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54)
- 2023(13596)
- 2022(11956)
- 2021(11173)
- 2020(9199)
- 2019(21157)
- 2018(21105)
- 2017(39994)
- 2016(21917)
- 2015(24786)
- 2014(25040)
- 2013(24826)
- 2012(23033)
- 2011(21081)
- 2010(21387)
- 2009(19294)
- 2008(18740)
- 2007(16531)
- 2006(14675)
- 2005(13249)
- 学科
- 济(91958)
- 经济(91864)
- 管理(60494)
- 业(58174)
- 企(47457)
- 企业(47457)
- 方法(36576)
- 数学(30366)
- 数学方法(30025)
- 中国(27036)
- 农(25333)
- 地方(24338)
- 学(23947)
- 业经(21668)
- 财(19195)
- 农业(17244)
- 理论(15960)
- 制(15754)
- 贸(15468)
- 贸易(15451)
- 和(15379)
- 银(14918)
- 易(14865)
- 银行(14856)
- 技术(14773)
- 环境(14726)
- 融(14444)
- 金融(14442)
- 行(14297)
- 教育(13500)
- 机构
- 大学(315810)
- 学院(313463)
- 管理(122308)
- 济(119947)
- 经济(117147)
- 研究(110921)
- 理学(104773)
- 理学院(103520)
- 管理学(101720)
- 管理学院(101142)
- 中国(82062)
- 科学(71158)
- 京(69494)
- 所(57170)
- 农(54151)
- 财(54078)
- 研究所(52114)
- 中心(49514)
- 业大(48233)
- 江(47474)
- 范(44615)
- 北京(44545)
- 师范(44090)
- 财经(42830)
- 农业(42440)
- 院(40412)
- 州(38960)
- 经(38861)
- 师范大学(35639)
- 技术(35095)
- 基金
- 项目(212188)
- 科学(165176)
- 研究(155466)
- 基金(150912)
- 家(132054)
- 国家(130885)
- 科学基金(111007)
- 社会(94922)
- 社会科(89691)
- 社会科学(89668)
- 省(83990)
- 基金项目(80061)
- 自然(72643)
- 划(71119)
- 教育(71098)
- 自然科(70883)
- 自然科学(70866)
- 自然科学基金(69568)
- 编号(64150)
- 资助(62447)
- 成果(53068)
- 发(48952)
- 重点(47783)
- 部(45725)
- 课题(45032)
- 创(43861)
- 创新(40829)
- 科研(40270)
- 项目编号(39200)
- 大学(38895)
- 期刊
- 济(139876)
- 经济(139876)
- 研究(94826)
- 中国(65158)
- 学报(52820)
- 农(49572)
- 科学(47817)
- 管理(46583)
- 教育(40754)
- 财(39189)
- 大学(39060)
- 学学(36241)
- 农业(34844)
- 技术(28183)
- 融(27669)
- 金融(27669)
- 业经(24052)
- 经济研究(21307)
- 财经(20318)
- 图书(19993)
- 问题(17953)
- 业(17498)
- 经(17264)
- 科技(16011)
- 理论(15674)
- 技术经济(14966)
- 现代(14557)
- 实践(14504)
- 践(14504)
- 版(14454)
共检索到474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蒲红宇 翟宝香 刘焕亮
通过石蜡包埋切片法对鲇(SilurusasotusL.)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了较系统的组织切片观察。本研究描述了全长5.0~22.5mm的鲇摄食器官、消化器官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结构特征。观察发现,1~3日龄为内源性营养阶段,卵黄囊很大,2日龄消化道出现裂缝状腔隙,3日龄基本贯通但未开始摄食;4~6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卵黄囊被逐步吸收,主要靠吞食轮虫、小型枝角类等为食;6日龄以后卵黄囊消失,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捕食能力增强。观察还发现,鲇前咽顶壁始终平直无粘膜皱褶;颌齿和咽齿为斜生尖锥状的同型齿,数量多、排列紧密,与相应的骨骼牢固地骨性固着;后咽、食道的粘膜上皮内粘液细胞极多,深层结缔组织...
