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64)
- 2023(13034)
- 2022(11460)
- 2021(10724)
- 2020(8793)
- 2019(20238)
- 2018(20267)
- 2017(38657)
- 2016(21194)
- 2015(23920)
- 2014(23964)
- 2013(23837)
- 2012(22202)
- 2011(20280)
- 2010(20350)
- 2009(18377)
- 2008(17706)
- 2007(15556)
- 2006(13833)
- 2005(12395)
- 学科
- 济(87886)
- 经济(87802)
- 管理(57985)
- 业(55210)
- 企(44184)
- 企业(44184)
- 方法(34741)
- 数学(29503)
- 数学方法(29188)
- 中国(26154)
- 农(24329)
- 地方(23997)
- 业经(20479)
- 学(19514)
- 财(18869)
- 农业(16650)
- 贸(15434)
- 贸易(15419)
- 环境(15227)
- 制(15201)
- 易(14859)
- 融(14363)
- 金融(14362)
- 银(14306)
- 银行(14263)
- 和(14260)
- 技术(13911)
- 理论(13864)
- 行(13740)
- 发(13209)
- 机构
- 大学(300033)
- 学院(299430)
- 管理(116111)
- 济(115593)
- 经济(112882)
- 研究(106420)
- 理学(99561)
- 理学院(98355)
- 管理学(96678)
- 管理学院(96138)
- 中国(78442)
- 科学(67809)
- 京(65977)
- 所(55155)
- 农(52590)
- 财(52004)
- 研究所(50110)
- 中心(47378)
- 业大(46390)
- 江(44787)
- 北京(42272)
- 范(41658)
- 师范(41242)
- 财经(41148)
- 农业(41035)
- 院(38730)
- 经(37354)
- 州(36968)
- 师范大学(33259)
- 经济学(33077)
- 基金
- 项目(203523)
- 科学(158371)
- 研究(149041)
- 基金(144715)
- 家(126718)
- 国家(125596)
- 科学基金(106441)
- 社会(91206)
- 社会科(86281)
- 社会科学(86259)
- 省(80908)
- 基金项目(77232)
- 自然(69527)
- 划(68129)
- 自然科(67844)
- 自然科学(67825)
- 教育(67456)
- 自然科学基金(66579)
- 编号(61524)
- 资助(59601)
- 成果(50444)
- 发(47394)
- 重点(45616)
- 部(43742)
- 课题(43198)
- 创(42110)
- 创新(39253)
- 科研(38704)
- 项目编号(37528)
- 发展(37464)
- 期刊
- 济(134450)
- 经济(134450)
- 研究(90951)
- 中国(62217)
- 学报(50128)
- 农(49150)
- 科学(45731)
- 管理(43632)
- 财(37218)
- 大学(37154)
- 教育(37114)
- 学学(34771)
- 农业(34560)
- 融(27504)
- 金融(27504)
- 技术(25791)
- 业经(23373)
- 经济研究(20576)
- 财经(19378)
- 图书(17828)
- 业(17503)
- 问题(17312)
- 经(16387)
- 科技(15530)
- 理论(15207)
- 实践(14124)
- 践(14124)
- 技术经济(14056)
- 现代(13842)
- 版(13817)
共检索到4519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艳娜 王贵禧 梁丽松 朴春根 赵晓芳
本试验以鸭梨为试材果实,研究了不同发育期套袋处理、解袋暴露处理、涂抹和刺伤接种轮纹病菌孢子悬液处理的鸭梨果实采后不同时期的发病规律。结果表明,鸭梨轮纹病菌主要侵染期为盛花期后50~70d,但盛花期110d以后仍然可以侵染,而盛花期后50d内不易感染轮纹病菌;轮纹病病原菌更容易通过伤口侵染;在采后梯度降温贮藏条件下,鸭梨轮纹病的集中发病期为采后40~60d;接种孢子悬液使果实的发病期提前、发病率提高。
关键词:
鸭梨果实 轮纹病 潜伏侵染 采后发病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贺伟 尹伟伦 沈瑞祥 王晓军
在栗果发育和采后贮藏过程中 ,定期测定了栗果组织中酚类物质、可溶性糖、淀粉等物质的含量及带菌率和发病率 ,并测定了成熟栗果失水过程中种子生活力和几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在栗果发育阶段 ,总苞、花柱、果皮、种皮中酚类物质的含量 ,均在 1mg .g- 1 鲜重以上 ,明显超过离体条件下邻苯二酚对 4种病菌菌丝生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的 0 5mg.g- 1 的浓度 ;花柱、栗苞、果皮组织中均有一定数量的病菌分布 ,但不表现症状 ;这表明栗果发育期栗实腐病菌处于潜伏状态与栗果组织中高含量的酚类物质有关。栗果成熟时 ,果皮中酚类物质含量急剧减少 ,减弱了对病菌的抑制作用。采收后种子随含水量减少 ,种子发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艳 叶建仁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 ,其中在火炬松上的得菌率为 15 %~ 37 7% ,且大多数月份高于 2 0 % ;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 ,为 7 5 %~ 2 9 1% ;短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 13 8%~ 5 7 1% ,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 ;马尾松得菌率最低 ,为 9 7%~ 2 2 4 % ,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 2 0 %。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 ,枝和新梢较高 ,芽稍低 ,叶最低。在 1年中 ,健康梢上得菌率有 3个高峰期 ,即 4~ 5月、7~ 8月和 10~ 11月 ,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培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理永霞 陈友吾 王璇 刘振凯 朱汤军 张星耀
