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65)
2023(2543)
2022(2173)
2021(2120)
2020(1592)
2019(3346)
2018(3385)
2017(5882)
2016(3272)
2015(3679)
2014(3704)
2013(3539)
2012(3202)
2011(3019)
2010(3126)
2009(3027)
2008(2864)
2007(2656)
2006(2567)
2005(2250)
作者
(12025)
(10251)
(10231)
(9810)
(6471)
(5011)
(4436)
(4015)
(3953)
(3773)
(3507)
(3471)
(3439)
(3289)
(3271)
(3178)
(2995)
(2965)
(2857)
(2856)
(2729)
(2512)
(2462)
(2432)
(2318)
(2294)
(2271)
(2211)
(2172)
(2074)
学科
管理(12789)
(12043)
经济(12037)
环境(8566)
(7895)
生态(6334)
(6132)
企业(6132)
(5661)
(4618)
资源(4508)
地方(4253)
方法(4223)
(3832)
(3802)
数学(3265)
数学方法(3208)
业经(3198)
农业(3171)
中国(3133)
规划(2856)
环境规划(2795)
(2749)
技术(2401)
理论(2229)
(2217)
区域(2214)
(2129)
区域环境(2006)
(1998)
机构
学院(51220)
大学(50384)
研究(19133)
管理(18512)
(16131)
理学(15976)
理学院(15709)
经济(15659)
科学(15389)
管理学(15168)
管理学院(15112)
中国(14590)
(13157)
业大(11592)
(11415)
农业(10707)
(10504)
研究所(9907)
中心(8976)
(8044)
(8022)
(7973)
农业大学(7432)
北京(7184)
(7069)
(7031)
师范(6889)
(6800)
(6791)
科学院(6772)
基金
项目(38672)
科学(29915)
基金(27862)
(26035)
国家(25871)
研究(24078)
科学基金(21564)
(16696)
自然(15898)
自然科(15396)
自然科学(15389)
基金项目(15338)
自然科学基金(15091)
社会(14663)
社会科(13821)
社会科学(13815)
(13562)
资助(10980)
教育(10463)
重点(9542)
计划(8871)
科技(8766)
(8716)
编号(8523)
(7911)
创新(7438)
科研(7410)
(7223)
课题(6605)
专项(6324)
期刊
(20017)
经济(20017)
学报(12690)
(11587)
研究(11176)
中国(11085)
科学(10524)
大学(9034)
学学(8710)
农业(8468)
管理(6555)
资源(5450)
(4647)
技术(4497)
(4492)
业大(4184)
业经(3873)
林业(3828)
科技(3817)
生态(3695)
(3505)
(3373)
金融(3373)
农业大学(3326)
教育(3263)
自然(2739)
(2643)
(2467)
环境(2448)
图书(2388)
共检索到747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晓洁  唐敏  李云  叶勤  薛洋  靳涛  祖学勤  
为探究长寿湖鲢、鳙在水体生态系统氮(N)磷(P)循环中的作用,研究测定了季节性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变化,进行了原位鲢、鳙排泄率的测定。通过N、P排泄对比分析了鲢、鳙对水体N、P的贡献率。通过长寿湖鲢、鳙鱼体N、P含量测定,估算水体中N、P去除量。结果显示:鲢、鳙N、P排泄率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其排泄率有一定影响;2016—2017在长寿湖平均水温为19.88℃条件下,鲢的N、P排泄率分别为0.973 1μg L-1d-1和0.242 2μg L-1d-1;鳙的N、P排泄率分别为0.642 5μg L-1d-1和0.174 9μg L-1d-1,鲢、鳙N、P排泄量分别占长寿湖藻类初级生产所需N含量的1.19%和0.79%,P含量的9.57%和6.91%;2016—2017长寿湖通过捕捞鲢、鳙产品带走的N、P含量分别为60.61 t和23.31 t。结果表明,长寿湖开展生态养殖对水体N、P贡献较小,不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罗光强  耿元波  袁国富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碳同位素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本文阐述了碳同位素在草地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光合作用产物碳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分配、草地土壤有机质的周转及草地土壤呼吸研究方面的应用,重点论述了碳同位素在土壤呼吸方面的应用。应用碳同位素对土壤呼吸进行区分的方法主要包括13C自然丰度法、脉冲标记法、同位素稀释法、模拟根际沉积物法、14CO2动态模型法、根系分泌物洗涤法等。碳同位素技术对草地土壤和根干扰很小,方法相对成熟,为深入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提供了巨大潜力。在我国,应用碳同位素方法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分配及周转和土壤呼吸区分等方面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也有进一步研究的发展空间。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帆  江洪  牛晓栋  
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δv)可以为水循环研究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近年来,稳定同位素红外光谱技术(isotope ratio infrared spectroscopy,iris)的发展为获得高时间分辨率的水汽稳定同位素原位测量数据提供了可能。在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的同时,适时对δv及其在生态系统水循环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从5个方面对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进行了详述,分别是:1水汽稳定同位素分析仪的在线校正;2δv的变化规律;3氘过量的变化特征;4蒸散发组分的区分;5叶片水18o富集的估算。目前水汽稳定同位素的观测站点十分稀少,尽快建立全球的水...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范泽宇  白雪兰  徐聚臣  王晓宁  吕亚兵  侯杰  何绪刚  
