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14)
2023(8369)
2022(6987)
2021(6356)
2020(5022)
2019(11459)
2018(11146)
2017(21480)
2016(11778)
2015(12920)
2014(13107)
2013(13004)
2012(12505)
2011(11544)
2010(11704)
2009(10638)
2008(10600)
2007(9541)
2006(8541)
2005(8056)
作者
(36109)
(30230)
(30062)
(28356)
(19273)
(14580)
(13589)
(11765)
(11442)
(10969)
(10371)
(10113)
(9965)
(9850)
(9760)
(9069)
(8869)
(8800)
(8765)
(8554)
(7762)
(7615)
(7414)
(6976)
(6788)
(6776)
(6720)
(6647)
(6276)
(6082)
学科
(56298)
经济(56243)
(31826)
管理(30671)
(23782)
企业(23782)
方法(18791)
地方(18603)
中国(18298)
(16452)
数学(16073)
数学方法(15933)
业经(13127)
(11622)
农业(11267)
(10923)
地方经济(10737)
(10513)
金融(10513)
(10423)
银行(10400)
(10163)
(10011)
(9870)
(9545)
贸易(9535)
(9129)
技术(8880)
环境(8430)
(7582)
机构
学院(171476)
大学(168852)
(71079)
经济(69566)
研究(66405)
管理(60539)
理学(51308)
理学院(50601)
中国(50186)
管理学(49629)
管理学院(49326)
科学(41652)
(37163)
(35428)
(35169)
(32687)
研究所(32071)
中心(29133)
农业(27588)
(27409)
业大(26823)
财经(25349)
(24587)
师范(24282)
北京(23828)
(23817)
(23012)
(22399)
(21809)
经济学(21397)
基金
项目(111017)
科学(87179)
研究(80004)
基金(78917)
(70175)
国家(69508)
科学基金(58266)
社会(50947)
社会科(48292)
社会科学(48283)
(44776)
基金项目(41376)
(37573)
自然(37263)
自然科(36397)
自然科学(36388)
教育(36045)
自然科学基金(35750)
资助(32424)
编号(31452)
(29884)
成果(25757)
重点(25696)
(23983)
发展(23798)
(23382)
课题(23339)
(23083)
创新(21578)
(21547)
期刊
(86577)
经济(86577)
研究(53785)
中国(40567)
(33699)
学报(29543)
科学(27256)
管理(23992)
(23693)
农业(23441)
大学(21898)
教育(21248)
学学(20786)
(19504)
金融(19504)
业经(16006)
技术(14442)
经济研究(13998)
财经(12651)
(12297)
问题(11387)
(10907)
商业(8951)
世界(8797)
(8473)
科技(8331)
技术经济(8275)
(8263)
资源(7832)
(7803)
共检索到273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晓明  孟庆闻  
本文通过大体解剖、显微解剖、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鲢、鳙不同发育阶段滤食及消化器官与食性的相互关系。鳃耙左右侧对称,从外向内面积递减。鲢全长26mm时,分离的鳃耙间开始出现桥形横联;全长 85mm,开始形成外鳃耙网。鳙鳃耙的分化发生于全长 41—99mm。成鱼鳃耙均有许多粘液孔;仔鱼期鳃耙端部无粘液孔,鳃耙沟中有少量粘液孔,鳃耙基部侧缘有侧突的雏型。腭褶表面均有次级腭褶及微腭褶,微腭褶表面有味蕾分布。腭褶内部、咽上器官周围及每一鳃耙管外围均有与滤食有关的肌纤维群。鲢、鳙肠管的长度及直径发育早期相同,后期鳙的肠管短于鲢,管径大于鲢。滤食下限规格,鲢全长7.8mm 时为 25,全长56mm ...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韩德举  胡菊香  洪峰  
通过对陆水水库三种鳜属鱼类的食性及消化器官比较,结果表明,三种鳜都以摄食鱼虾为主,在鳜和大眼鳜的食物组成中,虾的出现率分别为82.35%和81.03%,鱼的出现率分别为47.06%和31.23%,斑鳜中鱼和虾的出现率分别为63.07%和50.07%,鱼虾出现率在不同月份变化较大。鳜摄食强度最大,大眼鳜次之,斑鳜最小。但它们摄食鱼的饱满分指数均大于虾。在消化器官中,鳜、斑鳜,大眼鳜的幽门盲囊的平均数量分别为250.8、108.2、84.1。随着体长的增加,大眼鳜和斑鳜的肠长也相应增加,而鳜的肠长趋于稳定。本文还对三种鳜在食性上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认为消化能力的大小、食物的可获得性、食物的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从新  熊传喜  周洁  魏开建  
