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71)
- 2023(4628)
- 2022(3856)
- 2021(3527)
- 2020(2916)
- 2019(6314)
- 2018(6125)
- 2017(11108)
- 2016(6199)
- 2015(6816)
- 2014(6044)
- 2013(5938)
- 2012(5635)
- 2011(5208)
- 2010(5241)
- 2009(4980)
- 2008(4985)
- 2007(4693)
- 2006(4138)
- 2005(3727)
- 学科
- 管理(20442)
- 济(20296)
- 经济(20272)
- 业(19903)
- 企(18012)
- 企业(18012)
- 技术(10808)
- 技术管理(8711)
- 学(8209)
- 方法(7826)
- 中国(6557)
- 数学(6206)
- 数学方法(6080)
- 业经(5447)
- 财(5321)
- 农(5190)
- 制(5038)
- 银(4346)
- 银行(4306)
- 理论(4219)
- 行(4168)
- 融(4054)
- 金融(4052)
- 地方(3741)
- 贸(3571)
- 贸易(3567)
- 易(3452)
- 农业(3429)
- 体(3391)
- 和(3363)
- 机构
- 大学(88164)
- 学院(86652)
- 研究(37246)
- 济(32153)
- 经济(31468)
- 管理(29024)
- 科学(26580)
- 中国(26333)
- 理学(24632)
- 理学院(24286)
- 农(24217)
- 管理学(23664)
- 管理学院(23519)
- 所(21404)
- 京(20018)
- 研究所(19807)
- 农业(19564)
- 业大(18288)
- 中心(15564)
- 江(14794)
- 财(14295)
- 省(14103)
- 院(14012)
- 北京(12517)
- 农业大学(12311)
- 室(12303)
- 科学院(11896)
- 技术(11804)
- 业(11552)
- 州(11404)
- 基金
- 项目(61953)
- 科学(47336)
- 基金(43962)
- 家(42473)
- 国家(42147)
- 研究(38629)
- 科学基金(34003)
- 省(25684)
- 自然(24414)
- 自然科(23904)
- 自然科学(23887)
- 自然科学基金(23484)
- 社会(23439)
- 基金项目(22569)
- 划(22159)
- 社会科(22136)
- 社会科学(22128)
- 资助(17974)
- 教育(16933)
- 创(16225)
- 创新(15528)
- 重点(14964)
- 计划(14903)
- 科技(14554)
- 发(13799)
- 业(13242)
- 编号(12886)
- 科研(12523)
- 部(12394)
- 新(11497)
共检索到1369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波 顾泽茂
为准确鉴定鳜肤孢虫病的病原,实验基于形态学比较,结合寄生特征分析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开展研究,并观察超微结构。结果显示,鉴定其为肤孢虫的形态证据有①纺锤形或哑铃形白色孢囊,长约1.9~6.8 mm,寄生于鳍条、皮肤、口腔、鳃盖内外表面和鳃丝;②圆形内生孢子,直径约9.8±1.8(7.3~13.8)μm;③孢子内环状细胞质和直径约6.5±1.2(3.9~8.3)μm的圆形折光体。该物种测量值区别于其他肤孢虫,与寄生鳜鳃的未定种(HB)测量值基本一致;与广东省和河南省的感染鳜的鳗鲡肤孢虫(GD和HN)以及HB寄生于相似部位。分子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结果显示,该物种与GD、HN、芬兰肤孢虫、鲑肤孢虫和寄生美洲鳗鲡的鳗鲡肤孢虫的序列一致性大于99%;与GD和HN的亲缘关系最近,与鲑肤孢虫次之,与芬兰肤孢虫和鳗鲡肤孢虫的亲缘关系较远。综上,该物种与已报道寄生鳜的肤孢虫为同种,并修订寄生鳜的鳗鲡肤孢虫的GD和HN分离株记录;将本研究肤孢虫和HB、GD和HN分离株一同命名为鳜肤孢虫(Dermocystidium sinipercae sp. n.),新种。鳜肤孢虫种内形态差异可能与采样时间和发育环境有关;孢子增殖分化过程在超微结构观察中被记录和描述。本研究证实鳜肤孢虫已于我国多地分布,强调鳜产地检疫措施亟待落实。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苏旭东 马雯 马晓燕 王雪静 李英军 檀建新
采用温度筛选从云南省刁苓山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伴孢晶体为长菱形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SH-1。利用PCR-RFLP鉴定体系和SDS-PAGE对菌株所含cry基因类型和晶体蛋白的构成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菌株BSH-1具有的cry基因组合为:cry1Aa,cry1Ac,cry1Db,cry2Ab,cry1Ia,表达的晶体蛋白有130,70和56 kDa 3种,该蛋白对甜菜夜蛾具有较高杀虫活性,LC50为1.43 ng/mg。该菌株的基因组合类型对构建杀虫基因工程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苏云金芽孢杆菌 分离 杀虫基因 鉴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桂信 舒自美 张克云
[目的]从江苏如皋水稻田土样中分离到昆虫线虫一新株系N3(简称虫株N3),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其进行了鉴定。[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线虫的形态特征,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测计并构建基于18S r D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等,对虫株N3进行了系统分类鉴定。[结果]虫株N3主要形态特征是:食道基球退化;交合刺整体弧形弯曲,基部愈合弯曲;引带近腹部端,附着于交合刺基部;生殖乳突P3近泄殖腔,P2、P4远泄殖腔;双子宫。18S r DNA分子系统树表明:虫株N3与Diplogasteroides na
关键词:
昆虫线虫 分类 新种 如皋似双胃线虫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素青 徐汉虹 田永清 魏孝义
