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72)
- 2023(4700)
- 2022(4246)
- 2021(3858)
- 2020(3604)
- 2019(8603)
- 2018(8536)
- 2017(16876)
- 2016(9547)
- 2015(10997)
- 2014(11345)
- 2013(11466)
- 2012(10909)
- 2011(9929)
- 2010(10076)
- 2009(9454)
- 2008(9671)
- 2007(8976)
- 2006(7482)
- 2005(6674)
- 学科
- 济(42919)
- 经济(42882)
- 业(25091)
- 管理(24874)
- 方法(23267)
- 数学(21080)
- 数学方法(20926)
- 企(19303)
- 企业(19303)
- 农(11924)
- 财(10759)
- 学(9923)
- 中国(9799)
- 地方(8472)
- 贸(8425)
- 贸易(8425)
- 易(8168)
- 农业(7822)
- 业经(7441)
- 制(7084)
- 和(6622)
- 务(6603)
- 财务(6590)
- 财务管理(6569)
- 企业财务(6176)
- 银(5877)
- 银行(5853)
- 环境(5639)
- 融(5624)
- 金融(5622)
- 机构
- 大学(145606)
- 学院(143999)
- 济(59853)
- 经济(58576)
- 管理(54101)
- 研究(49053)
- 理学(46781)
- 理学院(46235)
- 管理学(45418)
- 管理学院(45146)
- 中国(36338)
- 科学(32106)
- 京(30472)
- 农(29511)
- 财(26502)
- 所(26387)
- 业大(24398)
- 研究所(24237)
- 农业(23795)
- 中心(23072)
- 江(22202)
- 财经(21500)
- 经(19394)
- 北京(18975)
- 经济学(18952)
- 范(18757)
- 师范(18526)
- 经济学院(17390)
- 州(17163)
- 院(17062)
- 基金
- 项目(95023)
- 科学(73388)
- 基金(68255)
- 研究(66892)
- 家(59992)
- 国家(59519)
- 科学基金(49707)
- 社会(41324)
- 社会科(39099)
- 社会科学(39082)
- 省(37625)
- 基金项目(36614)
- 自然(32822)
- 自然科(32010)
- 自然科学(31998)
- 划(31891)
- 自然科学基金(31430)
- 教育(31289)
- 资助(28531)
- 编号(27555)
- 成果(22486)
- 重点(21904)
- 部(21667)
- 发(20717)
- 创(19182)
- 科研(19102)
- 课题(18793)
- 计划(18414)
- 教育部(18051)
- 创新(18025)
共检索到204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宋文 王艺舟 祝东梅 任泷 王卫民
为探讨鲂属鱼类种内及种间形态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广东鲂(M.hoffmanni)、鲂(M.skolkovii)和团头鲂(M.amblycephala)共382尾样本的23个可数性状和24个可量性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4种鲂的可数性状(尾部脊椎数),可量比例性状(口宽/头长、眼径/头长、腹鳍棘长/头长、肠长/体长、尾柄高/体长、第一鳔室长/体长、第二鳔室长/第一鳔室长、尾柄长/尾柄高)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作为4种鲂的判别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可数性状(可量比例性状)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6.28%(26...
关键词:
鲂属 可量性状 可数性状 主成分分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杰 李福贵 黄创新 蒋霞云 邹曙明
运用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我国鳊属长春鳊(Parabramis.pekinensis)、鲂属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东江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钱塘江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厚颌鲂(Megalobrama.pellegrini)和广东鲂(Megalobrama.hoffmanni)6个群体的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的形态学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鳊鲂属鱼类6群体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背鳍条数、胸鳍条数、腹鳍条数、臀鳍条数等7项形态可数性状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9项可量...
