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78)
- 2023(5882)
- 2022(5036)
- 2021(4504)
- 2020(3871)
- 2019(8278)
- 2018(8393)
- 2017(15583)
- 2016(8855)
- 2015(9939)
- 2014(10092)
- 2013(9760)
- 2012(8999)
- 2011(8029)
- 2010(8253)
- 2009(7870)
- 2008(8091)
- 2007(7436)
- 2006(6495)
- 2005(6119)
- 学科
- 管理(34450)
- 济(31248)
- 经济(31173)
- 业(27224)
- 企(24477)
- 企业(24477)
- 财(13306)
- 制(13133)
- 方法(11226)
- 数学(9334)
- 数学方法(9176)
- 中国(9063)
- 体(8928)
- 业经(8363)
- 务(8349)
- 财务(8321)
- 财务管理(8298)
- 农(8214)
- 企业财务(7818)
- 银(7756)
- 银行(7740)
- 体制(7732)
- 行(7366)
- 融(6999)
- 金融(6997)
- 划(6472)
- 环境(6356)
- 学(6226)
- 税(5756)
- 度(5727)
- 机构
- 大学(125352)
- 学院(125043)
- 济(50676)
- 经济(49436)
- 管理(46295)
- 研究(42374)
- 理学(38609)
- 理学院(38212)
- 管理学(37574)
- 管理学院(37340)
- 中国(34031)
- 财(29080)
- 京(26864)
- 科学(23970)
- 财经(21527)
- 所(21204)
- 江(20561)
- 中心(19669)
- 经(19253)
- 农(18944)
- 研究所(18632)
- 业大(17137)
- 北京(17088)
- 财经大学(15764)
- 院(15762)
- 经济学(15721)
- 州(15716)
- 范(14747)
- 师范(14583)
- 农业(14576)
- 基金
- 项目(79713)
- 科学(62616)
- 研究(60422)
- 基金(57249)
- 家(49519)
- 国家(49105)
- 科学基金(42029)
- 社会(38546)
- 社会科(36490)
- 社会科学(36485)
- 省(31337)
- 基金项目(29688)
- 教育(28382)
- 划(26147)
- 自然(25884)
- 自然科(25235)
- 自然科学(25226)
- 自然科学基金(24778)
- 编号(24333)
- 资助(23203)
- 成果(21345)
- 制(21278)
- 部(18278)
- 重点(18191)
- 课题(18139)
- 创(16936)
- 发(16400)
- 性(16219)
- 国家社会(16088)
- 创新(15957)
共检索到2002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欢欢 张俊 陈作志 汤勇 孙铭帅 黄佳兴 邱永松
2017年9月在南海北部(18°42.9′N,113°05.5′E)附近的深海海域,利用Simrad EY60型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120 kHz)和自制的鸢乌贼绳系控制装置对25尾鸢乌贼逐尾进行了单体目标强度(TS/dB)的测量,探讨了鸢乌贼单体目标探测中脉冲长度决定水平(PLDL/dB)、最小标准脉宽(min NPL)、最大标准脉宽(max NPL)和短轴角度最大标准偏差(MIA)等参数的变化对鸢乌贼单体目标强度测量的影响,分析了鸢乌贼单体TS的变化规律,并归纳了鸢乌贼TS与胴长的关系。结果显示,①随着PLDL增大,所探测鸢乌贼单体目标的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并在PLDL=6 dB时达到峰值,而平均TS则呈单调增加趋势;随着min NPL增大,鸢乌贼单体目标的数量减少,在min NPL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权 李永振 张鹏 汤勇 陈国宝 张俊
南海中南部深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鸢乌贼资源,为推动南海外海渔业资源开发,实验探索了灯光罩网与声学手段相结合的鸢乌贼资源量评估方法。根据2011年4—5月在南沙群岛海域灯光罩网和Simrad EY60科学鱼探仪同步采集鸢乌贼生物学和声学数据,对鸢乌贼的趋光性行为、种群结构、声学映像和分布水层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灯光诱集结合罩网采样可确定南海鸢乌贼的单体回波,分布于0~100 m水层;通过背景噪声消除、鱼类和浮游动物目标限定、单体目标检测等处理,确定鸢乌贼现场目标强度-67~-52 dB;选择鸢乌贼渔获比例较大的网次,统计得到鸢乌贼胴长10.4~14.2 cm,对应目标强度-60.7~-58....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冯波 颜云榕 张宇美 易木荣 卢伙胜
为了解南海鸢乌贼(Sthenot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量与分布状况,本研究利用建立在灯光罩网船上的北斗星通渔业信息采集网络,搜集南海鸢乌贼生产数据,并根据灯光罩网作业特点,创建了光诱资源量评估模型,使用克里金插值法,绘制出南海鸢乌贼的分布密度图,估计其总资源量和年可捕量。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在南海有着广泛的分布,以110.5°–111.5°E、11°–12°N之间的海域和115.5°–116.5°E、9.5°–11.5°N之间的海域资源密度最高,在4 t/km2以上;以112°–112.5°E、14.5°–15°N之间的海域和113°–115°E、15°–16.5°N...