关键词:
鲇 消化系统 胚后发育 组织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聂广锋 李加儿 区又君 汤清亮 吴水清 王鹏飞 温久福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在光镜下系统观察了出膜后1~39 d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仔、稚、幼鱼各期的消化系统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水温20~22℃时,梭鱼受精卵经50~54 h孵化,初孵仔鱼消化道仅由一条原始的消化管组成。孵出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管盘曲,第一盘曲处形成胃雏形,第二盘曲处及之后形成前肠和后肠,肛门形成并与外界贯通。孵化后第7天,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油球渐小至消失,孵化后第8天,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和胰等,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过渡。此后,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胃黏膜层的褶皱数量增加,管壁增厚,内腔增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绍明 田璐 肖俊红 梁志强 吴含含 向兴 张在权 李传武
采用连续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对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出膜后2~80 d的仔稚鱼消化系统发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日龄的仔鱼口、咽腔、肠腔、肛门形成,但口咽腔未贯通;肝细胞紧紧围绕着前肠周围,形成肝细胞索。4日龄,消化道上皮细胞开始功能性分化;肝细胞团增多,填充于卵黄囊与消化道间,胞质着色较浅初现肝血窦;消化道贯通,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混合性营养转变。6日龄口裂加深,呈“>”形,吻部初具形状,初现黏液细胞;咽喉胼胝垫出现角质化,鳃弓黏膜上皮增厚,初现黏液细胞和味蕾;食道肌层变厚,环形肌为主;肝细胞间形成大量空泡,肝细胞变小;肠表皮出现皱褶和纹状缘,前肠到后肠皱褶逐渐变短,杯状细胞增多。9日龄咽后部的胼胝垫处肌层发达,胼胝垫对侧的黏膜层开始凹陷形成皱褶;食管环肌发达,纵肌不明显;肠道均分布有杯状细胞,后肠段最多。10日龄,唇部细胞出现角质化趋势,胼胝垫表面形成梳状突起。13日龄,卵黄囊完全消失,混合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37日龄,稚鱼肝胰脏、食管组织结构均似成鱼,发育基本完成。43日龄,口咽腔、鳃与肠道组织发育基本完成。本研究将湘华鲮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分为3个阶段,即卵黄期、混合性营养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研究发现,湘华鲮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发育和变化,始终是与食性的转变相适应的。湘华鲮其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可为湘华鲮苗种培育中饵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湘华鲮人工养殖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湘华鲮 消化系统 器官发生 组织学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谢木娇 区又君 李加儿 温久福 周慧 王鹏飞 刘奇奇
运用组织学切片技术研究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出膜后1–30 d(Day after hatching,DAH)仔鱼的消化系统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温度29–32℃、盐度25–28、溶氧4.80–5.5 mg/L、p H 8.0–8.3条件下,1 DAH仔鱼消化管尚未分化,由紧贴腹壁和卵黄囊的肠管组成。卵黄囊在3 DAH时完全吸收完毕,仔鱼开口摄食,消化管也与外界相通,此后逐渐分化出食道、胃部和肠道,一定程度上能自主消化吸收食物维持自身生长,逐渐从内源性营
关键词:
四指马鲅 消化系统 胚后发育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廷廷 陈超 邵彦翔 陈建国 孙涛
通过形态学与连续组织切片的方法,对美洲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1–34 d仔鱼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进行系统观察,分析描述鱼体消化道(食道、胃与肠道)以及消化腺(肝脏与胰腺)的发育过程。对1–15 d仔鱼连续取样,每次取样30尾,15 d后隔天取样,每次取样15尾。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4±1)℃、盐度为30–32的条件下,初孵仔鱼卵黄囊体积很大,消化管为封闭的管状结构。美洲黑石斑鱼孵出3 d后,口裂形成、开始摄食,肛门与外界连通,消化道逐渐分化形成食道、胃及肠道,肝脏、胆囊和胰
关键词:
美洲黑石斑鱼 仔鱼 消化系统 组织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金英 林浩然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1~60d的斜带石斑鱼各期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光镜观察,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实验水温为22.0~27.8℃时,孵化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脏、胆囊和胰脏等,鱼体由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表明其消化系统的形态变化与食性的变化相适应。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其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完善成熟。胰脏在出膜后第4天出现,是和肝脏相互分开的一个独立的器官,但是发育到第35-60天,位于肠道后部的胰脏组织内出现许多大空泡。
