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01)
- 2023(10420)
- 2022(9322)
- 2021(8847)
- 2020(7406)
- 2019(17121)
- 2018(17093)
- 2017(33116)
- 2016(18235)
- 2015(20251)
- 2014(20276)
- 2013(20118)
- 2012(18267)
- 2011(16390)
- 2010(16080)
- 2009(14455)
- 2008(13920)
- 2007(11913)
- 2006(10122)
- 2005(8620)
- 学科
- 济(66966)
- 经济(66890)
- 管理(50381)
- 业(48419)
- 企(40829)
- 企业(40829)
- 方法(33942)
- 数学(29394)
- 数学方法(29042)
- 学(17793)
- 农(17110)
- 财(17035)
- 中国(16366)
- 业经(14737)
- 地方(13288)
- 理论(12169)
- 务(11542)
- 农业(11519)
- 技术(11483)
- 财务(11482)
- 贸(11466)
- 财务管理(11464)
- 贸易(11462)
- 制(11419)
- 和(11387)
- 易(11127)
- 企业财务(10932)
- 环境(10622)
- 银(9714)
- 银行(9673)
- 机构
- 大学(255299)
- 学院(252934)
- 管理(101334)
- 济(92976)
- 经济(90794)
- 理学(89171)
- 理学院(88097)
- 管理学(86377)
- 管理学院(85934)
- 研究(84428)
- 中国(59242)
- 科学(57105)
- 京(54051)
- 农(46113)
- 所(43277)
- 业大(42714)
- 财(41582)
- 研究所(40196)
- 中心(37696)
- 农业(36648)
- 江(35118)
- 财经(34423)
- 北京(33552)
- 范(33101)
- 师范(32686)
- 经(31439)
- 院(30774)
- 州(29017)
- 技术(27984)
- 经济学(26960)
- 基金
- 项目(184038)
- 科学(143088)
- 基金(133097)
- 研究(129619)
- 家(117673)
- 国家(116730)
- 科学基金(99452)
- 社会(79111)
- 社会科(74879)
- 社会科学(74859)
- 省(72764)
- 基金项目(71685)
- 自然(67883)
- 自然科(66298)
- 自然科学(66273)
- 自然科学基金(65073)
- 划(61513)
- 教育(59256)
- 资助(55141)
- 编号(52126)
- 成果(41776)
- 重点(41026)
- 部(39715)
- 创(38411)
- 发(38334)
- 科研(35976)
- 创新(35821)
- 课题(35791)
- 计划(35243)
- 大学(33866)
共检索到348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金珊 王国良 赵青松 陈惠群 陈寅儿
2002年5月从患细菌性类结节病的濒死鲈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02517 1,经人工感染试验及API20E系统鉴定,认为该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显示,与健康鱼相比,患病鱼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糖、蛋白质、尿素、胆固醇等显著下降,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血清酶类活性增强,说明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鲈在营养物质代谢、抗病力、消化、呼吸、排泄等方面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等4种化学疗剂及地榆、乌梅、木瓜、五味子等4种中草药对该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关键词:
鲈 类结节病 嗜水气单胞菌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余银春 王锡波 彭程远 赵青松 金珊
从患皮肤溃烂病的濒死乌鳢(Channa argus)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W12915-1,经菌体形态学观察及API20E系统鉴定,确认该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菌可导致乌鳢皮肤溃烂病。血液指标检测显示,与健康鱼相比,人工感染该菌3 d后患病乌鳢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总蛋白、尿素氮、总胆固醇、血糖、K+、Na+、Cl-等指标显著下降,而白细胞数、红细胞脆性、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显著升高,说明该菌具有强致病性,可引起乌鳢造血功能障碍,肝、肾等主要组织器官严重损伤。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何晟毓 魏文燕 刘韬 杨倩 谢恒 何琦瑶 汪开毓
2018年4月四川邛崃地区某养殖场大口黑鲈感染致死性结节病,死亡率高达80%。为明确病因,通过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从患病鱼皮肤溃疡灶、鱼鳔腔积液和肝脏组织中分离到同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SY-NS02。经菌体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镜检、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和特异性PCR扩增,确定该菌为诺卡氏菌。进一步对健康大口黑鲈进行分离菌的人工感染实验以确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且从人工感染鱼体中再次分离到相同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皮肤溃疡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和鳃发生不同程度的慢性炎性肉芽肿病变,其中脾脏病变最为严重。对菌株HSY-NS02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和制霉菌素3种药物敏感,对其他18种药物耐受,呈多重耐药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鸿鹄 袁娜 傅超英 贺洁 罗华明 鲍佳伟 钱冬