关键词:
鳊属 鲂属 形态学 多元统计 亲缘关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赖瑞芳 张秀杰 李艳和 吴俊颉 杨东辉 王卫民
基于GenBank中团头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和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的部分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三角鲂、厚颌鲂和广东鲂3种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同时对4种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顺序完全相同,排列紧密,均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2个rRNA、1个非编码控制区(D-loop区)和1个轻链复制起始区(OL区)。除ND6和8个tRNA在L链上编码外,其余的基因均在H链上编码。4种鲂属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均呈现出较强的A+T偏向性和C碱基偏好。全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共有758个变异位点,其中非简约性信...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马凯 佟广香 张澜澜 孙慧智 卫明亮 赵成 何宝全 尹家胜 张永泉
为查明中国现存茴鱼属(Thymallus)鱼类形态差异,以黑龙江茴鱼(T. grubii)、北极茴鱼(T. arcticus)、鸭绿江茴鱼(T. yaluensis)和下游黑龙江茴鱼(T. tugarinae)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度量法结合的方式,对茴鱼属鱼类的10项分节特征和32项标准化可量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鸭绿江茴鱼全部分节特征与黑龙江茴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黑龙江茴鱼、北极茴鱼和下游黑龙江茴鱼两两之间均存在5项以上分节特征差异显著(P<0.05)。(2)差异系数分析显示除尾柄长/体长外,鸭绿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之间形态特征差异均属种内地理种群间的差异水平。(3)主成分分析共筛选出8项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1.170%,其中贡献率最高的第一、二主成分分别主要解释了茴鱼属鱼类之间的躯干部和头部差异,构建第一、二主成分散点图发现,鸭绿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个体交叉程度较高且无法单独进行区分,下游黑龙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的个体交叉程度次之,可以部分被区分开,仅北极茴鱼可以被单独区分开。(3)判别分析共筛选出14项标准化可量性状用于建立Fisher线性判别函数,个体被正确判入各自群体的判别率高达97.30%。(4)聚类分析显示,与黑龙江茴鱼相比,鸭绿江茴鱼与其相似度最高、下游黑龙江茴鱼次之、北极茴鱼与黑龙江茴鱼相似程度最低。综合分析表明:(1)鸭绿江茴鱼不应被定为有效种,其学名应修订为黑龙江茴鱼。(2)黑龙江茴鱼、北极茴鱼和下游黑龙江茴鱼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于其分节特征以及躯干部和头部的可量性状上。本研究将为茴鱼属鱼类的物种分类和进化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赵峰 马春艳 庄平 章龙珍 施兆鸿
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研究了鲳属中常见鱼类银鲳、翎鲳和中国鲳的形态差异,同时对3种鲳鱼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序列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根据3种鲳鱼的形态和分子数据对其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探讨。聚类分析表明,银鲳和翎鲳形态较为相似,而与中国鲳形态差异较大。判别分析表明,3种鲳鱼形态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利用4个形态参数就可以将3种鲳鱼100%予以区分,同时利用该参数建立了3种鲳鱼的判别公式。典型变量分析也表明3种鲳鱼形态存在着一定的分化,变异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部和尾部。不同的生活史及栖息环境可能是导致3种鲳鱼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所测定的3种鲳鱼线粒体DNA 16S rRNA部分基因序列中,共...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韩霈武 陈新军 方舟 张衡
为了有效区分东海两种鲐属鱼类,根据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东海所采集的鲐属鱼类(Scomber spp.)样本,利用框架测量法与傅立叶分析分别对鱼体外形和耳石形态进行分析,框架测量法共测量26个可量性状,并利用平均值与t检验对两种鲐属鱼类形态差异进行初步比较,然后对两种鲐属鱼类耳石进行傅立叶分析,模拟耳石形态,最后利用判别分析进行结果比较。结果表明,在26个可量性状中有25个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基于框架测量法的判别分析结果表明,26个可量性状中的4个进入了逐步判别分析中,总判别正确率为86.70%;耳石的傅立叶分析中,基于77个傅立叶系数,选出7个系数进入逐步判别分析中,总判别正确率为90.20%。总体而言,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一致,均表明日本鲭(S.japonicus)与澳洲鲐(S.australasicus)差异明显,同时傅立叶分析法对耳石的判别分析比框架测量法在判别正确率上有所提升,也说明耳石傅立叶分析可以更好地用于鱼类种类判别。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吴成宾 李福贵 陈杰 蒋霞云 邹曙明
