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17)
2023(2296)
2022(2106)
2021(1971)
2020(1837)
2019(4092)
2018(4224)
2017(8503)
2016(4510)
2015(4338)
2014(4230)
2013(4188)
2012(3894)
2011(3311)
2010(3265)
2009(2964)
2008(3182)
2007(2674)
2006(2277)
2005(2021)
作者
(11586)
(9917)
(9577)
(9148)
(6276)
(4755)
(4392)
(3805)
(3693)
(3454)
(3328)
(3283)
(3107)
(3107)
(3064)
(2934)
(2916)
(2885)
(2853)
(2837)
(2385)
(2336)
(2322)
(2307)
(2185)
(2161)
(2104)
(2006)
(1908)
(1895)
学科
管理(16582)
(15240)
经济(15213)
(14596)
(13094)
企业(13094)
方法(7562)
(7377)
数学(6530)
数学方法(6440)
(6026)
财务(6019)
财务管理(6007)
企业财务(5770)
(4803)
(4083)
业经(3334)
(3317)
农业(2841)
(2786)
(2729)
(2682)
银行(2675)
中国(2607)
(2436)
(2421)
贸易(2418)
(2365)
体制(2359)
(2327)
机构
大学(56280)
学院(56161)
管理(23944)
(23485)
经济(23068)
理学(21255)
理学院(21065)
管理学(20724)
管理学院(20635)
研究(18197)
中国(15438)
(12588)
(11773)
(11682)
科学(11154)
农业(10114)
业大(9991)
(9279)
财经(9259)
中心(9002)
(8526)
研究所(8434)
(8257)
财经大学(7090)
北京(6972)
经济管理(6819)
商学(6659)
经济学(6608)
商学院(6597)
(6509)
基金
项目(40178)
科学(32511)
基金(31419)
(28313)
国家(28103)
研究(27258)
科学基金(24476)
社会(18165)
自然(17259)
社会科(17258)
社会科学(17256)
基金项目(17045)
自然科(16910)
自然科学(16908)
自然科学基金(16597)
(14782)
资助(12934)
(12616)
教育(12240)
编号(10390)
(9385)
重点(8929)
科研(8178)
(8143)
教育部(7968)
(7918)
国家社会(7917)
成果(7897)
人文(7887)
创新(7662)
期刊
(23631)
经济(23631)
研究(14165)
(10818)
(10747)
中国(10669)
学报(9919)
科学(9098)
管理(8946)
农业(7734)
大学(7666)
学学(7454)
(5345)
金融(5345)
财经(4654)
(4288)
业经(4093)
技术(4025)
(3951)
经济研究(3795)
财会(3575)
会计(3491)
(3401)
问题(3068)
业大(2960)
教育(2666)
世界(2634)
理论(2587)
农业大学(2553)
资源(2550)
共检索到81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瑞祺  郝月月  宋银都  赵金良  
鳜(Siniperca chuatsi)具有独特的捕食习性,只食活鱼、只对运动目标敏感,同时捕食行为复杂、多样。为研究鳜捕食行为相关主要感觉―视觉、侧线感觉调控的捕食行为特征,利用高速摄像与感官抑制技术对鳜独特捕食行为进行了分析,将实验鳜分为4组:G_(C)(对照组, 视觉与侧线感觉均具备),G_(V)(只有视觉),G_(L)(只有侧线感觉)和G_(DS)(视觉、侧线感觉均不具备) 4组。对各组鳜鱼投喂饵料鱼,并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单位时间内鳜捕食行为进行动态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鳜在捕食行为中表现出5种捕食模式:直接攻击型、跟踪―弹射型、跟踪―偏移型、弹射型、偏移型,其中,直接攻击型、跟踪―弹射型、弹射型捕食模式主要由视觉控制,跟踪―偏移型、偏移型主要由侧线感觉控制,在视觉、侧线感觉均具备时优先利用视觉捕食,捕食行为趋于简化,相反,鳜仅利用侧线感觉捕食时,捕食行为变得复杂而多样;鳜在捕食时所表现出的各种捕食行为模式是其具有独特摄食习性的重要原因。上述研究为解读鳜特殊捕食行为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研究资料。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沉  宋丽文  左彤彤  王悦  李硕  孙守慧  
