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36)
- 2023(6340)
- 2022(5521)
- 2021(5004)
- 2020(4218)
- 2019(9486)
- 2018(9470)
- 2017(17641)
- 2016(10008)
- 2015(11243)
- 2014(11319)
- 2013(11122)
- 2012(10387)
- 2011(9553)
- 2010(9850)
- 2009(9469)
- 2008(9620)
- 2007(8638)
- 2006(7742)
- 2005(7164)
- 学科
- 济(40142)
- 经济(40059)
- 管理(35718)
- 业(31027)
- 企(27425)
- 企业(27425)
- 方法(16889)
- 数学(14314)
- 数学方法(14128)
- 财(13656)
- 制(13110)
- 中国(10006)
- 农(9708)
- 学(9460)
- 业经(9372)
- 体(9188)
- 务(8208)
- 财务(8191)
- 财务管理(8170)
- 体制(7817)
- 企业财务(7796)
- 银(7509)
- 银行(7483)
- 融(7374)
- 金融(7371)
- 环境(7298)
- 地方(7234)
- 行(7140)
- 划(7115)
- 贸(6694)
- 机构
- 大学(155058)
- 学院(152390)
- 济(60329)
- 经济(59016)
- 管理(55168)
- 研究(54231)
- 理学(47712)
- 理学院(47056)
- 管理学(46097)
- 管理学院(45821)
- 中国(39514)
- 科学(33941)
- 京(32645)
- 财(31868)
- 农(28885)
- 所(28676)
- 研究所(25990)
- 财经(24685)
- 江(24239)
- 业大(23758)
- 中心(23349)
- 农业(22817)
- 经(22257)
- 范(19925)
- 北京(19890)
- 师范(19681)
- 院(19080)
- 经济学(19060)
- 州(18546)
- 财经大学(18366)
- 基金
- 项目(101360)
- 科学(80564)
- 基金(75372)
- 研究(71117)
- 家(67084)
- 国家(66577)
- 科学基金(56362)
- 社会(46335)
- 社会科(43864)
- 社会科学(43853)
- 基金项目(39633)
- 省(39230)
- 自然(37367)
- 自然科(36541)
- 自然科学(36522)
- 自然科学基金(35894)
- 划(33866)
- 教育(33669)
- 资助(30544)
- 编号(26991)
- 重点(23634)
- 制(23569)
- 成果(23453)
- 部(23278)
- 创(21512)
- 发(20857)
- 创新(20253)
- 课题(19976)
- 教育部(19965)
- 科研(19433)
共检索到230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蔺凯丽 黄琦 黄琦辉 靳祯亮 姜天甲 郑小林
【目的】控制和降低运输与贮藏过程中的褐变是目前双孢蘑菇保鲜的重点。研究麦角硫因处理对双孢蘑菇采后褐变的抑制效果,进一步分析褐变与能量代谢关系,为控制褐变和延长其保质期提供科学依据和生产指导。【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双孢蘑菇品种AS2796喷涂浓度为0.12 mmol·L-1的麦角硫因溶液,对照组采用超纯水处理,于4℃低温下贮藏17 d,贮藏时定期测定其褐变度、菌盖白度、丙二醛含量(MDA)和能量相关物质(ATP、ADP、AMP含量)、能荷及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CO)、H+-ATPase、Ca2+-ATPase等线粒体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双孢蘑菇的褐变度和MDA含量逐渐增加,菌盖白度不断下降。与对照组相比,麦角硫因处理延缓了MDA含量和褐变度的上升及菌盖白度的下降,保护了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有效抑制了双孢蘑菇菌盖表面及内部组织的褐变。贮藏过程中,双孢蘑菇的ATP含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最低点(贮藏第17天)也高于0.6 mg·g-1。整个贮藏期间,双孢蘑菇的ADP和AMP含量逐渐上升,处理组的ATP和AM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ADP含量始终低于对照组。能荷值不断下降,但处理组双孢蘑菇的能荷值始终略高于对照组。表明麦角硫因处理延缓了双孢蘑菇采后ATP含量的下降,提高了ATP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较高的能荷水平。麦角硫因处理的双孢蘑菇SDH、H+-ATPase和Ca2+-ATPase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CCO酶活性在贮藏前期(第5天)和贮藏末期(第17天)相较于对照组也有所提升,从而维持了更好的线粒体功能,保证了ATP的高效合成。【结论】麦角硫因处理明显抑制了双孢蘑菇采后褐变,且其对褐变的抑制作用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关键词:
麦角硫因 双孢蘑菇 褐变 能量代谢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发河 张美姿 吴光斌
【目的】枇杷果实采后生命活动旺盛,衰老速度快,常温下极易变质腐烂。低温贮藏虽然可以有效延长贮藏期,减少腐烂,但会出现果皮难以剥离、果肉木质化并褐变、质地糙硬少汁等品质劣变现象,这是造成冷藏枇杷商品性丧失和损失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其市场拓展的限制因素,是当前枇杷果实在冷链集散和流通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探讨外源NO处理对冷藏枇杷果肉木质化劣变进程的作用机制,并分析木质化劣变与能量代谢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采后枇杷果实低温品质劣变进程调控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和贮运保鲜技术奠定基础。【方法】将‘解放钟’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果实在密闭容器中用0(对照组)、15和25...
