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21)
- 2023(5474)
- 2022(4517)
- 2021(4051)
- 2020(3306)
- 2019(7213)
- 2018(6871)
- 2017(12743)
- 2016(7094)
- 2015(7302)
- 2014(6885)
- 2013(6754)
- 2012(6087)
- 2011(5509)
- 2010(5273)
- 2009(4756)
- 2008(4564)
- 2007(3808)
- 2006(3218)
- 2005(2687)
- 学科
- 济(24898)
- 经济(24867)
- 业(19055)
- 管理(18959)
- 企(14134)
- 企业(14134)
- 方法(12125)
- 数学(11136)
- 数学方法(11050)
- 农(8230)
- 学(7452)
- 财(6761)
- 贸(6651)
- 贸易(6651)
- 易(6506)
- 中国(5870)
- 农业(5736)
- 业经(5660)
- 环境(4861)
- 技术(4852)
- 务(4285)
- 财务(4283)
- 财务管理(4279)
- 企业财务(4082)
- 制(3971)
- 产业(3865)
- 地方(3859)
- 划(3689)
- 出(3496)
- 银(3424)
- 机构
- 大学(101227)
- 学院(100884)
- 济(38460)
- 研究(38021)
- 经济(37819)
- 管理(36950)
- 理学(33398)
- 理学院(32933)
- 农(32361)
- 管理学(32248)
- 管理学院(32108)
- 科学(28879)
- 中国(26664)
- 农业(26478)
- 业大(24905)
- 所(21690)
- 京(21491)
- 研究所(20619)
- 农业大学(17914)
- 中心(16629)
- 财(14942)
- 业(13866)
- 科学院(13848)
- 省(13845)
- 室(13834)
- 江(13705)
- 院(13546)
- 实验(13261)
- 财经(12839)
- 北京(12817)
- 基金
- 项目(79804)
- 科学(61351)
- 基金(59351)
- 家(57362)
- 国家(56925)
- 研究(47151)
- 科学基金(46456)
- 自然(34011)
- 自然科(33257)
- 自然科学(33242)
- 自然科学基金(32680)
- 基金项目(32317)
- 省(31279)
- 社会(30769)
- 社会科(29263)
- 社会科学(29254)
- 划(27913)
- 资助(22818)
- 教育(20320)
- 计划(19280)
- 重点(18612)
- 科技(17863)
- 创(17130)
- 发(16946)
- 部(16639)
- 科研(16439)
- 业(16317)
- 编号(16162)
- 创新(16157)
- 农(15226)
共检索到1317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毅 蔡焕杰 王健 张西平
通过2002,2003年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覆盖量(0,1030,2060,3090和4120kg/hm2)对夏玉米田土壤含水量、棵间蒸发、地温以及玉米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量4130kg/hm2处理的棵间蒸发量比不覆盖处理少10%;覆盖量越大,总耗水量越小,1030,2060,3090和4120kg/hm24种覆盖处理的两年平均总耗水量依次比对照减少约13.5%,9.5%,5.4%和3.8%;覆盖处理的地温在各生育阶段均高于不覆盖处理,尤其是表层0~10cm土层,覆盖量由低到高,分别比不覆盖处理增温0.7,1.5,0.7和0.2℃;覆盖处理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在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永清 韩庆华
据1992~1993年大田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时期麦秸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秸覆盖后对夏玉米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在1992年的降雨年型下,麦秸覆盖对夏玉米的产量有提高作用,在1993年的降雨条件下,麦秸覆盖数量在不超过9.0t/hm2时对夏玉米的产量有提高作用,超过时则出现夏玉米产量降低。从大田试验中采集的麦秸样品的水提液发芽试验中得出,麦秸中水溶性毒素物质随着降雨淋入土壤,其毒性可持续3个月之久。
关键词:
生化他感,麦秸覆盖,玉米,产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喜英,陈素英,裴冬,刘孟雨
农业用水占华北水资源的70%以上,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对华北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节水农业研究中,利用农艺节水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是节水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减少农田无效棵间蒸发耗水和优化供水制度是主要的农艺节水措施。夏玉米是华北太行山山前平原的主要作物之一,一般在冬小麦收获前的5~7天套种在其中,以延长夏玉米的生育期。随着联合收割机的广泛应用,冬小麦收获后的秸秆直接覆盖夏玉米,对夏玉米的农田蒸散特别是苗期的蒸散产生影响;夏玉米生长在6~9月的雨季,一般年份降水能够满足夏玉米的需水要求,但夏季降水的分布变异较大,再加上近6年来的夏季干旱,使灌水对夏玉米的高产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夏玉米的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秸秆覆盖下的夏玉米优化供水制度和研究秸秆覆盖对减少棵间无效耗水的影响及秸秆覆盖下的夏玉米作物系数的变化,为制定秸秆覆盖下的夏玉米优化供水制度提供依据。2年的实验结果显示,秸秆覆盖下的夏玉米产量在8000kg/ha,总蒸散量在390mm,水分利用效率在2.2kg/m3。干旱年份,夏玉米在灌四水的条件下产量最高,再增加灌水量,产量减少。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有所递减。用微型蒸发器测得的秸秆覆盖和不覆盖的棵间蒸发量显示秸秆覆盖可以减少夏玉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英波 陶洪斌 朱金城 黄收兵 徐彩龙 盛耀辉 王璞
