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31)
- 2023(6190)
- 2022(5528)
- 2021(4987)
- 2020(4545)
- 2019(10828)
- 2018(10546)
- 2017(20380)
- 2016(11552)
- 2015(13270)
- 2014(13628)
- 2013(13829)
- 2012(13299)
- 2011(12175)
- 2010(12326)
- 2009(11677)
- 2008(11752)
- 2007(10848)
- 2006(9351)
- 2005(8466)
- 学科
- 济(49657)
- 经济(49603)
- 管理(29482)
- 业(29244)
- 方法(25299)
- 企(22818)
- 企业(22818)
- 数学(22597)
- 数学方法(22390)
- 农(13705)
- 学(13566)
- 财(12587)
- 中国(12202)
- 地方(9900)
- 贸(9706)
- 贸易(9704)
- 易(9409)
- 制(9027)
- 业经(8999)
- 农业(8983)
- 和(7757)
- 务(7374)
- 财务(7359)
- 财务管理(7332)
- 银(7223)
- 银行(7171)
- 融(7137)
- 金融(7134)
- 理论(6911)
- 企业财务(6902)
- 机构
- 大学(177386)
- 学院(174314)
- 济(69843)
- 经济(68272)
- 研究(65641)
- 管理(61949)
- 理学(52935)
- 理学院(52229)
- 管理学(51151)
- 管理学院(50840)
- 中国(48056)
- 科学(44459)
- 农(41389)
- 京(38701)
- 所(36696)
- 研究所(33694)
- 农业(33441)
- 业大(32077)
- 财(31283)
- 中心(29684)
- 江(27996)
- 财经(24694)
- 北京(24523)
- 院(23091)
- 范(22701)
- 经(22342)
- 师范(22313)
- 经济学(21745)
- 州(21562)
- 省(21561)
- 基金
- 项目(115336)
- 科学(87781)
- 基金(81955)
- 研究(77671)
- 家(74530)
- 国家(73930)
- 科学基金(60185)
- 社会(46413)
- 省(45785)
- 社会科(43801)
- 社会科学(43781)
- 基金项目(43174)
- 自然(41514)
- 自然科(40508)
- 自然科学(40486)
- 划(39798)
- 自然科学基金(39775)
- 教育(36100)
- 资助(35023)
- 编号(31033)
- 重点(27117)
- 成果(25875)
- 部(25540)
- 发(25324)
- 计划(24421)
- 创(23393)
- 科研(23340)
- 课题(22350)
- 科技(22079)
- 创新(22009)
共检索到260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望 陈秀开 彭勇 李正高
采集了23种鳅科鱼类89尾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5端序列,分析了碱基组成以及不同鳅科鱼类之间的种间遗传距离和种内遗传距离。结果显示,鳅科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表明以COI作为鳅科鱼类DNA条形码进行品种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建立鳅科鱼类DNA条形码的基础上,设计了主要物种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特异性引物,结果显示,该引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够实现对泥鳅、大鳞副泥鳅及其混合样品的物种鉴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龙良启 汤宝贵 赵振山 简运华
用从 10 0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 4种引物对自然群体中的泥鳅、大鳞副泥鳅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 :4种引物 (S2 9、S96、S97、S99)分析所得泥鳅种群内遗传纯度分别为 0 .544 9、0 .4 94 6、0 .592 6、0 .642 0 ,大鳞副泥鳅遗传纯度分别为 0 .4 4 49、0 .4 30 4、0 .5159、0 .542 4 ;两者间遗传距离依次为 0 .5385、0 .5714、0 .50 2 4、0 .52 66;泥鳅特征带 1.0kb、0 .6kb、0 .9kb、0 .2kb ,大鳞副泥鳅特征带 0 .7kb、0 .52kb、0 .65kb、0 .5kb...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坤 凌去非 李倩 成芳 徐海军
选取鳞片作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年龄鉴定材料,并对两种鱼进行了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显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体长与鳞径均呈直线相关,其相关式分别为泥鳅L=99.577R+9.7435(r=0.997);大鳞副泥鳅L=74.445R+9.6442(r=0.995)。两种鱼体长与体重均呈幂函数关系,相关式分别为泥鳅W=0.0118L2.8644(r=0.899)和大鳞副泥鳅W=0.0146L2.8135(r=0.923)。体长、体重的生长规律能较好地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进行拟合(P
关键词:
泥鳅 大鳞副泥鳅 年龄 生长 苏州地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仲嘉 易少奎 于永耀 黄松钱 沈宇东 郭青松 王卫民