【目的】研究微红新月蕨(Pronephrium megacuspe)的杀虫成分并对其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通过生物活性测定确定微红新月蕨提取物对几种害虫的杀虫活性及其作用方式,并在活性跟踪的基础上,通过萃取、柱层析、薄层层析制备、重结晶、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对活性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微红新月蕨甲醇提取物对家蝇成虫(Musca domestica)、白纹伊蚊4龄幼虫(Aedes albopictus)、桃蚜(Myzus persicae)具有较好的毒杀活性,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菜粉蝶(Pieris r...
关键词:
微红新月蕨 杀虫活性 活性组分 毒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晓婷 宋健 王容燕 杜立新 曹伟平 王金耀 冯书亮
为了发掘新的Bt资源,从3种不同土壤类型的样品中分离得到了285株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采用杀虫活性测定方法从中获得了13株对铜绿丽金龟幼虫具有高毒力的菌株。利用PCR-RFLP鉴定体系和SDS-PAGE蛋白分析法,研究了这13株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类型和晶体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有12株均含有编码毒杀铜绿丽金龟幼虫毒素蛋白的cry8Ca基因,而FTL53没有鉴定到已有的基因类型。这13株菌的伴孢晶体都含有分子量为130 kDa的蛋白。本研究为不断发现新型的、具有高毒力的cry毒素基因奠定了基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洪 万秋英 王沫 姜锡权 喻子牛
从韩国不同地区采集的 6 2 0个土壤样品中分离出 6 7株苏云金芽孢杆菌 ,分属于 1 0种不同的血清型 .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在 6 7株分离株中 ,35 .82 %的菌株对鳞翅目昆虫具有生物活性 ,2 2 .39%的菌株对双翅目昆虫有毒 ,32 .84%的菌株对鳞翅目和双翅目昆虫都具有杀虫活性 ,8.95 %的菌株为没有杀虫活性的无毒菌株 .其中对鳞翅目昆虫有毒的菌株产生典型的双金字塔形伴孢晶体 ,对双翅目昆虫有毒的菌株和无毒菌株都产生球形伴孢晶体 ,而对鳞翅目和双翅目都有毒的菌株产生双金字塔形或球形伴孢晶体 .用对 cry ,cry ,cry ,cry 和 cry 基因特异性引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志鑫 束长龙 申培立 苏旭东 李志辉 于妍 张先舟 马雯 檀建新
为发掘对蛴螬有防治作用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cry基因,在河北省各县市共采集土壤样品254份,采用温度筛选法分离出Bt菌株42株,经PCR-RFLP方法鉴定,其中10株含有cry8型基因。这些菌株有如下特点:同一菌株含1种或多种质粒;PCR-RFLP鉴定证明有多种cry8基因存在,多数菌株中含2种cry8基因,如cry8E和cry8F常共存于同一菌株中;Cry8杀虫晶体蛋白分子量约为130~140 k Da,晶体形态均为球形。这10株菌采样地点分布于保定、衡水、邯郸、廊坊、唐山和邢台等地,植被类型多样化,说明cry8型Bt菌株在河北省分布广泛,可为蛴螬类害虫的防治提供丰富的Bt资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海艳 王振吉 王云月 张陶 孙广宇 张中义
报道中国柱盘孢属1个新种和2个新记录种,新种为君子兰Clivia miniata Regel上的君子兰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Cliviae,新记录种为山漆树Rhus punjabensis上的悬沟子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Rubi和小漆树toxiCodendRon delavayi的漆树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toxiCodendRi。对此3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图解和讨论。研究标本保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真菌标本室(hmuabo)。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葛松 蒋万 何生虎 余永涛 张蕾蕾 郭澍强 王静
【目的】从患真菌性皮肤病肉牛的毛发、皮屑、痂皮等病料样本中分离皮肤病原真菌并对其进行种属分类鉴定,为牛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无菌采集宁夏地区患皮肤病肉牛的毛发、皮屑、痂皮,将病料样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0%KOH溶液1滴,静置5 min后进行镜检观察;将病料样本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中进行真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对分离的真菌用乳酸酚棉兰染液进行染色观察,根据真菌形态学特征对其进行初步分类;用分离的真菌制备浓度为1×108 cfu·m L-1的孢子悬液涂抹健康ICR小鼠皮肤,根据其致病性筛选病原真菌;提取病原真菌DNA,对其内部转录间隔区(ITS)进行PCR扩...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斌 于兰萍 胡亮 李艳 刘双凤 姜志强