为了解我国主要鳊鲂鱼类细胞遗传学特征,用肾细胞体内培养法分析鳊鲂鱼类染色体核型,并首次测定了广东鲂、三角鲂、长春鳊等的DNA含量。结果显示团头鲂核型为2n=24m+20sm+4st,NF=92,DNA含量为2.66 pg;广东鲂核型为2n=26m+18sm+4st,NF=92,DNA含量为2.57 pg;厚颌鲂核型为2n=26m+18sm+4st,NF=92,DNA含量为2.81 pg;三角鲂核型为2n=24m+20sm+4st,NF=92,DNA含量为2.60 pg;长春鳊核型为2n=26m+22sm,NF=96,DNA含量为2.34 pg。鲂属鱼类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核型存在着趋同性,与长春...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关文志 郑国栋 吴成宾 王成龙 杜尚可 陈杰 蒋霞云 邹曙明
为了解鳊鲂鱼类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状况及形态差异,对鲂属(Megalobrama)团头鲂(AA)、三角鲂(TT),鳊属(Parabramis)长春鳊(PP)自交群体及其杂交子代(AT、TA、AP和PA)共7个群体进行了生长对比,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繁殖后代的生长性状、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的形态学差异进行分析。在实验组1中,AA绝对增重率最高(0.36 g/d),分别是TT(0.15 g/d)、AT(0.30 g/d)和TA(0.27 g/d)的2.4倍、1.2倍和1.3倍,且AT和TA绝对增重率显著
关键词:
鳊 鲂 杂交子代 形态学 多元统计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董丽娜 黄梓荣 李永振 陈国宝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COⅠ)片段,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采自南海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日本金线鱼(N.japonicus)、深水金线鱼(N.bathybius)、红棘金线鱼(N.nemurus)和苏门答腊金线鱼(N.mesoprion)及GenBank中的六齿金线鱼(N.hexodon)、裴氏金线鱼(N.peronii)及红金线鱼(N.furcosus)的序列进行了分析,并比较分析了它们间的序列差异。Cyt b基因序列片段(425 bp)和COⅠ基因序列片段(507 bp)的分析均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之间序列差异和遗传...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亮华 贾橙钰 许文雅 徐文婧 郑国栋 邹曙明
鲂鲌[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 × Culter alburnus (♂)]三倍体因性腺不发育或败育而将更多能量用于生长,因为不育可以保持F_(1)代的杂种优势而避免继续繁殖造成的种质衰退,同时具备生态安全性,因此,鲂鲌三倍体具有优越的“生长优势”或“经济性状”。为了解鲂鲌三倍体的生长情况与形态特征,本研究运用静水压技术对团头鲂(♀)×翘嘴鲌(♂)杂交受精卵进行三倍体化诱导,获得了诱导成功的鲂鲌三倍体群体(hybrid-3n)与未诱导成功的鲂鲌二倍体群体(hybrid-2n),并构建团头鲂(MA)和翘嘴鲌(CA)两个自交群体,通过生长对比实验比较分析了4种鱼的生长性能及形态差异。结果显示,在210 d生长周期内,鲂鲌三倍体绝对增重率[(0.88±0.11) g/d]比二倍体提高8.64%,较MA提高20.55%,较CA提高120.00%。可数性状上,鲂鲌三倍体和二倍体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1.05和36.07,都略偏向于母本团头鲂。可量性状上,鲂鲌三倍体杂种指数平均值为36.73,略偏向于母本团头鲂;鲂鲌二倍体杂种指数平均值为57.57,略偏向于父本翘嘴鲌。聚类分析显示,鲂鲌三倍体首先和二倍体聚在一起归为一类,然后再与母本团头鲂聚为一支,最后再与父本翘嘴鲌聚在一起。判别分析显示,对鲂鲌三倍体的判别准确率为90%,对4个群体的综合判别率达95%。主成分分析共得到累计贡献率达75.10%的4个主成分,主要体现了鱼体高和躯干的形态变异。综合分析表明,鲂鲌三倍体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具备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基础条件;鲂鲌三倍体与二倍体体型均介于双亲之间,都略偏向于母本,主要体现了鱼体高和躯干的形态变异。研究结果对鲂鲌杂交后代种群鉴定、倍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国盛 陈发棣 陈素梅 赵宏波 房伟民
对18份菊属植物、2份亚菊属植物及2个两属间杂种的24个形态性状和1个生物学性状进行统计,并对获得的信息数据运用数量分类学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Dendranthema arcticum与其他菊属植物的形态相差较大,单独成一类,其他21份材料聚为一类;野菊与菊花脑、异色菊与甘菊、龙脑菊与那贺川野菊两两间形态相似;毛华菊与日本野生菊属植物有较近亲缘关系,日本野生菊属植物较我国野生菊属植物进化;亚菊属矶菊与纪伊潮菊间形态相似,且与菊属植物形态相近,表明两属间有很近亲缘关系。本研究的形态性状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所涉及的性状指标可以作为菊属系统发生关系研究的有效辅助指标。