对长江流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野生群体进行了系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二倍体泥鳅(2n)与多倍体泥鳅(3n,4n,5n)在长江流域均有分布,其中二倍体泥鳅数目占有绝对优势,少量多倍体泥鳅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及若干湖泊。此外,显著性分析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雌性个体都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两物种间个体大小无显著性差异。二倍体泥鳅的体长与体质量明显小于三倍体泥鳅及四倍体泥鳅,而三倍体泥鳅与四倍体泥鳅间无显著性差异。野生群体中,泥鳅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少,大鳞副泥鳅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泥鳅体质量与地域经度呈负相关,大鳞副泥鳅体质量与地域经度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多倍体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松钱 王也可 赵婷 王卫民 罗毅 曹小娟
2012年10月于河南郑州采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385尾、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177尾,通过鳞片和耳石磨片对其进行年龄鉴定以及生长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鳞片和耳石磨片均适合用于大鳞副泥鳅和泥鳅年龄与生长研究;2种鳅类均有5个年龄组,1~3龄居多;体长和鳞径呈直线相关,表达式分别为LP=4.4602r+5.3128、LM=8.5110r+3.0081;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雌雄群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达式分别为WP=0.008L3.051、WM=0.009L2.992,属等速增长类型;体长生长规律可以用von B...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南平 杜启艳 燕帅国 常重杰
向性成熟的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dabryanus)个体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所获得的卵子和精子进行人工授精。把胚胎分别置于20℃、25℃和30℃条件下,使其发育。经性腺检查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泥鳅中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明显升高,获得明显的偏雄比率群体。根据已知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CYP19a基因序列设计嵌套简并引物用巢式PCR扩增并克隆出了两种泥鳅的CYP19a的DNA片段。泥鳅CYP19a片段和大鳞副泥鳅CYP19a片段分别长941bp和935bp。在此基础上用各自的特异引物克隆出两种泥鳅CYP19a的相应...
关键词:
泥鳅 大鳞副泥鳅 CYP19a 性别分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来艳 仲嘉 王卫民
采用形态学测定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测定泥鳅♀×大鳞副泥鳅♂(D×P)和大鳞副泥鳅♀×泥鳅♂(P×D)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及可量性状,研究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子代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结果显示,正反交子代(D×P和P×D)外观相似,同时具有双亲的一些特征,如尾柄处皮褶发达,与大鳞副泥鳅相似,而身体上的花纹与泥鳅更相似,大多为圆形斑点,兼有少部分条纹。在体型方面,2种杂交子代体型介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之间,较大鳞副泥鳅更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2种杂交泥鳅形态相近,均与大鳞副泥鳅更相似。判别分析综合准确率达到94.1%,可以有效鉴别这2种泥鳅和它们的杂交种。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正反交均可获得存活子代,且孵化率、畸形率和早期存活率与自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游翠红 童金苟 俞小牧
为探讨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采用Sox基因HMG盒保守区的2对简并引物,SoxN与Sox9,用以扩增大鳞副泥鳅的基因组DNA,并对其性腺组织进行RT-PCR分析。SoxN引物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pdSox1、pdSox2、pdSox3、pdSox4、pdSox11、pdSox14、pdSox19、pd-Sox21等13个Sox基因,分属SoxB与SoxC类群;Sox9引物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pdSox8、pdSox9等5个Sox基因,属于SoxE类群,这5个Sox基因均含有一个内含子,且内含子的起始位置一致。基于Sox基因HMG盒...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黄梅 吴梦晓 商泽昊 尤昆 米笛 王光毅 张云龙
为探究气呼吸型鱼类在养殖运输中常遭遇的短时干旱胁迫对其免疫应答的影响,本实验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空气中12、24、48、72、96 h后检测血清和肝脏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空气暴露显著增加了大鳞副泥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但对血清和肝脏溶菌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补体C3和补体C4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血清热休克蛋白70和热休克蛋白90含量在暴露48 h分别升高至基础水平的3.3倍和2.0倍。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空气暴露12 h,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上升至基础水平的1.4倍,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2上升至1.5倍。上升的免疫指标表明短期(0~48 h)的干旱胁迫对大鳞副泥鳅有明显的免疫刺激作用,随后多数免疫指标在实验后期(48~96 h)下降,表明持续的干旱胁迫导致免疫刺激转为免疫抑制作用。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卢国兴 储张杰 胡廷尖 王惠儒 谢裕达 王慧娟