研究日龄1~20d,全长3.9~21.0mm的乌鳢仔鱼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特征,仔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选食行为。仔鱼全长5.5mm时出现颌齿和咽齿,7.5mm时出现犁齿和副蝶(骨)齿,9.4mm时出现腭齿;全长8.33mm左右,分化出胃、肠。仔鱼孵出后第3d开口摄食。仔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主要食物随仔鱼摄食器官和消化器官的发育而变化。摄食初期(4d龄)主要为小型枝角类和轮虫,但仅显示出对小型枝角类正的选择性。之后,胃肠内的食物类群增多,由选食枝角类变为选食桡足类。研究结果表明乌鳢仔鱼对食物选择性的这一变化是仔鱼本身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状态以及各类食物生物的相对密度等诸因素决定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敏  杨秀萍  孔令杰  罗玉双  
本研究观察了草鱼仔鱼前期至稚鱼生长后期消化器官的形成、发育以及口咽腔味蕾的形成、形态及数量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草鱼味蕾的形成时期与消化器官的分化完善以及鱼开口摄食时期是同步的。味蕾的大小随仔鱼日龄的增加而增大,其总数随鱼个体长大而增多。在仔、稚鱼发育阶段中,味蕾在口咽腔各部位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与草鱼摄食活动有密切关系,越是与食物和摄食活动紧密联系的部位,其味蕾的数量就越多。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华  刘焕亮  
采用显微解剖和测量、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系统观测全长为5.6~330.0mm的青鱼标本370尾,描述了鳃耙、咽齿、角质垫和肠等消化器官数量性状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论述了青鱼的摄食特性、消化器官数量性状胚后发育的阶段性及其相关性、消化器官数量性状发育与食性转化,为制订培育青鱼苗种和饲养成鱼的生物学技术提供了可靠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颜庆云  余育和  张堂林  冯伟松  李学梅  
以采自武汉东湖的滤食性鲢、鳙为对象,通过PCR-DGGE并结合序列分析对其肠道微生物及肠含物中残留的食物组分进行了探索研究。在所有个体中都能检测到不同的PCR-DGGE指纹谱带,其中包括肠道细菌在内的原核谱带较多,真核谱带相对较少;分析结果表明针对鲢、鳙肠含物这一特殊生境样品进行PCR-DGGE指纹分析是可行的。PCR-DGGE指纹结构及针对部分特定PCR-DGGE谱带的序列分析显示,从武汉东湖采集的鲢、鳙在食性上存在很大的重叠,并没有像基于常规食性分析文献报道的那样明显不同。基于肠含物DNA来进行鱼类食性分析的方法不受对食物碎片分类鉴定的制约,可同时对多个样品平行进行分析,且不同研究者间的研...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牟洪民  姚俊杰  方贵镇  安苗  王艳艳  支中平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是滤食性鱼类,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从2007年开始,贵阳市每年向红枫湖投放500万鲢、鳙进行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为了分析红枫湖鲢、鳙对饵料资源的利用情况,在2010年10-11月研究了鲢、鳙的摄食强度,在2011年5-6月研究了鲢、鳙的摄食强度、食物组成及比例等方面。结果表明:鲢、鳙的总摄食率分别为98.00%、96.93%;冬季鲢、鳙的饱满指数范围分别为44.13~99.79%、46.12~127.00%,春季鲢、鳙的饱满指数范围为53.27~245.14%、49.94~234.32%...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宁  季高华  王丽卿  
为研究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控制淀山湖水体富营养化时最佳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放养量,于2009年夏季在淀山湖开展原位围隔试验。鲢放养密度设0、40、80、120 g/m3四个水平,每组设2个重复。每隔10天采样一次,分析水质。实验结果表明:(1)鲢密度为40 g/m3时可一定程度降低淀山湖围隔水体中有机物质(以高锰酸盐指数为代表);80 g/m3时对总氮的降低以及水体透明度的提高最有效;各放养密度对总磷的影响均不明显。(2)对于淀山湖水体而言,鲢的放养可以净化水体,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当放养密度为80 g/m3时,效果最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魏建荣  丁保福  唐艳龙  赵建兴  杨忠岐  
Rhizophagus grandis(Coleoptera: Rhizophagidae) is an important predator of Dendroctonus valens which is an invasive alien pest attacking pine trees in China.It was first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2000 and mass rearing techniques had been developed by the authors since then.This paper dealed with the ...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霞  姜志强  谭晓珍  贾泽梅  