【目的】为明确蠋蝽对美国白蛾捕食的行为学特点,评价其捕食能力。【方法】本试验利用室内观察法结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方法,研究了蠋蝽成虫和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的捕食行为特点和捕食能力。【结果】蠋蝽取食美国白蛾幼虫表现为搜寻、刺探、等待和取食4种行为。不同虫龄组合在搜寻时长(P=0.005)和取食时长(P=0.002)上差异极显著。在蠋蝽虫龄一定的情况下,搜寻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减少,取食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增加。蠋蝽的口针从幼虫头部刺入的比率显著高于胸部和腹部(P=0.001),推测有利于蠋蝽迅速控制和杀死幼虫。蠋蝽4、5龄若虫和成虫对美国白蛾3、4、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0.011 4~0.198 1蠋蝽5龄若虫捕食量(4.20±0.58)头>蠋蝽4龄若虫捕食量(2.40±0.25)头。【结论】本研究表明蠋蝽成虫与蠋蝽5龄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可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适用于美国白蛾的防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爽  王甦  刘佰明  周长青  张帆  
【目的】评估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卵、若虫及伪蛹的搜寻、控害潜能,观察分析其捕食行为。【方法】在室内设置不同密度的烟粉虱卵、若虫及成虫供大草蛉高龄幼虫取食,统计大草蛉3龄幼虫在不同猎物密度下的净取食和取食比例,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观察大草蛉3龄幼虫的取食行为的若干独立行为事件,系统描述其行为事件内容,分析研究各行为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占总捕食过程的比例。【结果】大草蛉3龄幼虫对烟粉虱卵、若虫及伪蛹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同时拟合Holling Ⅱ及Ⅲ型方程。在室内条件下,大草蛉3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其瞬间攻击率随烟粉虱虫龄的增...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葛玲玲  宋佳坤  范纯新  
鱼类侧线系统源自胚胎期的侧线基板,侧线基板的特化受到多种信号的综合作用。利用转基因斑马鱼hsp:wnt8a-egfp和hsp:dkk1-egfp,增强或抑制Wnt信号,通过YO-PRO-1染色和毛细胞计数,研究斑马鱼中Wnt信号对侧线系统发育的影响。热激诱导Dkk1过表达后,斑马鱼侧线系统的神经丘不能形成。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整体原位杂交结果表明:Wnt信号是神经丘毛细胞前体细胞以及侧线基板标记基因Eya1和Six2b表达所必需的。综上结果:Wnt信号可能通过调控侧线基板形成影响斑马鱼的侧线发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新元  丛斌  钱海涛  董辉  
【目的】探索大豆田捕食性天敌对大豆蚜的捕食作用。【方法】根据基因库NCBI中的一段大豆蚜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的基因序列(登录号为AY842503),设计了2对大豆蚜特异引物A和B,其扩增片段大小分别约为197和253 bp,应用DNA标记方法检测天敌对大豆蚜的捕食行为。【结果】种特异性检验表明,所设计引物只对大豆蚜DNA具有扩增效果,对与其同域发生的其它种类不具扩增作用;室内以引物对A与B分别检测喂食单头大豆蚜的异色瓢虫成虫和大草蛉成虫腹内靶标食物的衰变情况,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阳性比率的半衰期分别为喂食后3.371 h和2.814 h,大草蛉成虫分别为喂食后1.312 h和1.032...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柴希民  
1982 ~1985 年在浙江省余杭市长乐林场等地, 记述了日本松干蚧的捕食性天敌13 科31 种, 其中属于蚂蚁类、蜘蛛类等7 种属为首次报道。瓢虫类和蚂蚁类在各种天敌中所占比例最大, 相应为35 % ~51 % 和30 % ~35 % 。蒙古光瓢虫、刻点艳瓢虫和隐斑瓢虫数量最多。在日本松干蚧密度上升时, 瓢虫类数量明显增加, 在日本松干蚧密度较低时螨类和蝽类的数量增加。日本松干蚧和松蚜同时发生时, 蚂蚁类、螨类和蝽类的数量增加, 瓢虫类和褐( 草) 蛉类数量减少。图1 表2 参9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春胜  庄志猛  陈四清  刘长琳  赵鹏  陈昭廷  