关键词:
鸢乌贼 资源 灯光罩网 光诱模型 南海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根据2004~2005年我国鱿钓渔船对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调查期间采集的103个鸢乌贼角质颚和60枚耳石样本,分析了角质颚长度特征,并与鸢乌贼胴长、体重和日龄建立了关系。结果显示,角质颚长度与胴长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与体重呈极显著的指数相关;角质颚各部长度随着鸢乌贼日龄增加逐步增大,上、下颚头盖和脊突生长较快,喙部和翼部生长较慢;上颚头盖和脊突较下颚头盖和脊突生长快;上颚翼部呈幂函数生长,上、下颚其余各部均呈线性生长。
关键词:
角质颚 耳石 鸢乌贼 印度洋西北海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招春旭 戴明云 颜云榕
鸢乌贼是我国南海最具有开发潜力的渔业资源之一,主要通过灯光罩网作业方式进行捕捞,发展灯光罩网鸢乌贼渔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渔情预报、灯光罩网捕捞技术和集鱼灯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南海鸢乌贼捕捞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①在渔情预报方面,关于鸢乌贼渔场学的基础研究不全面,缺乏渔业数据,预报模型参数单一,且预测高产渔场准确率低;②在灯光罩网捕捞技术方面,捕捞渔获中幼鱼比例高,渔获选择性低且渔具性能研究较少,未来可以发展灯光罩网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③在集鱼灯方面,LED作为未来集鱼灯发展趋势,虽有节能、低压启动和光谱可控等优点,但在技术和应用层面均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南海灯光罩网鸢乌贼渔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应加大该领域的相关研究。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华 陈新军 方舟 刘必林 高春霞
根据2005年4~5月、2014年4~6月以及2014年2~6月我国渔船分别在印度洋海域、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对其胴长、体质量、性成熟度组成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胴长及所占的比例为380~560 mm和83.50%;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160~240 mm和81.86%;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为140~180mm和77.78%,雄性为140~160 mm和93.14%。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体质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1 500~4 500 g和85.00%;中东太...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范江涛 张俊 冯雪 陈作志
根据2013年在南沙海域4个航次的声学走航调查数据,以鸢乌贼的资源生物量为渔场指标,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Chl.a)等海洋环境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建立渔场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关系模型。研究表明:南沙海域鸢乌贼渔场分布有明显季节差异,春季主要集中于南沙西南部和越南东部海域,夏季和秋季主要分布于南沙南部海域,冬季主要分布于南沙中南部海域;各环境因子中SSH与SSS对渔场有显著影响,SST和Chl.a影响不显著;影响渔场的主要因子有SSH、SSS、经度(LON)和纬度(LAT),并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建立渔场与影响因子的最优关系模型,模型的总偏差解释率为54.7%,进入最优模型的4个因子中,纬度对模型的影响最大;南海鸢乌贼渔场的形成除地理位置影响外,与海流洋流影响关系密切。
关键词:
鸢乌贼 南沙群岛 海洋环境 GAM模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招春旭 邱星宇 何雄波 王国易 顾银娜 钟亚娜 颜云榕 康斌
根据2015和2016年春季灯光罩网渔船分别在南海南部和北部海域作业的鸢乌贼产量数据,研究作业条件水深、时间和月相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关系。GAM模型分析,作业时间和农历日对CPUE的影响显著。结果显示,月光天时,0~999 m水深范围CPUE较低;月黑天时,各水层CPUE变化不大,2 500~2 999 m水深范围CPUE较高;作业时间在上半夜(21:00—23:00),CPUE较高,最高达399.4 kg/网,下半夜(0:00—5:00) CPUE逐渐下降;月光天和月黑天产量差别较大,分别为267.0和321.6 kg/网;厄尔尼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鸢乌贼资源量在各水层的变化。各作业条件对鸢乌贼CPUE影响的研究能够为渔场的寻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鸢乌贼 水深 月相 GAM 厄尔尼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俊霖 赵国庆 张胜茂 崔雪森 唐峰华 陈峰 韩海斌
为掌握鸢乌贼渔场在西北印度洋公海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尤其是高产中心渔场的变动情况,并为后期开展渔情预报、渔场预测等奠定基础。本研究根据2016—2021年西北印度洋灯光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结合鸢乌贼产量和名义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名义CPUE)进行年际变化及季节性波动统计分析,通过产量重心分析、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时空因素对鸢乌贼名义CPUE变动的影响,探索并找出渔场重心变化规律及其中心渔场的年际与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产量与渔船数量上升趋势一致,但渔船数量过多会导致名义CPUE下降;2016—2021年,年间渔场重心整体往东北方向曲线移动,各年的名义CPUE高值区域集中在12°~20°N,58°~68°E;名义CPUE和产量最高的时期为10—12月,鸢乌贼分布最广的时期为10月至次年1月,由高纬度向低纬移动的时期为2—5月;月间9—12月产量重心分布纬度较高(17°~18°N),1—5月较低(15.5°~16.5°N);年际渔场变化方向与生产月份(9月—次年4月)的渔场变化方向均为东北—西南向,与索马里洋流方向一致。研究表明,当渔船过多时名义CPUE会下降,应对渔船数量进行合理管控,此外,还应注意鸢乌贼渔场年间、月间变化规律,将其合理运用于捕捞活动。本次研究更好地揭示了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资源与中心渔场分布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其渔业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曲映红 陈新军 陈舜胜
