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91)
- 2023(3170)
- 2022(2566)
- 2021(2452)
- 2020(2207)
- 2019(4935)
- 2018(4775)
- 2017(8279)
- 2016(5124)
- 2015(5641)
- 2014(5553)
- 2013(5468)
- 2012(5375)
- 2011(4822)
- 2010(4928)
- 2009(4583)
- 2008(4756)
- 2007(4245)
- 2006(3807)
- 2005(3406)
- 学科
- 济(15538)
- 经济(15515)
- 学(12862)
- 业(9456)
- 管理(9152)
- 企(7900)
- 企业(7900)
- 方法(6024)
- 数学(4532)
- 理论(4457)
- 数学方法(4384)
- 中国(4060)
- 农(3905)
- 财(3646)
- 经济学(3258)
- 业经(3159)
- 教育(3141)
- 和(3004)
- 水产(2844)
- 农业(2677)
- 制(2602)
- 银(2598)
- 融(2577)
- 金融(2575)
- 银行(2546)
- 动物(2526)
- 行(2420)
- 环境(2413)
- 贸(2405)
- 贸易(2401)
- 机构
- 大学(80203)
- 学院(75904)
- 研究(33420)
- 科学(26350)
- 济(23133)
- 农(22752)
- 经济(22597)
- 中国(22324)
- 管理(21146)
- 所(19821)
- 研究所(18671)
- 农业(18487)
- 京(18258)
- 理学(17887)
- 理学院(17510)
- 业大(17168)
- 管理学(16729)
- 管理学院(16607)
- 中心(13724)
- 江(12959)
- 室(12762)
- 范(12522)
- 师范(12240)
- 农业大学(12116)
- 院(12021)
- 实验(11946)
- 实验室(11507)
- 省(11456)
- 北京(11269)
- 财(11153)
- 基金
- 项目(53737)
- 科学(40201)
- 基金(38566)
- 家(37437)
- 国家(37189)
- 研究(32162)
- 科学基金(29065)
- 自然(21888)
- 自然科(21320)
- 自然科学(21305)
- 省(21294)
- 自然科学基金(20933)
- 基金项目(19883)
- 划(19181)
- 社会(17850)
- 社会科(16638)
- 社会科学(16632)
- 资助(16027)
- 教育(15251)
- 重点(13456)
- 计划(13320)
- 科技(12804)
- 编号(11692)
- 科研(11210)
- 成果(11207)
- 发(11193)
- 部(10874)
- 专项(10643)
- 创(10615)
- 创新(10090)
共检索到1142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玲 仲轶 卓丽环 杨传平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鸢尾属17种植物叶片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其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并作了分类上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叶表皮的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及表皮上的乳突在种间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鸢尾属植物表皮细胞多为菱形,表皮细胞短菱形的为原始类型;气孔器为不规则形;气孔及垂周壁存在下陷或隆起2种;垂周壁式样为平直或弓形;下陷气孔周边的表皮空隙口形状为椭圆形、方形或菱形;有些种表皮上具有乳突,并存在多态性;这些性状与鸢尾属植物生境不存在直接联系。本文还依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探讨了属内亚属间及一些近缘种间的分类关系。
关键词:
鸢尾属 叶表皮 微形态特征 分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馨 林辰壹
【目的】比较8种野生葱属植物的叶形态特征,为其分类学研究和生态适应性机制分析提供依据。【方法】以分布于新疆不同生境的8种野生葱属植物齿丝山韭、实葶葱、新疆蒜、健蒜、多籽蒜、奇台蒜、喀纳斯蒜和乌鲁木齐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观测和树胶制片法,测定其叶片数量、长度、宽度等指标,观察其解剖结构异同;通过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叶片表皮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性状的分类学意义。【结果】8种葱属植物的叶形态和微形态存在差异,实葶葱和齿丝山韭叶直立,其余呈不同程度倒伏;实葶葱叶圆柱形,其余叶均为条形;实葶葱叶表面被蜡粉,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继文 麻文俊 王军辉 张金凤 张守攻 张建国 赵鲲
梓属(Catalpa),紫葳科(Bignoniaceae),乔木,全世界约13种,分布于美洲及亚洲东部。我国包括引入种共5种及1变型(中国植物志编委会,2005),包括楸树(Catalpa bungei)、灰楸(Catalpa fargesii)、滇楸(Catalpa fargesii f.duclouxii)、藏楸(Catalpa tibetica)、黄金树(Catalpa speciosa)、梓树(Catalpa ovata),其中黄金树是引入种,滇楸是灰楸的变型。从形态构造、亲缘关系和开花结果规律分析,可将5个种分为楸树组和梓树组2个组,楸树、灰楸和滇楸属于楸树组,藏楸、梓树和黄金树属于...