潜伏侵染指病原物侵入植物组织后,由于寄主或环境条件的限制,暂时停止生长活动,但仍保持其生命,寄主植物不表现症状的现象。松材线虫病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松树流行性病害,也是我国目前危害最为严重的森林病害。潜伏侵染在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地广泛存在,目前因为其发生发展机制不明确,给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此外,由于潜伏侵染的无症状携带者识别难度大,导致疫木清除过程中容易被忽视,最终会吸引媒介昆虫取食和产卵,作为侵染源引起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因此,建议对松材线虫病潜伏侵染的发生机制、发展规律及快速识别等加强研究,推动更为有效的防控技术产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明远 武东繁
白菜接种黑腐病后,置15、20、25、30℃的光照培养箱中保湿48h。11天后移在室温下,病菌均可以完成侵染。病害的进程随着环境温度的提高而表现出正相关。在上述温度梯度下,大白菜黑腐病病情指数达到50的天数,分别为35、32、27、8天。使其致死的时间分别为41、35、32、32天。因此,鉴定时提高环境的温度,有利缩短发病的时间,若接种的温度控制在25℃或30℃,则接种后的第11或第8天即可进行病情调查。
关键词:
大白菜,黑腐病,温度,侵染与发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晓芳 王贵禧 王艳娜 梁丽松 祝美云
The activities of Chitinase and β-1,3-glucanase in ‘Ya' pear(%Pyrus bretschneideri% 'Yali') fruit inoculated with Botryosphaeria berengriana f.sp. piricola and healthy pear fruit during growth and storage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ities of Chitinase and β-1,3-glucanase of the i...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宝君 汪来发 赵文霞 徐福元 张培 李占鹏
在南京用松材线虫接种 7种松树 ,于第 2a在无任何症状的松树的接种点上方 10cm处取样 ,分离线虫。结果表明松材线虫病的潜伏侵染现象比较普遍。在不同的松树品种上潜伏侵染现象有所差异。感病黑松和赤松很快死亡 ,只有在接种量小的情况下才有潜伏侵染现象发生。抗病性强的火炬松和湿地松感病后潜伏侵染现象比较普遍 ,并且样品中的线虫量也较高。而抗病性中等的马尾松和刚松感病后潜伏侵染现象的普遍性及样品中的线虫量均处于中等。短针松接种松材线虫后既不枯死 ,也无潜伏侵染现象。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的试验结果表明 ,未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在松材线虫病松枝上取食后 ,再到健康松枝上取食 ,有传播松材线虫的可...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致翔 时浩杰 雷飞斌 张传清
由茶麋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干腐病是山核桃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害,该病菌表现明显的"潜伏侵染"特性。研究山核桃树体中干腐病菌的定量检测技术对山核桃干腐病的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茶麋子葡萄座腔菌的eF1α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扩增发现引物eFrt-F1/r1对山核桃干腐病病菌的特异性及扩增效率较高,可稳定扩增出230 Bp的目标条带。应用此特异性引物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干腐病病菌检测方法能够定量检测出山核桃植株样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倩 李健 曹建康 崔旸 姜微波
采用5 kJ/m2的短波紫外线(UV-C)辐照鸭梨,研究其对鸭梨采后品质及防御性酶的影响。实验显示:5kJ/m2的UV-C处理能够显著抑制果实病斑的扩展,至接种后第7天,病斑直径与对照相比减小了17%。贮藏过程中,UV-C处理有效延缓了鸭梨果实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SSC)的下降,在处理后第14天辐照果的硬度为5.55,比对照高出9%,而可溶性固形物在贮藏后第7、14、28和42天分别较对照高6%、12%、5%和11%;同时UV-C处理诱导了果实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UV-C处理为有效的鸭梨保鲜方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晓丹 宋方圆 朱文嫱 梁丽雅 闫师杰
以河北鸭梨为试材,通过鸭梨果实褐变指数和果肉LOX同工酶变化的测定,研究缓慢和急速2种降温处理对不同成熟度鸭梨果肉褐变情况和LOX同工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褐变严重程度为:晚采果>早采果>中采果,急速降温>缓慢降温,因此,鸭梨的最佳储藏方法为中采鸭梨(9月中旬)采用缓慢降温处理。鸭梨果肉中LOX同工酶有9条,急降温和缓降温处理对不同成熟度鸭梨果实LOX同工酶表达有一定的影响。急速降温处理比缓慢降温的LOX同工酶活性高,不同成熟度LOX酶活性大小顺序为:晚采果>中采果>早采果,这与褐变指数测定的结果相一致,暗示了脂肪氧合酶与鸭梨果肉的褐变有密切的联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向妙莲 吴帆 李树成 王印宝 肖刘华 彭文文 陈金印 陈明
