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4)
- 2023(2159)
- 2022(1799)
- 2021(1663)
- 2020(1424)
- 2019(3123)
- 2018(3017)
- 2017(5082)
- 2016(3068)
- 2015(3373)
- 2014(3215)
- 2013(3221)
- 2012(3047)
- 2011(2705)
- 2010(2629)
- 2009(2327)
- 2008(2466)
- 2007(1989)
- 2006(1714)
- 2005(1515)
- 学科
- 济(8130)
- 经济(8120)
- 学(5506)
- 管理(5271)
- 业(4912)
- 方法(3600)
- 农(3484)
- 企(3340)
- 企业(3340)
- 数学(3207)
- 数学方法(3132)
- 税(2609)
- 税收(2410)
- 收(2381)
- 中国(2261)
- 水产(2189)
- 农业(2067)
- 动物(2024)
- 财(1888)
- 动物学(1685)
- 业经(1611)
- 贸(1424)
- 贸易(1423)
- 制(1403)
- 地方(1396)
- 土地(1368)
- 和(1362)
- 易(1350)
- 及其(1304)
- 环境(1195)
- 机构
- 大学(42412)
- 学院(41619)
- 研究(20860)
- 科学(16474)
- 农(15870)
- 中国(15375)
- 济(13217)
- 农业(12993)
- 经济(12897)
- 所(12747)
- 研究所(12111)
- 管理(12033)
- 业大(10981)
- 理学(10438)
- 理学院(10247)
- 管理学(9815)
- 京(9756)
- 管理学院(9748)
- 中心(9016)
- 室(8595)
- 院(8277)
- 实验(8265)
- 省(8018)
- 实验室(7925)
- 农业大学(7860)
- 重点(7540)
- 业(7301)
- 江(7244)
- 研究院(7033)
- 科学院(6681)
共检索到627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魏磊 赵金良 刘伟 钱叶周 吴超 钱德
为了解回交对鳜(Siniperca chuatsi)后代表型和生长性状的影响,采用斑鳜♀×杂交鳜(斑鳜♀×鳜♂)♂方式获得回交子代,比较其与斑鳜、杂交鳜在早期阶段(出膜至45日龄)形态(体斑和体型)、生长与摄食特征。结果显示:45日龄,回交子代体侧斑纹呈规则分布,线状排列,与斑鳜相似,而杂交鳜斑纹稀疏,杂乱排列。回交子代、斑鳜和杂交鳜头部隆角分别为25.48°±0.85°、24.52°±0.65°、29.44°±1.34°,体高/体长值分别为0.26±0.03、0.25±0.09、0.32±0.05,回交子代体型偏向斑鳜。出膜后45日龄,回交子代、斑鳜和杂交鳜平均全长分别为(78.52±1.55)、(55.51±0.71)、(83.81±1.22)mm;日均摄食量分别为(0.217±0.02)、(0.153±0.01)、(0.220±0.04)g,饵料系数分别为2.99±0.16、4.40±0.22、2.76±0.13,回交子代与杂交鳜饵料系数显著低于斑鳜。结果表明,该回交子代形态上偏向斑鳜,生长、日均摄食量和饵料系数偏杂交鳜,可为鳜杂交育种研究提供资料。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霍忠明 王昭萍 梁健 刘振 沈建平 张跃环 姚托 苏家齐 于瑞海
为评估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育种的可行性,以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为实验对象,比较了两种牡蛎杂交与回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及稚贝的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卵子可以与近江牡蛎精子受精,受精率为47.33%±2.52%,但近江牡蛎卵子与香港巨牡蛎精子不受精。在回交实验中,香港巨牡蛎(H♀)与近江牡蛎(A♂)的杂交牡蛎(HA)与香港巨牡蛎(HH)或近江牡蛎(AA)都可以正常交配,但各回交组受精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幼虫期,HA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HH和AA;HA幼虫生长快于AA,但慢于HH;A♀×HA♂回交组和HA自繁组的幼虫存活率为0。稚贝期,HA稚贝存活率与HH...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近江牡蛎 杂交 生长 存活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胡成硕 刘鉴毅 赵峰 宋超 章龙珍
以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通过水下摄像与直接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点篮子鱼幼鱼摄食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ra)的规律及生活习性。研究结果表明,点篮子鱼为白天摄食类型,喜结群,常栖息于水体中下层,警惕性高,容易受到惊吓,应激反应较强,有啃食网衣上附着物的特点。在饵料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平均体长(64.5±5.6)mm、体质量(7.6±1.3)g的点篮子鱼幼鱼对浒苔的平均日摄食量(湿重)为8.7 g,相当于自身体质量的1.1倍。日摄食高峰存在于白天的三个时段,第一个高峰时段是4∶00~6∶00,第二个高峰时段是7∶00~12∶00,第三个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乾 梁旭方 刘奕鸿 蒋浩 刘沫洋 易提林 张进