关键词:
梓属 花粉形态 四合花粉 分类学意义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林新春 俞志雄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木兰科Magndiaceae7属16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木兰科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呈不同程度的波状弯曲;气孔器分布于下表皮,其长轴取向不规则,除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为平列型与无规则型并存外,均为平列型;不同属种的上下表皮细胞大小、细胞垂周壁的波状弯曲程度和气孔器密度均存在差异,可为属种的划分提供实验证据。图3表1参10
关键词:
植物学 木兰科 叶表皮 显微构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慧民 李丽 邢艳秋 吕贵娥 陈雅君
以18种(品种)绣线菊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法对其花粉形态进行系统观察比较、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其中8种绣线菊的花粉形态为首次研究报道,以探讨其种间亲缘关系与分类学关系。结果表明:18种绣线菊花粉形状为长球形及近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和近圆形,赤道面观有长圆形、椭圆形和梭形,花粉大小为(12.5~20.7)μm×(10.58~18.3)μm,极轴与赤道轴之比(P/E)在1.01~1.94之间,属于小类型花粉,具三孔沟,部分种的内孔外突;外壁纹饰类型为条纹和条网状纹饰,纹饰特征种间存在差异,具备分类意义。首次发现美丽绣线菊(Spiraea elegansPojark)萌发沟内具有特殊脑纹状结构。...
关键词:
绣线菊 花粉特征 电镜扫描 聚类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牟少华 孙振元 彭镇华
利用通用引物,采用PCR技术从24个鸢尾样品中扩增了叶绿体基因组trnL-F间隔区的DNA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长度为1003~1113bp,比较长度为954bp,其中共有92个位点发生了单个碱基的置换,14个位点发生了缺失,因此有进化意义的位点共106个,约占总序列比较长度的11.11%。运用DNAMAN软件分析了这些鸢尾的亲缘关系,可分为2个相对独立的大组。第一大组可以分为2组:3个种源马蔺关系很近形成一组,粗根鸢尾、溪荪和喜盐鸢尾聚成一组。第二大组也分为2组:6个种源的马蔺与野鸢尾聚在一起,再和小鸢尾聚成一组;3个种源的鸢尾、高原鸢尾、德国鸢尾、矮鸢尾、野鸢尾、扇形鸢尾、红籽鸢尾和I...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兰英 王永清 张丽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四川西南山区的26种野生杜鹃花粉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其中21种为首次报道。26种杜鹃分属杜鹃亚属(Subgen.Rhododendron)杜鹃组(10种),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常绿杜鹃组(14种),糙叶杜鹃亚属(Subgen.Pseudorhodorastrum)(2种)。本属花粉均为四合体花粉,呈正四面体排列,单粒花粉球形或近球形,具三孔沟,极少数为四孔沟,表面粘丝多少不等。花粉粒外壁呈现大小颗粒、裂纹等不同纹饰,沟界区和极区与其他部位的纹饰并无明显差异。外壁纹饰和萌发孔长宽不宜作为亚属划分的依据,四合体直径可作为划分亚属的参考指标。在同一...
关键词:
杜鹃属 电镜扫描 花粉形态 分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好好 蒋昌华 刘庆华 秦俊 黄卫昌 胡永红
为了解鸢尾属品种的耐盐性差异及其在盐地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选用4个鸢尾属品种盆栽苗作试验材料,向盆中施加NaCl溶液,使盆中土壤含盐量的质量分数达0,0.8%,1.0%,1.2%,测定盆土的日失水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其SOD活性。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增加,各品种的日失水量均下降,且浓度越高下降率越大。其他指标的变化规律大致表现为: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抗性强的品种先增后降;抗性弱的品种则持续下降。上述4个品种的耐盐性强弱为:Iris′Black Gamecock′和Iris sibirica′Coronation Anthem′的耐盐性强于Iris pumila′OrangeCap...