关键词:
组织学 消化系统 胚后发育 斜带石斑鱼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宋炜 宋佳坤
应用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技术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仔稚鱼发育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通过外部形态变化和内部器官发育情况,对西伯利亚鲟仔稚鱼发育各阶段进行区分。在水温(18.0±1.0)℃,pH 7.0~7.5的条件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9.05±0.14)mm,出膜后7日内为早期仔鱼阶段,仔鱼以卵黄囊作为营养来源,视觉是主要的感觉功能;8日龄至22日龄为晚期仔鱼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卵黄囊已消失,仔鱼转为底栖生活,开始主动摄食,各鳍条及其支鳍软骨逐渐发育完善,视网膜、味蕾、嗅囊和壶腹等器官的分化基本完成;23日龄至57日龄为稚鱼期,主要从骨板开始生长到骨板形成,各器官发育完善...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练青平 钟俊生 楼宝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鮸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鮸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3日龄仔鱼消化管基本上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开始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仔鱼,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25日龄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趋于完善。本文分析了鮸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并比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关海红 徐伟 匡友谊 赵春刚 尹家胜
采用形态学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放流前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和哲罗鱼(Hucho taimen)胚胎期(水温8~10℃)和胚后期(水温6~16℃)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受精16 d,哲罗鱼受精11 d形成原始的消化管。大麻哈鱼受精16 d,哲罗鱼受精18 d出现致密的小肝细胞团。大麻哈鱼和哲罗鱼在受精18 d时胃及口裂雏型形成。大麻哈鱼受精25 d,哲罗鱼受精20 d消化道贯通。大麻哈鱼受精60 d鱼体破膜,哲罗鱼受精30 d鱼体破膜,口能自由闭合,上下颌及舌部出现早期齿,原始的胃腺细胞出现。大麻哈鱼破膜70 d,哲罗鱼破膜30 d卵黄...
关键词:
大麻哈鱼 哲罗鱼 消化系统 组织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峰 严安生 张桂蓉 邹桂伟 周健 彭科来
本研究对 1~ 43日龄内的大口鲇仔鱼消化道组织学进行了观察 ;描述了大口鲇不同发育阶段的口裂、口咽腔、食道、胃、前肠、后肠等组织和器官的组织学结构的变化 ;对口裂宽、口裂高与全长进行了比较 ;讨论了仔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
关键词:
大口鲇 消化道 仔鱼 组织学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施兆鸿 高露姣 陈超 彭士明 赵峰
对出膜后1~35 d灰鲳仔稚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初孵仔鱼具有很大的卵黄囊,消化管为一简单的直形盲管。2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中肠区首先开始分化,内面可见纹状缘。3日龄仔鱼胃区膨大,卵黄消失,肠道分化出小肠和直肠。侧囊在4日龄仔鱼时出现分化。5日龄仔鱼观察到幽门盲囊的初始结构,油球消失,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基本完成。6日龄仔鱼摄食主动。14日龄稚鱼肝脏分为两叶,体积增大,胰脏体积增大,胃弯曲呈"U"形,幽门盲囊指状分支已增加到几十个。22日龄稚鱼肠道弯曲更多,在胸腹腔中肠道盘曲程度已接近幼鱼。28日龄稚鱼侧囊背腹形成一纵隔,出现角质剌。35日龄稚鱼胃腺已十分丰富,侧囊结构也已...
关键词:
灰鲳 仔稚鱼 消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关海红 匡友谊 徐伟 尹家胜
采用活体解剖和显微镜技术对哲罗鱼(Hucho taimen)消化系统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描述了消化道、消化腺的形态特征及各消化段的基本组织结构特点以及各段的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哲罗鱼消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口端位,吻尖,口腔、口裂都较大;上下颌、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有细小的尖齿,齿多向内倾斜;舌肌不发达,舌前端游离,舌黏膜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内含味蕾和杯状细胞。(2)食道粗短,肌层发达,内壁上有较深的纵向褶,黏膜层有大量的杯状细胞。(3)胃U型,分3部分,胃壁内有纵向皱褶,纵褶之间有网状褶,胃底部有胃腺。(4)盲囊呈指状,约180~256个左右,盲囊腔内有灰白色的胶冻状物质,上皮游离面具有...
