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35)
- 2023(13513)
- 2022(11435)
- 2021(10596)
- 2020(9117)
- 2019(21712)
- 2018(21345)
- 2017(40955)
- 2016(22005)
- 2015(25277)
- 2014(25200)
- 2013(25363)
- 2012(23779)
- 2011(21616)
- 2010(22162)
- 2009(20904)
- 2008(20526)
- 2007(18418)
- 2006(16408)
- 2005(14983)
- 学科
- 济(115218)
- 经济(115122)
- 管理(57449)
- 业(55062)
- 方法(48088)
- 数学(43305)
- 数学方法(42668)
- 企(42359)
- 企业(42359)
- 中国(30511)
- 农(27072)
- 地方(23568)
- 财(22187)
- 学(21511)
- 业经(20407)
- 贸(20247)
- 贸易(20232)
- 易(19641)
- 农业(18432)
- 制(18086)
- 融(15421)
- 金融(15419)
- 银(15376)
- 银行(15345)
- 理论(14982)
- 地方经济(14812)
- 和(14758)
- 行(14741)
- 环境(14364)
- 体(12861)
- 机构
- 大学(327249)
- 学院(324558)
- 济(149819)
- 经济(147073)
- 管理(121027)
- 研究(118528)
- 理学(103444)
- 理学院(102223)
- 管理学(100208)
- 管理学院(99582)
- 中国(90812)
- 京(70240)
- 科学(69318)
- 财(65687)
- 所(61014)
- 研究所(55147)
- 农(53577)
- 中心(52545)
- 财经(52101)
- 江(48637)
- 经济学(48405)
- 经(47310)
- 业大(45647)
- 北京(45417)
- 经济学院(43403)
- 范(42042)
- 农业(41831)
- 院(41829)
- 师范(41671)
- 财经大学(38379)
- 基金
- 项目(208333)
- 科学(164235)
- 基金(153074)
- 研究(151074)
- 家(133733)
- 国家(132725)
- 科学基金(112830)
- 社会(98105)
- 社会科(93109)
- 社会科学(93082)
- 基金项目(79046)
- 省(78792)
- 自然(71365)
- 教育(70102)
- 自然科(69821)
- 自然科学(69801)
- 自然科学基金(68560)
- 划(67255)
- 资助(65331)
- 编号(59457)
- 成果(49254)
- 重点(47582)
- 部(47578)
- 发(45910)
- 创(42546)
- 课题(42042)
- 国家社会(41851)
- 教育部(41030)
- 创新(39978)
- 科研(39909)
- 期刊
- 济(167633)
- 经济(167633)
- 研究(101841)
- 中国(67937)
- 财(50683)
- 学报(49655)
- 农(48630)
- 科学(46739)
- 管理(46051)
- 大学(37802)
- 学学(35467)
- 教育(32939)
- 农业(32630)
- 融(30418)
- 金融(30418)
- 技术(29980)
- 经济研究(28917)
- 财经(27048)
- 业经(23496)
- 经(23487)
- 问题(22109)
- 统计(20107)
- 贸(19897)
- 业(19062)
- 技术经济(18652)
- 世界(17845)
- 国际(17645)
- 策(17354)
- 决策(16012)
- 版(14610)
共检索到501614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国璋 魏梅 冯等田
本文从鲍莫尔的"成本病"说起,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从理论上通过模型推导出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决定因素,然后利用协整方程解释了我国各产业间劳动力流动的机理和结构偏离问题。通过对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的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会引起各产业就业份额减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导致第一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的降低和二、三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上升。第三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的增长最快。资本劳动比的增长对就业份额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资本劳动比每增加1%,将会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下降约0.44个百分点。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 弹性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周扬
在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流通和生产的需求互补特性假设,并将工业部门区分为生产职能部门和流通职能部门。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2002-2013年的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生产和流通对流通环节就业占比和经济发展表现出木桶效应,流通环节就业占比的提高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需要以流通环节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相对减缓为代价;另外,变量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对流通环节就业占比而言,显现出劳动力的区域溢出效应和流通环节劳动力的需求端跨区域传导效应,对经济发展而言,则显现出需求端的空间负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靖学青
本文摘取1997~2008年的最新样本数据,就鲍莫尔—富克斯假说提出的服务业就业份额增长的影响因素,对我国31个省市区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计量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大部分省市区服务业就业增长状况符合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基本观点,但是,省市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北京等16个省市区服务业就业增长主要是由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造成的,但地区人均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辽宁等3个省区服务业就业增长主要是由于地区人均收入增长造成的,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的影响不显著;黑龙江、广西等5个省市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对服务业就业增长则均产生了显著影响。我国31个省市区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和...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贺秋硕
文章将劳动力的流动性引进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于一个拥有一定资本密度的小型开放经济体而言,当它低于稳态时,劳动力的迁出会加快收入收敛的速度,但同时会对整体资本投资产生抑制作用;在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时,这种抑制作用会超过其正面作用,从而劳动力流动会减缓收入收敛的速度;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正面作用最终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劳动力的无限自由流动会最终导致收入收敛于稳态。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劳动力流动性 收入收敛 迁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俞立平 蔡绍洪
本文借鉴鲍莫尔成本模型,将技术创新分为劳动力依赖型技术创新和资本劳动力依赖型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劳动依赖型技术创新具有稳定的相对研发成本,典型的是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资本劳动依赖型技术创新的相对研发成本逐渐降低但有底限,典型的是发明专利,不同类型创新的相对成本不可比。不同创新周期的发明专利各有优缺点,不同类型的专利也各有优缺点,它们之间是互相补充与协调的关系。技术垄断型企业一定程度上会有意延长创新时间。
关键词:
鲍莫尔病 专利类型 创新成本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俞立平 蔡绍洪
本文借鉴鲍莫尔成本模型,将技术创新分为劳动力依赖型技术创新和资本劳动力依赖型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劳动依赖型技术创新具有稳定的相对研发成本,典型的是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资本劳动依赖型技术创新的相对研发成本逐渐降低但有底限,典型的是发明专利,不同类型创新的相对成本不可比。不同创新周期的发明专利各有优缺点,不同类型的专利也各有优缺点,它们之间是互相补充与协调的关系。技术垄断型企业一定程度上会有意延长创新时间。
关键词:
鲍莫尔病 专利类型 创新成本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雅娇 胡静波
