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41)
2023(16671)
2022(14284)
2021(13132)
2020(10997)
2019(25068)
2018(24693)
2017(46576)
2016(25988)
2015(28835)
2014(28757)
2013(28512)
2012(26587)
2011(24311)
2010(24434)
2009(22104)
2008(21625)
2007(19005)
2006(16818)
2005(14880)
作者
(80327)
(66993)
(66626)
(62893)
(42555)
(32179)
(29911)
(26341)
(25667)
(23944)
(22838)
(22743)
(21598)
(21202)
(20803)
(20502)
(20316)
(19841)
(19187)
(19128)
(17045)
(16557)
(16250)
(15319)
(15087)
(14945)
(14871)
(14749)
(13674)
(13367)
学科
(104614)
经济(104504)
管理(68880)
(67338)
(53355)
企业(53355)
方法(43996)
数学(37820)
数学方法(37363)
中国(30138)
(29849)
地方(26179)
(25649)
业经(24103)
(23070)
农业(20451)
(19519)
贸易(19505)
(18858)
(18674)
环境(17382)
技术(16953)
理论(16861)
(16412)
(16410)
银行(16318)
(16016)
金融(16014)
(15659)
(14920)
机构
大学(373774)
学院(371735)
(142515)
管理(140854)
经济(139266)
研究(134588)
理学(121892)
理学院(120351)
管理学(117954)
管理学院(117306)
中国(96849)
科学(89148)
(81896)
(75405)
(71055)
研究所(65417)
业大(64058)
(62664)
农业(59598)
中心(59263)
(55657)
北京(51863)
(51384)
师范(50736)
财经(50244)
(48483)
(45717)
(45033)
(42704)
经济学(41784)
基金
项目(258953)
科学(201024)
基金(185213)
研究(181543)
(165955)
国家(164545)
科学基金(138134)
社会(111902)
社会科(105887)
社会科学(105860)
(103142)
基金项目(98799)
自然(92941)
自然科(90728)
自然科学(90695)
自然科学基金(89036)
(87956)
教育(83253)
资助(75969)
编号(72825)
重点(59081)
成果(58777)
(58737)
(55426)
(53747)
课题(51819)
计划(50458)
创新(50217)
科研(50061)
大学(46492)
期刊
(159722)
经济(159722)
研究(107507)
中国(76004)
学报(71683)
(68944)
科学(62527)
大学(52045)
管理(50687)
学学(49182)
农业(47633)
(44399)
教育(43900)
(30986)
金融(30986)
技术(30496)
业经(27308)
经济研究(24974)
(24774)
财经(23666)
问题(20724)
(20209)
科技(20182)
图书(19870)
业大(19755)
(19422)
技术经济(17430)
资源(17202)
理论(16911)
商业(16502)
共检索到547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仵均祥  白桦  成卫宁  许向利  张世泽  王会梅  龙晓辉  
系统调查了陕西杨凌地区麦叶灰潜蝇(A g romy za cinerascensM acquart)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孕穗抽穗期,麦叶灰潜蝇主要危害小麦旗叶、倒2叶和倒3叶等中、上部叶片,其中以倒2叶受害最重;每个虫斑内有幼虫1~4头不等,其中有1,2,3,4头幼虫的虫斑数分别占总虫斑数的73.81%,20.96%,3.51%和1.72%;不同塬区、不同田块之间,麦叶灰潜蝇的发生情况均有显著差异;不同塬区麦叶灰潜蝇的发生程度,以一道塬最重,二道塬次之,三道塬发生较轻;不同塬区麦叶灰潜蝇发生的严重程度与小麦植株密度有密切的负相关关系,但同一塬区不同田块的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成卫宁  李修炼  仵均祥  李建军  李怡萍  
从生活史、生活习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繁殖特征及种内竞争、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测报技 术、综合治理技术等方面综述了美洲斑潜蝇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房锋  李美  高兴祥  李健  李燕  
【目的】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是中国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主产区发生最严重的阔叶杂草之一,严重威胁冬小麦生产安全。研究旨在明确冬小麦田播娘蒿的出苗规律、田间消长动态及不同密度播娘蒿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于2013—2014年在山东省济南市选取播娘蒿发生严重的冬麦田,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为玉米秸秆还田浅旋耕,采用固定样方和随机样方取样的方法研究冬小麦田播娘蒿的出苗规律及在田间的消长动态。设置小麦播种量67.5、135.0、202.5 kg?hm-2 3个密度处理,在不同小麦播种密度下,播娘蒿结合人工接种方法,分别控制为0、10、20、40、6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宇衡  宿巧燕  王泽乐  周天云  刘祥贵  毕朝位  余洋  康振生  