关键词:
枇杷 果实 木质化 能量代谢 一氧化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高兴 陶天艺 裴斐 方东路 赵立艳 胡秋辉
【目的】翻炒的本质是一种非稳态传热的技术,炒制过程会显著改进食品的风味。通过比较不同炒制时间和温度对一种新型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风味的影响,为食用菌类预制菜肴的研发生产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首先通过电子鼻、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C-IMS)以及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评价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挥发性风味特征;进而利用电子舌分析结合可溶性糖(醇)、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及有机酸含量测定对不同炒制条件下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非挥发性风味进行分析,并通过等效鲜味浓度(EUC)分析对预制菜肴鲜味强度进行评价;最终基于感官评定分析,探究在不同炒制条件下,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形态、色泽、风味、组织和口感的差异,根据消费者对于产品风味认知的主观性评价对不同炒制条件所得的产品。【结果】整个炒制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对于炒制时间可具体分为2 min、4—8 min和10 min,而随着炒制温度上升,风味也可分为3个阶段,即160—170℃、180—190℃和200℃。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双孢蘑菇特征气味成分1-辛烯-3醇和3-辛醇含量增加;而随着炒制温度的增加,1-辛烯-3-醇和3-辛醇含量在180℃时达到最大值。从鲜味角度来看,4 min是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非挥发性风味形成最佳的炒制时间。随着炒制温度的增加,鲜味和甜味在180℃达到最强。过长的炒制时间会降低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可溶性糖(醇)的含量,并提高有机酸的含量。而随着炒制温度的提高,可溶性糖(醇)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有机酸则呈现出升高的趋势。另外,通过对呈味核苷酸及游离氨基酸测定,发现不同炒制条件对核苷酸影响不大,但较长时间或较高温度的处理皆会降低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终通过等效鲜味浓度及感官评价分析发现,当炒制时间和炒制温度分别为4 min和180℃时,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的鲜味及感官评分最高,说明在炒制时间4 min,炒制温度180℃条件下所炒制的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结论】为使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具有最佳的香味和滋味,确定炒制工艺为炒制温度180℃,翻炒4 min。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刘勇 赵小青 王一 王泽生
对采自四川和西藏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和蘑菇(A.campestris)9个野生菌株,以及双孢蘑菇5个栽培菌株为材料,进行了ITS-RFLP分析。结果表明,ITS-PCR条带约为750 bp,5种限制性内切酶(MspⅠ、HinfⅠ、HaeⅡ、AulⅠ、TaqⅠ)的ITS-RFLP分析结果为,只有4种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HaeⅡ、AulⅠ、TaqⅠ)产生多态性条带,但完全能将双孢蘑菇和蘑菇区分的限制性内切酶为TaqⅠ;对5种限制性内切酶的ITS-RFLP分析数据进行聚类结果为,在相似系数为0.615水平以下分为2个类群,并将双孢蘑菇和蘑菇区分开;在相似系数为0.9...
