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20)
- 2023(12359)
- 2022(11008)
- 2021(10447)
- 2020(9072)
- 2019(20039)
- 2018(19907)
- 2017(38347)
- 2016(21382)
- 2015(23709)
- 2014(23766)
- 2013(23624)
- 2012(21712)
- 2011(19630)
- 2010(19370)
- 2009(17650)
- 2008(17061)
- 2007(14955)
- 2006(12853)
- 2005(11361)
- 学科
- 济(77524)
- 经济(77431)
- 管理(57775)
- 业(55054)
- 企(45715)
- 企业(45715)
- 方法(37664)
- 数学(32439)
- 数学方法(31989)
- 学(22450)
- 农(20765)
- 中国(20226)
- 财(19934)
- 业经(16990)
- 地方(15443)
- 制(14252)
- 理论(13978)
- 农业(13912)
- 贸(13864)
- 贸易(13858)
- 易(13451)
- 和(13218)
- 环境(13066)
- 务(12928)
- 财务(12863)
- 财务管理(12840)
- 技术(12834)
- 企业财务(12241)
- 银(11804)
- 银行(11734)
- 机构
- 大学(302374)
- 学院(298771)
- 管理(114215)
- 济(109663)
- 研究(107153)
- 经济(107013)
- 理学(99466)
- 理学院(98260)
- 管理学(96178)
- 管理学院(95680)
- 中国(75642)
- 科学(72993)
- 京(65843)
- 农(61135)
- 所(57139)
- 业大(52977)
- 研究所(52911)
- 财(49248)
- 农业(48744)
- 中心(47367)
- 江(43834)
- 北京(41353)
- 财经(39970)
- 范(39375)
- 院(39176)
- 师范(38819)
- 经(36480)
- 州(35529)
- 技术(34397)
- 省(33823)
- 基金
- 项目(214291)
- 科学(165066)
- 基金(153762)
- 研究(147883)
- 家(138507)
- 国家(137391)
- 科学基金(114888)
- 社会(89141)
- 省(85071)
- 社会科(84186)
- 社会科学(84160)
- 基金项目(81844)
- 自然(79319)
- 自然科(77478)
- 自然科学(77446)
- 自然科学基金(76060)
- 划(72655)
- 教育(67469)
- 资助(64648)
- 编号(58687)
- 重点(48576)
- 成果(47792)
- 部(45952)
- 发(45196)
- 创(44239)
- 计划(43034)
- 科研(42483)
- 课题(41546)
- 创新(41362)
- 大学(38811)
- 期刊
- 济(116755)
- 经济(116755)
- 研究(84031)
- 学报(61993)
- 中国(56389)
- 农(54951)
- 科学(52406)
- 大学(44575)
- 学学(42243)
- 管理(41248)
- 农业(38335)
- 财(35935)
- 教育(33161)
- 技术(23983)
- 融(22542)
- 金融(22542)
- 业(19924)
- 财经(18953)
- 业经(18745)
- 经济研究(18571)
- 业大(17320)
- 图书(16758)
- 科技(16268)
- 版(16104)
- 经(16080)
- 问题(15007)
- 林业(14818)
- 理论(14215)
- 农业大学(13855)
- 技术经济(13344)
共检索到4287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霞 付小哲 林强 刘礼辉 牛银杰 梁红茹 李宁求
[目的]建立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和弹状病毒(SCRV)二联灭活疫苗毒种库及种子批。[方法]以ISKNV-QY0910株和SCRV-GM1503株为原始毒种,扩繁10代(F1~F10)后检测各代病毒对鳜鱼脑组织细胞系(CPB)的致病性及其滴度,并检测其对鳜鱼的毒力。PCR扩增ISKNV的主衣壳蛋白(MCP)基因、RT-PCR法扩增SCRV G蛋白基因序列,检测ISKNV和SCRV毒种的特异性。对F1、F5和F10代ISKNV、SCRV毒种进行细菌、霉菌、支原体及鳜鱼蛙病毒(RANA)和神经坏死病毒(NNV)检测,检验毒种的纯粹性。分别将F1、F5和F10代ISKNV、SCRV病毒液用甲醛灭活后制备灭活疫苗,免疫鳜鱼21 d后攻毒,连续观察14 d,待鱼体稳定后统计死亡率并计算免疫保护率(RPS)。将ISKNV和SCRV毒种湿毒保存于-80℃冰箱,每6个月取3支检测病毒滴度,以确定毒种的保存期。[结果]各代次毒株感染CPB细胞后产生的CPE形态及病变速度基本相同,SCRV滴度为10~(8.58)~10~(8.875) TCID_(50)/mL,ISKNV滴度为10~(7.38)~10~(7.625) TCID_(50)/mL。F1、F5和F10代ISKNV按10~4 TCID_(50)/mL、SCRV按10~(6.5) TCID_(50)/mL对鳜鱼攻毒(每尾0.1 mL),致死率均超过90%。ISKNV和SCRV各代次毒种可分别扩增出1 300bp的MCP基因和1 500 bp的G基因,特异性良好。ISKNV、SCRV毒种无细菌、霉菌、支原体及鳜鱼蛙病毒和神经坏死病毒污染。各代次病毒灭活疫苗对鳜鱼安全有效,免疫保护率ISKNV可达92%以上,SCRV可达84%以上;湿毒-80℃保存,保存期为36个月。[结论] 10代以内ISKNV和SCRV的生物学特性稳定,可用于鳜鱼ISKNV和SCRV二联灭活疫苗的制备与检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红茹 范芷仪 蔡秀珠 付小哲 林强 刘礼辉 黄志斌 牛银杰 林蠡 李宁求
