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99)
- 2023(3544)
- 2022(2900)
- 2021(2638)
- 2020(2206)
- 2019(4887)
- 2018(4670)
- 2017(8025)
- 2016(4496)
- 2015(4910)
- 2014(4791)
- 2013(4682)
- 2012(4266)
- 2011(4018)
- 2010(4070)
- 2009(3554)
- 2008(3686)
- 2007(3161)
- 2006(2816)
- 2005(2607)
- 学科
- 济(16612)
- 经济(16594)
- 学(10748)
- 管理(8233)
- 业(7960)
- 企(6746)
- 企业(6746)
- 方法(5315)
- 中国(4701)
- 理论(4156)
- 数学(4056)
- 农(3967)
- 业经(3951)
- 数学方法(3943)
- 经济学(3493)
- 地方(3307)
- 财(3218)
- 制(2936)
- 和(2936)
- 税(2871)
- 教育(2847)
- 农业(2770)
- 税收(2676)
- 收(2644)
- 发(2484)
- 环境(2437)
- 银(2204)
- 银行(2180)
- 融(2157)
- 金融(2156)
- 机构
- 大学(66648)
- 学院(64304)
- 研究(27291)
- 济(21442)
- 经济(20860)
- 科学(20131)
- 管理(19955)
- 中国(19001)
- 理学(16985)
- 理学院(16676)
- 管理学(16160)
- 管理学院(16038)
- 农(15476)
- 所(15242)
- 京(14662)
- 研究所(14282)
- 农业(12409)
- 中心(12046)
- 业大(11786)
- 范(10593)
- 师范(10404)
- 江(10201)
- 财(10194)
- 院(9909)
- 北京(9160)
- 室(9088)
- 省(8988)
- 师范大学(8737)
- 科学院(8489)
- 实验(8356)
- 基金
- 项目(45600)
- 科学(34948)
- 基金(32630)
- 家(30749)
- 国家(30519)
- 研究(29744)
- 科学基金(24641)
- 省(18038)
- 社会(17471)
- 自然(17354)
- 基金项目(17036)
- 自然科(16925)
- 自然科学(16918)
- 自然科学基金(16598)
- 社会科(16401)
- 社会科学(16396)
- 划(16140)
- 教育(13756)
- 资助(12797)
- 编号(11443)
- 重点(11427)
- 计划(10264)
- 成果(9985)
- 发(9978)
- 科技(9466)
- 创(9377)
- 科研(9286)
- 部(9222)
- 创新(8838)
- 课题(8556)
共检索到972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常藕琴 石存斌 王亚军 刘春 陈绮梨 霍礼侠
为寻找冬春季鳢(Channa maculata)烂身病的病原,应用组织压片、组织切片、扫描电镜技术、HE常规染色法和Grocott六胺银染色法、霉菌分离纯化及ITS的序列分析等对冬春季患疑似溃疡综合征的烂身病鳢进行了病原学与病理学研究。病变组织压片观察到大量直径10~20μm,分枝较少、纤细菌丝。扫描电镜观察到肌肉组织中延伸出大量的纤细的丝状真菌。患病鳢皮肤和肌肉表现为变性、坏死与炎性细胞浸润,溃疡灶肌肉内可见大量的慢性肉芽肿结节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节基本结构由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炎性细胞、霉菌菌丝(横断面呈圆形,斜断或纵断呈丝状)组成,霉菌位于结节中央。Grocott六胺银染色观察到结节中有大量棕色菌体。无菌分离培养可观察到典型丝状霉菌;霉菌在灭菌池塘水20℃过夜, 12 h后可观察原代孢子群形成,真菌ITS序列分析表明其与侵袭丝囊菌(Aphanomyces invadans)同源性为100%。侵袭丝囊霉菌(A. invadans)是杂交鳢溃疡综合症病的主要病原,为鱼类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防治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徐洋 蔺凌云 姚嘉赟 盛鹏程 潘晓艺 尹文林 沈锦玉
对湖州地区患"溃疡综合征"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开展病原研究,从典型濒死的病样体内分离到优势菌TH0426,对该菌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并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感染试验成功复制"溃疡综合征"症状,证明该优势菌为黄颡鱼"溃疡综合征"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3.98×104CFU/m L。生理生化及16 Sr 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头孢曲松、利福平、四环素、多粘菌素B、氟苯尼考、头孢噻吩、强力霉素、头孢西丁、诺氟沙星、头孢拉定、氧氟沙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吉莉莉 汪开毓 肖丹 阳涛
从南方鲇(Silurus meriordinalis Chen)病鱼体表溃疡部及内脏分离出细菌12株,经人工感染证实其中6株治病,生化鉴定6株为同一种菌即为引起该鱼溃疡综合症的病原菌,命名为DKN-1。该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发酵型短杆菌,极生单鞭毛,对除葡萄糖、麦芽糖、甘露糖、海藻糖、甘露醇、水杨苷、七叶苷以外多种糖不利用,氧化酶、过氧化氢酶、DNA酶、脂酶、蛋白酶、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MR、VP阳性。在以该菌16S rDNA序列和GenBank及RDP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DKN-1与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同源性达到...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邓国成 谢骏 李胜杰 白俊杰 陈昆慈 马冬梅 江小燕 劳海华
对广东省佛山地区2008年夏季高温时期暴发的大口黑鲈溃疡病的病原进行分离,从患病鱼的病灶肌肉组织中分离到5株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健康大口黑鲈,均未出现溃疡暴发病的典型症状病鱼体表大片溃烂,裸露肌肉坏死并有出血,尾鳍、胸鳍和背鳍基部红肿溃烂。制备病灶肌肉组织的除菌过滤液,背部肌肉注射感染健康大口黑鲈,7 d后出现典型的溃疡病症状。取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的患病鱼病灶肌肉组织制作超薄切片,经电镜观察,均发现组织中有大量病毒颗粒,病毒粒子有囊膜,呈六角形,为正20面体对称结构,大小约为145.5 nm。根据已知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提取人工感染发病鱼病灶肌肉组织的DNA...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溃疡病 病原 虹彩病毒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金洁南 宋长江 王力 李建 黄晓声 张学振