关键词:
野生 双孢蘑菇 蘑菇 ITS RFL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会玲 段长青 周存田 冯瑞瑞
对 3个不同品种苹果汁褐变能力及其不同抑制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苹果汁的 OD值和褐变能力不同 ,其中黄元帅和乔纳金苹果汁的 OD值和褐变能力较低 ;不同处理对 3个品种苹果汁褐变的抑制效果各异 ,制汁时对黄元帅、乔纳金和新红星苹果分别用添加 0 .32 g/ L和 0 .48g/ L的 Vc以及 90℃ 2 min热烫处理能较好地抑制苹果汁的褐变
关键词:
苹果汁 褐变 褐变抑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瑞清 冀瑞卿
该文研究了鳞柄白鹅膏、毒蝇鹅膏菌、细鳞环柄菇及绒白乳菇 4种毒蘑菇菌株及毒素对杨树烂皮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结果表明 :鳞柄白鹅膏和细鳞环柄菇对杨树烂皮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鳞柄白鹅膏拮抗效果最好 ,在室内对峙培养试验中 ,杨树烂皮病菌菌株对鳞柄白鹅膏菌株的生长不但没有抑制作用 ,反而促进其生长 ,促生长效果在 74h达最高 ,而此时杨树烂皮病菌菌株被鳞柄白鹅膏菌株的抑制也达最高 ;绒白乳菇菌株对杨树烂皮病菌菌株的生长不但没有拮抗作用 ,反而促进其生长 .4个毒蘑菇菌株的毒素粗提液对病原菌株菌丝生长抑制率均达 10 0 % ,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 93 36 %~ 97 2 9% ...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国强 董双林 王芳 穆迎春 董少帅 刘相义
采用能量收支推算方法,计算了中国明对虾的呼吸能量消耗,并计算了中国明对虾摄食配合饵料后其生长的呼吸能消耗。不同规格的中国明对虾的呼吸能与增重的关系都可以用线性方程Re=r×G+k很好地描述,所有规格对虾的呼吸能(Re)与增重(G)和体重(W)的复合关系可用方程Re=r×G+b×Wc很好地拟合。不同大小中国明对虾摄食配合饲料时每增长1g湿重、1g干重、1g蛋白质、1kJ能量的呼吸能消耗相应范围分别为12.660~17.785kJ、21.600~31.292kJ、31.572~45.537kJ、1.089~1.453kJ。但中国明对虾摄食不同饵料后,单位体重增长的能耗在不同饵料投喂的对虾间存在显著...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凤利 王誉诺 李金翰 杨鑫 岳凡伟
随着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人工分级劳动量激增,双孢蘑菇自动分级得到广泛关注。针对目前双孢蘑菇分级系统只考虑菌盖大小参数,设计了一种综合考虑大小、残缺和褐变程度的双孢蘑菇自动分级系统。为尽可能获取双孢蘑菇全表面信息,设计了翻面机构能够获取双孢蘑菇正反两面图像。该系统主要由上料机构、传送机构、图像采集系统、翻面机构、控制系统和分级执行机构6部分组成,并且可以通过本地显示屏、手机移动端、Web端对蘑菇分级结果进行实时显示。针对3个品质指标的检测,提出基于分水岭算法获取双孢蘑菇轮廓并计算菌盖面积;基于SURF算法判断双孢蘑菇是否残缺;通过将获取的RGB格式图像转换为Lab格式图像,计算L值判断双孢蘑菇的褐变程度,从而实现双孢蘑菇大小、残缺以及褐变程度的在线分级。基于研发的双孢蘑菇智能分级系统样机,以人工分级为标准,对200个新鲜双孢蘑菇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图像处理方法对单个蘑菇正反面图像处理时间平均为0.4s,当传送速度为0.32m·s~(-1)时,系统平均分级速度可达72个·min~(-1),分级正确率为96.45%。该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机器视觉的新鲜双孢蘑菇质量分级检测方法可行,可用于双孢蘑菇外部品质在线检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蒋馨 鲜灵
利用白色双孢蘑菇和棕色双孢蘑菇之间杂交,构建10个杂交菌株;对亲株和杂交菌株进行了ISSR分子标记分析,建立遗传相似系数树状聚类图。结果表明,12个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39~0.839之间,在相似系数为0.66水平上将杂交菌株和亲株划分为3个类群;杂交菌株之间在产量上差异较大,平均产量在0.30~5.73 kg/m2之间,其中产量高于亲株的杂交菌株有3个,杂交菌株子实体颜色为棕色和浅棕色;产量高和子实体颜色浅的杂交菌株,与亲株白色双孢蘑菇之间遗传关系较近,而与2个亲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远的杂交菌株,产量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赵改 杨慧 王安建 杨丰菊 魏书信
以双孢蘑菇品种W-192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3个采收期(根据菌盖直径和生长期分别记菌盖直径2~3,3~4,4~5 cm为采收期Ⅰ、Ⅱ、Ⅲ)双孢蘑菇的含水量、开伞率、褐变度、呼吸强度、总多酚、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丙二醛7个指标在低温贮藏(4±1)℃期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采收期Ⅰ和Ⅲ相比,采收期Ⅱ的双孢蘑菇延后3 d左右才出现呼吸高峰,丙二醛含量始终较低,含水量在贮藏前期较高,白度值在贮藏后期保持较好,开伞率在贮藏后期低于其他2组,体现出更好的耐贮藏性。对于低温贮藏的双孢蘑菇W-192,应在采收期Ⅱ采收;对即将上市的蘑菇可在采收期Ⅲ采收。