【目的】对重庆市小麦条锈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重庆市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重庆市2009-2014年间小麦条锈病监测资料和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对重庆市小麦条锈病发生现状及特点进行总结,同时对影响该病流行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重庆市在经历了2009年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之后,2010-2014年发病程度虽然有所减轻,但仍呈波动性发生的特点。小麦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充足的越冬菌源量以及适宜的冬春温湿度与该病在重庆市的发生程度密切相关。【结论】结合病原菌小种毒性变异速度和菌源地压力因素分析认为,重庆市再次暴发小麦条锈病的可能性非常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代馨  
文章采用标准差法和众数法计算过度教育发生率,结果发现样本数据中过度教育发生率因劳动者的学历水平、性别、年龄及所在单位的企业所有制类型及行业因素而存在差异;通过构建二元logstic模型来分析个体特征因素、单位性质与行业特征对过度教育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度教育发生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只存在明显的企业所有制分割和行业分割。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运康  梅宇宇  杨中侠  李新文  陈越华  林宇丰  李耀明  李志文  
为摸清湖南瓜类蔬菜上南亚实蝇(Zeugodacustau(Walker))和瓜实蝇(Zeugodacuscucurbitae(Coquillett))的发生概况,2020年6—8月于23个市(县、区)的52块瓜菜地,用诱蝇酮(4-对-乙酰基氧基苯基-2–丁酮、Cue)和诱蝇醚(甲基丁香酚、Me)监测实蝇类昆虫的发生;通过野外调查和室温饲养推断优势种南亚实蝇的生活年史;2021年于攸县混合菜地用Cue诱捕成虫,每日记录诱捕数量,并分析其与关键气象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瓜菜地可诱捕到南亚实蝇、瓜实蝇、具条实蝇(Zeugodacusscutellatus(Hendel))、橘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和一种棍腹实蝇(Dacussp.)共5种昆虫;南亚实蝇分布广泛,为优势种;瓜实蝇仅在局部地区为主要害虫;南亚实蝇在湖南一年发生3~5代,世代重叠,第1~2代成虫(即第2~3代幼虫)为主害代,第3代成虫(即第4代幼虫)次之;攸县混合菜地实蝇成虫季节动态呈单峰型,高峰期在9月中、下旬;日最高温度≥15℃时始见成虫活动,日最高温度为33.4℃时诱捕量最大,越远离此温度诱捕量越少;7月7日至9月30日,雨天及雨后1 d南亚实蝇成虫诱捕量显著高于其他天气的,风速对诱捕结果无显著影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运康  梅宇宇  杨中侠  李新文  陈越华  林宇丰  李耀明  李志文  
为摸清湖南瓜类蔬菜上南亚实蝇(Zeugodacustau(Walker))和瓜实蝇(Zeugodacuscucurbitae(Coquillett))的发生概况,2020年6—8月于23个市(县、区)的52块瓜菜地,用诱蝇酮(4-对-乙酰基氧基苯基-2–丁酮、Cue)和诱蝇醚(甲基丁香酚、Me)监测实蝇类昆虫的发生;通过野外调查和室温饲养推断优势种南亚实蝇的生活年史;2021年于攸县混合菜地用Cue诱捕成虫,每日记录诱捕数量,并分析其与关键气象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瓜菜地可诱捕到南亚实蝇、瓜实蝇、具条实蝇(Zeugodacusscutellatus(Hendel))、橘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和一种棍腹实蝇(Dacussp.)共5种昆虫;南亚实蝇分布广泛,为优势种;瓜实蝇仅在局部地区为主要害虫;南亚实蝇在湖南一年发生3~5代,世代重叠,第1~2代成虫(即第2~3代幼虫)为主害代,第3代成虫(即第4代幼虫)次之;攸县混合菜地实蝇成虫季节动态呈单峰型,高峰期在9月中、下旬;日最高温度≥15℃时始见成虫活动,日最高温度为33.4℃时诱捕量最大,越远离此温度诱捕量越少;7月7日至9月30日,雨天及雨后1 d南亚实蝇成虫诱捕量显著高于其他天气的,风速对诱捕结果无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金良  祝增荣  周瀛  陆强  孙祥良  陶献国  陈跃  王华弟  程家安  
【目的】了解水稻播种期对灰飞虱及其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影响。【方法】2006~2007年2年田间设置4个播种期,调查分析水稻灰飞虱种群动态和条纹叶枯病发病的程度。【结果】播种期是影响条纹叶枯病的重要因子。在浙江北部,单季晚稻随着播种期的推迟,病情递减;秧田期株发病率与播种期的关系可以Weibull方程来描述、与秧田期灰飞虱种群动态曲线下面积(AUCPD,即累计虫日)或高峰期密度则呈Logistic关系;本田稳定期发病率则可以以播种期、秧田期灰飞虱高峰期密度、秧田末期的株发病率来描述,而本田期的AUCPD并不是描述该阶段的发病率的必要变量。【结论】在综合治理中,适期播种是控制该病害流行的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春喜  王绍中  代西梅  尚玉磊  姜丽娜  