为分析洈水水库生态系统结构和能流特征,探讨鲢、鳙生态容量,根据2020—2021年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洈水水库Ecopath模型。洈水水库Ecopath模型由15个功能组组成,有效营养级范围为1.000~3.336,关键种为鳜、鲌类,生态位重叠图表明?条与主要经济物种鲢、鳙生态位重叠度较高。洈水水库循环指数(FCI)、系统连接指数(CI)、系统杂食指数(SOI)分别为11.35、0.351、0.099,说明洈水水库有着较高的物质再循环比例,其功能组之间具有较为密切且复杂的联结关系。洈水水库生态系统总流量(TST)为44254.860 t/(km~2·a),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TPP/TR)为1.394,表明系统总体规模适宜且趋于成熟。洈水水库鲢、鳙的生物量分别为2.117 t/(km~2·a)和16.577 t/(km~2·a),通过模型推算其生态容纳量分别为30.169 t/(km~2·a)和236.217 t/(km~2·a)。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艳会  杨桂山  万荣荣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当前宏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湖泊是地表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但当今湖泊生态系统的功能在逐渐退化,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尤为重要。而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前提。本文调研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时间尺度、所用评价方法、湖泊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度、与江河的连通性、富营养化程度等不同角度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所用的指标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湖泊生态系统评价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浮游植物生物量(PB)、生态能质(Ex)等的内涵及其影响机制。最后从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普适性、评价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龙云芳  葛大兵  谢小魁  刘珂  王乐滨  张静静  
于2010—2011年夏、冬季对洞庭湖屈原管理区荞麦湖约500 hm2淡水珍珠养殖场底泥中总氮(TN)、总磷(TP)含量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与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及其在水稻修复下的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场底泥中TN、TP的分布整体呈从南向北减少的趋势;随季节变化,底泥TN含量无明显变化,TP含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为1.64 mg/g,最低值出现在冬季,为0.26 mg/g;底泥TN、TP含量与叶绿素a含量呈正相关;养殖场内水稻作用下的底泥与养殖场中区底泥相比TN含量减少31.6%,TP含量减少45.1%,表明立体养殖生态系统和水稻种植对底泥的TN、TP有一定的修复效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振鹏  葛刚  刘成林  陈伏生  李述  
通过对鄱阳湖水文过程和湖盆地形特点的分析,利用3S技术对鄱阳湖湿地进行了分类,研究了各种类型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的生境、主要植物群落结构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湿地植物是以根茎为主要繁殖器官的克隆繁殖植物,以集群分布为主要特点。在宏观尺度上受地形高程、湖水位和洲滩出露时间制约,不同植物群落沿水分梯度分布;在景观尺度上受到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深和土壤结构影响,形成水平镶嵌结构;微观尺度上还与微地形和土壤养分密切相关,部分区域表现为复合体结构。湿地植被对水分梯度的敏感性,导致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的易变性和脆弱性。近年来,鄱阳湖水位过低且持续时间长,使生态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生奎  曹广超  陈克龙  解家安  马兰  张涛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对其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青海湖水生态系统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对青海湖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文章使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替代市场法,对青海湖湖泊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湖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使用价值为240 174.8×108CNY,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13.84×108CNY,间接使用价值为240 160.9×108CNY,在所有生态功能类型中,气候调节功能价值最大,占了主导,为2394.52×1010CNY,占总使用服务价值的99.70%,其次为涵养水源,为526.08×1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晶秋  刘金城  白成云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塑膜覆盖生态系统中肥料氮的循环。