从体表溃烂的养殖红鳍东方鲀(Fugu obscurus)病灶处分离到1株优势生长菌,编号为H-06091。分别通过创伤浸泡和注射方式感染健康红鳍东方鲀,发现这两种途径均可引发皮肤溃烂,两种途径的感染率均为100%,2×108cell/mL菌浓度注射组死亡率为100%,4×107cell/mL菌浓度注射组死亡率为50%,创伤浸泡感染未见死亡。药敏实验表明,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链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红霉素、氟哌酸、氟嗪酸、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四环素、青霉素G等抗菌素对H-06091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按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进行菌种鉴定并测定其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表明,该菌呈革兰...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细菌鉴定 哈氏弧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瑞萍 张铎 张丽萍 张根伟 张蕾 赵宝华
为了分离纯化及鉴定枯草芽孢杆菌BSD-2代谢产物中抗菌肽,采用盐酸沉淀、Sephadex G-50层析以及反相HPLC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Tricine-SDS-PAGE、MAIDL-TOF-MS、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对其分子量、氨基酸序列以及结构进行初步解析。结果显示该抗菌肽是由29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 514 Da,等电点为10.46。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其结构中含有-CH2-、-CH3、-OH、-NH2、-CH、-CO-以及苯环等官能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昌福 史维舟 赵桂珍 李明政
从患典型烂鳃病的翘嘴鳜鳃上分离到7个菌株,根据对其中3个菌株的菌落和菌体形态观察、生化特性分析、直接荧光抗体法鉴定和致病力测试结果,初步证明了翘嘴鳜的烂鳃病是由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columnaris)引起的。
关键词:
翘嘴鳜 烂鳃病 病原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耿显胜 舒金平 盛建立 张威 彭瀚
【目的】分离和鉴定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病原菌,并分析其与麦角菌科其他真菌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竹子丛枝病病原菌的鉴定、病害的防控和麦角菌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样品上分离病原菌,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并测量分生孢子大小,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物种,基于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构建麦角菌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形态结构与竹针孢座囊菌一致,分生孢子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略有光泽、边缘不整齐的浅黄色菌落,分生孢子针形,大小为(22.4~52.0)μm×(2.2~6.0)μm。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菌丝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平整、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病原菌培养72天后产生短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5.4~10.5)μm×(1.2~2.8)μm。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自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针孢座囊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9%;分离自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竹异香柱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结论】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竹针孢座囊菌,该菌与麦角菌属的亲缘关系近。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箣竹异香柱菌,该菌与肉瘤座菌属的亲缘关系近,与香柱菌属的亲缘关系远。
关键词:
绿竹属 巴山木竹属 丛枝病 系统发育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婉琴
人们在观察一种真菌病害的标本时,不一定都能检查到子实体而作出诊断。同时,在病部表面或组织中检查到的真菌,也并非一定就是其病原物。对病害病原物的确定,最好的方法是分离,培养、回接后的发病鉴定和病原物的再分离。目前采用的菌种纯化和单孢分离法,国内有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方中达先生介绍的琼胶平板稀释法、稀释纯化法、琼胶平板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育川 黄鹤平 银立新 李绍萍 王崇亮
为寻找小桐子枝叶中的杀虫活性物质,以具有杀虫作用的小桐子枝叶乙醇粗提物的石油醚萃取相为试验材料,对其采用硅胶柱反复柱层析,结合薄层层析制备分离及对各阶段分离产物进行活性追踪筛选,获得具有杀虫作用的活性部位AJ1,初步鉴定出活性部位主体成分。结果表明:AJ1活性组分在质量浓度为8mg/mL时,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菜青虫(Pieris rapae L.)的24h(72h)校正死亡率均大于70%,与吡虫啉无显著差异,显示出极高的毒杀活性。对AJ1组分进行GC-MS分析,初步鉴定了含量最高的9个化合物,为总量的96.18%,其中含量前5位的物质依次是1-烯丙氧基,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