【目的】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免耕留茬种植体系内,麦茬高度对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夏玉米出苗及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地区,探求适宜机播夏玉米苗期生长及高产高效的冬小麦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栽培措施和农业机械化的高效、有机结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2—201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进行,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3个麦茬高度(15 cm、25 cm、35 cm),其余部分随机收粉碎覆盖还田,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通过测定夏玉米出苗率、苗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田间耗水量、产量及构成因素和水分利用效率,比较分析小麦不同留茬高度对夏玉米播种出苗质量、苗期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春虹 王璞 赵秀琴
室内和田间试验表明:麦秸的水浸提物对玉米的胚芽和胚根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作用。小麦-玉米轮作区免耕覆盖的土壤中可以检测到4种酚酸:阿魏酸、香草酸、肉桂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它们在土壤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2~4.94)×10-5,(5.72~7.54)×10-5,(3.05~5.38)×10-5和(3.93~5.20)×10-5mol/L。它们在土壤中下降的速度很慢。室内检测阿魏酸、香草酸和对羟基苯甲酸抑制玉米的胚芽和胚根的生长,其抑制根伸长10%的浓度(ED10)分别是1.14,3.57和6.30mmol/L。
关键词:
生化互作 玉米 麦秸 化感物质 酚酸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殷文 郭瑶 范虹 樊志龙 胡发龙 于爱忠 赵财 柴强
【目的】资源型缺水严重制约干旱灌区的农业生产,传统玉米生产模式地膜投入量大。在极端高温和生态环境污染的挑战日益加剧的情境下,探讨通过免耕地膜重复利用维持较高水分利用的可行性,以期为构建试区地膜减量玉米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17—2018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设置免耕地膜重复利用(免耕覆膜,NM)、秋免耕春覆膜(少耕覆膜,RM)与传统耕作每年覆盖新膜(传统覆膜,对照,CM)3种地膜覆盖利用方式,研究其对玉米田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NM与RM处理较CM处理提高玉米播种时0—120 cm土层平均土壤重量含水量,分别为7.8%与5.1%,这为玉米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玉米播种—拔节期及吐丝—灌浆初期,NM处理较CM处理提高0—120 cm土层平均土壤重量含水量,分别为5.0%与4.7%,弥补了灌浆期玉米植株旺盛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大量需求。与CM处理相比,NM处理增加了玉米播种—大喇叭口期的耗水量,降低了玉米吐丝—灌浆初期的耗水量,增大了玉米灌浆初期—收获期的耗水量,有效协调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需求关系。虽然NM处理较RM与CM处理提高了玉米吐丝期之前的棵间蒸发量,分别为11.7%与26.0%,提高棵间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E/ET),分别为13.4%与19.9%,但是NM处理较RM与CM处理降低了玉米吐丝期之后的棵间蒸发量,分别为9.2%与19.4%,降低E/ET,分别为9.7%与20.7%,说明NM处理有利于增强玉米吐丝期之后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因而,在地膜减投与免耕措施下,NM处理获得与RM及CM处理相当的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结论】在西北干旱灌区,应用免耕地膜重复利用并没有导致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降低,具有稳定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是玉米生产中地膜减投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
玉米 免耕 地膜覆盖 耗水特性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鹏飞 杜雄 孙小诺 高震 边大红 崔彦宏
针对河北省地下水压采区水资源严重亏缺和区域春玉米如何高效用水的问题,研究了秋季实施不同覆盖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以先玉335为材料,在大口期灌水75 mm(W)和雨养旱作(R) 2种条件下,设置土下无孔地膜覆盖(PM)、有孔土下地膜覆盖(P0M)、玉米秸秆覆盖(SM)、常规露地(NP)等处理,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状况、土壤耗水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雨养旱作条件下,土下地膜覆盖产量较NP提高18.0%~24.9%,SM产量和NP差异不显著。在雨养旱作条件下,PM、P0M和SM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NP提高了50.5%,41.0%,12.0%,而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63.2%,54.6%,19.1%;PM和P0M的节水效果显著好于SM,灌水条件下的结果与雨养旱作条件下相同。灌水增加产量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耗水量,覆盖下耗水增加的幅度大于增产的幅度。农田周年土下地膜覆盖可有效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非生长季对土壤水分的蓄存,达到了"秋水春用"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春玉米 覆盖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学善 李金才 屈会娟
为探求适合淮北平原机播夏玉米的最佳麦秸还田方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麦秸全量还田方式(粉碎抛撒、灭茬覆盖、直接覆盖)对机播夏玉米出苗率、抗倒性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抛撒处理的出苗率最高;灭茬覆盖处理的总倒伏率最低,而单株气生根数目,总根条数和根系干重最高,且其植株基部第3~7节间的直径、单位茎长干重和茎秆压碎强度、穿刺强度、抗倒指数、土壤含水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也高于粉碎抛撒和直接覆盖处理。灭茬覆盖和粉碎抛撒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直接覆盖处理。因此,无论是从直接经济效益,还是长期的生态效益考虑,麦秸灭茬覆盖和粉碎抛撒覆盖都值得在生产中推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金城 陶洪斌 高英波 明博 王璞