结果表明,在覆盖及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的18.56%被第一季玉米所吸收,59.09%残留在土壤中。第二季小麦和第三季夏谷又分别回收秸秆氮4.0%和2.9%。玉米对硫酸铵氮的利用率为38.4%,其中15.8%分布在茎叶和根茬中,参与养分再循环,但氮素损失大,接近施肥量的50%。残留在土壤中的秸秆氨3.4%存在于未分解的秸秆中,3.5%移动到土壤下层(30~50cm),45.8%与土壤矿物结合。化肥氮残留很少,大部分进入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中,而部分土壤氮被活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柴增凯  张元波  肖伟华  周婷  张诚  
在强人类活动干预下,流域水循环越来越呈现出"自然-人工"二元驱动结构,相应的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这对其驱动机制和定量评价研究提出新的挑战。在深入分析流域二元水循环及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自然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和社会水循环过程对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驱动机制,提出基于单过程单目标的四边形计算模式;基于二元水循环的多过程间多向反馈特征对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交叉影响,构建了适用于河流、水库以及湿地等不同类型的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二元水循环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需重点加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伟军  刘秀珍  蔡德所  
本文分析指出,漓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目标是保证桂林的水安全,核心在于对其价值的偏好和评估;同时,文章提出了修复的标准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和关键途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青山  傅彩红  樊启学  王卫民  卢焱清  何宴开  姚福林  
1991年对湖北省新洲县涨渡湖的水环境和水生物资源进行了调查。该湖平均水深1.31m,透明度平均31.3cm,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为1.004,0.118mg·L-1。浮游植物对光能利用率为0.18%。牧食链中Λ1、Λ2、Λ3、Λ4的年生产能最分别为8409.44,398.47,40.8,12.13kJ·m-2。Λ2/Λ1、Λ3/Λ2、Λ4/Λ3的能量利用率分别为4.74%、10.24%、29.73%。全部鱼类对浮游植物生产能量的利用率为1.67%。根据浮游生物的生产力估算鲢、鳙鱼产力为233kg·hm-2,同年它们的渔获量为243.19kg·hm-2)。渔获量已达估算鱼产力的104.37%,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书杰  曹明奎  陶波  李克让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氮循环密切相关,碳贮量与碳通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氮循环的影响和限制。由于氮循环的复杂性,在以往的大多数碳循环研究中,更多考虑水分、温度和大气CO2浓度等因子的影响,考虑碳氮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氮素可限制植物光合、有机质分解、同化产物的分配以及生态系统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根据目前有关碳氮模型的发展状况可将碳氮耦合循环模型分为三大类:一是静态模型,它的土壤养分水平或者叶氮含量不变,是常数,这类模型适合于在站点或氮素浓度变化不大的区域应用;二是土壤氮限制模型,能够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氮收支,在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中考虑土壤氮有效性的动态变化的影响,使模拟结果更为合理;三是叶氮限制模型,在NPP的模拟中考虑叶片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的影响。这三类模型虽然都考虑了氮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但在氮碳循环机理方面尚有不少欠缺,所以在研究中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应通过加强碳氮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增进对碳氮过程的深入了解,进而建立综合动态的碳氮耦合模型,以减少目前碳循环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征  李今  梁威  吴振斌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棉田、菜地、果树和茶叶上的农业害虫以及卫生害虫,也用于渔业生产上杀灭寄生虫。近几年来其使用量越来越大,是传统有机磷农药的替代品。它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的特点,对光稳定,在哺乳动物体内代谢、排泄迅速,但是对水生态系统危害较大。报道了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水生生物的急、慢性毒性和中毒机理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有待研究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