以绿鳍马面鲀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比较研究了其对我国沿海4种常见大型水母(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的捕食差异。结果显示,体重为(215±20)g的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的捕食能力最强,日均最大摄食量为(150.7±18.6)g/fish,其次是海蜇和白色霞水母,日均摄食量分别为(129.7±11.6)和(120.0±19.3)g/fish,对沙海蜇的摄食量最少,为(92.5±11.3)g/fish;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与海蜇摄食量主要受投喂量影响,与规格无关,当投喂量小于其最大捕食量时,绿鳍马面鲀可捕食其周围所有水母,当投喂量超过其最大摄食量并继续增加时,绿鳍马面鲀摄食量保持...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健  孙云飞  韩文峰  成方舟  褚衍伟  杨志刚  成永旭  
为探讨方形环棱螺 (Bellamy aquadrata) 规格对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捕食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分析了大[甲宽(38±0.5)mm]、小[甲宽(43±0.5)mm]规格中华绒螯蟹捕食3种规格方形环棱螺 [(壳宽分别为(5.5±0.5)mm、(7.5±0.5)mm、(9.5±0.5)mm]过程中的选择指数、捕食率、捕食行为的差异。结果如下:螺的规格越大,蟹对其选择系数和捕食率越低 (P < 0.05) ;蟹与螺的相遇后捕获概率、捕获后摄食概率与蟹的捕食率的趋势一致,但蟹与螺的相遇概率与蟹的捕食率的趋势相反。螺的规格越小,蟹对螺的捕获后摄食概率越大 (P < 0.05) ;螺的规格显著影响大规格蟹的静止时间比、移动时间比和处理时间比 (P < 0.05) ,但对其搜寻时间比影响不显著 (P > 0.05) ;螺的规格越大其逃逸比例越高 (P < 0.05) ;蟹的规格越大,螺的逃逸比例越低 (P < 0.05) ;蟹对小规格和中规格螺捕食粉碎处理方式比例显著高于大规格螺 (P < 0.05) 。综上,中华绒螯蟹偏爱捕食小规格的方形环棱螺,捕获后能否摄食是影响中华绒螯蟹捕食的重要环节,中华绒螯蟹对方形环棱螺的处理方式随方形环棱螺的规格发生改变。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卢福强  朱文静  毕华玲  
提出了IT服务外包项目的两层进度风险控制模型。针对问题中两层结构的特点和捕食搜索算法(PS)在寻优中的效率问题,分别引入了两层结构和基于2-opt寻优方式的禁忌机制,设计了两层禁忌捕食搜索算法(TLTPS)。在仿真实验中,首先给出了仿真结果,进而,在5个不同规模的算例下,比较了TLTPS与GA、PSO和PS的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缪勇  刘家成  王向阳  沈光斌  王顺建  江俊起  
在对安徽省淮北棉田捕食性天敌群落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极点排序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棉田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动态分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棉田捕食性天敌群落在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演变的主要阶段。结果表明,棉田捕食性天敌群落的时序动态可以分为7种类型;演变可以分为形成和发展阶段(棉花营养生长期)、鼎盛阶段(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衰退阶段(棉花生殖生长期)3个主要阶段。研究结果为科学制订棉花不同生育期害虫防治策略和综合治理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彭传华  刘华林  邓干生  雷朝亮  
通过田间调查,并以优质常规稻鄂中5号和杂交稻两优培九作为对照,对鄂香1号和武香988主要害虫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质香稻品种间主要害虫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组成基本相同,不同物种种群数量在不同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总的来看,主要害虫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群数量和丰度武香988最高,两优培九最低;除鄂香1号外,不同品种样田的群落结构参数变化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逐渐降低,而优势度升高,鄂香1号在水稻生育的后期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显示出升高而优势度显示出下降的趋势。群落结构的稳定次序依次是鄂香1号、两优培九、鄂中5号和武香988。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周传江  蒲德永  赵海鹏  张耀光  