2017年4月,浙江台州某海水养殖公司跑道式养殖池黑棘鲷大量发病,病鱼活力下降、食欲减退、体表溃疡,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肾脏肿大且有不同程度的白色结节,同时伴随大量腹水。用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从典型结节病濒死黑棘鲷器官分离到革兰阴性短杆菌。分离病原菌AS15对健康黑棘鲷的致病力结果显示,AS15腹腔注射可使健康黑棘鲷发病死亡,死亡黑棘鲷可出现自然发病症状,在(24±1)°C的条件下,(25±2) g黑棘鲷的半数致死浓度(LD_(50))为6.5×10~4 CFU/尾。经API 20E鉴定,分离菌株AS15生理生化特性与类杀鱼爱德华氏菌LADL05-105和迟缓爱德华氏菌典型菌ATCC15947相似度为86.2%,与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的相似度为82.8%;AS15的16S rDNA与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同源性达99%,gyrB与类杀鱼爱德华氏菌LADL05-105和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8%;16S rDNA进化树显示,AS15与ETT883、LADL05-105聚为一簇,gyrB进化树与LADL05-105、NCIM2056聚为一簇;采用4种爱德华氏菌属种特异性引物对AS15进行PCR分析,结果显示,AS15可扩增出类杀鱼爱德华氏菌的种特异性片段,不能扩增出迟缓爱德华氏菌、鲇鱼爱德华氏菌、杀鱼爱德华氏菌的种特异性片段,表明AS15属类杀鱼爱德华氏菌成员。分析了AS15的菌毛基因、sodB等毒力基因,发现AS15具有fimA、fimB、fimC、fimD等4种菌毛基因和sodB、citC、esrB、mukF、katB等毒力基因。本实验首次从黑棘鲷上检出致病性类杀鱼爱德华氏菌,该菌对黑棘鲷的发病机制和毒力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黑棘鲷 类杀鱼爱德华氏菌 结节病 致病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锡林 王有模 唐学清 王明清
从大口鲶细菌性肠炎的病鱼中,分离出二株病原菌,经人工感染健康大口鲶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鱼相同的症状。证实这二菌株是大口鲶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为嗜水气单胞菌。细菌性肠炎的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为淋巴细胞侵润为主的炎性病变。并探讨细菌性疾病的致病原理。
关键词:
大口鲶,细菌性肠炎,病理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常藕琴 石存斌 任燕 王芳 吴淑勤
实验使用组织病理学、活体压片和电镜技术,运用H.E常规染色法和美兰染色法对患有疑似类结节病的高体魳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和观察。结果显示,患病高体魳肾脏和脾脏有大量白色小结节,直径大约1 mm;活体压片,观察到脾脏和肾脏中有散在短杆状细菌和大量呈团块状聚集的细菌结节;光学显微镜下,肾脏和脾脏有大量细菌聚集形成的嗜碱性结节,肾间质淤积的血液中也有大量细菌;透射电镜观察到肾脏和脾脏中有些巨噬细胞在吞噬细菌,有些菌体聚结成团形成结节,未见病毒颗粒。从病变组织中分离到两端极染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鞭毛,长0.8~2.6μm,宽约0.6~1.2μm。患病高体魳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关键词:
高体魳 类结节病 病理组织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朱成科 周晓扬 张其中
从天然患病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Chen)幼鱼的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命名为SCL1。用该菌株人工感染健康南方鲇幼鱼,发现菌株SCL1的感染致死率高,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从人工感染的患病鱼肝脏中分离病原菌,再次感染健康南方鲇幼鱼,其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确认分离菌株为南方鲇"败血症"的致病菌。该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显示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土霉素、链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而对青霉素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甲氧苄啶、乙酰螺旋霉素不...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杰 刘耀宽 白露 陈四清 阎永伟 莫照兰
2017年夏季,江苏省连云港市某养殖场大菱鲆出现大规模死亡,发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解剖可见脾脏、肾脏出现白色散在结节,从发病鱼的内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SM-Myco001。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SM-Myco001可以引起大菱鲆内脏结节症状并造成鱼类死亡,且在高养殖水温(22℃)条件下发病更为剧烈。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分析结果显示,SM-Myco001属于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养殖大菱鲆感染海分枝杆菌的病例,可为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菱鲆 海分枝杆菌 分枝杆菌病 结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春 李凯彬 王庆 常藕琴 梁慧丽 王芳 潘德博 石存斌 吴淑勤
