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20)
- 2023(6850)
- 2022(6050)
- 2021(5565)
- 2020(5056)
- 2019(11592)
- 2018(11437)
- 2017(22650)
- 2016(12784)
- 2015(14384)
- 2014(14652)
- 2013(14744)
- 2012(13937)
- 2011(12700)
- 2010(12741)
- 2009(11805)
- 2008(12142)
- 2007(11134)
- 2006(9286)
- 2005(8441)
- 学科
- 济(52175)
- 经济(52123)
- 业(34109)
- 管理(33337)
- 方法(27740)
- 企(26357)
- 企业(26357)
- 数学(24907)
- 数学方法(24681)
- 农(15586)
- 财(14100)
- 学(12812)
- 中国(12199)
- 贸(10380)
- 贸易(10380)
- 易(10092)
- 农业(9741)
- 制(9728)
- 业经(9587)
- 地方(9545)
- 务(9081)
- 财务(9063)
- 财务管理(9038)
- 企业财务(8592)
- 银(8211)
- 银行(8175)
- 融(7835)
- 金融(7830)
- 和(7803)
- 行(7736)
- 机构
- 大学(190100)
- 学院(189262)
- 济(76092)
- 经济(74467)
- 管理(68883)
- 研究(66577)
- 理学(59825)
- 理学院(59084)
- 管理学(57917)
- 管理学院(57564)
- 中国(48812)
- 科学(44456)
- 农(44265)
- 京(40133)
- 所(36379)
- 农业(35740)
- 业大(34682)
- 财(34439)
- 研究所(33450)
- 中心(30783)
- 江(28503)
- 财经(27885)
- 经(25338)
- 北京(24749)
- 范(23913)
- 经济学(23727)
- 师范(23584)
- 农业大学(23068)
- 院(22730)
- 州(22392)
- 基金
- 项目(127536)
- 科学(98219)
- 基金(92110)
- 研究(87081)
- 家(82930)
- 国家(82296)
- 科学基金(67994)
- 社会(53784)
- 社会科(50950)
- 社会科学(50930)
- 省(50464)
- 基金项目(49023)
- 自然(46016)
- 自然科(44931)
- 自然科学(44910)
- 自然科学基金(44137)
- 划(43225)
- 教育(40389)
- 资助(38307)
- 编号(34681)
- 重点(29530)
- 部(28542)
- 成果(28355)
- 发(27418)
- 创(26185)
- 计划(25975)
- 科研(25578)
- 创新(24647)
- 课题(24088)
- 性(23627)
共检索到268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金钰 蒲浩杰 刘鹏飞 陈青春 张姿丽 蒋锋
为挖掘新的抗南方锈病基因资源,本研究以甜玉米组合M5×M114的216个F2单株为遗传作图群体,应用BSA方法从5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2对在F2代抗病和感病DNA池间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分别位于4和9号染色体上;在4和9号染色体上重新设计100对SSR引物,构建了包含33个标记位点总长为241.2cM的连锁遗传图,各个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7.53cM。结合F2单株对南方锈病的抗性表现,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4和9号染色体上共检测到7个显著的南方锈病抗性QTLs,其中:4个QTLs位于4号染色体上,可解释12.1%、7.8%、18.2%和14.9%表型变异;3个位于9号染色体上,分别解释17.0%、13.3%与19.2%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可为抗南方锈病的精细定位、主效基因克隆和抗南方锈病鲜食甜玉米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姿丽 蒋锋 刘鹏飞 陈青春 张媛 王晓明
【目的】研究鲜食甜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QTL定位,为加快高蛋白质含量甜玉米的育种进程及实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极显著差异的超甜玉米自交系T8和T48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以232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包含245个SSR标记位点、全长1 527.76cM的玉米遗传连锁图谱,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6.23cM,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F2和F2:3家系中检测籽粒蛋白含量相关QTL。【结果】在F2群体和F2:3家系中共检测到10个鲜食甜玉米籽粒蛋白含量QTL,分别位于第2、4、5、6和9号染色体上,其中F2群体、F2:3家系分别定位到4和6个籽粒蛋白含量QTL,单个QT...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税红霞 何丹 王秀全 张华 卢庭启 蒋晓芳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以2010年四川省鲜食甜玉米区试14个组合的10个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玉米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关联度的大小依次为穗行数>穗长>行粒数>穗粗>出苗-采收>穗位高>株高>百粒重>秃尖>出籽率,穗行数是影响甜玉米鲜穗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穗长、行粒数,而出籽率对产量影响较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锋 刘鹏飞 曾慕衡 乐素菊 王晓明
【目的】研究甜玉米株高的遗传模式和QTL定位,为玉米高产、耐密和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株高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14和T4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以330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群体分离分析法(BSA法),在F2和F2:3家系中检测株高QTL。【结果】玉米株高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在各个分离世代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F2群体中,检测到的3个QTL位于第1染色体,2个QTL位于第5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7.8%~28.8%;在...