1997~ 19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 (ZR)和玉米素 (Z)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IAA和ZR +Z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 ;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与IAA/ (ZR +Z)比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春性小麦分蘖初期较高的IAA/ (ZR +Z)比值利于小麦分蘖发生 ,冬性小麦分蘖初期较低的IAA/ (ZR +Z)比值利于小麦分蘖的发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时敏  李广武  
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三种落叶松球果花蝇发生与危害研究张时敏,李广武关键词落叶松球果花蝇,黑胸球果花蝇,稀球果花蝇球果花蝇属(Strohilomyia)[1]某些种类是落叶松球果的主要害虫,由于成虫羽化早,幼虫专门取食幼嫩种子,严重影响落叶松的种子来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玉  任建青  李荣琼  陈杉艳  王艺  
【目的】探讨白粉病、黑斑病在不同食用玫瑰品种上的田间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以昆明地区种植的8个食用玫瑰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时定点调查的方法。【结果】白粉病发生程度在田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月下旬开始发生,发病峰值为7月下旬到8月中旬,随着雨季高峰的到来,病级不升反降逐渐减轻至病症消失,后期不再发病。黑斑病发生程度在田间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4月下旬开始发生,发病高峰为7月下旬,病级持续直至叶片落完。【结论】不同食用玫瑰品种病害发生程度存在差异,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安宁八街玫瑰、墨红玫瑰和紫枝玫瑰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道营  黄伟  张牧晗  刘芳  诸永志  徐幸莲  徐为民  曹建民  
探讨宰后鸭肉骨骼肌细胞中是否发生细胞凋亡以及哪些因素对其产生影响,为进一步用细胞凋亡机理阐明水禽类肉的成熟机理提供新的试验依据。分析检测宰后鸭胸肉和腿肉中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含量变化、TUNEL法检测阳性凋亡细胞核数量变化以及宰后ATP代谢和pH值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宰后鸭肉骨骼肌中Bax/Bcl-2蛋白表达量比值均显著上调(P<0.05),线粒体细胞色素-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ATP含量和pH值在宰后0.5...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武向荣  赖德胜  
对北京市党政机构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过度教育显著受到个人能力、学历和教育质量及所学专业的影响,而且在不同行业、企业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较多发生过度教育的职工对现在工作不满意,且工作转换频率较高;过度教育并非短期现象。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益军  程兆榜  范永坚  章履孝  刘荆  
玉米矮花叶病(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是世界上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玉米病毒病之一。自然情况下可由禾缢管蚜、麦二叉蚜、玉米蚜等20余种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有较广泛的禾本科寄主。近年来该病害在江苏及其他地区不断爆发流行,给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导致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多数为感病品种,种子带毒和传播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1997年~1998年作者对江苏玉米生产上使用的品种以及部分种质资源、亲本材料和育种的高世代材料进行了种传与病害发生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连喜  陈家骅  黄居昌  陈乾锦  
在福州地区对南美斑潜蝇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潜蝇茧蜂进行了初步研究 ,田间调查表明 :潜蝇茧蜂是南美斑潜蝇的主要寄生性天敌 ,寄生率达 7% -66% ;在 (2 5± 1 )℃、相对湿度 70 %的条件下 ,该蜂完成 1个世代需 1 4.3 d,成虫开始羽化后的第 3天为羽化高峰期 ;该蜂可行两性生殖 ,其子代雌雄性比为 1 .2 3∶ 1 .0 0 ,也可营孤雌产雄生殖 ;寄生过程搜索时间较长 ,为 4-1 0 min,而产卵时间较短 ,为 2 0 -40 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