关键词:
菊属 亚菊属 形态学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倩倩 陈杰 蒋霞云 邹曙明
为对不同鳊鲂鱼类进行群体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18对多态性高的引物,构建了6个鳊鲂鱼类群体的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东江三角鲂、钱塘江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团头鲂和长春鳊6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 a)分别为5.17、6.11、3.50、6.56、5.22、5.22,平均期望杂合度(H e)分别为0.634 2、0.720 4、0.546 2、0.681 2、0.675 2、0.559 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75 6、0.666 9、0.472 0、0.630 6、0.606 4、0.517 0,表明钱塘江三角鲂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厚颌鲂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平 房伟民 陈发棣 丁跃生 崔娜欣 顾俊杰
对睡莲属60份材料33个形态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睡莲属植物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446,总体上是数值性状形态多样性指数大于非数值性状;平均变异系数36.39%,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通过主成分分析,将33个性状综合为5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28.71%,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18.85%;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60份材料聚为2类,第1类16份材料均为热带睡莲,其心皮离生、叶缘有锯齿,第2类44份材料均为耐寒睡莲,其心皮合生、叶缘无锯齿、无胎生现象。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开杰 徐永江 柳学周 崔爱君 姜燕 王滨 方璐
为了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Ⅱ (CO Ⅰ、CO Ⅱ)和16S rRNA基因在鰤属鱼类物种鉴定和群体划分中的适用性,在黄条鰤(Seriola lalandi)、髙体鰤(Seriola dumerili)、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等鰤属鱼类中克隆了3种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 CO Ⅰ、CO Ⅱ和16S rRNA的基因序列均表现出明显的A+T偏倚性; 16S rRNA序列最为保守,变异率仅为5.06%; CO Ⅰ序列的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和核酸多样性指数(Pi)高于CO Ⅱ和16S rRNA, CO Ⅱ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最高, CO Ⅰ序列分化程度更高。比较了鰤属鱼类3种基因的扩增序列,发现CO Ⅰ、CO Ⅱ和16S rRNA均能对我国分布的3种鰤属鱼类进行有效鉴别。另外, CO Ⅰ、CO Ⅱ还可作为不同地理群体黄条鰤的鉴别DNA条形码,而16S rRNA对于不同地理群体的黄条鰤辨识能力不足。在鰤属鱼类中,基于CO Ⅰ、CO Ⅱ、16S rRNA基因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都大于种内遗传距离的10倍以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每个物种都形成单系,表明CO Ⅰ、CO Ⅱ、16S rRNA基因不仅可作为鰤属鱼类物种鉴定和多样性保护的有效DNA条形码, CO Ⅰ、CO Ⅱ还可作为黄条鰤不同地理种群划分和国际资源判别的依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程 梁旭方 田昌绪 杨 敏 窦亚琪 郭稳杰 宋 易
利用8对已发表的翘嘴鳜微卫星引物,对5种鳜属鱼类翘嘴鳜、大眼鳜、斑鳜、波纹鳜和暗鳜共147个个体进行跨种扩增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发现,8个微卫星标记除位点HW8在波纹鳜中无多态性外,其他位点在5种鳜属鱼类中都具有较高的多态性.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4~8个不等,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13;在5个物种中分析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58,平均观测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5和0.59,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0.51,为高度多态,表明鳜属鱼类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采用Nei’s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5种鳜属鱼类系统发育关系,并构建UPGMA聚类图,结果显示翘嘴鳜和大眼鳜、斑鳜和波纹鳜分别有较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