【目的】建立鳜弹状病毒(SCRV)和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的双重PCR检测方法。【方法】分别针对SCRV N基因和ISKNV MCP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退火温度和引物用量(μL)比,建立SCRV和ISKNV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检验。应用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对20份临床样品进行单一和双重PCR检测,比较单一和双重PCR的检测结果。【结果】成功建立了SCRV和ISKNV双重PCR方法,该法特异性较强,对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锦鲤疱疹病毒(KHV)、神经坏死病毒(NN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罗非鱼湖病毒(TiLV)等鱼类常见病毒无扩增;敏感性较好,对2种病毒DNA的检测下限均为0.01 ng/μL。20份临床样品的双重PCR样品检测结果显示,3份为SCRV阳性,11份为ISKNV阳性,2份为SCRV和ISKNV混合感染,结果与单一PC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建立的SCRV和ISKNV双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较强,敏感性较好,可用于鳜鱼SCRV与ISKNV的快速鉴别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桂花 徐黎明 赵景壮 任广明 邵轶智 卢彤岩
为了研发用于预防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灭活疫苗,实验以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在胖头鱥上皮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EPC)上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进行连续传代培养,通过测定各代病毒滴度,结合病毒收获时间确定最佳增殖方案;采用不同浓度的β-丙内酯(β-propanolactone,BPL)在24℃下灭活,经安全性实验验证后确定最佳灭活条件。以不同剂量腹腔注射免疫虹鳟,以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为阴性对照组,通过检测攻毒后相对免疫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免疫相关因子表达量及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来分析该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最佳增殖方案为以MOI为0.000 1接种,15℃培养3 d;最佳灭活条件为以终浓度3.0 mmol/L的BPL将IHNV在24℃下灭活24 h;以最佳免疫剂量10μL/尾腹腔注射免疫虹鳟,免疫后7、21、45和60 d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1.37%、84.28%、84.15%和47.5%,免疫后60 d时RPS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免疫组;免疫相关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x-1和IFN-γ表达量在免疫后7、15和30 d脾脏和头肾中均显著上调,在第7天时达到最大值(5倍);CD4和IgM表达量在免疫后15 d脾脏和头肾中均显著上调;在免疫后第30、45和60天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依次为67.25、43.40和29.78,呈下降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该灭活疫苗可诱导虹鳟产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对虹鳟具有显著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为IHNV灭活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付小哲 李宁求 彭媛媛 石存斌 白俊杰 吴淑勤
将大肠杆菌重组表达的鳜(Siniperca chuatsi)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主衣壳蛋白(MCP),以不同剂量(20μg/尾、50μg/尾、100μg/尾)腹腔注射免疫幼鳜(2月龄),测定各免疫组的血清抗体效价变化规律、头肾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SI)、肝脏Mx蛋白表达及相对免疫保护率(RPS)。结果表明,各免疫组抗体效价在第14天时达到峰值,其中50μg/尾免疫组的抗体效价最高,随后各组的效价均下降,至第35天时与对照组无差异;头肾淋巴细胞经LPS、ConA刺激后,50μg/尾免疫组及100μg/尾免疫组的刺激指数均升高,其中50μg/尾免疫组的刺激指数最高,20μg/尾免疫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邓敏 何建国 翁少萍 曾征 龙綮新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是近年来危害广东地区鳜养殖业的主要病原。本文用回接感染健康鳜获得病毒原料,分离纯化了大量高纯度的ISKNV病毒粒子,电镜下可见病毒粒子为二十面体,直径平均为150nm。抽提病毒核酸,对其基因组DNA进行酶切分析,病毒基因组为双链DNA分子,表现脊椎动物虹彩病毒基因组的特点即其胞嘧啶5’端高度甲基化。以限制性内切酶EcoRI、BamHI、HindIII、KpnI和PstI酶切ISKNV基因组DNA,经电泳分离后,分别得到1、8、9、18、22条清晰的酶切片段,并根据酶切片段算得基因组的大小超过108.7kbp。
关键词:
鳜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纯化 酶切分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醴溪 杨圆圆 方伟 付小哲 林强 李趁 刘礼辉 梁红茹 黄志斌 吴志新 李宁求
为建立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灭活快速检验方法,从ISKNV感染CPB细胞系转录谱筛选并经q RT-PCR验证表达量最高的病毒ORF099基因作为快速检测靶基因。以质粒p MDORF099为标准品,采用q PCR方法绘制了CT值与质粒拷贝数的标准曲线,其线性方程为CT=–3.42lgx+39.455,最低检测限为3拷贝/μL,结果显示组间和组内变异系数均小于2%,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重复性。将ISKNV病毒悬液10倍稀释成100103拷贝/m L,分别取1 m L病毒稀释液接种CPB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罗霞 付小哲 李宁求 林强 张悠 黄志斌
为了获知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同步接毒最适增殖条件,通过检测不同血清浓度、病毒接种量、细胞状态等培养条件下的病毒拷贝数,确定鳜脑组织细胞(CPB)同步接种ISKNV的最适体外增殖条件。结果表明,上述各因素对ISKNV的增殖量均有明显影响。其中选取处于对数生长中期的CPB细胞,胰酶消化后按照病毒感染复数(MOI)为0.2同步接种ISKNV,培养液中胎牛血清终浓度为6%时,28℃恒温培养9 d后收获,所得病毒拷贝数最多,为2.54×108拷贝/m L。将所测得病毒拷贝数折算成培养基成本进一步分析表明,按照上述相同条件进行接毒,每元人民币培养基所得病毒量也最高,为4.24×1011拷贝。...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范书曦 张方亮 周蛟 李汉秋 姚炜光
鸡IBD(BKF株)油佐剂灭活疫苗是1986年研制成功的.至今,从制苗工艺研制、改进及乳化设备换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开始使用的设备为组织捣碎机或高速匀浆机,其额定转(?)大都在0~2万转.此阶段完成了疫苗制造工艺的研究、检验及制造规程,但疫苗产量少,属实验室规模.②引进了胶体磨,使该疫苗的乳化工艺及生产能力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试制出的油佐剂疫苗经实际测定,其液珠直径一般在1~5μm之间.多数集中在2~5μm之间.③引进小型高压均质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谭有燕 牛银杰 李宁求 罗霞 林强 梁红茹 付小哲
【目的】探究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复制增殖与Rho A-Rock 1通路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ISKNV感染CPB细胞12,24,48,72和96 h后病毒DNA拷贝数的变化;同时RTq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病毒感染CPB细胞12,24,48和72 h后Rho A与Rock 1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通过Rho A抑制剂(CCG-1423和Rhosin)、Rock 1抑制剂(Thiazovivin和Y-27632)及si RNA抑制Rho A-Rock 1通路,研究Rho A-Rock 1通路抑制对ISKNV复制增殖的影响。【结果】ISKNV感染12~48 h,病毒的DNA拷贝数无显著变化,感染72 h病毒DNA拷贝数显著上升,感染96 h病毒的拷贝数上升变缓,说明ISKNV感染72 h时病毒正处于复制增殖的高峰期。RT-q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ISKNV感染72 h时,Rho A和Rock 1 m RNA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显著上调。Rho A抑制剂Rhosin和CCG-1423及Rock 1抑制剂Y-27632和Thiazovivin均可使ISKNV基因组拷贝数和病变的CPB细胞数显著下调;利用si RNA敲降Rho A和Rock 1时,ISKNV的基因组拷贝数也显著下调。【结论】Rho A-Rock 1信号通路可正调控ISKNV的感染,抑制Rho A-Rock 1通路可显著抑制ISKNV复制增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庆 罗永文 刘春 曾伟伟 张超 石存斌 吴淑勤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全基因组序列于2001年完成测定,全基因组为111362bp,含有124个推测的开放阅读框(ORF)。2007年,Eaton等对12株已完成序列测定的虹彩病毒代表株进行分析比较,除了已经推测的ORF外,认为ISKNV基因组中还存在一个的核心基因(Core gene)ORF90.5L。本研究以ISKNV的cDNA为模板,根据Eaton等报道中推测的上下游位点设计引物扩增出一段963bp的PCR产物。该序列编码一个32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推测分子量为35kD,含有预测的跨膜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翁少萍 邓敏 何建国 吕玲 何华虹 龙綮新
测定了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ISKNV)核糖核酸酶III(RNaseIII)基因的核苷酸全序列。该基因完整读码框为 771bp ,GC含量为 5 2 .5 3% ,编码一个长为 2 5 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 2 8.9kD的推定蛋白。其上下游序列各有一个TATAbox ,终止子下游有一段回文序列。与其它物种相比 ,ISKNV与虹彩病毒 (包括LCDV - 1和CIV)的核糖核酸酶III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 ,与酵母、线虫等物种的相应基因的同源性较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邓敏 何建国 翁少萍 吕玲 何华虹 龙綮新