从舟山群岛采集体长7.1~18.7 cm、体重3.2~55.6 g的野生泥鳅样本,依据侧线鳞数目初步分出127尾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uns dubryanus)和136尾真泥鳅(Misguruns anguilliaudatuses)。按体长段分组,分别记录两种泥鳅体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吻长、口须长、头长等数据,统计分析体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吻长、口须长/头长几组数据,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7±0.10)倍,真泥鳅尾柄长是尾柄高的(1.84±0.12)倍。大鳞副泥鳅和真泥鳅口须长/头长分别为1.05±0.11,0.54±0.11。尾柄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猛 虞炯莹 王卫民
二倍体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能够顺利获得杂交后代,其正反交核型都为(2n=49),但杂交后代精巢表现出明显的发育迟缓现象,杂交泥鳅自交与回交实验表明,其雄性不可育。为了初步探究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F1代雄性不育的原因,实验通过计算机辅助精子活力分析系统(CASA)、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技术对二倍体泥鳅(DD)、大鳞副泥鳅(PP)、其正反杂交F1代(DP)和(PD)四种泥鳅精子的形态结构与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激活30 s时,DD和PP的精子运动率分别为76.50% ± 0.70%和75.17% ± 8.60%,极显著高于DP(3.65% ± 1.75%)和PD(2.68% ± 0.63%)(P < 0.01),且杂交泥鳅的VAP、VCL、VSL等运动参数也极显著低于DD和PP(P < 0.01),说明杂交泥鳅精子的活力及其低下。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四种泥鳅精巢内细胞进行倍性鉴定,发现DD和PP精巢内大多为1N精子,而DP和PD精巢内除了正常单倍体精子外,还有大量的2N和4N以及少量的8N细胞。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发现,DD与PP精巢内精子细胞致密,细胞结构完整,大小均匀,其全长分别为(33.71 ± 2.12)和(34.28 ± 1.83)μm。而DP和PD精巢内的精子其头长显著高于DD和PP的精子 ,其尾长、中片长和全长皆显著低于DD和PP的精子。研究表明,杂交泥鳅的的精子与正常精子相比,在精子形态和内部DNA含量方面表现出明显多态性。这可能是是造成杂交泥鳅雄性不育的原因。杂交泥鳅中出现了大量的异常精子,如多尾精子、双核精子以及大头精子,根据测量,其头部大小表现也出明显的多态性,根据头部体积大小测量估算其倍性,其中有正常的精子即单倍体精子,同时有二倍体精子、四倍体精子、八倍体精子甚至更高倍性的精子。这些杂交泥鳅的异常精子为其精子活力低下以及雄性不育提供了重要证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振山 高贵琴 孙文学 罗宇良 曹志华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dabryanus)和泥鳅(♂)(Misgurnusanguilicaudatus)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过程,证实异源的泥鳅精子能够进入大鳞副泥鳅的卵子中,诱导星光并形成雄性原核。雌雄原核相互接触并融合形成合子核。全部过程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和卵裂方式,由此产生的后代兼具父、母本双方的遗传性状。
关键词:
大鳞泥副泥鳅 泥鳅 鱼类杂交 受精细胞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钢铭 王卫民 曹小娟
从DDBJ数据库中选取已发表的47个泥鳅微卫星标记,在采自湖北省的大鳞副泥鳅群体中进行跨种扩增,发现有44个微卫星标记能在该群体获得扩增产物,另外有3个微卫星标记(即Mac31、Mac63和Mac541)完全不能获得扩增产物。以湖北省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自交子代幼鱼DNA为模板,采用Mac31、Mac63和Mac541这3个微卫星标记的引物对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在以泥鳅自交子代幼鱼DNA为模板的体系中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在以大鳞副泥鳅自交子代幼鱼DNA为模板的体系中完全不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因此,Mac31、Mac63和Mac541这3个微卫星标记可用来鉴别幼鱼阶段的泥鳅与大鳞副泥鳅。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泥鳅 大鳞副泥鳅 幼鱼 鉴别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松 何治德 钟其渝 夏银琼 何星辰 王太新 王松 严太明 何智
采用短期连续投喂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17β-雌二醇(0.25、0.50、0.75和1.00 mg/kg)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生长和性腺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药物处理对大鳞副泥鳅成活率无显著影响;短期内(60 d)17β-雌二醇能显著促进大鳞副泥鳅的生长,其中低浓度(0.25 mg/kg)作用效果最明显;投喂60 d后,各浓度组的雌性比例(66.11%、71.67%、72.78%和71.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6.67%),其中以0.75mg/kg组雌性比例最高。结果表明17β-雌二醇能促进大鳞副泥鳅未分化性腺向卵巢发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