利用郑单958为材料,探讨播种时底墒差异对夏玉米生长发育、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灌水量。试验设置4个处理,播种后不灌水(CK)、播种后立即灌水30mm(GS-30)、45mm(GS-45)、60mm(GS-60)。结果表明:1)6月中旬播种灌溉底墒水有其必要性;2)土壤储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处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GS-60的土壤储水量最多,WUE的差异不显著;3)播种后不灌水(CK)处理下的出苗率显著低于3个灌溉处理,即CK比灌溉处理低27.8%~30.3%;3叶展时CK处理下单株干物重比GS-60显著降低了16%,但与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6叶展时单株干物重以GS-60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亚丽 薛志伟 郭海斌 穆心愿 李潮海
【目的】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农业生产中旱涝频繁发生,同时还存在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的粮食生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两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作用。本文旨在探索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静静 张富仓 周罕觅 赵永刚 魏新光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期灌水和施氮对玉米各生育期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夏玉米蠡玉1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7个水分处理(全生育期灌水、苗期+拔节期灌水、苗期+抽穗期灌水、苗期+灌浆期灌水、拔节期+抽穗期灌水、拔节期+灌浆期灌水、抽穗期+灌浆期灌水)和3个氮素水平(不施氮肥、低氮(60kg/hm2)、高氮(180 kg/hm2)),研究不同生育期灌水和施氮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期灌水和施氮对夏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一定的影响。与全生育期灌水相比,在平均氮肥(各指标3个氮素处理的平均值)水平下,苗期+灌浆期灌水处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邵立威 王艳哲 苗文芳 孙宏勇 陈素英 张喜英
在中国科学院封丘试验站通过3年(2008-2010年)8个夏玉米品种在3个种植密度下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品种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探讨通过品种和密度优化组合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潜力。品种和密度对夏玉米产量产生了明显影响,并且存在着年际之间的巨大波动。产量最高和最低品种相差1 050~1 500 kg/hm2,不同品种对密度的反应有所差异,一般60 000~67 500株/hm2的种植密度产量高于75 000株/hm2的密度产量。玉米生长期间光照条件对产量产生了显著影响,2010年玉米生长期间日照时数为多年平均的56.6%,产量比光照条件好的2009年产量降...
关键词:
品种 种植密度 产量 光照 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东先旺 刘树堂 陶世荣
利用大型防雨设施池栽 ,设置施肥和灌水二因素三水平 ,就其不同肥水组合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高肥低水、中肥低水及低肥低水水分利用效率低 ,经济效益差 ;中肥中水及低肥中水水分利用效率较高 ,是中、低肥量条件下稳产高效益的最佳组合 ;高肥中水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耗水系数最低 ,是高产节水的最佳组合 ;高肥高水互作效应大 ,产量水平达 1350 0kg/hm2 以上 ,水分利用效率高 ,经济效益大 ,是实现夏玉米超高产的最佳肥水组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武继承 杨永辉 郑惠玲 何方
为探明不同水分条件对小麦-玉米两熟制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秸秆覆盖和施用保水剂等水分调控措施,进行了不同灌水量对小麦、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灌水有益小麦群体发育,提高成穗数量、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促进小麦增产,其中以补充灌水1 200 m3/hm2效果最佳,增产11.83%;但过多灌水反而影响小麦产量,补充灌水2 400 m3/hm2减产1%,并影响玉米产量。小麦灌水处理的玉米分别比对照增产7.31%~16.15%,其中补充灌水1 800 m3/hm2增产效果最佳,增产16.15%。夏秋两季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河南省中产灌区在秸秆覆盖和施用保水...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素瑜 王和洲 杨明达 王静丽 贺德先
【目的】通过两年的防雨棚微区控水试验,探索秸秆还田和水分调控对小麦根系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提高秸秆还田效果及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RS)和秸秆不还田(CK)处理;3种土壤水分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55%(干旱处理,D)、60%—65%(轻旱处理,SD)和70%—75%(适宜水分处理,N)。测量土壤水分含量、根干重、根干重密度、根系活力、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干旱条件下小麦成熟期的次生根数显著降低,与轻旱和适宜水分处理相比,不同生育时期小麦根系活力均显著降低,0—25 Cm土层中的根干重密度在不同的生育时期也基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