报道了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ISKNV)的p31基因结构及其序列分析。对ISKNVDNAHindIIIE酶切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发现该序列中含有完整的p31基因。ISKNVp31基因完整读码框为 6 75bp ,GC含量为 4 9.78% ,等电点为 7.6 1,编码一个长为 2 2 5aa、分子量为 2 5 .3kD的推定蛋白。结构分析发现该基因具有启动子元件TATAbox和CAATmotif,下游有反向重复序列可形成茎环 ,另外还有一段直接重复序列和二联体结构。ISKNV与其它 3种虹彩病毒 (包括FV3、LCDV - 1和EHNV)的p31基因氨基酸序列具有一定的同源性 ,但ISKNV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付小哲 李宁求 林强 石存斌 吴淑勤
针对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的ORF007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及TaqMan探针,建立了ISKN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采用CPE法对连续10倍稀释的ISKNV培养液的滴度进行了测定,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病毒拷贝数。结果显示,荧光定量PCR测定的病毒拷贝数与CPE法测定的病毒滴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y=1.076x+0.545(R2=0.998 6),其中y为基因组拷贝数浓度的对数,x为病毒滴度TCID50的对数。研究表明,荧光定量PCR法可替代CPE法应用于ISKNV疫苗抗原的定量,大大缩短了疫苗制备的时间,为疫苗生产提供了方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胡先勤 付小哲 董星星 涂加钢 赵丽娟 林强 李宁求 林蠡
为研究鳜亲环蛋白(CypA)在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感染中的作用,通过RT-pCR克隆了CypA全长开放读码框(SC-CypA)。结果表明SC-CypA基因全长495 bp,编码16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7.59 Ku。通过blAST比对和同源性进化分析,发现其与人、鼠、原鸡和斑点鲖等物种的CypA具有高度相似性,表明SC-CypA属于CypA家族的成员。环孢素A(CSA)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CypA的抑制剂。结果发现,CSA浓度与ISKNV增殖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CSA作用不同时间对ISKNV均有抑制效果;CSA对ISKNV感染诱导的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能抑制Il-1β...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树云 高志强 张旻 谷强 任彤 刘艳华 江育林 张利峰
为规避活病毒作参考物质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本研究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的糖蛋白来制备参考蛋白,作为IHNV免疫学检测参考物质。本研究选用IHNV糖蛋白基因(IHNV-G)为目的基因,根据GeN BaNk中IHNV全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IHNV-uk株病毒核酸为模板,通过RT-PCR获得糖蛋白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 PICZαa,转入毕赤酵母感受态细胞GS115中,使外源基因与酵母基因融合,通过1%甲醇诱导表达外源蛋白,SDS-PaGe分析显示获得可溶性表达蛋白,分子量大于70 ku。经WeSTeRN BloT和elISa分析,该表达产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ConA和LPS对体外鳜的头肾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ORF093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抗性基因对环境细菌抗性的影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表面糖蛋白基因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对虹鳟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在虹鳟接种部位的消长规律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主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传染性胰腺坏死病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鸡传染性鼻炎二价油乳剂灭活疫苗的近期免疫效力检验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致病性研究进展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CJ-13株糖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