关键词:
鸢尾属 品种 耐盐性 生理指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志远
对9种泡桐的根尖进行了压片观察,经染色体配对后作核型分析,结果表明:9种泡桐的染色体绝对长度多在2μm以下,染色体数目均为2n=40,其中有6种泡桐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染色体核型公式分别为(12~34)m+(24~2)sm+4T,其中毛泡桐、楸叶泡桐、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分别在第7对和第16对染色体上具有一随体,染色体核型类型除楸叶泡桐为2A型外,其余8种均为2B型。
关键词:
泡桐属 分类 染色体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思兰 钟杨 张晓艳
该文运用数量分类学方法对中国菊属植物28个分类单位进行了系统进化与亲缘关系研究。Q型聚类结果表明:毛华菊(D,vestitum)与菊花亲缘关系最近,野菊(D.indicum)次之,紫花野菊(D,zawadskii)较远,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菊属植物用于形态分类学研究的多数性状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此基础上,作者讨论了中国栽培菊花起源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菊属,聚类分析,亲缘关系,起源,系统进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武海霞 刘丽婷 廖柏勇 莫晓勇
以20个桉树树种和杂交子代的花粉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花粉显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桉树花粉微观形态具有高度一致性,都属于小孢粉(10~25μm)。极面观为钝三角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属于三环孔沟类型。萌发沟细长,沟缘不整齐,直达两极汇合形成合沟或者副合沟,沟膜多为颗粒状纹饰。花粉外壁光滑或者具有纹饰。(2)桉树不同树种在花粉粒的大小、萌发器官及外壁纹饰的细微特征上均表现出明显差异,可作为桉树种间鉴别的重要手段。(3)花粉微观形态可作为分析亲本与杂交子代关系的指标之一,为杂交品种的鉴定与表现型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桉树 花粉 显微结构 分类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钟玉婷 张瑛 赵冰
【目的】筛选滞尘能力较强的丁香属Syringa植物,促进丁香在城市绿化中生态功能的发挥。【方法】以6种丁香属植物为研究材料,在满叶期通过3级滤膜过滤法测定植物经过不同孔径的滤膜后滞留的各直径颗粒物,并对丁香属植物叶表面微观结构进行观察,探究叶片微观结构对植物滞尘效应的影响。【结果】丁香属植物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尘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沟槽的深度可能是影响植物滞尘的原因之一,在治理城市空气污染时,什锦丁香可作为优良的园林滞尘灌木树种,在工业聚集区、校园、道路等场所广泛应用。图2表3参26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雨 刘潘莲 曹翠兰 杨文权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标本馆中分布于陕西省的14种小檗属(Berberis)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种小檗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有多边形和无规则形两种;垂周壁式样有平直-弓形、浅波形和深波形3种。叶表皮外均有不同程度加厚的角质层。气孔器只分布在所有研究的14种小檗属植物的下表皮,形状为椭圆形、长椭圆形、宽椭圆形;气孔器类型大多为无规则型。这些特征与它们具有的耐旱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对气孔指数、气孔密度、气孔长宽比的数据分析表明:陕西14种小檗属植物的气孔指数差异较大,可作为种间分类的依据;气孔密度在特定几种植物间的差异较明显,可作为部分种的分类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善文 张有慧 张志毅 安新民 何承忠 李百炼
利用13对AFLP引物对杨属4个派19个种及杂种的47个无性系进行分析,共检测到858个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为771个,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为89.9%,每对引物产生的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在80·7%~98·1%之间,表明杨属种间及无性系间在DNA水平上存在广泛变异。根据AFLP标记结果计算杨属派间、派内种间、种内无性系间分子遗传距离,对它们的亲缘关系进行定量描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派间聚类与经典形态分类完全一致,派内种间及种内无性系间聚类与形态分类基本相同。最后,探讨根据分子标记结果进行杂交亲本选配及杂种子代早期选择的可行性。
关键词:
杨属 AFLP 遗传变异 亲缘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克成
旋毛形线虫是英国学者 Peacock 1828年首次于伦敦人体中发现。Owen 1835年 Rialliet1895年定名:Trichinella spiralis,简称旋毛虫。后来证实由此虫引起的旋毛虫病,是一种世界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感染人和150多种动物。目前,全世界都有本病的发生,尤其以欧美地区为多。对旋毛虫分类学研究是旋毛虫病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学以及免疫学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