关键词:
甜玉米 株高 遗传模型 QTL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兵伟 覃嘉明 时成俏 郑加兴 覃永嫒 黄安霞
【目的】通过对一个热带高抗玉米南方锈病材料S313与4个高感玉米南方锈病材料组配的8个F_2群体进行两年三季的遗传分析,在表型鉴定的基础上,利用其中1个F_2群体进行局部遗传图谱构建及抗性基因定位,并利用大群体及新开发的分子标记对抗性主效QTL进行精细定位,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奠定基础。【方法】连续三季对8个F_2分离群体,分3个时期进行病原菌接种,玉米生长后期按1—9级标准等级记载各单株的抗南方锈病级数,进行抗性表型鉴定,最终确定抗、感分离比例。利用56K芯片筛选出2个亲本间多态标记,选择其中均匀分布的192个标记对S313×PHW52的F_2群体中各30个高抗、高感子代进行KASP分型。利用第10染色体短臂上19个SNP标记对整个F_2群体进行分型,构建局部遗传图谱;将遗传图谱与田间抗性表型鉴定结果相结合进行抗性QTL定位。开发初定位区间内10个SNP标记对次级群体进行标记分型,根据交换单株数量大小进一步缩小定位区间。根据玉米B73 Ref Gen_V4参考基因组信息,列出对应定位区间内的所有基因,利用基因的功能注释信息,确定可能与玉米抗南方锈病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8个F_2群体田间抗、感分离比均符合3﹕1的分离比例,说明热带自交系S313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是由1个效应比较大的主效QTL控制。利用56K芯片筛选出2个亲本间的多态标记16 426个。利用192个标记对各30个抗、感子代进行连锁分析,获得了1个抗性连锁标记Affx-90241059。利用19个SNP标记构建了总遗传距离为31.8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77 cM的局部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把该主效QTL定位在标记Affx-91298359与标记Affx-91182449之间,区间大小约2 M。进一步利用F_2大群体及10个SNP标记把该区间缩小到474 K的范围内。玉米参考基因组B73的对应区间内共有63个基因,其中3个基因LOC103640657、LOC100191493、LOC103640673编码的蛋白质与植物抗病性有关,因此把这3个基因列为热带玉米种质S313高抗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候选基因。【结论】S313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是由1个主效QTL控制,并且S313的主效基因定位在第10染色体短臂约0.47 M的范围内。在该范围内有3个玉米南方锈病抗性候选基因。
关键词:
玉米 南方锈病 抗性 QTL定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锋 陈趣 陈青春 张姿丽 孙伟 王晓明 刘鹏飞
为对玉米小斑病抗性进行QTL定位,以甜玉米杂交组合‘T8’בT33’的200个F2代单株为遗传作图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对各单株叶片进行图像扫描进行抗病鉴定,定位QTL。结果表明,构建了全长1 270.2cM的玉米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含214个SSR位点,标记间平均间距5.9cM。以全株、穗三叶和穗位叶的病斑面积比作为各单株小斑病抗性表型值,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1个小斑病抗性QTL,分布于第3、4、5、6和9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08%~19.67%的表型变异。在第3染色体umc1746~bnlg1523和第5染色体bnlg603~mmc0081均同时检测到3个抗性指标的主效QTL,各主效QTL的贡献率均>10.00%。在第3染色体umc1399~umc1307同时检测到穗三叶和穗位叶病斑面积比相关QTL,贡献率分别为5.08%和9.49%。
关键词:
甜玉米 小斑病 病斑图像识别 QT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永升 邹成林 黄爱花 郑德波 谭华 韦新兴 莫润秀 黄开健 莫芳华
以6个玉米南方锈病抗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试验设计方法Ⅱ组配15个杂交组合,对玉米自交系南方锈病抗性进行配合力分析,并估算群体遗传参数。研究结果表明,6个自交系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异显著,自交系沈139 GCA效应为最大负效应,其次是齐319、双M9和X178;黄C和黄早四表现正的GCA效应。结合杂交组合实际抗病性表现与特殊配合力(SCA)效应进行分析,双M9所组配的各组合抗性表现和SCA效应均较好。群体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广义遗传力为82.54%,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非加性效应,性状表现受环境影响较大。
关键词:
玉米 南方锈病 配合力 遗传参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青 吕巨智 程伟东 李石初 唐照磊 王玉萍
选用4个玉米自交系作为父本,11个玉米自交系作为母本,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44个杂交组合,调查南方锈病抗性水平进行配合力效应分析,并估算遗传参数,为玉米自交系的抗锈改良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个母本玉米自交系的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异显著,GCA负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S313、CML161、CML451、南959、FM528、D001、万姆、ZH01、ZH03、ZH02、WH0218。4个父本玉米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显著,GCA负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桂39722、桂兆18421、郑58、昌7-2。进一步对遗传参数的分析表明,自交系对玉米南方锈病抗性的广义遗传力为5...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起同 李明 周富亮 梁思维 刘家奇 宁丹 赵欣悦 刘鹏飞 蒋锋