针对2014年发生在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的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溃疡病,开展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药物敏感性试验和中草药抑菌、杀菌试验。实验从杂交鳢脾脏中分离到一个菌株s8,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直、两端钝圆。对该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和gyr B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此致病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当人工感染剂量大于1.0×107CFu/尾时,能引起杂交鳢100%发病死亡。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温和气单胞菌s8对阿米卡星、头孢拉啶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他啶、...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龚艳清 陈信忠 黄印尧
应用RT PCR技术 ,对福建南部养殖南美白对虾 (Litopenaeusvannamei)自然暴发的急性传染病病原进行了检测。结果检出桃拉综合征病毒。对 2 31bp的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 ,并与Genbank桃拉综合征病毒相应序列进行比较 ,其同源性超过 97 0 %。临床观察也表明 ,虾体表发红、有的虾体表散布有一些灰白色病灶 ,附肢及尾扇发红 ,还有一些病虾体表散布大量黑色不规则病灶 ,为桃拉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典型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 ,病虾体表、附肢、鳃等组织的表皮上皮有许多坏死病灶 ,结缔组织细胞与相邻横纹肌纤维基底部也有病变。病变细胞嗜酸性颗粒增多 ,细胞核固缩或破裂。部分病...
关键词:
RT-PCR 南美白对虾 桃拉综合征病毒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马冬梅 白俊杰 邓国成 李胜杰 叶星 江小燕
为了早期快速诊断近年来流行于广东省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中的病毒性溃疡综合征,本研究用基因组步移的方法获得了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Largemouthbassulcerativesyndromevirus,LBUSV)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该基因编码区全长1392bp。通过序列比较分析,在MCP基因内确定了一段241bp的特异性较强的片段作为靶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经过优化PCR反应条件,建立了可以快速检测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的PCR方法。实验表明,在PCR进行到30个循环反应时可以检测到的质粒最小浓度是104拷贝数/μL,相当于104个病毒粒子。利...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营 王波 张培玉 刘洪展 郑风荣 王宗兴 徐宗军 赵超
近年来,条纹海马的养殖在我国发展迅速,但由于多种养殖疾病的频繁暴发,严重制约了条纹海马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自2017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在条纹海马的养殖过程中,多次发生表皮溃疡综合征,患病海马游泳能力减弱,皮肤大面积溃疡,同时伴随烂尾症状,解剖后发现其肠道发白,肝脏及鳃颜色暗淡,死亡率较高,给海马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患病条纹海马的溃烂肌肉及肠道中分离出13株优势菌株,经回归感染实验证实菌株HDM-2可引起条纹海马出现表皮溃疡综合征的类似症状,且半数致死量(LD_(50))约为2.89×10~8 CFU/mL。为确定菌株HDM-2的分类地位,采用生理生化及基于16S rDNA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HDM-2为哈维氏弧菌;为了解菌株HDM-2的菌体特征,采用透射电镜(TEM)对菌株HDM-2进行观察,结果显示,HDM-2为周生鞭毛,有荚膜,大小约2.20μm×4.75μm;为获知HDM-2的抗生素敏感性,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HDM-2对氟苯尼考和头孢他啶等较敏感;患病条纹海马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菌株HDM-2对条纹海马的皮肤、肝脏以及鳃组织损伤较严重。本文可为条纹海马表皮溃疡综合征的防治及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华伟 王印庚 陈霞 张凤萍
从患病刺参体表病灶组织分离出菌株060330B,其优势度高达90%,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导致健康刺参出现与自然患病刺参相同的症状。通过形态学观察、API半自动化鉴定和常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表明,菌株060330B具有假单胞菌属的特征,其表型特征与恶臭假单胞菌相似。对该菌株进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其与恶臭假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率达到99.5%。菌株060330B可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并视为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致病原之一。通过对多起不同来源患病刺参的研究表明,使用年限长、淤泥层厚呈黑色并伴有腥味的养殖池塘在该时期容易导致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