对刚出膜至出膜60 d的大眼鳜(Siniperca kneri)仔鱼的摄食、游泳方式、趋避光性、洞穴隐蔽性、停留的水层、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及对黑白底质的选择性进行观察发现:水温21~24℃时出膜6 d后有部分仔鱼开始摄食,8 d后全部开始摄食,它们只摄食活的适口饵料,其间发生一次死亡高峰,仔鱼存在相互残食现象;仔鱼的游泳方式在前期(出膜后的前3 d)为逆时针螺旋运动,接着垂直向液面冲游及和液面平行的平行巡游,到后来转为较长时间停留于某一水层的相对静游;仔鱼的趋避光性则由前期对光亮度不敏感到趋光以及后期的避光性;停留水层也由刚出膜的贴缸底静卧转变为分布于水表层后停留于中层再转为下层;对外界刺激由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冬梅   皇甫佳一   郭萧  
【目的】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地下害虫之一。论文旨在明确山大齿猛蚁(Odontomachus monticola)和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对小地老虎的捕食特性,丰富小地老虎生物防治技术手段,降低小地老虎防治成本与化学农药用量。【方法】在猎物被土壤覆盖和裸露两种自然条件下,观察并统计山大齿猛蚁和日本弓背蚁在1、6、12、24和48 h内对不同虫态小地老虎的捕食选择性、捕食方式以及捕食致死率;在室内,利用两种蚂蚁的试验种群开展捕食行为序列特征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明确两种蚂蚁捕食行为差异及控害特点。【结果】日本弓背蚁对小地老虎卵的致死率较低,48 h累计致死率仅为12.67%;山大齿猛蚁不取食小地老虎卵。两种蚂蚁对小地老虎幼虫和蛹的控制效果超过49%,最高达98.67%,且控制效果随小地老虎龄期增长而降低。山大齿猛蚁和日本弓背蚁捕食行为序列存在一定差异:两种蚂蚁对小地老虎低龄幼虫均以直接搬运为主;对体型较大的小地老虎高龄幼虫,日本弓背蚁具有试探、攻击、召唤同伴、猎物切割、群体搬运等行为,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行为;而山大齿猛蚁对大型猎物的捕食行为较为单一,未观察到召唤同伴、群体搬运等行为,群体捕食行为不明显。两种蚂蚁对小地老虎捕食行为的差异也体现在捕食方式和对小地老虎的致死率方面:日本弓背蚁对小地老虎低龄幼虫多直接搬运回巢,捕食效率极高,对小地老虎高龄幼虫多以集体捕猎;山大齿猛蚁捕猎小地老虎高龄幼虫时丢弃比例较高,但因叮咬蜇刺,逃脱捕猎的小地老虎幼虫死亡率较高。此外,土壤覆盖极大地影响蚂蚁对小地老虎幼虫的发现,山大齿猛蚁和日本弓背蚁仅能发现地表猎物,不具备探测地下猎物的能力。【结论】日本弓背蚁和山大齿猛蚁对小地老虎幼虫和蛹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小地老虎虫龄越低控制效果越好,两种蚂蚁对小地老虎高龄幼虫捕食行为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影响对小地老虎的控制效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莲茹  杨晓野  杨玉琴  刘珍莲  郭嫒华  
本文报道首次从国内土壤中分离出一株捕食线虫性真菌,该菌株适宜在20℃,pH6,玉米粉浓度0.4g·L~(-1)的玉米粉琼脂(CMA)培养基中生长。通过对其菌丝、孢子及捕食性器官的形态学观察,鉴定其为节丛孢属的少孢节丛孢菌 CIMHI 株(Arthrobotrys oligospora strain:CIMHI).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超英  尤民生  王联德  陈少波  沈春虾  
基于Lotka-Volterra动力模型,提出以u(t)=(N2(t)-N2*)/(N1(t)-N1*)作为测度捕食者—被捕食者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其中N1(t)、N2(t)分别为被捕食者和捕食者在t时刻的数量,N*1、N*2分别是它们平衡态的数量.对模型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u>0时系统稳定性较好,u值愈大愈好.u<0时,当被捕食者数量低于平衡态的数量,系统稳定性好,u绝对值愈小愈好;反之,系统稳定性差,u绝对值愈大愈差.并将该指标应用于测度武夷山市九龙山茶园捕食者—被捕食者系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其合理且可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