利用生物能量学的方法研究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Basilewsky)]幼鱼(初始体质量2.52~3.79 g,平均体质量3.11 g)在不同摄食水平(饥饿、1%、2%、3%、4%、饱食)下的体组成、生长、排泄、排粪及氮收支,建立生长、氮排泄、排粪与摄食水平的回归方程。试验水温为26.5~28.0℃,平均水温27.3℃。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鱼体干物质、蛋白质、脂肪含量呈增加趋势,灰分含量呈降低趋势。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食物转化效率呈增大趋势,吸收效率略微增加,特定生长率呈线性增长趋势。排泄氮(UN)、粪便氮(FN)随着摄食水平增加显著增加,排泄氮、粪便氮与摄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晓华 苏锦祥 殷名称
鳜(Sinipercachuatsi)又称季花鱼、桂鱼,属鲈形目(Perciformes)科(Seranidae)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其肉嫩味美,为淡水鱼类中珍品,鉴于鳜本身的价值以及在人工养殖中尤其是鱼苗繁育过程中的高死亡率,对鳜的研究也陆续见诸...
关键词:
鳜仔鱼,温度,摄食率,生长速度,发育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班赛男 朱传忠 杨新冬 陈伟军 李栋 夏冬梅 杨生灿 陈晶 孙云章 易敢峰
为探究三种不同饵料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重为(113.56±11.82)g的翘嘴鳜900尾,随机分成3组,分别投喂活饵料鱼、冰鲜饵料鱼和商品饲料,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冰鲜组、活饵组和饲料组翘嘴鳜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饲料组翘嘴鳜肥满度显著小于其他两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大于其他两组。(2)三组翘嘴鳜体成分中的水分、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3)翘嘴鳜肌肉各种氨基酸含量和总氨基酸量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饲料组翘嘴鳜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花生烯酸、EPA、神经酸、DHA的含量及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4)肝脏脂肪酶、肠道淀粉酶的活性在三组翘嘴鳜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冰鲜组翘嘴鳜肝脏淀粉酶、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结果表明:翘嘴鳜经过驯化可以摄食配合饲料,且不影响其生长性能。翘嘴鳜摄食饲料后,其肌肉氨基酸没有发生显著性的变化,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升高。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蒲德永 丁雨箫 刘小红 蒲应媚 辜浩然 何兴恒 吴毅 王志坚
为了研究不同温度和摄食率对鲈鲤幼鱼摄食代谢特征的影响,在15和25°C条件下驯化4周后,以泥鳅块为饵料,按不同的摄食率(15°C下摄食率为1%、2%和4%体质量,25°C下摄食率为1%、2%、4%和6%体质量)投喂实验鱼[体质量(38.35±0.49) g,体长(14.22±0.10) cm],随后测定其耗氧率并计算其摄食代谢相关参数。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摄食率下,25°C驯化组静止代谢率、摄食代谢峰值、特殊动力作用(SDA)总耗能和SDA系数都显著高于15°C驯化组;25°C驯化组在2%和4%摄食率下的SDA时间显著小于15°C驯化组。在25°C驯化组中,4%摄食率组的代谢峰值、峰值比率、SDA时间和SDA总耗能都显著高于1%和2%摄食率组,但是显著低于6%摄食率组,4%和6%摄食率组的峰值时间显著高于1%和2%摄食率组,2%、4%和6%摄食率组的SDA系数显著低于1%摄食率组;在15°C驯化组中,4%摄食率组代谢峰值、峰值比率、SDA时间和SDA总耗能都显著高于1%和2%摄食率组,各个摄食率组的峰值时间和SDA系数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相比于低温条件,25°C水温条件可能更有利于鲈鲤幼鱼对食物的快速消化和吸收;随着摄食率的增加,鲈鲤幼鱼通过代谢峰值的增加和SDA时间的延长来满足其SDA耗能增加的需求。本研究结果为鲈鲤的养殖实践和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鲈鲤 温度 摄食率 特殊动力作用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娜 曹建萌 刘志刚 高风英 可小丽 王淼 衣萌萌 卢迈新
