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4)
2023(1905)
2022(1764)
2021(1719)
2020(1746)
2019(2877)
2018(2818)
2017(4934)
2016(3071)
2015(3452)
2014(3438)
2013(3448)
2012(3467)
2011(3264)
2010(3513)
2009(3309)
2008(3457)
2007(3084)
2006(2822)
2005(2591)
作者
(12832)
(10889)
(10755)
(10150)
(7222)
(5374)
(4772)
(4270)
(4107)
(4103)
(3944)
(3803)
(3785)
(3715)
(3561)
(3498)
(3281)
(3245)
(3245)
(3181)
(3005)
(2947)
(2891)
(2594)
(2556)
(2508)
(2464)
(2401)
(2392)
(2350)
学科
(9605)
经济(9588)
管理(6442)
(6021)
(5927)
(4607)
企业(4607)
方法(4111)
数学(3221)
数学方法(3133)
(3132)
(2828)
中国(2724)
(2482)
及其(2477)
(2460)
(2445)
(2404)
(2318)
银行(2300)
虫害(2204)
(2194)
理论(2171)
(2161)
金融(2158)
业经(2119)
农业(2055)
病虫(2051)
病虫害(2051)
防治(1961)
机构
大学(52772)
学院(50967)
研究(23084)
科学(18351)
(18040)
中国(15692)
(14968)
农业(14671)
经济(14500)
(14333)
管理(13996)
研究所(13474)
业大(12399)
(12116)
理学(12044)
理学院(11720)
管理学(11206)
管理学院(11124)
农业大学(9457)
中心(9410)
(9039)
(8963)
(8962)
实验(8286)
(8048)
实验室(8037)
(7933)
科学院(7918)
(7650)
重点(7620)
基金
项目(36351)
科学(26841)
基金(25945)
(25256)
国家(25078)
研究(20811)
科学基金(19496)
自然(14859)
(14710)
自然科(14506)
自然科学(14488)
自然科学基金(14240)
基金项目(13581)
(13068)
社会(11554)
资助(10986)
社会科(10807)
社会科学(10802)
教育(9625)
计划(9335)
科技(9176)
重点(9093)
(7680)
(7499)
科研(7457)
(7351)
专项(7251)
编号(7210)
(7178)
创新(6866)
期刊
学报(17919)
(17677)
经济(17677)
(16709)
科学(13464)
研究(12642)
大学(12136)
学学(11764)
农业(11532)
中国(11292)
业大(6258)
(5673)
农业大学(5512)
(5249)
(4982)
教育(4840)
管理(4787)
(4325)
金融(4325)
自然(3561)
林业(3329)
中国农业(3317)
科技(3046)
自然科(3012)
自然科学(3012)
财经(2870)
技术(2775)
资源(2561)
农林(2560)
(2560)
共检索到767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毛宁  杨岩花  赖琼华  廖才生  
从鳖穿孔病灶分离得到CH-108菌株,经理化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链霉素,环丙沙星对其有一定抑菌作用。回接感染均产生穿孔和粗脖子疾病。用CH-108菌株制成菌苗进行免疫接种,可产生有效的防治结果。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齐彩霞  罗远忠  吴佩链  丁玉娟  汤鸿  
穿孔病(又称疖疮病、空穴病),为鳖的主要病害之一。由病鳖体内分离出三株细菌,其中二株经感染健康鳖得到与病鳖相同症状。经过病原学检验和毒力感染试验,证明了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气单胞菌(Aeromonassp)和产碱菌(Alcaligemessp)。本文介绍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原菌分离、鉴定、毒力感染试验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佩芳  蔡完其  吴建农  何刚  
鳖穿孔病是我国养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从垂死的鳖体中分离到M-Ⅱ-3、M-5、M-Ⅰ-3和M-Ⅱ-2四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健康稚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由此证实这四菌株是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a)和普通变形菌(Proteusuulgaris)。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子骞  李敏  高兆银  王义  洪小雨  李春霞  胡美姣  
【目的】为了明确番木瓜炭疽病主要病原菌种类及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从海南采集番木瓜炭疽病病果,采用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7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菌活性。【结果】从分离的炭疽菌中,得到2种强致病菌(代表菌株分别为C1和G1),其中C1菌株与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形态特征相似,G1菌株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形态特征相似。通过采用引物ITS1/ITS4对2个病原菌序列扩增并测序,将2个菌株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C1菌株与辣椒炭疽菌(C.capsici)同源性达到了99%,G1菌株与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的同源性同样达到99%。【结论】500 mg/mL咪鲜胺水分散粒剂对2菌株的抑菌效果最好,平均EC_(50)值仅为0.03μg/mL,其次为300 mg/mL咯菌腈悬浮剂和250 mg/mL丙环唑乳油,平均EC_(50)值分别为0.04和0.11μg/mL,确定番木瓜炭疽病主要由辣椒炭疽菌(C.capsici)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引起,500 mg/mL咪鲜胺水分散粒剂、300 mg/mL咯菌腈悬浮剂和250 mg/mL丙环唑乳油对番木瓜炭疽菌抑菌效果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宁平  黄艳花  黄微  邢政杰  陈婵  王小欣  
