我国海域的主要PSTs,平均藻细胞密度达4.0×10~6~4.0×10~7 cells/L。通过4株产毒藻单一暴露实验发现,贻贝中的PSTs含量能够满足国际限量目标,最高蓄积转化率可达83.1%,且藻与贝中毒素组成基本一致。此外,其中的链状裸甲藻可在贻贝体内代谢转化形成dcSTX,并在5 d达到29.6%的占比。根据上述规律,确定混合暴露实验时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投喂比例低密度组为1:1:1:4,高密度组为1:1.6:2.4:8,其中,高密度组的dcNEO、dcSTX、NEO等3种毒素的占比高于低密度组。4株产毒藻混合暴露获得含NEO、dcSTX、dcNEO、GTX1、GTX4、GTX2、GTX3、GTX5、dcGTX2、dcGTX3、C1和C2共12种PSTs,总毒性分别为(535.0±5.6)μg STXeq/kg和(2 636.0±12.4)μg STXeq/kg的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本研究表明,产毒藻混合暴露可以获得稳定可控的12种PSTs毒素组分,为制备可用于产业监管及行业服务的基体标物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解万翠 卞中园 杨锡洪 毛丹卉 章超桦
为获知近江牡蛎对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滤食以及蓄积PSP毒素的规律性,本实验采用细胞毒性为(93.42±2.55)×10-6MU/个的微小亚历山大藻投喂近江牡蛎,以无毒扁藻投喂作对照,首先研究了0.5×103~3.0×103个/mL 6个不同浓度的毒藻对近江牡蛎滤食的影响,然后投喂浓度为1.5×103个/mL的毒藻,分别研究15 h短期蓄积和5 d长期蓄积对近江牡蛎体内毒素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在0.5×103~1.5×103个/mL毒藻浓度范围内牡蛎清滤率较高,超过1.5×103个/mL时牡蛎清滤率显著下降(P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于慧娟 蔡友琼 黄宣运 冯兵 史永富
建立了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用0.5%甲酸溶液加热提取,提取液经乙酸乙酯、三氯甲烷和HLB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去蛋白后,在正离子模式下以电喷雾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TSK改性凝胶柱为色谱分离柱,5 mmol·L-1甲酸铵(含0.5%甲酸)-乙腈(含0.5%甲酸)为流动相,采用基质匹配的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并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测试对象,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在50~600μg·kg-1添加水平下,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平均回收率为72....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美兰 林燕棠 贾晓平 全桂英
于1990~1999年对珠江口、大鹏湾和大亚湾3个海域14种主要经济贝类进行麻痹性毒素(PSP)的毒性水平检测并比较其季节性变化和种间差异。采用麻痹性毒素小白鼠生物测定法测定PSP毒性水平,并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的僧帽牡蛎轻微染毒(PSP),大鹏湾海域的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不同程度染毒,大亚湾海域的华贵栉孔扇贝、翡翠贻贝、马氏珠母贝和棕带仙女蛤具潜在染毒危险。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樊甄姣 杨爱国 刘志鸿 戴继勋 董迎辉 任建峰
测定不同pH(7.0,7.3,7.6,8.5,9.0)环境胁迫下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体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及胞内活性氧含量(ROIs)等5种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pH高于正常组(pH 8.0)时,上述5种免疫指标均随pH的增加而明显升高;在pH低于正常组时情况稍复杂,4种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CP在pH 7.6时酶活性上升至峰值,随后酶活性降低;ALP、SOD和CAT活性均在pH 7.3时达峰值,随后酶活性降低;而胞内活性氧含量则随pH降低持续增加。实验结果表明,pH对栉孔扇贝免疫活性...
关键词:
pH 栉孔扇贝 免疫因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英江 田秀慧 任传博 于召强 宫向红 刘慧慧 刘义豪 刘云 张秀珍 张利民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了氨基脲在栉孔扇贝闭壳肌、外套膜与鳃、消化盲囊不同组织中生物富集和消除规律的研究。在所研究的3个组织中,随海水中氨基脲浓度的增加,蓄积量逐渐增加。消化盲囊富集最高值最大,富集能力最强,而且表现出最快的平均消除速度。栉孔扇贝各组织对氨基脲的富集作用:消化盲囊>外套膜和鳃>闭壳肌;且各组织中氨基脲含量与曝污浓度呈正相关。氨基脲主要富集在栉孔扇贝的消化盲囊及外套膜和鳃中,闭壳肌中含量较少。栉孔扇贝各组织对氨基脲的消除作用:闭壳肌>外套膜和鳃>消化盲囊,但在高浓度条件下,闭壳肌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净化,氨基脲含量才能降低至0.50μg/kg以下。采用DAS 2.0药物代...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樊甄姣 杨爱国 刘志鸿
测定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在不同浓度Cu2+胁迫下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及过氧化氢酶(CAT)等3种酶活性的变化,并同时用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其对栉孔扇贝活性氧(RO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2+在0.02 mg/L、0.05 mg/L、0.1 mg/L 3种质量浓度条件下,栉孔扇贝体内ACP和AK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但随着Cu2+浓度增加,酶活性有降低的趋势,当Cu2+质量浓度达到0.2 mg/L时这2种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而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Cu2+质量浓度增加而升高;活性氧含量的变化趋势与CAT活性变化趋势相似。这些数据说明Cu...
关键词:
Cu2+ 栉孔扇贝 活性氧 酶活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