随着我国产业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在第三产业增势正劲之时,为何工业发展却遇到了阻力,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结合鲍莫尔—福克斯假说的理论及其修正与发展的经验检验,选取19952010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从第三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滞后,在市场机制发育不够完善条件下,相关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并不同步,但是随着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发昇
教育对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素质"节点"实现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劳动力素质已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以物化资本来衡量人的作用已暴露出了许多缺陷。本文尝试放弃一些生产函数模型的传统做法,提出以体现教育作用的劳动力素质作为增长要素的评价标准,这与将劳动力资本化的人力资本作为评价标准相比,必将是一种挑战,无疑对指导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劳动力素质 教育 经济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雪松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已逐步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政策选择的手段日趋完善。当财政、金融、贸易、环境等单一政策或政策组合不同时,如何把握政策的力度及其组合是政府、企业、居民以至国外都时常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不同政策的经济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与模拟日益重要。中国经济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正是为适应实践的这种需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宏观经济模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贺菊煌
笔者曾用一个单一部门模型预测了中国未来5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需求总量。现在,我们建立一个多部门模型,来预测中国未来25年的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模型的核心内容与单一部门模型的相同。此模型分12个生产部门:(1)农业,(2)煤炭开采,(3)石油开采,(4)天然气开采,(5)其它采矿,(6)能源加工,(7)制造业,(8)建筑业,(9)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江涛,张翼翔,罗荣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范丽霞 李谷成 蔡根女 冯中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优势发挥殆尽后,到底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命题。本文在利用全国和湖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所形成的村域微观数据的基础上,试图来回答这一问题,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本文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中国农村所进行的工业化、非农化选择了一条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本地化企业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了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就业结构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增长的关键是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部门的再配置与自由化。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农村工业化 劳动力转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姜乾之 权衡
该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长期存在的"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发展差距并存悖论",建立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流动与地区产业集聚之间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同时,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逐步从地区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演变成为地区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在我国东部地区一体化水平尚未进入高级阶段之前,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大于"离心力",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非农产业区域集中现象将在一段时期内并存,而这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形态;与此同时,经济集聚也抬升了城市发展的拥挤成本,随着运输、非贸易品价格等变量的内生调整,经济集聚的"离心力"将逐步增大并将大...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地区差距 新经济地理学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跃飞
本文根据鲍莫尔-托宾模型建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模型,并在假定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有市场利率、预期不确定支付、流动性不足成本、流动性准备过剩和流动性准备不足的时间等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了这些因素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管理激励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预期管理、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发展资本市场、实现利率市场化、适度放松对商业银行的微观管制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流动性管理 鲍莫尔-托宾模型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毕先萍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资源有效配置、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根本保证,在就业保障体系缺失情况下劳动力流动有可能导致就业安全感下降、抑制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本文运用2000-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估计地区劳动力流动规模,构造相关指标,实证检验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研究显示,劳动力流动对下一期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而对本期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就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紧张度的影响不显著。为此,应在确立适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促进劳动力全面自由流动,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就业保障 地区经济增长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推荐搜索
结构转型、劳动力迁移与房地产市场——基于多部门DSGE模型分析
劳动力流动、工业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非参数可加模型的实证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978~2015年):模型与实证
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
全球经济环境和中国经济增长:一个基于Bayesian 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论土地要素流动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一个土地、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二元经济模型
经济增长中的劳动结构效应——一个分产业测算模型及其应用
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联动研究
我国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下的城乡一体化增长模型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研究——一个科技创新新古典宏观经济增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