【目的】明确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探究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活性,为防治大田喜树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常见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中草药园的喜树叶斑病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命名为XS-1,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引起喜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国内首次报道,将该病害命名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对菌株XS-1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为0.0980 mg/L,其次是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其EC_(50)分别为0.3737、0.4557、0.4878、0.5746和0.5956 mg/L。【结论】经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分子鉴定,确定引起喜树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 cassiicola);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喜树棒孢霉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田间防治参考用药。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童亚萍  杨丙烨  田茜  胡方平  蔡学清  
从福建省古田县的桃和李的细菌性穿孔病病斑上分离获得了30株细菌菌株,并通过柯赫氏法则证明这30株菌株均为该病害的病原菌.该病原菌在NA平板上培养1~2 d后,菌落呈圆形、黄色,培养3~5 d后,菌落变扁平,周围开始分泌白色易流动物质,无烟草过敏性反应,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周生鞭毛;经19项关键性生理生化特性测定、Biolog 94种表型测试、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fusA、gyrB、leuS、pyrG、rpoB、rlpB等6个看家基因的多位点序列分析,将这30株细菌菌株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毛宁  赖琼华  杨岩花  廖才生  
鳖病通常潜伏期长,最长可达89个月之久,而且病期较长。如穿孔病后仍可以存活半年之久,还普遍存在继发性感染,并发症多。在生产实践中要治愈比较困难,尤其是许多养殖场滥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使得细菌广泛产生耐药性,给鳖病防治带来困难,因此开展鳖病的免疫防治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超  徐春玲  武玉环  谢辉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杀线虫剂克线磷、福气多、涕灭威、卡线特对红掌相似穿孔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红掌在被相似穿孔线虫侵染前或侵染后,在根际土壤中施用供试药剂,均能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且在侵染前用药防治效果更好;每盆施用克线磷1.2 g、福气多1.5 g和涕灭威0.9 g,不仅能有效地杀灭红掌根和根际介质中的相似穿孔线虫,且能将病级控制在1以下;在红掌被相似穿孔线虫侵染发病的情况下,施用上述药剂虽然也能有效地杀灭线虫,但因施药前红掌根部被线虫侵染而严重腐烂,故对植株病情的恢复效果较差;卡线特对红掌有药害,不宜用于红掌相似穿孔线虫病的防治。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金洁南  宋长江  王力  李建  黄晓声  张学振  
针对2014年发生在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的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溃疡病,开展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药物敏感性试验和中草药抑菌、杀菌试验。实验从杂交鳢脾脏中分离到一个菌株s8,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直、两端钝圆。对该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和gyr B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此致病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当人工感染剂量大于1.0×107CFu/尾时,能引起杂交鳢100%发病死亡。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温和气单胞菌s8对阿米卡星、头孢拉啶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他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晴  叶思思  谢世莹  陈姿伊  叶百慧  杨国  郭天荣  莫亿伟  