为了探究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GIFT)(♀)与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远缘杂交的可行性,对吉富罗非鱼(♀)×翘嘴鳜(♂)子代的胚胎发育、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杂交子代的胚胎存活率仅为(0.34±0.13)%,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对正常存活个体进行了DNA相对含量分析,结果显示杂交子代的DNA含量和吉富罗非鱼的DN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数目是2n=44,核型公式是6sm+24st+14t,染色体臂数(NF)=50。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数目与其母本相同,核型与其母本相似,二者与父本明显不同。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特征的结果显示,吉富罗非鱼(♀)×翘嘴鳜(♂)子代属于雌核发育个体。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陈烁桢 马冬梅 钟再选 樊佳佳 朱华平 苏换换
为了探究侏儒型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生长发育迟缓的分子机制,深入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鱼类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侏儒型华南鲤和生长正常华南鲤(对照组)的生长性状、摄食率和饲料利用率等指标,并扩增和测序分析了华南鲤vegf_(121)基因的cDNA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RT-PCR)检测了生长正常华南鲤vegf_(121)基因的mRNA在11种组织中的表达量,以及在侏儒型鱼的心脏、垂体、大脑、肌肉和下丘脑中的表达水平。摄食实验结果显示,侏儒型华南鲤的摄食率和增重率显著低于体型相似的生长正常华南鲤,而饲料转化率与正常鱼无显著差异。同时,获得华南鲤vegf_(121)基因cDNA序列1 235 bp,其中开放阅读框432 bp,编码144个氨基酸。该蛋白属于VEGF家族的VEGF_(121)亚型。其氨基酸序列与11种已知鱼类VEGF_(121)序列同源性在79.86%以上,而与人类(Homo sapiens)和小鼠(Mus musculus)的同源性仅为51.02%和52.74%。VEGF_(121)亚型在人类和鱼类的同源性较低且时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其呼吸方式和呼吸系统的血管形成模式差异有关。qRT-PCR结果显示,在生长正常华南鲤11个组织中均能检测到vegf_(121) mRNA的表达,说明vegf_(121)对于华南鲤不同组织中血管的发育有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比较侏儒型华南鲤和生长正常鱼的下丘脑等5个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发现,在侏儒型华南鲤下丘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生长正常鱼;而在大脑和垂体中,vegf_(121)的表达水平相当;在肌肉和心脏组织中,vegf_(121)的表达水平都较生长正常鱼低,但差异不显著。因此,推测侏儒型华南鲤的生长发育缓慢可能与下丘脑的血管生成异常和器质性病变影响鱼体的食欲调控信号有关,进而导致鱼体生长缓慢。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侏儒型华南鲤生长发育缓慢的原因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养殖经济鱼类群体中侏儒型个体产生原因的遗传学研究及增加养殖鱼类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华南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侏儒 摄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梁萌青 于宏 常青 陈超
将甘氨酸 +丙氨酸 +组氨酸 +精氨酸、甘氨酸 +丙氨酸 +组氨酸 +精氨酸 +甜菜碱、甘氨酸 +丙氨酸 +缬氨酸、甘氨酸 +丙氨酸 +缬氨酸 +甜菜碱作为摄食促进物质 ,分别添加到真鲷配合饲料中饲喂真鲷 ,探讨摄食促进物质对真鲷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添加摄食促进物质不仅可促进真鲷的摄食性 ,增加其摄食量 ,还可以提高真鲷的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效率。添加甜菜碱对促进真鲷的摄食性无作用 ,但可促进真鲷的生长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希震 房景辉 方建光 张志新 蒋增杰 张义涛 王军威 毛玉泽