以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为原料,测定不同部位的重量组成及可食部分(胴体、裙边和头足三部分)的基本成分,并测定去皮胴体不同温度下的加热失重。结果表明:印度洋鸢乌贼的可食部分比例高达81%左右,粗蛋白含量为17.8%~19.1%,粗脂肪含量为0.6%~1.0%,可认为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品;其胴体水分含量比一般柔鱼高,但蒸煮加热时保水能力较强;较太平洋鸢乌贼在体型、成分和加工性能上均有一定差异。
关键词:
鸢乌贼 重量 成分 印度洋西北海域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龚玉艳 孔啸兰 杨玉滔 詹凤娉 张鹏 江艳娥 陈作志
根据2012年9-10月南海中、南部和2015年3月南海北部的灯光罩网调查资料,以传统胃含物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对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微型群体的饵料组成、摄食强度、摄食习性与胴长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微型群体以头足类和甲壳动物为主要摄食对象,属游泳动物和浮游动物食性类型,其中头足类为优势饵料生物类群,其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个数百分比(N%)、质量百分比(W%)和出现频率(F%)分别为65.05%、28.10%、60.91%和79.90%。摄食等级大部分以2、3级为主,除南海中、南部群体在胴长101~110 mm的摄食等级及大个体饵料类群在饵料组成中的比例偏低外,普遍存在胴长越大,摄食等级越高的趋势;同时饵料组成中的小个体饵料类群比例降低,大个体饵料类群比例升高。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晏磊 张鹏 杨炳忠 陈森 李亚男 李渊 宋普庆 林龙山
根据2012年9—10月秋季航次及2013年3—4月春季航次南海灯光罩网船各站点的水温数据及生产数据,对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产量与表温(SSt)及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是鸢乌贼的高产渔期,总产量及平均网产都明显高于秋季;鸢乌贼作业渔场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春季南沙和西中沙海域都有渔场分布,产量主要集中在10°~15°n、111°~117°e海域内,而秋季鸢乌贼产量主要集中在13°~15°n、117°~118°e海域;鸢乌贼春季和秋季作业渔场的SSt范围有所差异,春季作业渔场表温范围为25.6~29.6℃,秋季作业渔场表温范围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静 陆化杰 张弼强 杨思哲 赵懋林 王芮 欧玉哲
为探究影响西北印度洋鸢乌贼内壳外部形态的因素,利用2019年秋季(9—11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海域采集的1 388尾鸢乌贼样本,通过测量内壳各参数,利用方差分析(ANOVA)和组间的多重比较( LSD)方法,分析了其内壳外部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内壳长(GL)、尾锥长(CL)、翼长(VL)、尾锥宽(GWC)和叶轴最大宽度(GWP)可作为描述西北印度洋鸢乌贼内壳外部形态的特征参数。内壳外形特征参数在不同性别、不同胴长组和不同性腺成熟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VL/GL值在不同胴长组间无显著差异,但在不同性腺成熟度间差异显著。GWC/GWP值在不同胴长组间和性腺成熟度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性腺成熟度Ⅱ期和Ⅲ期可能分别是雌性和雄性个体内壳外部形态变化的拐点;在个体生长过程中,内壳长度各结构的生长速率基本一致,而尾椎的生长速率相对叶轴较慢。对鸢乌贼内壳外部形态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后续研究鸢乌贼渔业生物学和生态学提供科学参考,也可为利用硬组织划分和鉴定头足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鸢乌贼 内壳 外部形态 西北印度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连为 周永东 陆化杰 刘必林 陈新军
为检测西北太平洋鸢乌贼种群遗传结构,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b)序列分析方法对鸢乌贼东海群体、南海群体与菲律宾海群体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1)所有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度与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982±0.006、0.012±0.006;菲律宾海群体对应的遗传多样度均最高,分别为0.973±0.014、0.015±0.008;南海群体与东海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分别为0.959±0.026、0.943±0.031,核苷酸多样度均为0.006±0.003。3个地理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敏 张鹏 张俊 张魁 陈作志
利用线粒体ND2、COI和16SrDNA序列,对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采自南海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进行了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系统发育关系显示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各自形成了单系群分支,而分支内没有形成与地理群体或季节群体对应的支系。分子方差分析同样表明,地理群体或季节群体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而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具有极显著的遗传分化(F_(ST)=0.94092~0.9899, P<0.0001)。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均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465和0.8545)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51和0.0021),中型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要高于微型群。基于ND2、COI和16SrDNA序列计算的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达到了14.0%、9.6%和8.8%,远大于类群内的遗传分化(平均<1%)。研究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存在分布高度重合且有显著遗传分化的两个种群,即中型群和微型群。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的遗传差异达到了种间分化的水平,提示体型较大、具有背部发光器的中型群鸢乌贼(典型鸢乌贼)与体型较小、背部发光器缺失的微型群鸢乌贼可能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种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