关键词:
刺参 腐皮综合征 恶臭假单胞菌 老化参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春云 王印庚 荣小军
2003年春季,山东省青岛地区刺参养殖场暴发了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腐皮综合征”,该病引起的死亡造成约30%的损失。养殖刺参的发病症状表现为:厌食、摇头、肿嘴、排脏、身体萎缩、口部溃烂乃至体表大面积溃疡。从患病个体溃疡部位分离得到一种优势细菌KL1,KL1经人工回接感染实验证明对健康刺参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感染病参的症状与自然发病海参的症状相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进行的分类鉴定表明,导致养成刺参“腐皮综合征”的致病菌是灿烂弧菌(Vibriosplendidus)。本文首次揭示了该地区“腐皮综合征”导致养成刺参大规模死亡的致病原因,对刺参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季 潘连德
从灰额刺尾鱼(Acanthurus glaucopareius)体表溃烂处及内脏器官中分离到5株较强致病力的菌株,经过人工感染健康鱼证实该菌株是致病菌。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反应测试,结果显示为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应用细菌16S rDNA的通用引物对该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得到1条长度为1 392 bp的核苷酸序列,该序列与溶藻弧菌(登录号GQ455008)的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该致病菌为溶藻弧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痢特灵、氟哌酸、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对甲氧胺嘧啶、氨苄青霉素、阿米卡星、青霉素等药物...
关键词:
灰额刺尾鱼 溶藻弧菌 溃疡病 病原鉴定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汪开毓 耿毅 陈德芳 黄小丽
对2004-2005年四川发生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和病理学研究,从自然发病的斑点叉尾肝、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CCF00024)。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斑点叉尾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病鱼的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发生套叠,甚至肠脱,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或含血的黏液。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耿显胜 舒金平 刘莹 刘军
【目的】分离和鉴定引起浙江省香椿溃疡病的病原菌,揭示香椿溃疡病的病因,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香椿溃疡病的田间症状,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物种鉴定,采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结果】1)从感病香椿样品中分离到2株病原菌;病原菌的培养性状、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的形态特征与假毛丛赤壳菌一致。2) LSU rDNA、ITS rDNA和tef1-α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XCKY2菌株的LSU rDNA、ITS rDNA和tef1-α基因片段与假毛丛赤壳菌的同源性均为100.00%;XCKY1和XCKY2菌株与11株假毛丛赤壳菌聚为一支,贝叶斯后验概率为0.94。3)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假毛丛赤壳菌的菌饼和分生孢子悬浮液均能引起健康香椿苗发病,从发病香椿苗组织中也能再分离到假毛丛赤壳菌,由此确定假毛丛赤壳菌为香椿溃疡病的病原菌。【结论】从浙江省感病香椿样品上分离到2株假毛丛赤壳菌,经鉴定为引起香椿溃疡病的病原菌。本研究首次报道假毛丛赤壳菌是香椿溃疡病病原菌。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许文军 绳秀珍 施慧 王忠发 胡则辉
利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采用注射和投喂方式,对养殖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进行人工感染,以确定WSSV对养殖梭子蟹的易感性和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结果发现,在水温24~25℃条件下,病毒注射感染组全部发病,10~16d全部死亡;投喂组死亡率33%;对照组未出现死亡。采用荧光定量PCR对各试验组梭子蟹的肌肉和肝胰腺混合物进行WSSV检测,发现注射感染组阳性检出率为100%,均为强阳性;投喂组阳性检出率为50%;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光镜下可观察到感染梭子蟹的肝胰腺、肌肉组织、鳃组织的靶细胞核肿大、变形,并出现以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病变;电镜下病变组织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彬 马俊杰 赵静静 何孔旺 倪艳秀 温立斌 张雪寒 周俊明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2,PCV2)基因组序列、猪博卡病毒(Porcine bo-cavirus,PBoV)的VP1、VP2基因序列和TTV1、TTV2的UTR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建立了分别用于检测PCV2、PBoV及TTV1、TTV2的PCR方法。应用建立的PCR方法对送检的205份猪血液和组织样品进行PCV2、PBoV、TTV1和TTV2的检测,并对临床病料和健康猪群进行了比较,综合调查了PMWS猪群中多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PCV2、PBoV、TTV1、TTV2的阳性率分别为:56.59%,38.05%,26.83%,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