【目的】探究褪黑素(Melatonine,MT)处理对梨果实采后黑斑病及贮藏品质的影响,为外源物质调控果实抗采后病害及贮藏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翠冠’梨果实为试验材料,喷施0.1 mmol·L-1 MT溶液置室温,48 h后沿梨果实赤道两侧刺直径1 mm、深度3 mm大小两个小孔,待伤口晾干后注入20μL浓度为1.0×106 spores/mL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孢子悬浮液,以无菌水处理作为对照。接种后果实置于25℃,分析梨果实病斑直径、诱导效果及过氧化氢酶(PpCAT)、过氧化物酶(PpPOD)、多酚氧化酶(PpPPO)、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等防御酶相关基因和几丁质酶(PpCHI)、β-1, 3葡聚糖酶(PpGLU)等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研究MT诱导梨果实抗黑斑病的效应和机理。此外,梨果实喷施0.1 mmol·L-1 MT溶液晾干后于(5±1)℃、相对湿度85%—90%贮藏42 d,以无菌水处理为对照,定期测定果实腐烂率、失重率、呼吸强度、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总酚和丙二醛含量,从而探讨MT处理对梨果实贮藏效果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梨果实接种A. alternata后,病斑直径随接种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MT处理组果实病斑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庆鹏 林琳 曹建康 姜微波
将正常采收及其前后10d采收的鸭梨果实根据质量分为大、中、小3个等级,于(0±1)℃,85%~95%RH贮藏35d。结果表明:贮藏后鸭梨早采果硬度与可滴定酸含量高于晚采果,而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低于晚采果。不同时期采收的大果可滴定酸含量均明显高于中、小果实;中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其他级别的果实。采收时果实发育程度对冷藏鸭梨果心褐变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早采中果果心褐变指数和褐变率分别比晚采中果低86.8%和77.4%,更适合在低温下贮藏。
关键词:
鸭梨 采收期 果实大小 贮藏 褐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亚红 霍超 曹继芬 周叆春 陈莹 张君 王德海 赵志坚
【目的】旨在了解云南省不同季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和侵染规律,为提高马铃薯晚疫病预警准确率及病害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9年云南省大春作、秋作及冬作马铃薯产区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数据,利用晚疫病CARAH预测模型,对云南省不同季节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时间、侵染循环、危害程度和防控策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云南省大春马铃薯晚疫病呈现出由滇东北、滇中再向滇西北逐步发病的规律。滇东北大春作马铃薯产区大关、彝良和镇雄等地发病较早,通常4月下旬至5月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70~130次侵染;滇中和滇西北大春作马铃薯产区6月中下旬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40~70次侵染;秋作马铃薯产区,一般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25~48次侵染;冬作马铃薯产区,播种后一般翌年1月上旬至中旬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4~13次侵染。【结论】 本研究首次从理论上揭示了云南省不同季节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和侵染规律。大春作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程度最重,由滇东北向滇中、滇西及滇西北产区逐渐减弱;不同季节的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程度显示大春>秋作>冬作,大春和秋作马铃薯是云南晚疫病防控的重点;云南省生态类型多样,马铃薯不同产区种植节令各有不同,各季节晚疫病发生流行规律及侵染危害复杂,需结合各地种植的品种抗性,因地制宜地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及科学防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艳娜 王贵禧 梁丽松 赵晓芳
以鸭梨为试材,用荧光素酶法和钼蓝比色法分别测定低温、病原菌胁迫条件下ATP含量和测定H+-ATPase、Ca2+-ATPase活性。结果表明:采后0~60d低温贮藏果实为维持呼吸等代谢活动ATP大量消耗;H+-ATPase活性显著增强,活性增强幅度与温度有关;Ca2+-ATPase活性高峰推后且峰值增大。受病原菌侵染的果实60h内表现为ATP含量显著降低;H+-ATPase活性增强36h达最高峰;Ca2+-ATPase活性降低且降低速率高于对照。由此推测无论低温还是病原菌胁迫均为一个大量耗能的过程,通过H+-ATPase活性提高改变渗透压使细胞抵御逆境,而低温可以使果实Ca2+-ATPase活...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姜凤丽
朱顶兰红斑病病菌〔Stagonospora curtisii(Berk)Sacc.〕在患病组织内越冬,于3月上旬开始初次侵染,而后病菌进行重复侵染。病害发生期为3~11月,病害的发生与温度、湿度、降水量和雨日有关,在诸因子中以与雨日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是该病的发生高峰期。朱顶兰的被害程度不但与品种有关,而且与栽培环境有关。根据室内抑菌测定和圃地防治试验,ZHB(自己混合配制药剂),四氯苯酞、百菌清、三环唑等杀菌剂,对该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如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其防治效果更佳。
关键词:
朱顶兰 赤斑病 病理规律 药剂防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