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对生境中存在的不同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及其摄食行为过程和摄食节律。在水族箱中投放3种规格的脉红螺和3种规格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活体饵料,记录3种规格的脉红螺对不同饵料的摄食个数、摄食重量、摄食规格、摄食时间以及摄食行为过程。结果显示,脉红螺对4种贝类均有摄食,其中,不同规格脉红螺对四角蛤蜊的摄食个数及重量显著高于其他贝类(P<0.05),摄食指数超过50%,表现为喜食,对牡蛎和菲律宾蛤仔正常摄食,只有大规格脉红螺对紫贻贝有少量摄食。在摄食规格选择方面,3种规格的脉红螺明显喜食较大规格的四角蛤蜊以及小规格的长牡蛎(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西方 刘贺 薛莹 纪毓鹏 李世岩 韩东燕 麻秋云
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通过分析516尾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的胃含物样品,对其食物组成、食性类型、摄食强度、营养生态位以及营养级等摄食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星康吉鳗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余种,鱼类、虾类和头足类是其最主要的3种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有尖海龙(Syngnathus ac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枪乌贼(Loligo sp.)等。星康吉鳗的食性类型以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食性为主,其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季...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秀明 陈昌瑞 吴川 付世建 张耀光
为考察摄食水平对岩原鲤幼鱼摄食代谢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在(25±0.5)℃条件下,将实验鱼[体质量(13.05±0.17)g]轻度麻醉后灌喂不同摄食水平(通威鲤鱼种饲料,饵料分别为体质量的0%、0.5%、1%和2%)的混合饵料,随后在不同时间点测量其耗氧率并计算相关参数。结果显示,各个摄食处理组和对照组的静止代谢(RMR)无显著性差异;摄食后,各摄食水平组岩原鲤代谢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整体变化趋势;0.5%和1%摄食水平的SDA耗能和峰值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都显著低于2%摄食水平组(P<0.05)。摄食水平从0.5%上升到2%,摄食代谢峰值(PMR)和SDA系数无显著性变化;摄食组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孙际佳 何建国 刘丽 王海芳 卢薛 胥鹏 李桂峰
对翘嘴鳜♀×斑鳜♂(Siniperca chuatSi♀×S.Scherzeri♂)杂交子一代和翘嘴鳜在0.3月龄、2月龄、7月龄和11月龄时的体重、体长和体高进行测量,从变异系数、杂种优势率、相对/绝对生长率、体重与体长的幂函数曲线以及肥满度5方面,对杂交子一代和母本翘嘴鳜的生长速度和杂种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7月龄时杂交子一代的体重(300.4 g±118.2 g)与翘嘴鳜(305.2 g±82.5 g)差异不显著,且在7月龄时体重、体长和体高的月相对生长率(280.13%,25.30%和27.55%)比翘嘴鳜显著增高(89.62%,15.90%和12.72%);在0.3月龄和11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真 梁旭方 徐晶 何珊 李姣
以肉食性鱼类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为研究对象,对其肽YY(peptide YY,PYY)基因进行鉴定和分析,并通过中枢注射人工合成的鳜PYY多肽,研究PYY对翘嘴鳜摄食量的影响。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结果发现,sc-PYY与各个物种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鱼类中与狼鲈(Dicentrarchus labrax)、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一致性较高;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c-PYY mRNA表达的组织分布,结果显示,sc-PYY mRNA在脑中表达量最高,在肠道、肌肉、眼睛中亦有较高的表达;翘嘴鳜中枢注射PYY后,摄食量在4 h相比于对照组(PBS)显著性下降。这表明PYY可能在减少鳜的食物摄入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