用石蜡切片方法观察和分析饥饿和再投喂对美国红鱼(Sciaenopsocellatus)消化器官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的影响。鱼样体重(8.25±0.5)g,体长(8.84±0.27)cm。从形态结构看,饥饿与再投喂前后食道无明显变化,而饥饿10、15d的实验鱼胃壁变薄,幽门盲囊变小,肠管收缩,呈透明状,肝胰腺萎缩,呈姜黄色,胆管呈深绿色。从组织结构看,食道无明显变化;饥饿时间不同,各组织受损害和恢复程度不同。饥饿5d的实验鱼基本同对照组;而饥饿10、15d的实验鱼组织变化较明显:皱襞和上皮细胞高度均减少,分泌颗粒减少。胃腺细胞收缩,结构不完整;幽门盲囊长度和直径变小;肠直径变小,微绒毛退化;肝组织致...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升利  梁拥军  孙向军  苏建通  姜志强  郭忠宝  马静  
在温度(19±1)℃、盐度32±1的条件下,对相同规格体质量为(26.02±0.30)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分别饥饿5、10、15 d(设为S5、S10、S15组),恢复投喂20 d。采用石蜡切片方法观察星斑川鲽消化器官形态结构,分析饥饿和再投喂对其组织学的影响。形态结构方面,S5组变化相对较小,而S10、S15组变化明显,表现在胃体积缩小,壁变薄;肠管壁变薄变透明,肠系膜因脂肪基本消失而萎缩;肝体积明显缩小,颜色由原来的粉红色变为深黄色。组织结构方面,S5组变化相对较小,而S10、S15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在胃上皮细胞高度减小,细胞界限变得不清晰,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焕亮  张秀梅  杨云龙  田景波  周志峰  傅丽静  
采用显微解剖、肉眼解剖、石蜡切片、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系统观测全长5.5—260.0mm白鲫标本430余尾,描述了口径、鳃耙、侧突起、腭褶等摄食器官的形态学特点和数量性状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论述了白鲫的摄食方式和摄食机能,滤食器官发育与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的转化,摄食器官发育与饲养生物学技术措施。为制定培育白鲫苗种和饲养食用鱼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焕亮  丁守河  杨云龙  史岚江  刘晓恒  
采用显微解剖、石蜡切片、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系统观测全长6.0-223.0mm尼罗罗非鱼标本278尾,描述了口径、鳃耙、口腔上腭、颌齿、咽齿等摄食器官的形态学特点和数量性状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论述了尼罗罗非鱼的摄食方式和摄食机能,摄食器官发育与摄食方式的转化,摄食器官数量性状发育与适口食物规格和食物组成的转变,摄食器官发育与饲养生物学技术措施。为制定培育尼罗罗非鱼苗种和饲养食用鱼生物学技术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聂国兴  明红  张玲  刘凯  周洪琪  
本试验以尼罗罗非鱼为试验对象,小麦日粮为对照,小麦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木聚糖酶(0.05%,0.10%,0.15%)作为试验饲料。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雄性尼罗罗非鱼。试验采用饱食方式,每天投喂4次(8:30,11:30,14:30,17:30)。在池塘浮式网箱(1.0 m×1.0 m×1.3 m)中进行饲养试验,75 d后测定罗非鱼胃、肠、肝胰脏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6种消化酶的活力。结果表明:0.10%木聚糖酶试验组的胃蛋白酶、纤维素酶活力较对照组有极显著提高(P<0.01);木聚糖酶试验组的6种肠消化酶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0.1...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露姣  陈立侨  赵晓勤  庄平  
在20~24℃饲养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幼鱼主要消化器官结构和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幼鱼分别饥饿0d(对照组)、7d、14d和21d,然后恢复投喂30d。结果表明,饥饿后,消化道管腔变窄,管腔壁变薄,胃和肠的皱褶减少,变浅,肝脏出现萎缩现象,饥饿组与对照组鱼的比肝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饥饿组幼鱼的消化道上皮细胞高度下降,腺细胞缩小,肝细胞内脂滴减少。至饥饿后期,肠上皮细胞和肝细胞的线粒体出现肿胀和脊断裂现象,部分肝细胞核仁解体。恢复投喂30d后,除饥饿21d组外,饥饿7d和14d幼鱼的胃、肠和肝脏结构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饥饿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