为挖掘甜玉米耐铝基因资源,以耐铝性状差异显著的甜玉米自交系‘T 49’(♀)和‘T 56’(♂)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T49×T56’,以208个F_2单株作为遗传作图群体,构建玉米遗传连锁图谱,选取苗高系数、苗重系数、根长系数、根重系数和整株鲜重系数作为玉米耐铝性的评价指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耐铝性状相关QTL。结果表明:在甜玉米10对染色体上获得10个SSR标记连锁群,全长1 199.10 cM,平均间距7.83 cM。共检测到3个苗高系数QTL、4个苗重系数QTL、4个根长系数QTL、3个根重系数QTL、3个整株鲜重系数QTL,单个QTL可解释6.46%~25.37%的表型变异。在第9染色体上phi065—umc1271(bin 9.03—9.04),苗高系数、苗重系数、根长系数、根重系数、整株鲜重系数均检测到1个主效QTL,贡献率为13.1%~25.3%。结合GO、KEGG数据库,在phi065—umc1271内存在2个稳定的甜玉米非生物逆境胁迫耐受性相关的基因Zm00001d045472和Zm00001d046391。
关键词:
甜玉米 耐铝 复合区间作图 QT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文华 张帮洪 尹兴福 张培高 黄云霄
【目的】研究超甜玉米自交系可溶性糖含量这一关键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相关遗传参数,为超甜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5个不同遗传背景的超甜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Ⅱ双列杂交方法配制组合,用GB蒽酮法测定各组合的可溶性糖含量,利用DPS软件和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超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结果】5个亲本自交系可溶性糖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变幅为-2.8943~2.7581,特殊配合力变幅为-4.9540~0.8932,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自交系T2、T5可溶性糖含量一般配合力较高;供试材料可溶性糖含量的广义遗传力为66.68%,狭义遗传力为35.18%,都相对较高。【结论】超甜玉米可溶性糖性状的遗传受非加性基因和加性基因控制;自交系T2、T5配置出可溶性含糖量较高的超甜玉米组合的概率较大;超甜玉米可溶性含糖量能够稳定遗传给子代。
关键词:
超甜玉米 可溶性糖含量 配合力 分析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该技术为玉米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规程适用于广东全省春、秋季种植甜、糯玉米生产全过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①目标产量:鲜苞单产15000kg/hm2。②产量结构:播植密度45000 ̄52500株/hm2,保证每株留1 ̄2穗,单穗粗4.5cm以上,长16cm以上,鲜苞单果重260g以上。③肥料投入指标:全期施纯氮约300 ̄330kg/hm2、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雪芳 王义发 罗红兵 黄璜
以6个糯玉米自交系为试材,采用Griffing方法(4)完全双列杂交,研究鲜食糯玉米株高、穗位高、地上第一节茎粗、地上第一节茎长、生育期、穗重、穗长、穗粗等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除地上第一节茎长外,其余各性状一般配合力差异均极显著;除穗粗及地上第一节茎长差异显著外,其余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差异均极显著;穗粗主要受加性基因决定,其余性状同时存在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在多数性状上,一般配合力表现较高的自交系有P2、P6、P3和P5;特殊配合力表现较高的组合有P36、P15、P12、P16、P23和P26.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渝生 李本逊 顾红波 毕有华
采用方差分析和AMMI模型分析 ,对不同地点随机区组试验中甜玉米株高、穗长和产量的品种差异显著性、试验精确度和品种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单年单点随机区组试验中除了呈贡和石林的穗长以外 ,其余各点性状的品种差异都是极显著的 ,同一性状不同地点的品种间差异表现不一致 ,这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所致。石林点试验精确度最高 ,其余两点的次之。超甜 2 0号在 3个性状上表现最稳定 ,黑甜糯产量最不稳定 ,白甜糯株高和穗长最不稳定。株高、穗长、产量的互作效应主成分 (IPCA)的平方和分别占交互作用平方的93 .2 %、90 .9%和 80 .3%,解释了大部分基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 ,由此计算获得的...
关键词:
甜玉米 AMMI模型 稳定性 精确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雅楠 曾孟潜 叶松青
以我国自己转育成的甜玉米新种质为材料,研究甜玉米的生化成分、优势率和遗传控制。研究结果表明,(1)甜玉米新种质各种生化成分与原始基因型接近,营养价值高,食味品质好;(2)甜玉米品质性状优势率以负(向)优势为主,明显不同于生长势性状的优势率;(3)普甜、甜脆、超甜玉米籽粒外观性状和糖分含量均受其各自的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晓明 曾慕衡 乐素菊
以6个鲜穗产量和含糖量表现差异显著的超甜玉米自交系为研究对象,采用Griffing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了其配合力和遗传特性。结果表明,T3,T9,T17和T244个亲本的鲜穗产量和含糖量表现出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有望组成高产和高含糖量的超甜玉米新组合;超甜玉米鲜穗产量的狭义遗传力较低,为17.83%,由非等位基因互作效应引起,且显性基因起主要作用,控制鲜穗产量的显性基因至少有4对;含糖量的遗传效应主要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组成,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更重要,狭义遗传力为53.0%,控制含糖量的基因至少有3对。
关键词:
超甜玉米 鲜穗产量 含糖量 配合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