关键词:
哲罗鱼 消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永波 高进 陈傅晓 刘金叶 谭围 符书源
为了研究三叶唇鱼(Cheilinus trilobatus)消化系统组织特征,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三叶唇鱼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三叶唇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小肠和直肠构成。口咽腔内颌齿和咽齿发达,颌齿单行排列,1对上咽齿呈三角形左右对称分布,下咽齿由颗粒状齿愈合而成,呈“T”型;肠道短粗,在体腔内形成一个弯曲,呈“之”型排列,比肠长0.32±0.11;消化腺由肝胰脏和胆囊构成,肝脏分成三片,中间大、两边小,包裹在小肠上,胰脏沿肝血管呈弥散状分布在肝脏组织内部,胆囊呈椭圆型,位于肝腹叶下部,肝总管在小肠前部紧挨食道后与小肠连通,比肝胰脏重(1.43±0.32)%。口咽腔壁光滑,粘膜层主要由复层扁平细胞组成,表层有少量杯状细胞,中间有圆形粘液细胞,表层分布有味蕾。食道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粘膜层由二级和三级指状突起构成,基部有“凹”型类似外分泌腺的结构;肌层特别发达,由外环肌和内纵肌组成,纵肌层呈不连续束状分布,外包一层浆膜,与粘膜下层分界不明显,两肌层间可见肌间神经丛分布。小肠和直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粘膜层多为一级和二级指状突起,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中间分布有大量粘液细胞,偶见梨状细胞,未见肠腺;粘膜下层含有大量被伊红染成红色的嗜酸性颗粒细胞;肌层由内层环肌和外层纵肌等两层平滑肌组成,肌层间含有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其间可见肌间神经丛,最外侧由一层浆膜层组成。本文通过阐明三叶唇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特征,为开展肉食性无胃鱼类营养学及养殖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三叶唇鱼 组织学 消化道 消化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文君 王开顺 邵明瑜 张全启 张志峰
利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Basiewsky)仔、幼鱼性腺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性腺的发育与体长密切相关。刚孵化石鲽的原生殖细胞数目为2个,孵化3 d数目增至8个,之后经过迁移,至孵化9 d到达生殖嵴。在全长为7.2~8.5 mm(孵化9~11 d)的仔鱼中,性腺原基中的体细胞迅速增殖并包围原生殖细胞,后者在全长10~15 mm(孵化后10~35 d)的仔幼鱼中增殖成为生殖干细胞。原始性腺在全长15~30 mm(孵化40~60 d)的幼鱼中逐渐发育完善,呈细线状,位于腹腔后部中肾管下方紧贴体壁。雌性性腺最早在全长32.5 mm(孵化66 d)的个体...
关键词:
石鲽 原生殖细胞 性腺发育 组织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露姣 施兆鸿 严莹
对出膜后1~12 d银鲳(Pampus argenteus)仔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在水温为22~24℃和盐度25~28情况下,初孵仔鱼具很大的卵黄囊,消化管为一简单的直形盲管,管腔狭窄,口和肛门尚未与外界接通。3 d仔鱼消化系统分化加快,在卵黄囊凹陷部位出现2~3个弯曲,已初步分化出食道、胃、肠和肝脏,肠管也变粗。4 d仔鱼消化系统各器官初步形成。5 d仔鱼出现侧囊,并见部分卵黄囊和油球。7 d卵黄囊和油球基本被完全吸收,仔鱼主动摄食轮虫和小球藻,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过渡基本完成。12 d以后仔鱼肝脏明显分为两叶,体积增大;幽门盲囊指状分支已增加到几十根;食道、胃和肠的...
关键词:
银鲳 仔鱼 消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