从感染褐腐病的嵊州桃形李果实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TXLHFJ–2,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延伸因子(TEF–1α)基因、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学进行鉴定,发现该菌株为美澳型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2.5℃。在PDA培养基上,加入6种杀菌剂(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和代森锌)进行室内防效试验,发现5.0 mg/L戊唑醇、5.0 mg/L甲基硫菌灵、5.0 mg/L异菌脲、25.0 mg/L苯醚甲环唑、90.0 mg/L啶酰菌胺、100.0 mg/L代森锌均可完全抑制褐腐菌生长,经杀菌剂处理后,再用健那绿B和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染色发现,经杀菌剂处理的菌丝的绿色和红色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再经碘化丙锭(PI)染色发现,杀菌剂处理后的菌丝的红色荧光强度均比对照组的强,说明6种杀菌剂处理均可使褐腐病病原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受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形成,从而抑制菌落生长。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表现出良好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1.63%、80.49%和79.98%,但三者无显著差异,基于农药管理办法,建议使用苯醚甲环唑防控桃形李果实褐腐病。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晴  叶思思  谢世莹  陈姿伊  叶百慧  杨国  郭天荣  莫亿伟  
从感染褐腐病的嵊州桃形李果实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TXLHFJ–2,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延伸因子(TEF–1α)基因、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学进行鉴定,发现该菌株为美澳型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2.5℃。在PDA培养基上,加入6种杀菌剂(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和代森锌)进行室内防效试验,发现5.0 mg/L戊唑醇、5.0 mg/L甲基硫菌灵、5.0 mg/L异菌脲、25.0 mg/L苯醚甲环唑、90.0 mg/L啶酰菌胺、100.0 mg/L代森锌均可完全抑制褐腐菌生长,经杀菌剂处理后,再用健那绿B和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染色发现,经杀菌剂处理的菌丝的绿色和红色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再经碘化丙锭(PI)染色发现,杀菌剂处理后的菌丝的红色荧光强度均比对照组的强,说明6种杀菌剂处理均可使褐腐病病原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受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形成,从而抑制菌落生长。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表现出良好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1.63%、80.49%和79.98%,但三者无显著差异,基于农药管理办法,建议使用苯醚甲环唑防控桃形李果实褐腐病。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晓凤  刘苗  周倩  杨华  
2021年春季,从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正清制药青风藤基地和湖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分别采集青风藤叶枯病病叶,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借助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明确青风藤叶枯病病原为交链隔孢(Alternaria alternata)。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5种药剂(95%苯醚甲环唑、98%咪鲜胺、96%己唑醇、96.5%丙硫菌唑、98%嘧菌酯)进行筛选,结果显示95%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EC_(50)为0.043 6 mg/L;98%嘧菌酯抑菌效果最差,EC_(50)值为8.447 3 mg/L。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晓凤  刘苗  周倩  杨华  
2021年春季,从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正清制药青风藤基地和湖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分别采集青风藤叶枯病病叶,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借助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明确青风藤叶枯病病原为交链隔孢(Alternaria alternata)。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5种药剂(95%苯醚甲环唑、98%咪鲜胺、96%己唑醇、96.5%丙硫菌唑、98%嘧菌酯)进行筛选,结果显示95%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EC_(50)为0.043 6 mg/L;98%嘧菌酯抑菌效果最差,EC_(50)值为8.447 3 mg/L。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边银丙  龚尧夫  曾广林  王贵明  雷耀峰  
定点观察表明,3月中旬旬平均气温达8.1℃时,杉木落针病病菌(LophodermiumuncinatumDarker)越冬子囊盘开始释放子囊孢子。4月份旬平均气温为16.6~20.1℃,病叶上子囊盘的数量急剧增加。病菌菌丝体在PDA、蛋白胨蔗糖和杉木叶煎汁蔗糖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生长最适温度20℃,最适pH为5.0。药剂防治表明,发病前开始防治时宜选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而发病盛期开始防治时宜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喷雾。林间施放多菌灵烟剂和百菌清烟剂的防效分别为63.8%和57.3%。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陈鹏飞  
甲鱼“白斑”、“穿孔”、“腮腺炎”并发症防治试验陈鹏飞(海南美亭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特种水产养殖场)我场于1992年5月从台湾分次引进三批“中华鳖”进行试养,效果较为理想。在93年4月底,首次发现一池甲鱼患有“白斑病”;在同年11月底,部分地引起““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