关键词:
双孢蘑菇 采收期 生理特性 贮藏品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志强 王玉霞 边广 谢宝贵
选择14种常见的杀菌剂分别对菌盖疣孢霉菌丝、分生孢子和双孢蘑菇菌丝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杀菌剂对菌盖疣孢霉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以及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不同杀菌剂对菌盖疣孢霉菌和双孢蘑菇菌丝的毒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表现最好的杀菌剂为特克多,对菌盖疣孢霉菌具有较高的活性,而对双孢蘑菇菌丝的毒性相对较低.其次是甲基托布津、断灰、适乐时、施保功、施保克、多菌灵6种杀菌剂,它们对菌盖疣孢霉菌的毒力比对双孢蘑菇菌丝毒力相对较高.世高、富力库、爱苗、腈菌唑、福星、扑海因、代森猛锌等7种药剂对疣孢霉菌和蘑菇菌丝的毒性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
杀菌剂 菌盖疣孢霉 双孢蘑菇 毒力测定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海娟 何雅丽 李秀璋 李春杰
麦角菌(Claviceps)属于麦角菌科真菌,其产生的生物碱毒素易引起人和动物中毒,同时也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医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对麦角菌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扼要综述,以期为麦角菌的防控和利用提供借鉴。麦角菌起源于上白垩纪时期的南美洲,主要通过昆虫向新的区域或新寄主传播,现在全球的分布范围主要有6个区域:非洲、南美洲、欧亚大陆、北美、澳大利亚和印度;麦角菌可以侵染7个科或亚科的70多属的400余种植物。麦角菌主要寄生在粮食作物及禾草的穗部,家畜采食受侵染的谷物易引起中毒,历史上已有无数次麦角中毒事件发生。麦角病的主要防治方法有选用花期较短的抗病品种,在寄主花期喷施杀菌剂以及及时收获菌核,减少初侵染来源。麦角菌产生的生物碱在医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早在1474年的德国处方就已经记载药用,在医学上主要用于治疗偏头疼、产后出血、乳腺病、帕金森病、脑血管系统和癌症等疾病。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麦角菌的遗传进化和其产生的生物碱在医学上的应用。未来,培育抗麦角病禾谷类作物和牧草新品种,筛选高产碱量菌株,揭示麦角菌、内生真菌与寄主植物的互作机制可能会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滢 杨树华 李秋香 葛红
以蝴蝶兰品种Phalaenopsis amabilis BL.‘Jude Butterfly’(B3)组培苗为材料,研究了热激处理对蝴蝶兰叶片外植体组培褐变程度、酚类物质及活性氧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热激处理抑制蝴蝶兰组培褐变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经热激处理的蝴蝶兰叶片外植体组培褐变程度明显减轻,总酚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降低,但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抑制效果不明显,说明热激处理通过降低组培叶片的PAL及PPO活性,抑制酚类物质合成及氧化,从而减少褐变产物——醌类物质的形成;另一方面,热激处理可在短时间内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主要是超氧化物歧化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爱玲 王进涛 陈立国 杨新美
通过对双孢蘑菇覆土层中微生物作用分析发现,覆土中同时存在对蘑菇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抑制作用和作用不明显3种类型的微生物。对蘑菇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的微生物包括放线菌、固氮菌和细菌,经鉴定分析属于链霉菌属、固氮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假单孢菌属。在平板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内分别处理这些微生物,蘑菇菌丝体生长速度加快,菌丝量增加。
关键词:
覆土层 微生物 双孢蘑菇 菌丝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爱玲 陈立国 杨新美
在无菌覆土层中分别加入对蘑菇菌丝体生长有益的微生物菌悬液,该覆土层中能形成子实体,但产量较常规未灭菌覆土中的少,形成的时间晚;在常规未灭菌覆土层中加入有益微生物悬浮液,对提高蘑菇产量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
覆土层 有益微生物 双孢蘑菇 子实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