从广东佛山、广州两地养殖场患内脏类结节病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argus♂)内脏器官分离到2株细菌,纯化培养后获得2个分离株,编号为WL-1和WL-2,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细菌鉴定、致病性分析及药敏实验。应用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和ATB系统细菌自动鉴定仪对分离菌株进行细胞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菌为舒伯特气单胞菌。采用16S rRNA基因、DNA促旋酶的B亚单位蛋白(gyrB)基因对分离菌株进行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两个菌株间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7%;分离菌株与GenBank上登录的舒伯特气单胞菌16S rRNA基因序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昌福 李静
从患细菌性败血症的翘嘴鳜病鱼中分离到11个菌株,通过直接荧光抗体法鉴定、菌株致病力测试和生化特性分析,证实了翘嘴鳜细菌性败血症是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引起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甜 胡火庚 陈昌福
对江西省南昌县某水产养殖场出现的以"体表局部出血、溃疡,肠系膜充血、出血,腹腔内有大量积水"为主要症状的团头鲂细菌性败血症进行了研究。从病死及濒死团头鲂的病灶中分离到大量菌株,通过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回归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将这些菌株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2种致病菌均能导致团头鲂死亡,并出现与自然条件下相似的疾病症状;4个分离菌株对万古霉素、丁胺卡那、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先锋霉素V、氧哌嗪青霉素、氟哌酸等9种药物敏感;TTF-15菌株对先锋噻肟,TTF-004、T...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凯 郑国兴 曹直
报道中国对虾细菌性黑鳃病的症状、鳃组织的显微、超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病虾鳃区呈黑色条斑状、活动力差、厌食、死亡率较高。光镜下观察,鳃组织严重坏死、断裂,鳃丝充血,为多量血淋巴细胞浸润,黑色素大多沉积在鳃丝末端。电镜观察到鳃组织的甲壳层和表皮层中有许多不同切面的杆状细菌,呈多形态,大小约为(0.2~0.4)×(1.2~1.8)微米,单个,偶而连成双,无芽孢,菌体周围细胞结构完全瓦解,组织被腐蚀成许多圆形或不规则的空斑。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黑鳃病 细菌 组织病理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罗璋 张振国 郝爽 白晓慧 贾文平 高谦 冯守明
2017年8月,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养殖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发生病害,累计死亡率约为25%,患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通过肉眼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患病鱼肾脏、脾脏、肝脏和肠道存在大量圆形结节,肾脏、肝脏和脾脏组织病变明显,肾小管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脾脏中存在大量的坏死细胞。此外,在脾脏和肾脏组织中发现大量的抗酸杆菌。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具有典型症状的濒死大菱鲆肾脏组织分离到优势菌株myco-10,利用该菌株注射攻毒能导致健康大菱鲆66.7%的死亡率,且表现出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症状。采用16S rDNA、Hsp65、ropB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细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测试对菌株myco-10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株myco-10的16SrDNA、Hsp65、ropB基因序列与分枝杆菌属细菌(Mycobacteriumspp.)相似度最高,且在系统发育树中与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marinum)和溃疡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ulcerans)聚为一簇,生理生化反应与海分枝杆菌一致。综合生理生化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myco-10鉴定为海分枝杆菌。这是中国首例分枝杆菌引起大菱鲆病害的报道,可为大菱鲆内脏结节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大菱鲆 结节 海分枝杆菌 鉴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符贤英 谭志琼 宋卡魏 张荣意
本文描述了海南省某蒌叶种植基地发生细菌性疫病的症状,根据对该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寄主范围等测定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甘蓝黄单胞菌萎叶致病变种[Xanthom onas campestrispv.betlicola(Patel,Ku lkarn i etDhande1951)Dye 1978.]。
关键词:
蒌叶 细菌性疫病 病原菌鉴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琼光 梁建梅 李志伟 曾伟达
对来自广东省广州市花卉苗圃场红掌上发生的1种细菌性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通过对红掌上分离的病原细菌进行形态观察、染色试验、致病性测定、寄主范围、生理生化性状等常规细菌鉴定技术,结合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红掌细菌性叶枯病的病原菌为地毯草黄单胞菌万年青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pv.dieffenbachiae)。
关键词:
红掌 病原 鉴定 地毯草黄单胞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